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草–畜–人”完整的社会生态系统视角评估天然草原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基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的案例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吴昊怡 李文军 +1 位作者 庄明浩 贡布泽仁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33-1142,共10页
通过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的案例研究,采用半结构式访谈、问卷调查、实地采样以及多相关利益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以"草–畜–人"完整的社会生态系统视角,从"土壤–草界面、草–畜界面、草–畜–人界面"逐... 通过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的案例研究,采用半结构式访谈、问卷调查、实地采样以及多相关利益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以"草–畜–人"完整的社会生态系统视角,从"土壤–草界面、草–畜界面、草–畜–人界面"逐层递进的角度,充分识别并分析各类草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并以货币化的方式对天然草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价值评估。结果表明:案例地的天然草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是现有政府统计价值的20倍,天然草原生态系统的生态价值、提供牧民物质资料的生计价值以及社会价值是比牲畜交易的商品价值更为重要的部分,也是传统的政府经济统计体系所忽略的部分。即使只限于畜牧业的价值,案例地天然畜牧业的价值仍为政府统计牲畜价值的1.6倍。因此,在国家推进绿色经济核算体系的背景下,政府应改善其原有的统计体系,更好地反映天然草原生态系统的价值,并作为草原生态补偿核算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生态系统服务 自然资源价值评估 “草–畜–人”视角 天然放牧畜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半干旱区牧民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及应对行为分析——基于内蒙古克什克腾旗的案例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汪韬 李文军 李艳波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85-295,共11页
通过在内蒙古克什克腾旗牧区的案例研究,采用参与式观察、半结构式访谈、问卷调查以及多相关利益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描述牧民对于气候变化的感知并辅以气象数据分析,记录其感知下的应对行为,探讨影响其适应能力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 通过在内蒙古克什克腾旗牧区的案例研究,采用参与式观察、半结构式访谈、问卷调查以及多相关利益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描述牧民对于气候变化的感知并辅以气象数据分析,记录其感知下的应对行为,探讨影响其适应能力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对气候变化,牧民的感知主要为自2000年起干旱加剧,具体表现是降水减少和气温升高以及云、风、雾等气象变化。在气温、降水和气象灾害方面,牧民的感知与气象数据以及统计资料一致。由于牧民更关注气候变化对于生态以及畜牧业产生的影响,除降水量外,他们还关注降水的频率和空间异质性,降水量的年际波动和累积效应以及气温和降水的综合影响。对于干旱加剧导致的地表水减少和天然牧草产草量下降,牧民采取的应对行为包括恢复牧户和牲畜的移动、加强资源使用的排他性和从外界购买饲草料。气候变化下牧民能够采取上述应对行动并有一定作用。当地放牧场的共有产权安排形式、有效的自下而上的监督和自上而下的制裁以及外界力量如政府项目、市场和信贷的支持起到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半干旱区 气候变化 牧民 感知 应对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大气污染的风险认知研究评述与展望 被引量:20
3
作者 朱可珺 徐建华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69-978,共10页
回顾近二十年来国内外公众对城市大气污染风险认知的相关研究,系统梳理了风险认知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媒体和官方发布的大气污染数据并非公众评判空气质量的主要依据,人们通过自身与污染源的远近、植被覆盖、感官感受、健康状况... 回顾近二十年来国内外公众对城市大气污染风险认知的相关研究,系统梳理了风险认知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媒体和官方发布的大气污染数据并非公众评判空气质量的主要依据,人们通过自身与污染源的远近、植被覆盖、感官感受、健康状况及日常对话等对空气质量进行判断。公众对周围大气污染的感知与环境中污染物浓度的相关性并不一定高。女性、患有呼吸道疾病和教育程度高的人群更关注大气污染。社会经济因素也尤为重要,人们在判断大气污染时总是参考他们对当地社会经济水平的综合印象。此外,对研究风险认知的定性和定量方法做了对比和评述。最后提出今后我国学者可能拓展的研究方向,如探索公众对污染与健康影响之间因果关系的认知、媒体和信任的作用以及风险认知对行为改变的作用,以期为我国城市大气污染风险认知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认知 城市大气污染 人口统计学变量 社会经济因素 地点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铜资源供给风险识别及分析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徐琳 唐金荣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55-562,共8页
从风险理论视角出发,对我国铜资源供给风险概念内涵及管理过程中的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过程进行研究。通过风险识别建立我国铜资源供给风险清单,并通过风险分析建立铜资源供给风险矩阵,描述我国铜资源供给风险情况。根据风险矩阵,2013年... 从风险理论视角出发,对我国铜资源供给风险概念内涵及管理过程中的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过程进行研究。通过风险识别建立我国铜资源供给风险清单,并通过风险分析建立铜资源供给风险矩阵,描述我国铜资源供给风险情况。根据风险矩阵,2013年我国铜资源供给风险较高,主要原因是其在经济中的重要性较高。此外,资源供给国的社会发展情况和环境规制情况也对我国铜资源供给产生较大的影响,而政治和经济环境导致的风险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资源供给风险 风险内涵 风险识别 风险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气候变化报道国际比较 被引量:4
5
作者 吴彤 徐建华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27-335,共9页
采用内容分析法,剖析1997—2012年《纽约时报》、《卫报》、《澳大利亚人报》和《中国日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每年一度的缔约方大会期间关于气候变化的1549篇报道,就其历年来的报道数量、使用的信息框架、信息源状况以及... 采用内容分析法,剖析1997—2012年《纽约时报》、《卫报》、《澳大利亚人报》和《中国日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每年一度的缔约方大会期间关于气候变化的1549篇报道,就其历年来的报道数量、使用的信息框架、信息源状况以及针对中国的报道数量状况进行分析,并对2009年12月至2013年6月《纽约时报》、《卫报》和《澳大利亚人报》针对中国的315篇气候变化报道进行态度分析。结果表明:1)当有新的条约或协议出台时,媒体会给予更多的报道;2)各国媒体使用的报道框架与其所属国的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立场相关联;3)《纽约时报》、《卫报》和《澳大利亚人报》对中国谈判形象的报道整体上负面,但在国际合作和国内政策上进行了正面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内容分析 气候政治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发型与政策型移民搬迁对牧民生计的影响——以青海省玉树州囊谦县两村为例 被引量:7
6
作者 金瑛 李文军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19-1128,共10页
为了更好地理解牧区移民现状,对西部牧区普遍存在的自发型和政策型两种移民搬迁模式进行对比研究。选取青海省玉树州囊谦县的两个村为案例地,通过田野调查,采用半结构式访谈、问卷调查及关键人物访谈的方法开展研究。结果显示,政策型移... 为了更好地理解牧区移民现状,对西部牧区普遍存在的自发型和政策型两种移民搬迁模式进行对比研究。选取青海省玉树州囊谦县的两个村为案例地,通过田野调查,采用半结构式访谈、问卷调查及关键人物访谈的方法开展研究。结果显示,政策型移民搬迁的搬迁规模更大,时间更集中,但自发型移民搬迁的牧民在寻找替代生计方面更成功,牧民返乡意愿更低。进一步采用多层次的牧民迁移决策分析框架,从宏观、微观和中观层次,分别分析两种模式中牧民决策背后的机理,指出城市拉力和社会网络是自发型移民搬迁的主要影响因素,而政策型移民搬迁主要受牧区推力和政府补贴影响。据此提出政策建议:将政府的一次性补贴转变为能够提高牧民可持续生计能力的形式,拒绝"一刀切"式规划,帮助潜在搬迁牧民构建与迁入地的社会网络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民搬迁 城镇化 牧民生计 牧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众对城市大气污染的健康防护行为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夏田 徐建华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01-806,共6页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公众对大气污染健康风险的防护行为。在北京市开展问卷调查,对海淀、朝阳、西城、丰台4个区进行配额抽样,共获得有效样本993份。基于健康信念模型,通过线性回归模型分析防护行为强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感知到...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公众对大气污染健康风险的防护行为。在北京市开展问卷调查,对海淀、朝阳、西城、丰台4个区进行配额抽样,共获得有效样本993份。基于健康信念模型,通过线性回归模型分析防护行为强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感知到的风险、感知到的行为障碍和感知到的行为有效性对大气污染健康防护行为的强度有显著影响,该结论符合公共卫生服务领域解释健康防护行为的基本框架。研究结果可为借鉴公共卫生服务领域的知识进行环境领域的政策设计、解决环境风险问题的合理性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健康风险 行为 健康信念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污染对中华白海豚栖息地选择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陈梅 宋豫秦 +2 位作者 秦大公 祝茜 韦重霄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68-1080,共13页
为了探索污染对海洋生物栖息地的影响,以2006—2007年中华白海豚在广西钦州三娘湾及其邻近海域的出现数据为基础,结合Google海洋地形数据、卫星遥感数据和2012年度海洋环境调查数据,构建干、湿季节海豚分布预测的最大熵模型,发现与主要... 为了探索污染对海洋生物栖息地的影响,以2006—2007年中华白海豚在广西钦州三娘湾及其邻近海域的出现数据为基础,结合Google海洋地形数据、卫星遥感数据和2012年度海洋环境调查数据,构建干、湿季节海豚分布预测的最大熵模型,发现与主要河口的距离是决定海豚栖息地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比较基于不同环境变量的模型预测结果,发现海豚分布范围还受到水体营养盐和持久性污染物质的限制性影响,在干旱季节和湿润季节都出现预测栖息地面积缩小的现象。根据模型预测和比较结果,得到中华白海豚的栖息地选择策略:选择河口海域生活以获得丰富的鱼类食物,同时趋向于回避高污染风险的区域。研究结论对海洋保护区的选址及管理策略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污染 中华白海豚 栖息地选择 最大熵模型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重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污染背景下公众减少驾车以及购车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汪若宇 秦川申 徐建华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38-746,共9页
从“社会困境”的理论视角,使用针对北京居民环境行为的网络问卷调查数据,探究公众面临大气污染时选择减少驾车和购车行为的可能影响因素。采用线性与定序两种回归方法分析问卷调查数据,结果显示影响个体购车和驾车减排行为的主观因素... 从“社会困境”的理论视角,使用针对北京居民环境行为的网络问卷调查数据,探究公众面临大气污染时选择减少驾车和购车行为的可能影响因素。采用线性与定序两种回归方法分析问卷调查数据,结果显示影响个体购车和驾车减排行为的主观因素有所不同。其中,未购车人群的购车意愿受到个体知觉行为控制感的影响较明显,而已购车人群减少驾车的意愿更容易受到个体对大气污染的道德规范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个体预期付出成本较大时,即使他们具备高的知觉行为控制感,也难以在行为上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保护行为 大气污染 社会困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计和生态视角下搬迁牧户保有牲畜的行为研究——以青海省玉树州搬迁牧户为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名镜 祁应军 李文军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73-782,共10页
为理解牧区城镇化背景下搬迁牧户保有牲畜的行为逻辑及其生态影响,以青海省玉树州3个村庄的搬迁牧户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获取数据,分析牧民在迁出地保有牲畜的具体形式、原因和数量变化及牧民的生态感知,并根据斯科特关于道义小农... 为理解牧区城镇化背景下搬迁牧户保有牲畜的行为逻辑及其生态影响,以青海省玉树州3个村庄的搬迁牧户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获取数据,分析牧民在迁出地保有牲畜的具体形式、原因和数量变化及牧民的生态感知,并根据斯科特关于道义小农的“安全第一”原则选择变量,定量探究牧民保留牲畜行为和数量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搬迁牧户通过家庭分工、亲友代养和雇工放牧等多种形式保有牲畜,作为融入城镇生活的适应性策略。牧户保有牲畜主要出于“安全第一”的需求,经济收入较高的牧户兼具“理性小农”的特点。家庭人口规模大及非生计原因搬迁的牧户更倾向于保有牲畜。收入较高的牧户保有牲畜的概率更高且数量更多,城镇就业人数较多的家庭保有牲畜的概率更低。牧户保有牲畜的适应策略受到社会关系和经济成本等因素的制约,可能难以维持。搬迁牧户保有牲畜的行为并未直接增加迁出地的放牧压力,但鼓励牧民通过搬迁实现减畜目标的政策执行过程中需要关注搬迁牧户保有牲畜的形式、返迁的可能性、行为动机的转变和留居户的牲畜数量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区城镇化 生计适应 牲畜 安全第一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