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8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疼痛、药物成瘾和神经退行性疾病最新研究进展——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透视 被引量:5
1
作者 韩济生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49-254,共6页
关键词 疼痛 物质相关性障碍 帕金森病 阿尔茨海默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成立3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2
作者 张嵘 万有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627-627,共1页
2023年7月17日,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成立3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医学部举行。国内神经科学领域专家学者、北京大学医学部领导、友好院校和企业负责人、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毕业生及在校师生等200余人出席本次会议。开幕式由... 2023年7月17日,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成立3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医学部举行。国内神经科学领域专家学者、北京大学医学部领导、友好院校和企业负责人、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毕业生及在校师生等200余人出席本次会议。开幕式由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王韵教授主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大学医学部 神经科学研究所 副所长 毕业生 学术研讨会 开幕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芯片技术和蛋白质组技术在神经科学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王浩然 李量 高祥荣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21-126,共6页
基因芯片技术和蛋白质组技术是最近发展起来的高通量技术 ,二者的出现使同时分析神经系统的大量基因的表达和基因产物蛋白质及其相互作用网络成为可能。它们在神经科学中的应用为了解脑功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一个典型的基因芯片实... 基因芯片技术和蛋白质组技术是最近发展起来的高通量技术 ,二者的出现使同时分析神经系统的大量基因的表达和基因产物蛋白质及其相互作用网络成为可能。它们在神经科学中的应用为了解脑功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一个典型的基因芯片实验包括 :芯片的准备或购买、靶DNA和探针的准备或标记、标记探针与靶DNA的杂交、芯片扫描和影象信息的数据分析。蛋白质组技术较为复杂 ,包括蛋白质分离、鉴定和信息分析三方面的内容。其中 ,分离技术多种多样。若分离技术以二维电泳为基础 ,则该实验通常由以下步骤组成 :蛋白质样品的准备、电泳分离、染胶、分离蛋白点的切除、蛋白质的酶解 (常用胰蛋白酶 )、质谱分析 (鉴定 )和数据的信息处理。本文综述这两项技术的内容和实验步骤 ,然后着重叙述它们在神经科学中的应用 ,讨论其优缺点和面临的挑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芯片技术 蛋白质组技术 神经科学 神经系统 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位神经科学家分享200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被引量:2
4
作者 李丰桥 王晓民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92-95,共4页
关键词 神经科学院 2000年诺贝尔奖 生理学 医学 神经递质 突触传递 学习记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科学与疼痛医学 被引量:6
5
作者 韩济生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2,共2页
关键词 神经科学 疼痛 医学 神经系统 电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科学的过去和未来 被引量:1
6
作者 韩济生 《中国医院》 2003年第11期35-37,共3页
神经科学(Neuroscience)一词开始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泛指与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关的知识和研究,也称"脑科学".
关键词 神经科学 历史 发展 镇痛 药物成瘾 肥胖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焦首届Kavli神经科学奖
7
作者 张婷 王晓民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4期536-539,共4页
2008年5月28日,Kavli奖首次颁发给天体物理、神经科学以及纳米技术3个领域的7位先驱科学家。Kavli神经科学奖获得者是美国耶鲁大学的Pasko Rakic、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Thomas Jessell以及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所的Sten Grillner,他们破译... 2008年5月28日,Kavli奖首次颁发给天体物理、神经科学以及纳米技术3个领域的7位先驱科学家。Kavli神经科学奖获得者是美国耶鲁大学的Pasko Rakic、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Thomas Jessell以及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所的Sten Grillner,他们破译了大脑和脊髓神经元网络发育与功能的基础调控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vli奖 神经科学 大脑 脊髓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大学医学部疼痛医学中心成立
8
作者 邢国刚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27-927,共1页
在中国疼痛医学事业的奠基者和领航人、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韩济生院士的积极倡导和全力推动下,北京大学医学部疼痛医学中心于2013年11月i5日宣布成立。
关键词 北京大学医学部 医学中心 疼痛 神经科学研究所 医学事业 名誉所长 韩济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的神经科学:高度分析基础上的高度结合
9
作者 韩济生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25-225,共1页
关键词 神经科学 痛觉研究 药物成瘾 退行性脑疾病 脑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鸢尾素通过STAT6重编程小胶质细胞且预防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研究
10
作者 王佳昕(译) 刘风雨(校)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53,共1页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作为老年病人麻醉、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病率较高,且无有效的防治方法。POCD不仅早期损伤病人认知功能,远期还会增加阿尔茨海默病和死亡风险。中枢神经炎症反应是POCD...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作为老年病人麻醉、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病率较高,且无有效的防治方法。POCD不仅早期损伤病人认知功能,远期还会增加阿尔茨海默病和死亡风险。中枢神经炎症反应是POCD的重要病理机制。已有动物研究表明,适度运动能够有效改善POCD小鼠的认知损伤,但对于临床中不便于运动的老年病人仍存在巨大挑战。目的:探讨鸢尾素(irisin)预防中枢神经炎症的机制及其预防POCD发生的效果。方法:(1)在临床研究中,ELISA结果表明70岁以上术后阿尔茨海默病病人的术前血清irisin水平低于术后认知正常组。(2)在基础研究中,通过蛋白质组学检测发现,FNDC5-KO小鼠(FNDC5为irisin的基因名)表现为神经免疫系统异常,尤其补体信号通路被显著抑制,提示irisin缺失可能会导致机体免疫力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阿尔茨海默病 鸢尾素 STAT6 死亡风险 小胶质细胞 老年病人 POC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中的微塑料通过细胞阻塞导致脑血栓形成并引发神经行为异常
11
作者 赵涔希(译) 刘风雨(校)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5-195,共1页
环境微塑料(microplastic,MPs)污染对人类健康构成很大威胁。在人类的血液和多种组织中,可以检测到MPs。纳米级别的微塑料(nanoplastics,NPs)可以穿透血脑屏障,导致神经毒性。然而,微米级别的MPs(micron-sized plastics)通过什么机制影... 环境微塑料(microplastic,MPs)污染对人类健康构成很大威胁。在人类的血液和多种组织中,可以检测到MPs。纳米级别的微塑料(nanoplastics,NPs)可以穿透血脑屏障,导致神经毒性。然而,微米级别的MPs(micron-sized plastics)通过什么机制影响脑功能,目前尚不清楚。目的:利用高分辨率激光成像技术,实时跟踪MPs在小鼠脑部血管中的移动情况,揭示MPs诱发大脑功能障碍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栓形成 大脑功能障碍 脑部血管 微塑料 激光成像技术 血脑屏障 神经毒性 脑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杏仁核的神经元类型及其对恐惧条件反射的转录反应
12
作者 杨海龙(译) 刘风雨(校)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3-153,共1页
学习和长期记忆形成需要神经元持久的改变-即“记忆印迹”。内在的、与情感相关的记忆印迹存在于杏仁核。由于记忆的特异性可能是由特定的分子细胞类型所编码,因此该研究对23只正常/恐惧状态下小鼠的杏仁核进行了单细胞RNA测序,并绘制... 学习和长期记忆形成需要神经元持久的改变-即“记忆印迹”。内在的、与情感相关的记忆印迹存在于杏仁核。由于记忆的特异性可能是由特定的分子细胞类型所编码,因此该研究对23只正常/恐惧状态下小鼠的杏仁核进行了单细胞RNA测序,并绘制了杏仁核亚区神经元类型的空间分布,来探索参与恐惧学习的神经元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记忆 神经元 杏仁核 细胞类型 恐惧条件反射 特异性 单细胞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郁症的新机制——应激动态调控外侧缰核的神经元自噬
13
作者 刘一璇(译) 刘风雨(校)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42-442,共1页
重度抑郁症是最致残的精神疾病之一,全球终生患病率高达10.6%。压力是抑郁症的重要风险因素。短期适度压力对生存有益,但长期压力则会扰乱情绪稳态并诱发抑郁。自噬是一种关键的细胞分解代谢过程,通过形成自噬体包裹胞内蛋白,并将其转... 重度抑郁症是最致残的精神疾病之一,全球终生患病率高达10.6%。压力是抑郁症的重要风险因素。短期适度压力对生存有益,但长期压力则会扰乱情绪稳态并诱发抑郁。自噬是一种关键的细胞分解代谢过程,通过形成自噬体包裹胞内蛋白,并将其转运至溶酶体进行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元自噬 应激 抑郁症 外侧缰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根神经节感觉神经元的Piezo2受体感知血管运动触发阵发性神经病理性疼痛
14
作者 郭田雨(译) 刘风雨(校)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55-555,共1页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种由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引起的慢性疼痛。病人常出现自发性疼痛,如阵发性枪击样痛或者刺痛。近期研究表明这种疼痛可能与“簇状放电”有关,即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a, DRG)感觉神经元同步放电。然而,触发这...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种由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引起的慢性疼痛。病人常出现自发性疼痛,如阵发性枪击样痛或者刺痛。近期研究表明这种疼痛可能与“簇状放电”有关,即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a, DRG)感觉神经元同步放电。然而,触发这种簇状放电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既往研究提示,神经受损后,DRG中血管分支增加并且迂曲,并在受损伤的神经元周围形成血管袢。目的:探讨DRG中血管活动是否诱发簇状放电及自发性疼痛。结果:(1)在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spared nerve injury, SNI)小鼠模型中,DRG血管运动(如血流变化、血管收缩或扩张)与簇状放电在时间上存在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运动 神经病理性疼痛 Piezo2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伤害性刺激诱发高频振荡的神经元机制:小清蛋白阳性中间神经元
15
作者 Yue L Bao C +1 位作者 Zhang L 刘风雨(译)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51-351,共1页
初级躯体感觉皮质(primary somatosensory cortex,S1)中60~90 Hz的Gamma振荡(Gamma-band oscillations,GBOs)在伤害性信息的处理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伤害性刺激诱发高频振荡的神经元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该研究采用人类高密度脑电记录(e... 初级躯体感觉皮质(primary somatosensory cortex,S1)中60~90 Hz的Gamma振荡(Gamma-band oscillations,GBOs)在伤害性信息的处理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伤害性刺激诱发高频振荡的神经元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该研究采用人类高密度脑电记录(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mma-band oscillations primary somatosensory corte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大学医学部韩济生院士荣获2011年“吴阶平医学奖”
16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32-832,共1页
2011年11月18日,"吴阶平医学基金会"在广东省中山市颁发2011年度"吴阶平医学奖"。北京大学医学部韩济生院士获此殊荣,以表彰他在针刺原理研究、疼痛医学和神经科学方面的科学研究和教学成就,同时获奖的还有呼吸病专家、广东呼吸病... 2011年11月18日,"吴阶平医学基金会"在广东省中山市颁发2011年度"吴阶平医学奖"。北京大学医学部韩济生院士获此殊荣,以表彰他在针刺原理研究、疼痛医学和神经科学方面的科学研究和教学成就,同时获奖的还有呼吸病专家、广东呼吸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院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大学医学部 钟南山院士 医学奖 吴阶平 韩济生 呼吸病研究所 针刺原理 科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大学医学部韩济生院士荣获2011年“吴阶平医学奖”
17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2-52,共1页
2011年11月18日,"吴阶平医学基金会"在广东省中山市颁发2011年度"吴阶平医学奖"。北京大学医学部韩济生院士获此殊荣,以表彰他在针刺原理研究、疼痛医学和神经科学方面的科学研究和教学成就,同时获奖的还有呼吸病专家、广东呼吸病... 2011年11月18日,"吴阶平医学基金会"在广东省中山市颁发2011年度"吴阶平医学奖"。北京大学医学部韩济生院士获此殊荣,以表彰他在针刺原理研究、疼痛医学和神经科学方面的科学研究和教学成就,同时获奖的还有呼吸病专家、广东呼吸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院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大学医学部 钟南山院士 医学奖 吴阶平 韩济生 呼吸病研究所 针刺原理 科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源性痛的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44
18
作者 孙瑞卿 王韵 +1 位作者 万有 韩济生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05-110,共6页
神经源性痛(neuropathic pain或neurogenic pain)是指由中枢或外周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引起的疼痛综合征,以自发性疼痛(spontaneous pain)、痛觉过敏(hyperalgesia)和痛觉超敏(allodynia)为特征.自发性疼痛表现为自发性、随机性和持久性... 神经源性痛(neuropathic pain或neurogenic pain)是指由中枢或外周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引起的疼痛综合征,以自发性疼痛(spontaneous pain)、痛觉过敏(hyperalgesia)和痛觉超敏(allodynia)为特征.自发性疼痛表现为自发性、随机性和持久性的烧灼痛、绞痛、抽痛等异常感觉;痛觉过敏是由伤害性刺激引起的异常增强和延长的疼痛;痛觉超敏是指由非伤害性刺激引起的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痛觉过敏 敏化 机械性 痛觉超敏 动物模型 脊髓背角 神经源性痛 背角神经元 神经源性疼痛 神经元发生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癌症痛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2
19
作者 张瑛 韩济生 王韵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24-228,共5页
癌症痛是影响癌症病人生活质量的一个严重问题 ,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合适的动物模型 ,对其神经机制的研究甚少。近年出现的小鼠股骨、跟骨、肱骨和大鼠胫骨癌症痛模型 ,极大地推动了癌症痛的基础研究。初步研究表明 ,癌症痛有其独特的神... 癌症痛是影响癌症病人生活质量的一个严重问题 ,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合适的动物模型 ,对其神经机制的研究甚少。近年出现的小鼠股骨、跟骨、肱骨和大鼠胫骨癌症痛模型 ,极大地推动了癌症痛的基础研究。初步研究表明 ,癌症痛有其独特的神经化学机制 ,骨质破坏、外周敏化、中枢敏化及神经侵蚀都参与了癌症痛的产生。本文综述了癌症痛动物模型、癌症痛的产生机制及其药物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症痛 癌症病人 生活质量 神经生物学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amma神经振荡产生机制及其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20
作者 王静 李小俚 +1 位作者 邢国刚 万有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688-693,共6页
Gamma神经振荡的频率在30~100 Hz之间,存在于动物和人类大脑的多个区域,如丘脑、体感皮层以及海马等部位,在各个尺度水平上都可被检测到.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组成的神经网络是产生此高频节律性活动的主要条件之一.皮层的gamma神经振荡与丘... Gamma神经振荡的频率在30~100 Hz之间,存在于动物和人类大脑的多个区域,如丘脑、体感皮层以及海马等部位,在各个尺度水平上都可被检测到.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组成的神经网络是产生此高频节律性活动的主要条件之一.皮层的gamma神经振荡与丘脑-皮层系统有关.Gamma神经振荡具有易化突触可塑性和调节神经网络的作用,主要参与感觉特征绑定、选择性注意以及记忆等高级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mma神经振荡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特征绑定 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