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医院和实验室室内环境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比较 被引量:7
1
作者 骆娜 刘晓途 +2 位作者 闫美霖 罗超文 刘兆荣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102-1108,共7页
分别采集了医院和实验室环境空气样品,通过GC-MS/FID对样品进行定性分析.共定性检测出116种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这两类环境中检出频次较高的VOCs物种包括乙烷、丙烷、正丁烷等烷烃;乙烯、丙烯、1-丁烯等烯烃;苯、甲苯、乙苯等芳香烃;... 分别采集了医院和实验室环境空气样品,通过GC-MS/FID对样品进行定性分析.共定性检测出116种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这两类环境中检出频次较高的VOCs物种包括乙烷、丙烷、正丁烷等烷烃;乙烯、丙烯、1-丁烯等烯烃;苯、甲苯、乙苯等芳香烃;氯甲烷、二氯甲烷等卤代烃和丙酮等含氧有机物.在实验室中经常使用的试剂如正己烷、甲苯、乙醇、丙酮等呈现较高的水平,高于室外1~3个数量级.在医院的部分候诊区中检出较高浓度的甲苯、乙苯、二甲苯,需要引起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VOCs) 医院 实验室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公共交通环境多环芳烃的个体暴露特征 被引量:12
2
作者 郑玫 闫才青 +4 位作者 杨巧云 邱兴华 付怀于 李小滢 朱彤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965-974,共10页
对北京市3种典型交通环境下PM2.5中PAHs(多环芳烃)的污染水平、来源及其暴露健康风险进行了研究.于2011年12月利用颗粒物个体暴露采样器采集北京市道路边、公共汽车、地铁等不同交通环境下的PM2.5样品,采用GC-MS测定ρ(PAHs),结合PAHs... 对北京市3种典型交通环境下PM2.5中PAHs(多环芳烃)的污染水平、来源及其暴露健康风险进行了研究.于2011年12月利用颗粒物个体暴露采样器采集北京市道路边、公共汽车、地铁等不同交通环境下的PM2.5样品,采用GC-MS测定ρ(PAHs),结合PAHs组成特征以及特征化合物比值等鉴别PAHs来源,根据苯并[a]芘等效毒性(BEQ)、等效致癌浓度(BaPE)及致癌风险等参数评估PAHs呼吸暴露的健康风险.结果显示:1观测期间,北京市道路边、公共汽车和地铁内ρ(∑PAHs)平均值分别为(120±119)、(101±46.6)、(50.8±25.6)ngm3;23种交通环境下PAHs特征成分谱相似,ρ(荧蒽)[ρ(荧蒽)+ρ(芘)]、ρ(茚并[1,2,3-cd]芘)[ρ(茚并[1,2,3-cd]芘)+ρ(苯并[g,h,i]苝)]均大于0.5,ρ(苯并[a]蒽)[ρ(苯并[a]蒽)+ρ()]大于0.35,表明机动车尾气和燃煤排放是北京冬季3种交通环境下PAHs的重要贡献源;3分别采用美国加州环境保护局(California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gency,CalEPA)和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方法计算致癌风险可知,2种方法计算的道路边PAHs的致癌风险(19.8×10-6、15.6×10-4)最高,约为公共汽车及地铁内的1.4和3.6倍;4道路边与公共汽车内的PAHs在PM2.5中更为富集,道路边PAHs污染水平及健康风险在高ρ(PM2.5)环境下增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多环芳烃 来源 个体暴露 道路边 公交汽车 地铁 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蒎烯与臭氧的大气化学行为的初步实验室模拟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刘兆荣 陈忠明 +1 位作者 邵可声 李金龙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28-33,共6页
使用长光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系统对β-蒎烯与臭氧的大气化学行为进行初步的实验室模拟研究,测定了β-蒎烯及其与臭氧氧化反应的主要产物下蒎酮的气态红外谱图,确定了特征峰的红外吸光系数,研究了实验室模拟条件下的衰减情况。
关键词 蒎烯 不蒎酮 臭氧化 红外光谱 大气化学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环境标准中挥发性有机物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4
作者 张展毅 曾凡进 +2 位作者 朱智成 程小谷 曾立民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2016年第5期14-18,共5页
综述了我国不同介质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环境监测方法标准,介绍了样品采集和前处理、分析方法、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等技术内容,以及VOCs监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国内VOCs监管控制的现状和重点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健全VOCs环... 综述了我国不同介质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环境监测方法标准,介绍了样品采集和前处理、分析方法、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等技术内容,以及VOCs监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国内VOCs监管控制的现状和重点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健全VOCs环境标准体系、完善分类监管的优先控制物种清单、尽快实现VOCs监测工作的常态化、推广应用先进的VOCs监测技术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环境标准 挥发性有机物 监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夏季PM10污染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7
5
作者 王雪松 李金龙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19-427,共9页
利用三维区域空气质量模式CAMx ,对北京地区夏季PM10浓度的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 ,北京市城近郊区夏季的PM10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规律。一般在半夜前后和早晨常表现出较高的浓度 ;中午前后由于大气化... 利用三维区域空气质量模式CAMx ,对北京地区夏季PM10浓度的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 ,北京市城近郊区夏季的PM10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规律。一般在半夜前后和早晨常表现出较高的浓度 ;中午前后由于大气化学转化对二次气溶胶的生成贡献 ,在城市地区也会表现出一定的高浓度值 ;傍晚前后往往是一天中浓度最低的时段。PM10的空间分布与源排放关系密切 ,中午前后的空间分布会体现出光化学反应对其二次生成作用的影响。二次气溶胶在PM10中占有相当的份额 ,对于PM10中硫酸盐和硝酸盐的浓度变化 ,其中的二次组分起主要决定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10 数值模拟 二次气溶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水处理厂化学品环境归趋模型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3
6
作者 司鸿德 张少轩 +3 位作者 张冰 范科文 王通 张嘉之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388-3405,共18页
污水处理厂化学品环境归趋模型是化学品末端管控的重要工具.当前针对污水处理厂中化学品迁移、转化和分布预测的模型开发及应用逐渐增加,但相关模型种类较多、适用性各具特点,尚缺乏污水处理厂化学品环境归趋模型的综合比较和应用清单报... 污水处理厂化学品环境归趋模型是化学品末端管控的重要工具.当前针对污水处理厂中化学品迁移、转化和分布预测的模型开发及应用逐渐增加,但相关模型种类较多、适用性各具特点,尚缺乏污水处理厂化学品环境归趋模型的综合比较和应用清单报道.本文汇总了目前已用于污水处理厂内化学品环境归趋模拟的模型与化学品适用清单,根据模型建模机理,将其分为三类:基于逸度原理(STP)、基于质量浓度(SimpleTreat、WW-TREAT、WATER9、TOXCHEM和WEST等)以及基于活度原理(Activity SimpleTreat)的污水处理厂化学品环境归趋模型.本文系统性介绍了相关模型的基本结构、原理和不同场景下化学品归趋研究的应用情况,概述其在表达形式、输入参数、输出结果以及适用案例等方面的局限性和优点,结合数百个模拟/监测数据集进一步验证各类模型的准确性,并探讨其不确定性重要来源.文章为目前污水处理厂化学品环境归趋模拟研究提供了更清晰的现状分析,为新污染物末端治理工具的选择提供了参考依据,并总结了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品 环境归趋 污水处理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市PM_(2.5)中无机水溶性离子的在线监测及污染特征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祖可欣 龚元均 +2 位作者 董华斌 宋梦迪 陆克定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5-276,共12页
为探究昆明市春季大气细颗粒物(PM_(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的污染特征及来源,利用大气气态污染物和气溶胶连续收集与在线分析装置(GAC-IC),于2021年4月15日至5月20日在昆明市西山区对PM_(2.5)中水溶性离子及其气态前体物进行在线测量。... 为探究昆明市春季大气细颗粒物(PM_(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的污染特征及来源,利用大气气态污染物和气溶胶连续收集与在线分析装置(GAC-IC),于2021年4月15日至5月20日在昆明市西山区对PM_(2.5)中水溶性离子及其气态前体物进行在线测量。结果表明,观测期间PM_(2.5)平均浓度为25.0±15.0μg/m^(3),说明昆明市大气处于较清洁水平,水溶性离子平均浓度为8.32±4.83μg/m^(3),占PM_(2.5)浓度的32.1%。水溶性离子及其气态前体物呈现明显的日变化规律,多数情况下体现为夜间浓度升高,清晨达到高值,日间浓度降低。SOR均值为0.55,NOR均值为0.042,说明硫酸盐存在明显的二次转化过程,但硝酸盐二次转化不明显,可能同时存在硝酸盐的生成和NH4NO_(3)的热解。正交矩阵因子分析(PMF)结果表明,PM_(2.5)中水溶性离子有5个主要贡献来源,分别为化石燃料燃烧源和工业排放(贡献率为36%)、二次硫酸盐(贡献率为27%)、生物质燃烧(贡献率为18%)、二次硝酸盐(贡献率为16%)和海盐(贡献率为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明 PM_(2.5) 水溶性无机离子 污染特征 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秋季PM_(10)污染模拟与形成过程分析 被引量:22
8
作者 刘宁 王雪松 +4 位作者 胡泳涛 郑君瑜 钟流举 胡敏 张远航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537-1545,共9页
利用Models-3/CMAQ模式系统对珠江三角洲2009年11月下半月的大气PM10污染状况进行模拟,重点针对23~29日期间的严重PM10污染事件,采用过程分析技术,探讨各种大气物理、化学过程对PM10浓度演变的作用规律.对代表性站点的分析结果表明,导... 利用Models-3/CMAQ模式系统对珠江三角洲2009年11月下半月的大气PM10污染状况进行模拟,重点针对23~29日期间的严重PM10污染事件,采用过程分析技术,探讨各种大气物理、化学过程对PM10浓度演变的作用规律.对代表性站点的分析结果表明,导致污染期间近地面PM10浓度升高的大气过程主要是源排放(例如麓湖、开平)和大气传输(万顷沙、金果湾),重要的PM10去除途径包括大气传输(麓湖、开平)、干沉降(万顷沙)和气溶胶过程(金果湾).空间分布上,PM10源排放强度较高的珠三角中部地区,同时也是向外输出PM10的主要区域和干沉降去除的高值地区.在近地面,气溶胶过程在珠三角中部主要起消耗PM10的作用,二次颗粒物的生成多发生在珠三角西部和南部;气溶胶过程对高空PM10主要表现为生成作用,尤其珠三角中部地区的生成速率相对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PM10 CMAQ模式 过程分析 积分过程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dels-3空气质量模式对兰州市污染物输送的模拟 被引量:44
9
作者 安兴琴 左洪超 +1 位作者 吕世华 朱彤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48-756,共9页
较详细地介绍了美国环保总局的第三代空气质量模式系统Models-3的特点,并且针对兰州市冬季采暖期污染严重的特点,选取2002年12月份的个例,将兰州市最新的大气污染源资料加入模式中,对模式进行调试并检验了该模式对兰州污染的模拟性能。... 较详细地介绍了美国环保总局的第三代空气质量模式系统Models-3的特点,并且针对兰州市冬季采暖期污染严重的特点,选取2002年12月份的个例,将兰州市最新的大气污染源资料加入模式中,对模式进行调试并检验了该模式对兰州污染的模拟性能。从模式对SO2,NO2和O3等几种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模拟结果与监测资料对比分析,表明该模式系统较好地模拟出了SO2,NO2的空间分布格局,模拟结果与监测结果比较吻合,而且模式模拟的污染物浓度场比较均匀;模式模拟的O3的日变化规律与资料分析结论基本一致,也符合O3的生成机理。因此该模式系统对于复杂地形条件下的城市污染物输送具有一定的模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els-3模式系统 兰州市 污染物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大气光化学氧化剂污染研究 被引量:50
10
作者 马一琳 张远航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4-17,共4页
根据在北京市开展的光化学氧化剂系列研究,讨论北京市主要光化学氧化剂O3 ,H2 O2 和有机过氧化物的污染浓度水平及其污染特征,探讨光化学氧化剂的形成机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北京市存在严重的光化学氧化剂污染,中... 根据在北京市开展的光化学氧化剂系列研究,讨论北京市主要光化学氧化剂O3 ,H2 O2 和有机过氧化物的污染浓度水平及其污染特征,探讨光化学氧化剂的形成机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北京市存在严重的光化学氧化剂污染,中关村大气臭氧(O3) 最大浓度不仅逐年递增,而且O3 最大值的出现时间也提前,说明大气光化学活性逐年增强。光化学烟雾的重要产物过氧化氢( H2 O2) 和甲基过氧化氢( MHP) 的浓度水平较高,最大浓度分别为3-69 和3-26 μg/m 3 。日益严重的大气NOx 污染为光化学氧化剂的生成提供了充足的前体物,北京市的大气污染已逐渐转为机动车尾气污染型,控制北京市光化学氧化剂污染的有效途径是降低NO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化学 氧化剂 有机过氧化物 大气污染 烟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不同大气环境下亚微米颗粒物吸湿特性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渝 吴志军 胡敏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601-1609,共9页
利用吸湿性串联微分电迁移粒径分析仪(H-TDMA)开展颗粒物吸湿性测量,通过对观测结果进行整理,并结合其他研究成果对我国不同环境下亚微米颗粒物吸湿性进行表征.梳理了包括城市、乡村、高山和郊区近海岸点不同大气环境下11个观测点的测... 利用吸湿性串联微分电迁移粒径分析仪(H-TDMA)开展颗粒物吸湿性测量,通过对观测结果进行整理,并结合其他研究成果对我国不同环境下亚微米颗粒物吸湿性进行表征.梳理了包括城市、乡村、高山和郊区近海岸点不同大气环境下11个观测点的测量数据,发现不同环境、不同季节的大气颗粒物来源不同,颗粒物吸湿性、粒径分布及模态分布特征差异大.城市点的吸湿参数?观测值约为0.1~0.3;乡村点比城市点略高,约0.15~0.4;高山点(118.11°E,30.07°N)的?约为0.2~0.3;郊区近海岸点(114.17°E,22.28°N)的?约为0.2~0.4.除北京郊区点(怀柔冬季观测)外,其余乡村点和城市点均观测到亚微米颗粒物吸湿性随粒径增加而增强;高山点和郊区近海岸点的颗粒物吸湿性随粒径的变化不显著.除高山点(黄山)观测到较高频率的单模态分布(只有吸湿模态)外,其他观测点均呈现2~3个模态分布,说明颗粒物呈外混态.北京和杭州的H-TDMA观测结果显示颗粒物吸湿性随着相对湿度(RH)的增加而增加,没有表现出与纯硫酸铵类似的潮解行为.颗粒物吸湿性与化学组分的闭合研究发现,与离线膜采样获取的化学组分相比,高时间分辨率的在线化学粒径谱分布信息可以有效提高闭合度,同时有机物的密度与吸湿性,黑碳颗粒物质量浓度谱分布的精确估算将进一步提高闭合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吸湿性 粒径分布 模态分布 有效吸湿参数 化学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2009~2010年冬、春季PM_(2.5)污染特征 被引量:25
12
作者 顾芳婷 胡敏 +3 位作者 王渝 李梦仁 郭庆丰 吴志军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578-2584,共7页
针对北京地区冬季和春季PM_(2.5)污染特征进行研究.于2009年12月~2010年5月在城市点采集24h大气颗粒物样品,进行颗粒物主要化学组分分析.冬季和春季颗粒物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84.97±68.98)μg/m^3和(65.25±45.76)μg/m^3.... 针对北京地区冬季和春季PM_(2.5)污染特征进行研究.于2009年12月~2010年5月在城市点采集24h大气颗粒物样品,进行颗粒物主要化学组分分析.冬季和春季颗粒物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84.97±68.98)μg/m^3和(65.25±45.76)μg/m^3.冬季和春季颗粒物中二次组分(SNA+SOA)有重要贡献,二次组分分别占颗粒物质量浓度的49%和47%.冬春季重污染时期较强的源排放和低温、低风速、高相对湿度等不利的气象特征使得颗粒物中二次无机离子SNA(NH_4^+、NO_3^-、SO_4^(2-))的比重较干净天明显上升,其中硝酸盐贡献的增强最为显著.同时冬春季有机物中二次有机组分贡献显著.而受一次源的影响,冬春季重污染时期一次有机物的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PM2.5 冬季 春季 化学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染源减排时刻和减排比例对北京市PM_2.5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12
13
作者 翟世贤 安兴琴 +1 位作者 孙兆彬 刘俊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921-1930,共10页
利用Model-3/CMAQ及京津冀地区高分辨率排放源清单,选取文献[19]中污染峰值当天启动50%污染源削减方案的同时,进一步设置了3种污染源控制方案(峰值当天启动75%源削减;峰值日前1d、2d开始启动25%源削减),比较了峰值日前启动适量减排与... 利用Model-3/CMAQ及京津冀地区高分辨率排放源清单,选取文献[19]中污染峰值当天启动50%污染源削减方案的同时,进一步设置了3种污染源控制方案(峰值当天启动75%源削减;峰值日前1d、2d开始启动25%源削减),比较了峰值日前启动适量减排与峰值日当天启动大幅度减排的效果差异.结果表明:污染峰值当天启动50%、75%减排时,北京市PM2.5浓度下降率分布不均匀,高值区集中于PM2.5浓度高值区,减排后PM2.5浓度分布较减排前均匀.提前1~2d启动25%源削减时,峰值日北京市PM2.5浓度整体下降.城、郊PM2.5下降率均表现为当天减排50%小于提前1d开始减排25%;当天启动减排提高到75%时,城区PM2.5下降率大于提前2d启动25%减排,郊区表现为峰值前2d启动25%削减优于当天减排75%.将峰值前1d、2d启动25%减排分别与当天启动50%、75%减排时北京市峰值日PM2.5浓度下降率相减,北京市绝大部分区域下降率差值为正;峰值前1d、2d启动25%减排分别比峰值日启动50%、75%减排时北京市平均PM2.5多下降4.7μg/m3(6%)、2.9μg/m3(4%).综上所述,在污染峰值来临之前采取适量减排较污染当天才启动大幅度减排更有利于北京市整体空气质量达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时刻启动减排 不同比例减排 北京市 PM2.5 区域空气质量达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怀柔区冬季大气重金属污染状况分析 被引量:22
14
作者 许栩楠 曾立民 +1 位作者 张远航 范朝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460-2468,共9页
环境大气中重金属元素通常存在于细颗粒物(PM_(2.5))中,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具有潜在威胁.开展大气中重金属的监测对评估其环境健康影响以及针对性控制措施的制定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对北京市怀柔区大气中20种重金属元素于... 环境大气中重金属元素通常存在于细颗粒物(PM_(2.5))中,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具有潜在威胁.开展大气中重金属的监测对评估其环境健康影响以及针对性控制措施的制定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对北京市怀柔区大气中20种重金属元素于2016年1月19日至3月4日进行了连续现场监测,并分析了大气重金属的污染现状、特征及来源.观测期间大气平均总重金属浓度为0.52μg·m^(-3),约占PM_(2.5)平均浓度(70.3μg·m^(-3)的0.75%,其中以Fe、Zn、Ba、Pb、Mn、Cu、Cd、As浓度较高;在2月8日(大年初一)烟花爆竹燃放高峰期间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元素浓度明显升高,总重金属浓度最高可达7.94μg·m^(-3),占PM_(2.5)的比例为9%,尤其以Ba、Pb、Cu、Zn、Mn、Cr浓度增长最为突出.以Fe作为地壳参比元素,发现怀柔冬季大气中Ni、Mn、Ga、Cr的富集因子小于10,其它元素的富集因子大于10,表明怀柔冬季大气中Ni、Mn、Ga、Cr主要来源于土壤或岩石风化,其它元素则主要来自人为污染源排放.基于怀柔冬季大气中不同重金属变化特征分析,推测Pb、Zn、Hg、Mn、Ni、Se与As共同来源于冬季燃煤采暖以及周围工业园区煤炭燃料燃烧排放,Cu、Pb、Cr、Zn、Mn和Ba主要来源于烟花爆竹燃放,Cd等元素来源于周围工业园区的工业生产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怀柔 PM2.5 重金属污染 烟花爆竹燃放 富集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秋冬季大气环流型下的气象和污染特征 被引量:14
15
作者 林廷坤 洪礼楠 +2 位作者 黄争超 王雪松 蔡旭晖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813-1822,共10页
分析了北京市2013~2018年秋冬季(即当年11、12月和次年1、2月份)11种环流型的地面和垂直气象特征,归纳出5类大气环流条件,探讨了不同环流型下北京地区的大气传输规律以及环流型与北京PM_(2.5)污染之间的关系.在5类大气环流条件中,第I类... 分析了北京市2013~2018年秋冬季(即当年11、12月和次年1、2月份)11种环流型的地面和垂直气象特征,归纳出5类大气环流条件,探讨了不同环流型下北京地区的大气传输规律以及环流型与北京PM_(2.5)污染之间的关系.在5类大气环流条件中,第I类(含北(N)、东北(NE)环流型,天数占比28%)和第II类(含西北(NW)、反气旋(A)环流型,占33%)有利于传输扩散,以西北风为主,风向较稳定,风速大,边界层高度高;第III类(含东(E)环流型,占7%)传输扩散条件居中,边界层内以东南风为主,风向变化大,风速中等;第IV类(含西南(SW)、西(W)、南(S)3种环流型,占12%)和第V类(含东南(SE)、均压(UM)、气旋(C)3种环流型,占20%)均不利于传输扩散,边界层内以偏南风为主,风速较小,边界层高度低,低层逆温较强,第IV类近地面风向较稳定,而第V类则风向变化大.不同环流型下气团传输至北京的路径存在差异,对北京空气质量产生潜在影响的周边地区随之发生变化.大气环流型与北京市秋冬季PM_(2.5)污染紧密关联,SW、UM、C、S和W是北京地区最易发生PM_(2.5)污染的环流型(平均污染发生频率>75%,平均重度以上污染发生频率>42%),而在N、A、NE和NW环流型下污染发生频率最低.研究期间,PM_(2.5)污染极端严重的月份存在UM环流型占比显著增加的共同特点,而PM_(2.5)污染水平最低的月份N环流型占比增加近一倍.此外,PM_(2.5)污染变化相对于环流型变化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流型 气象 细颗粒物 污染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QPMS+APM模式对北京冬季细粒子谱分布演变特征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学舜 王自发 +2 位作者 李杰 余方群 胡敏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11-619,共9页
利用包含详细微物理动力学机制的NAQPMS+APM(Nested Air Quality Prediction Modeling System with Advanced Particle Microphysics)模式,对北京城市大气2006年1月15日至2月13日期间的粒子数浓度谱分布进行了模拟,模式模拟结果合理,能... 利用包含详细微物理动力学机制的NAQPMS+APM(Nested Air Quality Prediction Modeling System with Advanced Particle Microphysics)模式,对北京城市大气2006年1月15日至2月13日期间的粒子数浓度谱分布进行了模拟,模式模拟结果合理,能够很好地再现北京城市大气细粒子的数浓度谱分布演变特征。分析表明,北京冬季大气新粒子形成事件频发,核化作用使核模态粒子数浓度急剧升高;污染累积时,积聚模态粒子数浓度显著增大,而核模态粒子数浓度很小,粒子谱分布向大粒子端移动;重污染期间,粒子微物理混合作用强烈,二次成分在一次粒子上的附着使一次粒子粒径显著增大,二次成分可使一次粒子粒径增大50%以上,积聚模态的二次粒子与一次粒子共同促进了污染的形成。在北京及其近周边区域,北京南部和河北南部一次粒子数量多,占据主导地位,而在河北北部二次粒子则占主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QPMS+APM模式 粒子谱分布 一次粒子 二次粒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市夏季臭氧污染特征及来源的模拟分析 被引量:23
17
作者 洪礼楠 黄争超 +1 位作者 秦墨梅 王雪松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29-938,共10页
利用Models-3/CMAQ模式系统和高阶去耦合直接技术(HDDM-3D),对天津市2014年7月的臭氧(O3)污染进行模拟,分析臭氧生成的前体物控制区分布规律,量化天津市及周边地区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天津市臭氧浓度分布从中心城区向外部郊区逐... 利用Models-3/CMAQ模式系统和高阶去耦合直接技术(HDDM-3D),对天津市2014年7月的臭氧(O3)污染进行模拟,分析臭氧生成的前体物控制区分布规律,量化天津市及周边地区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天津市臭氧浓度分布从中心城区向外部郊区逐渐增高,东南部临海的滨海新区浓度水平最高。天津全市7月的臭氧生成以VOCs控制为主,中部地区(中心城区、北辰区、东丽区、滨海新区)95%以上天数的臭氧处于VOCs控制区,北部远郊(蓟县、宝坻区、宁河区、武清区)以及中部津南区有2/3以上天数受VOCs控制,南部郊区(西青区、静海区、大港区)的VOCs控制区与共同控制区出现的比例相近。山东省排放是天津市夏季臭氧的主要来源,平均贡献占比约为1/4,对天津东南沿海地区的影响尤为突出;河北省排放平均贡献占比约为1/6,主要影响天津西部区县的臭氧水平;天津排放贡献则主要分布在北部的宝坻和蓟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 臭氧 前体物控制区 来源 HDD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洛杉矶–北京迁徙人群的大气污染暴露相关急性健康效应标志物的代谢组学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谢天宁 林岩 邱兴华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01-508,共8页
采用定组设计,以14名洛杉矶加州大学–北京大学交换学生为受试者,建立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尿液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采用包括(正交)偏最小二乘回归判别分析在内的多种统计方法识别差异物质,并基于色谱–质谱信息进行结构鉴定。通过... 采用定组设计,以14名洛杉矶加州大学–北京大学交换学生为受试者,建立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尿液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采用包括(正交)偏最小二乘回归判别分析在内的多种统计方法识别差异物质,并基于色谱–质谱信息进行结构鉴定。通过固定站点监测数据评价研究期间两地的大气污染物暴露,采用混合效应线性模型探索污染物与指征氧化损伤的生物标志物间的关联。结果表明,两地的暴露变化与人体能量代谢、氧化损伤、肠胃菌群、蛋白质与RNA代谢(可能涉及细胞凋亡)等通路变化之间可能存在关联,受试者尿液中的尿囊素、胱氨酸和假尿嘧啶水平在北京显著上升。当以尿囊素作为指征机体急性氧化损伤的标志物时,其变化与0~96小时的PM_(2.5)、0~24小时的CO、24~48小时的NO_2、48~72小时的O_3以及24~72小时的SO_2暴露有较强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北京与洛杉矶间大气污染物暴露的差异可能导致受试者体内氧化损伤负担发生变化,同时体内可能产生抗氧化损伤的生理活动,例如通过调动能量代谢通路抵御氧化还原失衡造成的氧化损伤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组学 生物标志物 氧化损伤 大气污染物 混合效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泰安市夏季大气PM_(2.5)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田莎莎 宋梦迪 +4 位作者 祖可欣 宋锴 董华斌 曾立民 陆克定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27-934,共8页
于2019年5月10日—6月10日对泰安市大气PM_(2.5)中的碳组分、水溶性离子进行在线监测,分析PM_(2.5)及其化学组分的变化特征,讨论泰安市细颗粒物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泰安市夏季PM_(2.5)的质量浓度为37.7μg/m^(3),是《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于2019年5月10日—6月10日对泰安市大气PM_(2.5)中的碳组分、水溶性离子进行在线监测,分析PM_(2.5)及其化学组分的变化特征,讨论泰安市细颗粒物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泰安市夏季PM_(2.5)的质量浓度为37.7μg/m^(3),是《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二级标准阈值(35μg/m^(3))的1.1倍。水溶性离子在PM_(2.5)中占比最高,为47.3%。水溶性组分及其气态前体物存在明显的日变化规律,在早晨7:00出现峰值(单峰)。泰安市夏季OC/EC比值在1.1~17.5之间,说明泰安市主要受生物质燃烧、燃煤和尾气排放混合源的影响。正交矩阵因子分析(PMF)结果表明,PM_(2.5)结果中二次硝酸盐、生物质燃烧源、二次硫酸盐和燃煤源的贡献比分别为22.0%,46.7%,29.9%和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化学组成 来源解析 泰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臭氧污染研究热点与趋势的文献计量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谢晓栋 胡建林 张远航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6513-6521,共9页
为了探究过去20a来我国臭氧污染研究的发展与演变特征,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方法,系统分析了2005~2022年SCI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收录的相关文献.结果表明,我国臭氧污染研究领域的发文量呈现增长趋势,尤其是2018年之后增长迅速.研究热点主要... 为了探究过去20a来我国臭氧污染研究的发展与演变特征,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方法,系统分析了2005~2022年SCI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收录的相关文献.结果表明,我国臭氧污染研究领域的发文量呈现增长趋势,尤其是2018年之后增长迅速.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臭氧污染的现状与演变特征、成因与来源、健康效应与生态影响、管控策略与减排路径等方面,相关研究成果为我国臭氧污染的防治提供了理论支撑.未来研究需要重点关注我国臭氧污染的健康效应、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对臭氧污染的影响以及臭氧和颗粒物的协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文献计量学 研究热点 研究趋势 知识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