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北地区森林凋落叶分解速率与气候、林型、林分光照的关系 被引量:15
1
作者 吴鹏 王襄平 +3 位作者 张新平 朱彪 周海城 方精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223-2232,共10页
在东北长白山、张广才岭、小兴安岭、大兴安岭的主要森林类型中设置26块样地,进行为期3a(2004—2006年)凋落叶分解实验,以研究气候、林型、林冠透光率对凋落叶分解速率的相对影响大小。结果表明,不同林型凋落叶分解速率依次为:落叶阔叶... 在东北长白山、张广才岭、小兴安岭、大兴安岭的主要森林类型中设置26块样地,进行为期3a(2004—2006年)凋落叶分解实验,以研究气候、林型、林冠透光率对凋落叶分解速率的相对影响大小。结果表明,不同林型凋落叶分解速率依次为: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针叶林>常绿针叶林>岳桦林。对分解速率影响因素的分析表明,气候因子(热量和水分)对分解速率有较强的解释力,分别解释了分解常数k和分解95%所需时间(t95%)的55.5%和65.0%的变异。但是,气候对分解速率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与林型、林冠透光率的协同作用而实现的,其独立解释力并不大(<9%)。气候的变化导致林型(物种组成)的变化、进而影响分解速率,这一因素解释了分解参数变异的46.8%(k)和56.8%(t95%)。与此同时,气候和林型的变化还导致林冠透光率的变化,随着热量水平的上升林冠透光率下降、间接提高分解速率。这一因素分别解释了k值和t95%变异的23.9%和22.3%。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对凋落叶分解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物种组成、林冠结构(影响透光率)等生物因素的间接作用实现的。忽视这些生物因素、简单研究气候和分解速率的关系可能难以正确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叶分解速率 气候 林型 林冠透光率 中国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水分生态特征研究现状 被引量:25
2
作者 陈玫妃 曾辉 王钧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4-101,共8页
从土壤水分时空异质性、植被覆盖变化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冻土变化对土壤水分的影响、人为活动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方面研究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水分生态特征。在该领域研究中,前人已开始在小尺度采用植物进化学的角度解释青藏高原植被... 从土壤水分时空异质性、植被覆盖变化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冻土变化对土壤水分的影响、人为活动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方面研究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水分生态特征。在该领域研究中,前人已开始在小尺度采用植物进化学的角度解释青藏高原植被覆盖变化对水分再分配的作用,但是大尺度的研究不足;初步阐明了冻土季节性冻融的生态水文效应,但还缺少其与气候和地质相关的综合性分析;反映出青藏高原全球第三极土壤水分的地理分布的特殊性,但各个区域之间土壤水分特征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尚未明确。综上,今后应综合植被类型、冻土环境、地质、气候条件以及人为活动影响,多层次多尺度研究土壤水分变化的过程,从而为研究不同尺度土壤水分变化差异性和格局演变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寒草地 土壤水分 生态特征 研究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中段青海云杉高山林线交错区树轮宽度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18
3
作者 曾令兵 王襄平 +3 位作者 常锦峰 林鑫 吴玉莲 尹伟伦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0-56,共7页
通过对祁连山中段青海云杉高山林线交错区进行取样,研究了交错区内4个不同海拔树木生长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林线交错区内,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不高,年表统计特征沿海拔并没有一致的变化趋势。气候对树木生长的影响表... 通过对祁连山中段青海云杉高山林线交错区进行取样,研究了交错区内4个不同海拔树木生长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林线交错区内,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不高,年表统计特征沿海拔并没有一致的变化趋势。气候对树木生长的影响表现出非常明显的"生长滞后效应",所有样地的轮宽指数与上一年10月的降水显著正相关,多数样地的轮宽指数与上一年7、8月的温度显著负相关,后者体现了有效水分供应的限制作用。同时,多数样地的轮宽指数与当年2月降水显著负相关。整个林线交错区的树轮生长主要受生长季之前(上一生长季和秋冬季)的气候指标的影响,而与当年生长季气候没有明显的联系。本文和相关研究发现的林线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并不敏感的现象,与高山林线主要受生长季温度限制的传统认识明显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林线 树木年轮 气候变化 青海云杉 祁连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系统到景观:区域物质流分析的景观取向 被引量:7
4
作者 张晓刚 曾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40-1351,共12页
物质流过程是考察系统属性的重要维度。区域物质流分析在研究框架、指标体系、数据集成、管理应用等方面的发展困境,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黑箱假设"以及"系统隐喻"等产业生态学理论的应用局限性。基于整合复杂性科... 物质流过程是考察系统属性的重要维度。区域物质流分析在研究框架、指标体系、数据集成、管理应用等方面的发展困境,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黑箱假设"以及"系统隐喻"等产业生态学理论的应用局限性。基于整合复杂性科学、广义进化论的生态学组织层次理论,对区域物质流分析开展理论探讨,指出应在原有的"系统"思维之外引入"景观"概念,以拓展区域物质流分析的空间与认知维度。基于"从系统到景观"的理念,将景观生态学原理引入区域物质流分析,建构区域物质流分析的景观取向,并从空间结构与认知图式两个方面对这一取向的核心涵义做以解读。结合区域物质流分析的最新研究案例,从多尺度MFA的综合研究框架、物质流动过程的时空集成研究、物质流动过程的空间行为管理等几个方面,对区域物质流分析的景观取向做了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流 产业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 空间结构 认知图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工业园区规划及其案例分析 被引量:20
5
作者 柯金虎 《规划师》 2002年第12期42-45,共4页
环境、资源等全球性问题的出现,使传统工业体系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工业生态学的产生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工业工程技术不断发展的产物。在系统论述工业生态学的基础上,对国外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原则及运行经验进行了总结,... 环境、资源等全球性问题的出现,使传统工业体系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工业生态学的产生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工业工程技术不断发展的产物。在系统论述工业生态学的基础上,对国外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原则及运行经验进行了总结,以抛砖引玉,为国内工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与管理提供新的视野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生态学 生态工业园区 系统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生态经济的必然性与可能性 被引量:1
6
作者 柯金虎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3,共2页
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改善之间的两难选择,使生态经济的产生成为必然,而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人类文明素质的不断提升则使生态经济的发展成为可能。结合国内外的一些研究现状,本文对生态经济发展的必然性与可能性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论述。旨... 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改善之间的两难选择,使生态经济的产生成为必然,而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人类文明素质的不断提升则使生态经济的发展成为可能。结合国内外的一些研究现状,本文对生态经济发展的必然性与可能性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论述。旨在为生态经济革命浪潮的早日到来推波助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经济 必然性 可能性 经济发展 环境质量 科学技术 人类 文明素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植物多样性的一般特点 被引量:293
7
作者 张立运 陈昌笃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923-1932,共10页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处于中亚荒漠与内亚 (亚洲中部 )荒漠之间的过渡 ,其气候虽以干旱少雨、蒸发强烈、多风、日照强、温度变化剧烈的大陆性荒漠气候为特点 ,但由于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 ,冬春有一定雨雪 ,植被相对较为茂密 ,以固定和半固定...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处于中亚荒漠与内亚 (亚洲中部 )荒漠之间的过渡 ,其气候虽以干旱少雨、蒸发强烈、多风、日照强、温度变化剧烈的大陆性荒漠气候为特点 ,但由于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 ,冬春有一定雨雪 ,植被相对较为茂密 ,以固定和半固定沙漠为主 ,共采集记录到 2 0 8种高等植物 ,1 8个植物群落类型 ,1 1类植物生活型。植物多样性还包括下列一般特点 :区系地理成分多样 ,但中亚成分占优势 ;有少量古老种 ,特有现象微弱 ,藜科植物占明显优势 ;旱生植物为主 ;长营养期 1年生植物有一定比例 ;短命和类短命植物获得发育等。由于近几十年来的过牧 (牲畜的“冬窝子”)和滥采滥挖燃料及有经济价值的植物 ,植物多样性受破坏严重。当前的紧迫任务是加强保护 ,对有些物种还须采取措施 ,进行抢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植物多样性 濒危植物种 荒漠 植被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啮齿类取食的物种偏好与时空格局 被引量:7
8
作者 沈泽昊 唐圆圆 李道兴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6018-6024,共7页
通过强烈消耗土壤种子库,动物取食种子对植物种群更新和群落动态产生深远的影响。一般认为种子被食概率的空间格局取决于种子密度和离母树的距离,而环境(如地形)异质性的影响则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与此相关的机制及其影响程度亦不... 通过强烈消耗土壤种子库,动物取食种子对植物种群更新和群落动态产生深远的影响。一般认为种子被食概率的空间格局取决于种子密度和离母树的距离,而环境(如地形)异质性的影响则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与此相关的机制及其影响程度亦不清楚。研究设计在野外埋放种子以模拟种子扩散后的情形,监测啮齿类对种子的取食,以检验种子取食受埋藏生境、时间及动物对种子种类的偏好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1a实验,8种落叶阔叶树种子的累计取食概率为0~48.25%,平均值为20%;山顶部位的取食概率大致是其它部位概率的3倍;埋放在凋落物层中的种子被食概率大约为埋放在土壤层中概率的2倍。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分析表明,种子被食概率变化的45%可以被上述因素解释。其中,物种偏好是影响种子被取食概率的首要因素,其后依次是地形、埋藏时间和深度。啮齿类明显喜好较大的种子;其取食行为在山脊部位明显较其它部位更频繁和剧烈;对埋藏种子的取食从3月份开始加剧,到7月份以后平息下来。种子埋放深度对啮齿类的取食概率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 扩散后取食 地形 物种偏好 动态 埋放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