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罗培南对临床分离致病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赵彩芸 李家泰 +2 位作者 侯芳 刘健 李曼宁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4-117,U001,共5页
目的评价美罗培南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美罗培南及对照药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环丙沙星对412株临床分离致病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显示,对多种革兰氏阴性菌,美罗培南均有较强的抗菌... 目的评价美罗培南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美罗培南及对照药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环丙沙星对412株临床分离致病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显示,对多种革兰氏阴性菌,美罗培南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其抗菌作用强于对照药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奈替米星;对大肠埃希氏菌、克雷伯氏菌属、产气肠杆菌、志贺氏菌属、沙门氏菌属、柠檬酸菌属、变形菌属、沙雷氏菌属MIC90≤0.008~0.25mg/L,是亚胺培南MIC90的1/4~1/16,对阴沟肠杆菌、不动杆菌属与亚胺培南的抗菌作用相当,分别为0.25、0.5mg/L;对流感嗜血杆菌美罗培南的MIC90为0.125mg/L,是亚胺培南的1/16,是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的1/4;对铜绿假单孢菌美罗培南的MIC90为4mg/L,低于亚胺培南8mg/L。对革兰氏阳性菌作用稍差于亚胺培南,优于其他4种对照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罗培南 亚胺培南 体外抗菌活性 临床分离 致病菌 抗生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随机对照治疗细菌性感染临床试验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郑波 李家泰 +8 位作者 吕媛 陈扬 林江涛 苏楠 何洁 林桂秋 顾俊明 王慧玲 霍莉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365-368,共4页
目的 :以环丙沙星注射液作为对照药 ,进行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评价山西芮城制药厂生产的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治疗细菌性感染的安全有效性。方法 :本试验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方法 ,完成可评估病例 12 4例 ,其中试验组 61例 ,对照组 63... 目的 :以环丙沙星注射液作为对照药 ,进行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评价山西芮城制药厂生产的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治疗细菌性感染的安全有效性。方法 :本试验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方法 ,完成可评估病例 12 4例 ,其中试验组 61例 ,对照组 63例。剂量均为每次 0 .10 .2g ,每日二次 ,疗程 714d。结果 :临床有效率试验组为 90 .16%,对照组为 80 .95 %,各种致病菌清除率试验组为 94.5 5 %,对照组为 89.5 9%,药物不良反应率分别为 4.92 %和 7.94%。两组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表明采用盐酸左氧氟沙星治疗急性细菌性感染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 随机对照 细菌性感染 临床试验研究 环丙沙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配比哌拉西林-舒巴坦对545株临床分离菌体外抗菌作用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琪 刘健 +2 位作者 许军 关丽云 肖永红 《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 2003年第5期280-283,共4页
目的 :对不同配比的哌拉西林 舒巴坦 (2∶1、4∶1、8∶1)及单剂进行临床常见分离菌的体外抗菌作用研究 ,以评价哌拉西林与酶抑制剂舒巴坦复方制剂的抗菌活性及其组方的合理性。方法 :采用标准的平皿稀释法对 2 0 0 0年 7月 - 2 0 0 2年 ... 目的 :对不同配比的哌拉西林 舒巴坦 (2∶1、4∶1、8∶1)及单剂进行临床常见分离菌的体外抗菌作用研究 ,以评价哌拉西林与酶抑制剂舒巴坦复方制剂的抗菌活性及其组方的合理性。方法 :采用标准的平皿稀释法对 2 0 0 0年 7月 - 2 0 0 2年 2月北京、上海、天津、南京、重庆和大连等国内各大医院分离的 19种共 5 4 5株致病菌 (80 %以上为产酶菌 )进行药物敏感测定。比较 3个不同配比的哌拉西林 舒巴坦与单剂的抗菌作用。结果 :哌拉西林 舒巴坦复方制剂 (2∶1、4∶1)对所实验的多数革兰阴性菌具有很好的抗菌作用 ,MIC50 、MIC90 值分别为 0 .5~ 16mg/L与 1~ 32mg/L ,仅为哌拉西林的 1/ 2~ 1/ 32 ;尤其对肠杆菌科中的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杆菌、沙雷菌属、柠檬酸杆菌属、阴沟肠杆菌、产碱杆菌属、硝酸盐阴性不动杆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抗菌作用优于哌拉西林。哌拉西林 舒巴坦 (2∶1、4∶1、8∶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亦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MIC90 值均为哌拉西林的 1/ 2~ 1/ 4。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哌拉西林与酶抑制剂舒巴坦 4∶1复方制剂对大多数临床分离致病菌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哌拉西林 舒巴坦 体外抗菌作用 配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注射剂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李耘 刘健 +3 位作者 薛峰 杨维维 张佳 吕媛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1期124-128,共5页
目的评价目前临床常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对近年临床常见分离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标准琼脂二倍稀释法;对760株细菌进行了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结果菌株主要来自2015—2016年间全国18个城市收集临床分离株。对于革兰阴性菌,第... 目的评价目前临床常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对近年临床常见分离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标准琼脂二倍稀释法;对760株细菌进行了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结果菌株主要来自2015—2016年间全国18个城市收集临床分离株。对于革兰阴性菌,第二代头孢菌素抗菌作用优于第一代头孢菌素,但对于革兰阳性需氧或厌氧菌,则第一代头孢菌素抗菌作用更优。第一代头孢菌素中,五水头孢唑林和头孢西酮抗菌作用最为全面,对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革兰阳性菌具有较好抗菌作用,其中对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的MIC90值分别为≤1mg/L和≤0.5mg/L,优于头孢拉定。对肠杆菌科细菌中不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以及嗜血菌、卡他莫拉菌,五水头孢唑林和头孢西酮也有很好抗菌活性,MIC_(50)值≤4mg/L,MIC_(90)值分别为≤16mg/L和≤32mg/L,优于头孢硫脒和头孢拉定。结论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各具特点,且同类药物中不同品种抗菌活性也不尽相同。其中五水头孢唑林抗菌作用较为全面,对革兰阳性、阴性菌均表现出较好抗菌作用,是第一代头孢菌素中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品种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代头孢菌素 第二代头孢菌素 注射剂 体外 抗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加替沙星片剂与乳酸左氧氟沙星片剂随机双盲对照治疗急性细菌性感染临床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赵彩芸 李家泰 +1 位作者 郑波 薛峰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8-112,共5页
目的评价国产盐酸加替沙星片剂治疗急性细菌性呼吸道感染与泌尿道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区组随机化、双盲、平行对照临床试验设计,试验药盐酸加替沙星与对照药乳酸左氧氟沙星片剂用法均为每次200m g,一日2次,疗程均为7-14d。... 目的评价国产盐酸加替沙星片剂治疗急性细菌性呼吸道感染与泌尿道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区组随机化、双盲、平行对照临床试验设计,试验药盐酸加替沙星与对照药乳酸左氧氟沙星片剂用法均为每次200m g,一日2次,疗程均为7-14d。结果本试验共入选74例,因各种原因淘汰12例,最终列入疗效评价的病例数为62例,盐酸加替沙星组32例,乳酸左氧氟沙星组30例。治疗结束后盐酸加替沙星与乳酸左氧氟沙星痊愈率分别为75.0%与73.3%,有效率分别为93.8%与90.0%,细菌清除率分别为86.7%与88.5%;在试验期间,盐酸加替沙星组有1例发生皮疹,乳酸左氧氟沙星组有2例发生不良反应(1例转氨酶升高,1例恶心、食欲差);上述结果经统计学检验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盐酸加替沙星与乳酸左氧氟沙星片剂治疗临床常见细菌性呼吸道、泌尿道感染均有效、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加替沙星 乳酸左氧氟沙星 随机对照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谈中国临床试验研究中受试者权益保障问题 被引量:20
6
作者 吕媛 《医学与哲学》 2001年第12期14-16,20,共4页
随着国家《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的颁布与实施 ,我国新药临床试验研究水平有相当的提高 ,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其中包括保护受试者权益问题。国家GCP有关章节中明确指出要保护受试者权益 ,并有具体规定 ,但在执行中尚有出入。如试验... 随着国家《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的颁布与实施 ,我国新药临床试验研究水平有相当的提高 ,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其中包括保护受试者权益问题。国家GCP有关章节中明确指出要保护受试者权益 ,并有具体规定 ,但在执行中尚有出入。如试验方案未经伦理委员会批准、未向受试者告知试验内容 ,或告知的不够充分、甚至在未签署知情同意书时就开始试验等。为此 ,我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如设立药品临床研究培训中心 ;定期对临床试验基地的研究者以及相关人员如与试验有关的医师、药师及申办者进行GCP培训、基地审核制度 ,以法律手段来保证受试者权益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 受试者权益 医学伦理学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efamulin:一种新型人用截短侧耳素类抗菌药物的临床药学研究
7
作者 薛峰 马序竹 郑波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51-353,共3页
Lefamulin是全球首个静脉和口服剂型的人用截短侧耳素类抗菌药物,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与其他临床用抗菌药物不易产生交叉耐药性。对社区获得性肺炎、皮肤软组织感染以及性传播疾病的常见病原体有良好的抗菌活性。本文就lefamulin的作用... Lefamulin是全球首个静脉和口服剂型的人用截短侧耳素类抗菌药物,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与其他临床用抗菌药物不易产生交叉耐药性。对社区获得性肺炎、皮肤软组织感染以及性传播疾病的常见病原体有良好的抗菌活性。本文就lefamulin的作用机制、耐药机制、抗菌活性以及临床使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截短侧耳素 lefamulin 抗菌活性 临床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4:1)药动学研究 被引量:18
8
作者 魏敏吉 张慧琳 +5 位作者 孙培红 赵彩芸 周颖 赵霞 刘玉旺 赵东方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95-99,共5页
目的研究比较静脉滴注哌拉西林/舒巴坦(4∶1)复方制剂在健康志愿者中的药动学。方法10名健康志愿者分别随机交叉静脉滴注哌拉西林/舒巴坦(2000m g/500m g)复方制剂、哌拉西林(2000m g)、舒巴坦(500m g),用反相高效液相法分别测定血清和... 目的研究比较静脉滴注哌拉西林/舒巴坦(4∶1)复方制剂在健康志愿者中的药动学。方法10名健康志愿者分别随机交叉静脉滴注哌拉西林/舒巴坦(2000m g/500m g)复方制剂、哌拉西林(2000m g)、舒巴坦(500m g),用反相高效液相法分别测定血清和尿样中哌拉西林和舒巴坦的药物浓度。结果哌拉西林和舒巴坦在体内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可以用二室模型进行最佳拟合。所得到的药动学参数为:对单独的哌拉西林和哌拉西林/舒巴坦中哌拉西林cm ax分别为(124.40±20.19)和(138.70±25.53)m g/L;消除半衰期t1/2分别为(0.80±0.16)h和(0.88±0.39)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分别为(129.23±32.91)和(155.81±58.52)m g.h/L;12h尿药回收率分别为(55.4±22.0)%和(43.6±12.3)%。舒巴坦和哌拉西林/舒巴坦中舒巴坦的峰浓度cm ax分别为(27.50±3.22)和(35.10±4.68)m g/L,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分别为(29.25±4.99)和(44.37±6.48)m g.h/L;消除半衰期t1/2分别为(1.03±0.24)h和(1.02±0.15)h;12h尿药回收率分别为(51.8±25.6)%和(41.5±19.4)%。结论受试者对三种制剂在30m in静脉滴入均耐受性良好,舒巴坦对哌拉西林的体内处置影响不明显,但哌拉西林对舒巴坦的体内处置有明显影响。复方制剂中哌拉西林和舒巴坦的尿排泄率均小于单独给药时的排泄率,提示哌拉西林和舒巴坦可能竞争结合同样的尿路消除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哌拉西林 舒巴坦 药动学 高效液相色谱法 血清 尿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夫西地酸对葡萄球菌体外抗菌作用研究 被引量:22
9
作者 肖永红 王琪 +1 位作者 张明 杨维维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72-177,共6页
目的评价夫西地酸对临床分离葡萄球菌的体外抗菌作用及影响因素。方法以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最低抑菌浓度,棋盘法测定联合抗菌作用并以杀菌曲线测定夫西地酸杀菌特征。结果对临床分离的359株葡萄球菌MIC测定结果显示夫西地酸对... 目的评价夫西地酸对临床分离葡萄球菌的体外抗菌作用及影响因素。方法以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最低抑菌浓度,棋盘法测定联合抗菌作用并以杀菌曲线测定夫西地酸杀菌特征。结果对临床分离的359株葡萄球菌MIC测定结果显示夫西地酸对苯唑西林耐药葡萄球菌MIC50及MIC90值分别为0.25~1及1~8mg/L;对苯唑西林敏感葡萄球菌MIC50及MIC90值分别为0.25~0.5及0.5~1mg/L;抗菌活性与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相似或稍强,93.16%的葡萄球菌对夫西地酸敏感,耐药菌主要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葡萄球菌,但3.62%细菌对替考拉宁耐药。夫西地酸与亚胺培南、帕尼培南和美罗培南3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联用具有协同或相加作用,其中协同作用分别为87.5%、70.83%和43.75%,无拮抗作用;糖肽类药物与碳青霉烯类药物联用以协同与相加效果为主。夫西地酸对苯唑西林耐药和敏感葡萄球菌杀菌作用迅速,但杀菌作用在较高浓度时并没有进一步提高杀菌速度,提示该产品可能属于非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结论夫西地酸对各种葡萄球菌,包括耐苯唑西林葡萄球菌,具有良好抗菌作用,其抗菌作用可能属于非浓度依赖性;夫西地酸与碳青酶烯类抗生素联用具有明显协同抗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夫西地酸 体外抗菌作用 协同作用 杀菌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剂量头孢克洛缓释片与常释胶囊在健康人体药动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吕媛 康子胜 +4 位作者 魏敏吉 李曼宁 刘燕 李天云 肖永红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538-541,共4页
目的了解单剂量头孢克洛缓释片和常释胶囊的药动学特点,评价其生物等效性.方法22名健康男性受试者随机口服头孢克洛缓释片或常释胶囊750mg,定时采集血标本,HPLC法测定血药浓度,按照最佳拟合的方法求算两种药物的药动学参数,评价生物等效... 目的了解单剂量头孢克洛缓释片和常释胶囊的药动学特点,评价其生物等效性.方法22名健康男性受试者随机口服头孢克洛缓释片或常释胶囊750mg,定时采集血标本,HPLC法测定血药浓度,按照最佳拟合的方法求算两种药物的药动学参数,评价生物等效性.结果头孢克洛缓释片和常释胶囊的Cmax分别为(7.44±2.77)和(10.11±3.887)mg/L;tmax分别为(3.80±0.87)和(1.42±0.53)h;t1/2β分别为(0.74±0.46)和(0.74±0.19)h;AUC0~n分别为(22.94±5.19)和(23.14±5.41)mg·h/L;AUC0~∞分别为(23.11±5.17)和(23.33±5.497)mg·h/L;CL/F分别为(4.4±1.98)和(6.05±7.49)L/h.F为(101±17.5)%.AUC的双向单侧t检验结果显示两药为生物等效制剂,Cmax和tmax的结果显示头孢克洛缓释片的达峰时间明显滞后于常释胶囊(P<0.05),血药浓度也明显低于常释胶囊(P<0.05).结论头孢克洛缓释片和常释胶囊为生物等效制剂,且头孢克洛缓释片在体内确有缓慢释放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孢克洛 药动学 HPLC 生物等效性 缓释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妥沙星琼脂稀释法体外抗菌活性测定临界浓度初步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肖永红 李耘 +2 位作者 刘健 钟巍 杨维维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62-468,共7页
目的确定安妥沙星对葡萄球菌属、肠杆菌科、非发酵菌及嗜血菌属的琼脂稀释法体外抗菌活性测定临界浓度。方法采用标准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安妥沙星对临床常见致病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值,并与临床常用的氟喹诺酮类药物相比较分析,结合人体药... 目的确定安妥沙星对葡萄球菌属、肠杆菌科、非发酵菌及嗜血菌属的琼脂稀释法体外抗菌活性测定临界浓度。方法采用标准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安妥沙星对临床常见致病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值,并与临床常用的氟喹诺酮类药物相比较分析,结合人体药代动力学参数,初步确定安妥沙星对常见细菌的临界浓度。结果对临床分离致病菌的MIC测定值显示,安妥沙星的抗菌作用与左氧氟沙星接近,安妥沙星体外抗菌活性与左氧氟沙星相关性最好,安妥沙星一次口服300mg后药代动力学参数与左氧氟沙星一次口服400mg相似,综合PK/PD理论,初步设定安妥沙星琼脂稀释法体外抗菌活性测定的临界浓度为,嗜血菌敏感临界浓度为≤1,其它细菌敏感、中介与耐药临界浓度分别为≤2、4和≥8mg/L。结论通过体外抗菌活性比较,结合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理论,初步确定了安妥沙星琼脂稀释法体外抗菌活性测定对常见细菌的临界浓度,供临床应用参考与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妥沙星 临界浓度 最小抑菌浓度 琼脂稀释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射用比阿培南健康人体连续给药药动学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朱燕 吕媛 +6 位作者 魏敏吉 张朴 康子胜 刘燕 梁军 张曼 肖永红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9-152,共4页
目的通过对比阿培南注射剂在中国健康人群中进行的连续给药药动学研究,进一步了解该药连续给药的药动学特点和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为临床给药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开放试验设计,空腹给药的试验方法,在12名健康中国受试者(其中包括6名... 目的通过对比阿培南注射剂在中国健康人群中进行的连续给药药动学研究,进一步了解该药连续给药的药动学特点和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为临床给药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开放试验设计,空腹给药的试验方法,在12名健康中国受试者(其中包括6名男性和6名女性)中连续7d静脉给予剂量为300mg的比阿培南注射液,每12h一次,并使用HPLC法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点的血、尿药物浓度。给药前、给药后分别进行各项指标的观察和检查。结果受试者连续7d静脉点滴300mg比阿培南注射液后第1天和第7天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如下,C_(max)分别为(15.37±1.91)和(15.36±1.34)mg/L;T_(max)分别为(1.00±0.00)和(1.00±0.00)h;AUC_(0-t)分别为(26.55±2.90)和(24.68±1.51)mg·h/L;T_(1/2β)分别为(1.09±0.25)和(1.00±0.25)h;CL分别为(11.10±1.35)和(11.86±0.73)L/h;V_c分别为(7.20±2.64)L,24h尿排出率为57.6%。结论连续7d静脉给予比阿培南300mg药动学结果说明,药物在体内无蓄积,受试者耐受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阿培南 药动学 连续给药 高效液相色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红霉素屎肠球菌耐药基因及其水平转移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珊 郑波 +3 位作者 李耘 刘健 薛峰 吕媛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739-742,共4页
目的研究我国临床分离高水平耐红霉素的屎肠球菌中红霉素耐药基因及其水平转移情况。方法采用PCR法检测红霉素耐药基因ermB和mef,转座子Tn917相关基因tnpA。采用质粒酶切图谱分析耐药菌同源性,采用固体培养基传递法和液体培养基传递法... 目的研究我国临床分离高水平耐红霉素的屎肠球菌中红霉素耐药基因及其水平转移情况。方法采用PCR法检测红霉素耐药基因ermB和mef,转座子Tn917相关基因tnpA。采用质粒酶切图谱分析耐药菌同源性,采用固体培养基传递法和液体培养基传递法研究红霉素耐药基因水平转移情况。结果90株高水平红霉素耐药屎肠球菌中ermB基因阳性率为85.6%(77/90),mef基因均为阴性,15.6%(14/90)tnpA基因阳性的肠球菌中ermB基因均为阳性。质粒酶切图谱显示除来自同家医院的4株菌质粒酶切图谱相同外,其余菌株质粒酶切图谱差异明显。14.3%(11/77)菌株携带的ermB基因在屎肠球菌间可通过固体传递水平转移,2.6%(2/77)菌株携带的ermB基因在屎肠球菌间液体环境中水平转移。13株接合子经过PCR鉴定,ermB基因均为阳性,但tnpA基因皆为阴性。结论高水平耐红霉素的屎肠球菌ermB基因携带率较高,且该基因可在屎肠球菌间水平转移,可水平转移的ermB基因可能位于其它非Tn917转座子和/或接合性质粒上。14株屎肠球菌ermB基因可能存在于转座子Tn917内。这些菌株间大多没有同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屎肠球菌 高水平红霉素耐药 TN917 基因水平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44例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及病原学特点分析 被引量:22
14
作者 马序竹 李湘燕 郑波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98-503,共6页
目的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近10年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患者的临床及病原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15年144例IE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微生物学检查结果。结果全组... 目的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近10年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患者的临床及病原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15年144例IE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微生物学检查结果。结果全组患者以男性为主(2.3∶1),平均年龄46.6岁。最为常见的合并心脏疾病为先天性心脏病(22.9%),其次为退行性心瓣膜病(18.8%);合并风湿性心脏病的患者比例仅为10.4%。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91.7%),其次为心脏杂音(90.3%)和贫血(76.4%)。最常见受累的心脏瓣膜为二尖瓣(40.3%)及主动脉瓣(39.6%)。右心瓣膜受累的IE患者均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在87例血培养阳性的IE患者中,草绿色链球菌占55.2%,为最常见的致病菌。分离出的链球菌属细菌对青霉素G的敏感率为94.1%;葡萄球菌属细菌占24.1%,其中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属细菌比例38.1%。结论 IE患者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和退行性心瓣膜病的比例已经超过风湿性心脏病。草绿色链球菌仍是我国IE患者的主要病原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心内膜炎 先天性心脏病 退行性心脏瓣膜病 草绿色链球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射用头孢曲松钠/舒巴坦钠健康人体连续给药耐受性及药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进 肖永红 +6 位作者 吕媛 康子胜 张明 梁军 刘燕 张曼 李天云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6年第4期458-463,共6页
目的:评价中国健康男性受试者连续7 d静脉滴注头孢曲松钠/舒巴坦钠(4 1)的药代动力学特点。方法:12名受试者静脉滴注头孢曲松钠/舒巴坦钠(4 1)注射液2.50 g.d-1,连续7 d,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头孢曲松和舒巴坦的血、... 目的:评价中国健康男性受试者连续7 d静脉滴注头孢曲松钠/舒巴坦钠(4 1)的药代动力学特点。方法:12名受试者静脉滴注头孢曲松钠/舒巴坦钠(4 1)注射液2.50 g.d-1,连续7 d,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头孢曲松和舒巴坦的血、尿浓度,计算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受试者静脉滴注头孢曲松钠/舒巴坦钠(4 1)注射液2.50 g.d-1连续7 d后耐受性良好,头孢曲松血药浓度约在d 4达到稳态,稳态后的平均峰浓度为202.60±26.31 mg.L-1,稳态血药浓度(Cav)为60.65±8.85 mg.L-1,AUCss为1455.68±212.41mg.h.L-1,经计算波动度为3.36%,波动百分数为96.77%;头孢曲松72 h后尿中的累积排泄百分率为43.61%±10.23%,舒巴坦12 h后尿中的累积排泄百分率为71.61%±10.06%。结论:连续应用头孢曲松钠/舒巴坦钠(4 1)7 d受试者耐受性良好,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显示,将头孢曲松钠和舒巴钠按4 1比例组成注射用复方制剂后,两种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均未发生改变,两组分间无药物动力学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孢曲松钠/舒巴坦钠(4:1)注射用复方制剂 高效液相色谱法 连续给药 耐受性 药代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射用头孢曲松钠/舒巴坦钠(4:1)健康人体单次给药药动学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进 肖永红 +6 位作者 吕媛 康子胜 张明 梁军 刘燕 张曼 李天云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72-177,共6页
目的评价中国健康男性受试者单次静脉滴注头孢曲松/舒巴坦(4∶1)的药动学特点。方法12名受试者按拉丁法随机分为3组,先后静脉滴注头孢曲松/舒巴坦(4∶1)注射液1.25、2.50和3.75g,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头孢曲松和舒巴坦... 目的评价中国健康男性受试者单次静脉滴注头孢曲松/舒巴坦(4∶1)的药动学特点。方法12名受试者按拉丁法随机分为3组,先后静脉滴注头孢曲松/舒巴坦(4∶1)注射液1.25、2.50和3.75g,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头孢曲松和舒巴坦的血、尿浓度,求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受试者静脉滴注头孢曲松/舒巴坦(4∶1)注射液1.25、2.50和3.75g后,所计算的药动学参数:头孢曲松的cmax分别是(129.89±17.01)、(220.37±22.38)和(287.12±27.18)mg/L;AUC(0-∞)分别为(1204.81±296.45)、(1850.92±271.04)和(2339.23±387.59)mg.h/L;t1/2β分别是(8.01±1.40)、(8.31±0.82)和(8.28±1.16)h;CL/F分别是(0.48±0.27)、(0.53±0.32)和(0.69±0.31)L/h;V/F分别是(2.82±1.36)、(3.01±1.55)和(3.61±1.21);舒巴坦的cmax分别是(9.59±3.12)、(18.79±2.88)和(28.14±6.92)mg/L;AUC(0-∞)分别(17.53±7.09)、(33.19±359)和(51.22±7.89)mg.h/L;t1/2β分别是(1.14±0.20)、(1.18±0.13)和(1.12±0.15)h;CL/F分别是(20.67±9.95)、(17.01±5.96)和(17.42±2.96)L/h;V/F分别是(10.49±10.06)、(10.54±4.11)和(9.02±6.55),除cmax和AUC(0-∞)外,其他参数经统计学处理,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受试者静脉滴注1.25g、2.5g、3.75g的头孢曲松/舒巴坦(4∶1)后,头孢曲松的72h后尿中的原形药物累积排泄百分率分别是(40.30±10.19)%、(45.92±11.12)%和(45.60±13.06)%,舒巴坦12h后尿中的原形药物累积排泄百分率分别是(72.29±3.46)%、(70.76±10.00)%和(71.06±5.58)%。结论根据药动学计算参数,我们认为将头孢曲松钠和舒巴钠按比例(4∶1)组成注射用复方制剂,两种药物的药动学特征均未发生改变,两组分间无药物动力学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孢曲松/舒巴坦(4:1)注射用复方制剂 高效液相色谱方法 单次给药 药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hnarin 2006~2007年度报告:尿标本细菌耐药监测研究 被引量:34
17
作者 高磊 肖永红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586-591,634,共7页
目的了解我国尿路感染细菌分布及耐药状况。方法采用纸片法、MIC法或E-test法,使用WHONET5.4软件进行分析,对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性监测网(Mohnarin)所属84家三级甲等医院2006年6月1日~2007年5月31日从尿标本中分离的菌株进行分析... 目的了解我国尿路感染细菌分布及耐药状况。方法采用纸片法、MIC法或E-test法,使用WHONET5.4软件进行分析,对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性监测网(Mohnarin)所属84家三级甲等医院2006年6月1日~2007年5月31日从尿标本中分离的菌株进行分析。结果①共分离菌株15167株,其中革兰阳性菌4160株,革兰阴性菌11007株,分别占27.4%和72.6%。分离量最多的为大肠埃希菌6838株(45.1%)、肠球菌属2222株(14.7%)和肺炎克雷伯菌1035株(6.8%);②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氟喹诺酮类的耐药率分别为70%和45%;对头孢噻肟耐药率分别为45.2%与42.5%;③屎肠球菌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粪肠球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中分别有1.2%、3.2%对万古霉素耐药,有1.4%、3.9%对替考拉宁耐药;④表葡菌和金葡菌对头孢西丁的耐药率分别为74.4%和36.oH,未发现对糖肽类中介或耐药的金葡菌,表葡菌对替考拉宁有3.9%的中介率。结论我国尿路感染主要致病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代表的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但肠球菌等革兰阳性菌所占比例有所增多;致病菌对喹诺酮类、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进一步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HNARIN 泌尿系感染 细菌耐药性监测 2006-2007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孢卡品体外抗菌作用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耘 吕媛 +4 位作者 刘健 薛峰 王琪 杨维维 李曼宁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5-145,共11页
目的评价头孢卡品对我国近年临床分离致病菌的体外抗菌作用及影响因素。方法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采用标准琼脂二倍稀释法;最低杀菌浓度(MBC)测定采用标准肉汤二倍稀释法;杀菌曲线绘制采用菌落计数法。结果头孢卡品对甲氧西林敏感葡萄... 目的评价头孢卡品对我国近年临床分离致病菌的体外抗菌作用及影响因素。方法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采用标准琼脂二倍稀释法;最低杀菌浓度(MBC)测定采用标准肉汤二倍稀释法;杀菌曲线绘制采用菌落计数法。结果头孢卡品对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以及绝大部分链球菌具有很强的抗菌作用,MIC范围基本在0.125~4mg/L,其对革兰阳性菌的抗菌作用与头孢妥仑相当,优于头孢泊肟和头孢克肟。头孢卡品对肠杆菌科细菌的MIC50值普遍≤1mg/L。与所测第三代口服头孢菌素相比,其抗菌活性与头孢妥仑、头孢泊肟相近,略逊于头孢克肟。头孢卡品对流感嗜血菌和黏膜炎莫拉菌具有很强的抗菌作用,特别对于流感嗜血菌,MIC值小于0.031mg/L,略优于头孢妥仑,明显优于头孢泊肟和头孢克肟。各影响因素测定结果表明,细菌接种量、培养基pH值及血清含量变化对头孢卡品的MIC值基本无影响,只金黄色葡萄球菌在pH 5.0时,MIC值略有降低。MBC和杀菌曲线测定结果表明,头孢卡品为一时间依赖性杀菌药物。结论头孢卡品对我国近3年临床分离致病菌仍保持较好体外抗菌活性,其抗菌作用与国外文献报道基本一致,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孢卡品 体外 抗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福霉素等6种抗菌药物对金葡球菌体外抗菌作用比较研究 被引量:13
19
作者 郑波 李家泰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90-291,317,共3页
目的 比较利福霉素、甲氧西林、氟氧头孢、美洛培南、奈替米星、万古霉素对 mec A基因阳性和mec A基因阴性的金葡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 采用多重 PCR方法检测金葡球菌的 mec A基因携带情况 ,采用平皿二倍稀释法进行 6种抗菌药物... 目的 比较利福霉素、甲氧西林、氟氧头孢、美洛培南、奈替米星、万古霉素对 mec A基因阳性和mec A基因阴性的金葡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 采用多重 PCR方法检测金葡球菌的 mec A基因携带情况 ,采用平皿二倍稀释法进行 6种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的测定。结果  6种抗菌药物对 mec A基因阴性的金葡球菌的 MIC50 和 MIC90 分别为甲氧西林 (2、4mg/ L ) ,利福霉素 (0 .12 5、0 .2 5 mg/ L ) ,氟氧头孢 (0 .5、1mg/L ) ,美洛培南 (0 .2 5、0 .2 5 mg/ L ) ,奈替米星 (2、2 mg/ L ) ,万古霉素 (2、2 mg/ L )。对 mec A基因阳性的金葡球菌的 MIC50 和 MIC90 分别为甲氧西林 (>2 5 6、>2 5 6 mg/ L) ,利福霉素 (0 .0 31、0 .0 31mg/ L) ,氟氧头孢 (32、6 4mg/L) ,美洛培南 (6 4、12 8mg/ L) ,奈替米星 (32、6 4mg/ L) ,万古霉素 (4、4mg/ L)。结论  6种抗菌药物对 mec A基因阴性的金葡球菌均有很强的体外抗菌活性 ,但对 mec A基因阳性且对甲氧西林耐药的金葡球菌 ,氟氧头孢、美洛培南和奈替米星的体外抗菌活性差 ,万古霉素和利福霉素具有很强的体外抗菌活性 ,特别是利福霉素对于 MRSA的抗菌活性明显强于 MS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福霉素 甲氯西林 MECA基因 金葡球菌 体外抗菌活性 万古霉素 氟氧头孢 美洛培南 奈替米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酿脓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耐药表型与基因型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肖永红 刘健 +1 位作者 王哲 李耘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32-235,共4页
目的研究酿脓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表型与基因型。方法采用琼脂平板稀释法测定97株酿脓链球菌对红霉素、克林霉素、麦迪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和青霉素的敏感性;用双纸片法检测酿脓链球菌耐药表型;用PCR方法检测耐大环... 目的研究酿脓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表型与基因型。方法采用琼脂平板稀释法测定97株酿脓链球菌对红霉素、克林霉素、麦迪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和青霉素的敏感性;用双纸片法检测酿脓链球菌耐药表型;用PCR方法检测耐大环内酯的酿脓链球菌携带的耐药基因。结果97株酿脓链球菌中82株表现为对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不敏感,其中42株表现为cMLS型耐药,37株为iMLS型耐药,3株细菌为主动外排M型耐药;82株对大环内酯不敏感的酿脓链球菌中77株检测到耐药基因,其中12株具有ermB基因,25株具有ermTR基因,2株具有mefA基因,21株同时具有ermB/ermTR基因,5株同时具有ermB/mefA基因,3株同时具有ermTR/mefA基因,9株同时具有ermB/ermTR/mefA基因,5株未能检测到三种耐药基因。结论酿脓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耐药表型以cMLS和iMLS为主,耐药基因以ermB和ermTR多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脓链球菌 大环内酯类 耐药表型 耐药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