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复合生态系统视角的土地利用变化碳源/汇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张鹏岩 杨丹 +4 位作者 刘宇 张金炳 刘振岳 唐振过 单子溢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58-2073,共16页
土地利用变化碳源/汇效应具有自然过程与社会经济过程交织、结构复杂、空间差异显著的特点,可以从景观格局、资源开发、双重属性、空间效应等多种视角切入展开研究。为全面理解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效应特征及其对减碳增汇目标的贡献,通过... 土地利用变化碳源/汇效应具有自然过程与社会经济过程交织、结构复杂、空间差异显著的特点,可以从景观格局、资源开发、双重属性、空间效应等多种视角切入展开研究。为全面理解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效应特征及其对减碳增汇目标的贡献,通过对多项研究的总结,提出了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的土地利用变化碳源/汇效应框架,并根据该框架的逻辑关系,系统梳理了典型景观中碳源/汇的响应特征、空间效应、作用机制以及评估方法,进而探讨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经过梳理发现,研究学者普遍认同建设用地为碳源,林地、草地、湿地、耕地则既可能是碳源,也可能是碳汇,使用的评估方法分为统计模型、遥感模型、通量观测模型和生态系统模型等,各有优劣和适用条件。未来研究趋向于多元化,仍需加强对湿地等生态敏感区的碳源/汇、均衡不同气候区和土地利用类型的碳效应、完善各类遥感监测与碳排放监测数据库、综合考虑土地承载的社会经济过程和自然过程导致的碳效应以及在复合生态系统框架下将提升固碳效率纳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等方面的研究。研究丰富了精准评估复合生态系统视角下的土地利用变化碳效应与碳循环研究,也可以为“碳中和”治理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源/汇 土地利用变化 复合生态系统 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的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羊凌玉 刘宇 +1 位作者 张静 周梅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11523-11535,共13页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手段。然而,目前CCUS的部署规模尚未达到实现减排目标的预期需求,其发展受到技术经济性、环境风险以及政策支持等因素的制约。厘清CCUS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识别其经济性和潜...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手段。然而,目前CCUS的部署规模尚未达到实现减排目标的预期需求,其发展受到技术经济性、环境风险以及政策支持等因素的制约。厘清CCUS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识别其经济性和潜在环境风险,有助于深化CCUS的研究、推广和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对2000—2024年CCUS相关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并进一步聚焦CCUS技术的经济和环境影响研究进行述评。结果表明:(1)从发文量和学科类别来看,CCUS技术相关研究发文量持续上升,但研究主要聚焦自然科学领域,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有待丰富;(2)从研究国家来看,CCUS领域研究早期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近些年发展中国家的关注逐渐增多,目前美国、中国和英国在CCUS领域的研究处于领先地位,但中国研究的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3)从研究主题来看,英文文献对环境风险、公众接受度以及BECCS、DAC等衍生技术的关注较多,而中文文献关于CCUS技术在电力领域的应用研究较为丰富;(4)从CCUS技术的经济和环境影响来看,CCUS环境风险研究主要聚焦污染物排放和碳泄漏两方面,经济影响研究集中在成本核算、CCUS与低碳技术经济性比较以及政府支持对CCUS成本影响三方面,但目前文献以微观研究为主,宏观视角研究有待丰富。在未来研究中,应注重CCUS技术及其经济和环境影响的内在联系探讨,推动工程技术模型与宏观经济模型的结合与拓展,构建面向碳中和目标的CCUS技术综合评估框架,为推动我国工业与能源部门低碳转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 文献计量 研究进展 经济和环境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母质典型农田土壤无机碳与有机碳的关系及影响因素
3
作者 墨美玲 王秀君 +1 位作者 徐明岗 卢同平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46,共12页
针对黄土母质农田土壤无机碳(SIC)的空间异质性及其与土壤有机碳(SOC)的复杂关系,本研究搜集了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地区同时包含有SIC和SOC的0~100 cm农田土壤剖面观测数据,并经过整理和标准化处理,获得了具有代表性的SIC和SOC土壤剖面数... 针对黄土母质农田土壤无机碳(SIC)的空间异质性及其与土壤有机碳(SOC)的复杂关系,本研究搜集了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地区同时包含有SIC和SOC的0~100 cm农田土壤剖面观测数据,并经过整理和标准化处理,获得了具有代表性的SIC和SOC土壤剖面数据,开展了对黄土母质农田SIC和SOC的空间分布特征、二者之间关系及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显示,两个区域0~100 cm土层的SOC储量相近(华北平原6.6 kg/m^(2),黄土高原6.7 kg/m^(2))。但SIC储量存在明显差异:在0~40 cm土层中,华北平原的SIC储量(5.9 kg/m^(2))显著低于黄土高原(8.9 kg/m^(2));相反,在40~100 cm土层中,华北平原的SIC储量(10.7 kg/m^(2))显著高于黄土高原(8.8 kg/m^(2))。华北平原表层SIC水平偏低的点位主要分布在耕作历史较长的河北平原,长期农作施肥引起上层土壤酸化导致SIC水解;黄土高原表层SIC水平偏高的农田多位于侵蚀程度高、肥力水平低的西部区域,侵蚀过程使得SIC含量较高的亚表层土壤露出地表。华北平原农田0~100 cm土层中的SIC与SOC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黄土高原0~100 cm土层中的SIC与SOC呈负相关关系。综上,华北平原SIC储量及其与SOC的关系主要受施肥、灌溉等农田管理措施的影响,而黄土高原则与其不同程度的土壤侵蚀导致的土壤碳在空间上的重新分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无机碳 土壤有机碳 黄土母质 空间异质性 华北平原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碳能源系统中能源利用技术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8
4
作者 张川 胡沛裕 +7 位作者 殷格格 严武斌 许石炜 曹洳铭 冯轶楠 赵铭生 杨雷 金之钧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4-175,共12页
能源系统脱碳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开展能源系统低碳转型需要在一次能源供应、能源加工与转化、能源终端消费等方面大规模地运用低碳能源技术。本文从低碳能源系统优化分析的角度出发,按照一次能源、二次能源、终端用能的分类,梳理了各... 能源系统脱碳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开展能源系统低碳转型需要在一次能源供应、能源加工与转化、能源终端消费等方面大规模地运用低碳能源技术。本文从低碳能源系统优化分析的角度出发,按照一次能源、二次能源、终端用能的分类,梳理了各类能源利用技术的发展现状并展望了未来趋势,进一步分析了能源利用技术在我国低碳能源系统中的应用前景与布局挑战。研究认为: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作为增长最快的可再生能源类型,将在能源供给环节持续发挥重要作用;生物质利用需要系统评估各类转换技术,促成生物质资源的跨行业优化分配;氢能、储能等二次能源亟需突破材料、性能、寿命等方面的技术瓶颈,追求低的系统成本与规模化应用;终端用能技术未来将以电气化为核心,依赖输配电系统的安全稳定转型与有效扩容。未来的能源系统低碳转型还需关注不同能源技术的协调发展,妥善处理技术因素与市场、制度、社会等非技术因素的协同关系,推动能源系统加速脱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系统 低碳转型 一次能源 二次能源 终端用能 电气化 非技术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转型如何赋能高质量发展——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 被引量:2
5
作者 刘宇 梁栋 张硕 《中国流通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38,共14页
当前中国正处于数字化与绿色化两大战略历史交汇点,探索数字化和绿色化协同转型如何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构建企业层面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转型指标,以2007—2022年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究双化协同对企... 当前中国正处于数字化与绿色化两大战略历史交汇点,探索数字化和绿色化协同转型如何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构建企业层面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转型指标,以2007—2022年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究双化协同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相较于数字化或绿色化单一转型,双化协同能够更高效地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机制分析发现,双化协同会综合单一转型优势,同时产生资源协同效应和创新协同效应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拓展企业知识宽度和提升企业创新质量,进而有效地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异质性分析发现,在内部特征方面,双化协同对国有、大规模以及重污染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大;在外部环境方面,双化协同对高质量发展的提升作用更易在处于市场竞争程度更大、环境规制强度更高,以及经营环境不确定性程度更低的企业中得到充分体现。因此,应加强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优化,确保数字化与绿色化两大战略的有效实施和深度融合;企业要认清双化协同的积极效能,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企业要深入了解其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特征,以最大化双化协同的经济效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 绿色化 协同转型 全要素生产率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韧性治理:含义、范式变迁和一个新整合框架
6
作者 杨立华 刘华宇 马壹 《治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6,158,共24页
面对各类层出不穷的风险,韧性治理越来越成为人类社会治理的新选择。但迄今为止,学界对究竟什么是韧性治理、其经过怎样的发展阶段及其更好的状态究竟是什么等关键问题,都还未能进行足够澄清。通过从恢复力和适应性两个维度对治理类型... 面对各类层出不穷的风险,韧性治理越来越成为人类社会治理的新选择。但迄今为止,学界对究竟什么是韧性治理、其经过怎样的发展阶段及其更好的状态究竟是什么等关键问题,都还未能进行足够澄清。通过从恢复力和适应性两个维度对治理类型进行划分,并将韧性治理与刚性、脆性、任性治理对比,有利于澄清韧性治理的含义。基于对理论演进和关键实践的系统梳理,研究发现国内外韧性治理都经过工程韧性、生态韧性、社会韧性三阶段范式变迁,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未来韧性治理要进一步发展,需同时从全内涵、全领域、全层次、全主体、全价值、全技术、全过程、全世代八维度实现“八全”韧性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治理 范式变迁 工程范式 生态范式 社会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尺度对流系统:从年际年代际变率到气候响应
7
作者 聂绩 林中曦 +7 位作者 李普曦 杨邱 丁天 宋丰飞 孟智勇 孙建华 李建 赵传峰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70-785,共16页
中尺度对流系统(MCS)是由多个对流系统组成的云系,其降水水平空间尺度介于雷暴单体与温带气旋之间,时间尺度通常为数小时或更久,频繁引发高影响、致灾性强的天气事件。受到青藏高原、东亚季风等地理和气候系统影响,中国的MCS展现出独特... 中尺度对流系统(MCS)是由多个对流系统组成的云系,其降水水平空间尺度介于雷暴单体与温带气旋之间,时间尺度通常为数小时或更久,频繁引发高影响、致灾性强的天气事件。受到青藏高原、东亚季风等地理和气候系统影响,中国的MCS展现出独特的时、空分布特征,对中国水资源、暴雨及洪涝灾害产生重大影响。MCS的研究对于提升天气预报精确度等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极端天气等适应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价值。系统回顾了中国学者在MCS的变率和气候响应领域的重要成果和进展。自20世纪60年代中国开始对MCS进行观测试验以来,随着观测技术的进步,对MCS的统计分析和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已从单一案例和短期统计分析,发展到对多区域、长时间尺度的精细特征和机理的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中国的气象工作者对MCS的时、空变率进行了大量分析,并将MCS的发生、发展与背景条件相结合,取得了一系列关于MCS长期变异性统计分析和机理研究的重要成果。从中国不同区域MCS的年际和年代际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降水变率的贡献,以及气候长期变率对MCS的调控机制两方面回顾了MCS的年际和年代际变率的相关研究。对于全球变暖背景下MCS的响应这一热点和前沿问题,回顾了气候变化对MCS频率和强度的影响的观测和机理研究,并探讨了气溶胶排放和城市化等人类活动对MCS的影响。最后,对MCS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对流系统 年际变率 年代际变率 气候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研讨会专家观点综述
8
作者 本刊编辑部 唐任伍 +8 位作者 刘宇 李萌 刘丰 渠慎宁 刘光宇 刘学侠 钟钰 韩杨 王可山 《中国流通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21,共19页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2025年6月18日,北京物资学院党委宣传部、科研处、中国流通经济杂志社联合举办“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学术研讨会,回应国家需求和社会关切。与会专家认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是国家安...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2025年6月18日,北京物资学院党委宣传部、科研处、中国流通经济杂志社联合举办“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学术研讨会,回应国家需求和社会关切。与会专家认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是国家安全和经济稳定的基石。以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为核心特征的新质生产力,通过科技创新、要素重构与产业变革,筑牢安全根基、强化网络韧性、重塑安全生态,构建风险可控的数字化底座,建立多层级的风险防控机制和韧性保障体系,激活协同网络价值。在全球贸易摩擦和地缘政治冲突加剧、极端气候频发以及消费升级浪潮的冲击下,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我国是超大规模人口国家,要围绕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这一头等大事,全方位夯实农业产业链供应链根基,全领域推进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科技创新,全链条推进农业产业体系升级,全环节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未来产业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既需要注重经济安全与科技安全“两脉贯通”,又需要关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等未来产业领域对人工智能安全、信息安全、生物安全、网络安全等若干安全领域的影响,做到“多点拓扑”,在未来产业发展中维护国家安全。本刊编辑部对专家阐述的主要观点进行了归纳整理,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链 供应链 价值链 韧性 新质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电CCUS产业化发展路径与综合性政策支撑体系 被引量:8
9
作者 陈语 姜大霖 +3 位作者 刘宇 魏宁 李奥 吴微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9-70,共12页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是实现煤电产业低碳转型升级的重要技术路径,也是保障未来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手段。然而,当前煤电与CCUS技术耦合的发展路径尚不清晰,相应政策机制也存在优化空间。作者量化测算了煤电CCUS应用对于...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是实现煤电产业低碳转型升级的重要技术路径,也是保障未来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手段。然而,当前煤电与CCUS技术耦合的发展路径尚不清晰,相应政策机制也存在优化空间。作者量化测算了煤电CCUS应用对于中国能源低碳转型战略的贡献,从时空维度刻画煤电CCUS产业化发展路径,进一步构建适应国情的综合性政策支撑体系框架。研究结果表明,煤电耦合CCUS发展具备技术经济可行性,不仅可以实现能源电力系统深度脱碳,带来显著的煤电行业产出及就业红利,还能有效控制全社会平均碳价格水平。在时间维度上,未来煤电CCUS产业化发展路径应划分为技术研发与示范(2021—2030年)、规模化应用(2030—2040年)、商业化发展(2040—2060年)三个阶段。在空间维度上,技术经济可行且适合集群发展的区域为鄂尔多斯盆地、准噶尔盆地、渤海湾盆地等。通过构建包含“宏观支持、财税金融、市场机制、技术研发示范、管理体系”等在内的综合性政策支撑体系框架,有助于实现煤电CCUS的规模化发展。在煤电CCUS的技术研发与示范阶段,应实行封存补贴、发电小时数补偿、上网电价补贴等更为确定性的激励政策。当项目成本下降到一定程度后,应逐步过渡为碳交易、绿电交易机制等市场化政策工具,并推广绿色金融等机制。基于相关结论,该研究提出了针对性政策建议,以期为推动中国煤电行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发电 CCUS 发展路径 政策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颗粒燃料取暖的环境健康效益及经济成本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魏代晓 门亚泰 +3 位作者 李尧捷 徐铭忆 蔡文秀 沈国锋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27-934,共8页
清洁取暖是解决区域空气污染,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充分考虑不同地区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差异,实施因地制宜的清洁取暖政策,发挥生物质资源碳中性优势,在适宜的地区开展生物质清洁取暖有望取得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但目前... 清洁取暖是解决区域空气污染,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充分考虑不同地区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差异,实施因地制宜的清洁取暖政策,发挥生物质资源碳中性优势,在适宜的地区开展生物质清洁取暖有望取得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但目前缺乏相关实证研究。针对生物质清洁取暖,开展了实地监测与问卷调查,量化评估了其环境健康效益和经济可行性。研究表明,研究地区农村进行生物质颗粒取暖改造后,取暖能源的利用效率显著上升,冬季室内温度更适宜,而室内PM_(2.5)污染水平中位数为74μg∙m^(−3),相较未改造下降了25%,而由于室内排放的细颗粒物减少,环境污染物浓度也有所降低。尽管生物质颗粒燃料的单位质量热值普遍小于散煤,燃料使用量相较改造前有所上升,但由于生物质颗粒燃料PM_(2.5)的排放因子显著低于散煤,且炉灶改造后燃料利用率上升,改造后取暖燃烧过程中直接排放的PM_(2.5)相较改造前降低了54%。除PM_(2.5)外,二氧化碳与其他污染物排放也下降了3%-37%。根据模拟结果,进行取暖改造后,平均每年每户家庭取暖活动可减少约3 kg的初级PM_(2.5)排放与37 kg的CO_(2)排放,有效支持了清洁取暖政策与减污降碳战略。根据经济可行性分析,改造后农户取暖成本并未增加,相较“煤改电”或“煤改气”路径,研究地区进行生物质颗粒取暖具有更高的可行性,对政府与农村居民的负担较低。综上,根据实地资源禀赋推广生物质清洁取暖可取得显著的环境效益和气候效益,且具有较高的经济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清洁取暖 细颗粒物 污染物排放 环境效益 经济可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企业数字化转型:驱动因素、经济效应与策略选择 被引量:93
11
作者 裴璇 刘宇 王稳华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4-137,共14页
数字化转型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基础设施的建设、企业管理层的背景特征和社会资源等是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驱动因素。加快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不仅有助于企业加快自身转型升级... 数字化转型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基础设施的建设、企业管理层的背景特征和社会资源等是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驱动因素。加快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不仅有助于企业加快自身转型升级、提升国际化水平和推动高质量发展,而且能提高资本市场信息效率、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扎实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需要企业和政府共同努力。就企业而言,应抢抓数字化转型新机遇,培育数字化转型新文化,强化企业内部数字化转型共识,利用战略布局优化和能力提升来推动数字化转型。就政府而言,应积极引导企业加大数字化转型力度,构建驱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激励机制,加快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数字化人才队伍,为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数字化转型 数字经济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