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上游水沙调控的关键科学问题与研究重点 被引量:16
1
作者 王新军 张红武 +1 位作者 钟徳钰 李振山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11,共4页
为了促进黄河上游水沙问题的系统解决,从流域系统的角度,结合水沙灾害防治和水资源管理的实际需求,认为黄河上游水沙关键过程与调控是保障黄河上游防洪安全、用水安全和黄河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科学问题,具体包括:1风-水-重力侵蚀产沙的... 为了促进黄河上游水沙问题的系统解决,从流域系统的角度,结合水沙灾害防治和水资源管理的实际需求,认为黄河上游水沙关键过程与调控是保障黄河上游防洪安全、用水安全和黄河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科学问题,具体包括:1风-水-重力侵蚀产沙的耦合过程;2沙漠宽谷河道冲淤过程及河床演变机理;3水库群联动调控水沙的理论与方法。研究重点包括:1沙源解析方法与黄河上游泥沙来源;2风-水-重力侵蚀产沙机理与输移过程;3沙漠宽谷河道洪-床-岸作用机理与冲淤效应;4黄河上游水库群调节与河道水沙过程的响应;5黄河上游水沙关键过程调控理论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沙机理 泥沙输移 河道冲淤 水库群调度 水沙过程 水沙调控 黄河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大学未名湖水质与底泥菌群结构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4
2
作者 陶怡乐 张晨枫 +1 位作者 徐琳 温东辉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50-1160,共11页
通过测定不同季节北京大学未名湖不同区域的水质指标,发现在无显著人为外源影响的条件下,水体氮相关指标较好,四季全部采样点的氨氮都优于Ⅱ类水指标,总氮都优于Ⅳ类水指标,但COD,TP和DO等指标在有的采样点仅达到、甚至劣于Ⅴ类。未名... 通过测定不同季节北京大学未名湖不同区域的水质指标,发现在无显著人为外源影响的条件下,水体氮相关指标较好,四季全部采样点的氨氮都优于Ⅱ类水指标,总氮都优于Ⅳ类水指标,但COD,TP和DO等指标在有的采样点仅达到、甚至劣于Ⅴ类。未名湖的平均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为56.1,属于轻度富营养化。利用PCR-DGGE分析未名湖的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果表明其多样性随季节变化较明显,春、秋季多样性指数都较高,夏、秋季多样性指数与地理位置及水体营养盐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线性回归结果提示未名湖底泥微生物群落可能受藻类固氮作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名湖 水质 富营养化 底泥微生物群落 PCR-DGG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池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31
3
作者 冯秋园 王殊然 +1 位作者 刘学勤 刘永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4-192,共9页
在滇池外海选取8个样点,调查分析主要的环境因子和浮游植物群落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并识别其相关关系。在滇池共检测出浮游植物6门49属84种,其中绿藻门的种类数最多,占59.2%,其次是蓝藻门,占16.67%,硅藻门占5.95%;全年蓝藻门占优势,春季... 在滇池外海选取8个样点,调查分析主要的环境因子和浮游植物群落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并识别其相关关系。在滇池共检测出浮游植物6门49属84种,其中绿藻门的种类数最多,占59.2%,其次是蓝藻门,占16.67%,硅藻门占5.95%;全年蓝藻门占优势,春季隐球藻(Aphanocapsasp.)占优势,其他季节微囊藻(Microcystis sp.)占绝对优势。研究结果表明:1)藻密度和生物量的季节变化不一致,与藻类组成的季节演替以及不同藻类的生物量大小存在较大差异有关;2)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H)较小,季节变化不显著;3)藻密度和生物量与TP正相关,与NO3-和N:P负相关;而H与TP负相关,与NO3-和N:P正相关;4)营养盐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分布的关键因子,滇池最重要的优势种微囊藻的密度和生物量与pH、NH4+和TP浓度正相关,与NO3-、N:P、TN、DOC和TOC的浓度负相关。推测除环境因子外,绿藻、硅藻等优势度较小的藻类受其他生物因素的影响较大(如种间竞争和捕食等),掩盖了环境因子对藻类的真实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池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季节变化 空间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沁河流域水环境约束分区与景观格局优化 被引量:10
4
作者 周璟 刘永 +3 位作者 郭怀成 赵海生 颜小品 张祯祯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81-488,共8页
以沁河流域(山西省晋城市段)为例,将流域划分为2个一级评价单元和14个二级评价单元,从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选择相应指标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基于GIS技术和生态因子叠置法,从水环境敏感性和水环境压力2个方面综合考虑了流域水环... 以沁河流域(山西省晋城市段)为例,将流域划分为2个一级评价单元和14个二级评价单元,从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选择相应指标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基于GIS技术和生态因子叠置法,从水环境敏感性和水环境压力2个方面综合考虑了流域水环境现状,根据水环境敏感性和水环境压力的等级划分,将流域水环境划分为低压低敏感区域、低压高敏感区域、高压低敏感区域和高压高敏感区域4类区域,针对各类区域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景观格局调整方案并提出了全流域的景观格局布置思路.山地生态系统和平原生态系统有机结合的生态网络格局,将有力改善沁河流域的水环境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 约束分区 景观格局 晋城市 沁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环境行为 被引量:13
5
作者 冯秋园 吴桐 +2 位作者 万祎 刘学勤 刘永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88-596,共9页
作者综述并分析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在水生生态系统的环境介质、生物个体中的环境行为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如下。1)风速、温度、生产力、溶氧、颗粒物的成分、粒径等气象和理化因素通过改变POPs在水–气界面及水柱–沉积物... 作者综述并分析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在水生生态系统的环境介质、生物个体中的环境行为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如下。1)风速、温度、生产力、溶氧、颗粒物的成分、粒径等气象和理化因素通过改变POPs在水–气界面及水柱–沉积物界面的传递以及POPs的降解、沉降、再悬浮、吸附、解吸等过程,影响POPs在水生生态系统环境介质中的环境行为。2)POPs的种类、分子结构、大小、亲脂性等理化性质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其在生物体内的被动扩散和代谢分解,影响生物富集性大小。在不同的条件下,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不同,且各因素间互相影响,起到协同或拮抗作用。3)生物个体的生长率越大,生物转化越强,生物富集程度越小,脂质含量越高,生物富集能力越强。4)雌性个体的生物富集能力弱于雄性,不同条件下体型对生物富集的影响不同。当前有关POPs在环境介质、生物个体环境行为中的研究大多是独立开展的,缺少对其互相联系与影响的综合分析,也缺少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动态变化的研究。食物网是POPs传递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由于其结构的复杂多变,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未来需要更深入的探索,特别需要加强对底栖食物网、浮游–底栖耦合食物网及微食物网在POPs传递中的作用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水生生态系统 环境介质 生物个体 环境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对山东省东平湖水环境影响评估及优化调控 被引量:10
6
作者 后希康 高伟 +4 位作者 徐鹏 罗永龙 韦亚南 营娜 周丰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13-321,共9页
针对我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及"一湖一策"工作的需要,开展了流域社会经济对东平湖水环境效应评估及联合调控方案研究.在基于"压力状态响应"评估方法、系统动力学模拟和情景分析的基础上,全面评估了东平湖当前水平、... 针对我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及"一湖一策"工作的需要,开展了流域社会经济对东平湖水环境效应评估及联合调控方案研究.在基于"压力状态响应"评估方法、系统动力学模拟和情景分析的基础上,全面评估了东平湖当前水平、未来变化速率和主要瓶颈,确定了流域社会经济系统调控战略的必要性及潜力、方向和底线.结果表明:1)东平湖评估指数从2000年的52.4提升到2010年的61.6,其评估等级从Ⅲ级提升到Ⅱ级,若仅维持现状水平和高速发展速度,未来20年评估指数将很可能呈现缓慢下降趋势,长期处于Ⅲ级,甚至达到Ⅳ级;2)为了确保维持现状等级及稳中小幅度上升的趋势,到2030年,东平湖流域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控制在过去11年平均增长速度的75%,环境响应措施提升到评估标准的Ⅰ级水平;3)建议东平湖的流域生态系统管理工作应先削减已有的和潜在的污染源排放量,随后以自然恢复为主,使湖泊水质进一步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评估 系统动力学 流域管理 情景分析 东平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宁蒙河段水沙变化特性与成因研究 被引量:28
7
作者 鲁俊 安催花 吴晓杨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0-46,共7页
根据宁蒙河段不同来源的水沙资料,分析了宁蒙河段干流、支流和入黄风积沙量变化,从人类活动影响和自然条件变化两方面研究了水沙变化的机理,以及近期水沙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各种因素均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宁蒙河段水沙变化,其中工农业... 根据宁蒙河段不同来源的水沙资料,分析了宁蒙河段干流、支流和入黄风积沙量变化,从人类活动影响和自然条件变化两方面研究了水沙变化的机理,以及近期水沙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各种因素均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宁蒙河段水沙变化,其中工农业生活引水是干流水量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水库拦沙是干流沙量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2000年以后支流水保措施减沙影响增强,风速减弱是入黄风积沙量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龙羊峡与刘家峡水库联合调度是黄河干流汛期水量比例和大流量过程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宁蒙河段 水沙 变化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HP的老灌河流域环境风险评价 被引量:14
8
作者 陈晓飞 姜世英 韩鹏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7-91,97,共6页
老灌河流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其水质状况的稳定对于调水安全极为重要。对流域进行风险评价可以为流域环境管理政策提供理论支持。以层次分析法和模糊逻辑法为基础,构建了老灌河流域环境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据此对老... 老灌河流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其水质状况的稳定对于调水安全极为重要。对流域进行风险评价可以为流域环境管理政策提供理论支持。以层次分析法和模糊逻辑法为基础,构建了老灌河流域环境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据此对老灌河流域环境风险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老灌河流域综合风险等级处于中等水平,污染物排放压力值较大;上游栾川县和下游淅川县西峡县大部分处于中等、较高的风险等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 层次分析法 模糊逻辑法 老灌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氨氮废水膜吸收脱氨技术材料及工艺研究进展
9
作者 宋沆 李魁岭 +5 位作者 张勇 徐莉莉 薛晓军 曲丹 赵华章 王军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3-51,69,共10页
膜吸收脱氨是一种适用于高氨氮工业废水氨资源化的新兴膜接触传质分离技术。相较于蒸汽汽提、吹脱吸收等传统脱氨工艺,该技术经济优势明显,有望推动废水中氨氮高效去除与资源化的技术革新。在膜吸收脱氨技术研究体系中,膜材料与工艺创... 膜吸收脱氨是一种适用于高氨氮工业废水氨资源化的新兴膜接触传质分离技术。相较于蒸汽汽提、吹脱吸收等传统脱氨工艺,该技术经济优势明显,有望推动废水中氨氮高效去除与资源化的技术革新。在膜吸收脱氨技术研究体系中,膜材料与工艺创新始终是该领域的核心与热点。本文综述了近几年膜吸收脱氨技术在疏水膜材料及低碳集成工艺开发两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前膜吸收脱氨技术工程应用的主要挑战,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氨氮废水 膜吸收脱氨技术 疏水膜 集成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郊区粮田高产施肥技术咨询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天宏 孙焱鑫 +2 位作者 薛安 张有山 姚军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31-135,共5页
根据土壤数据的特点和北京市京郊粮田高产施肥的要求 ,设计和实现了一个管理土壤各种空间数据 (包括图形数据和属性库数据 )和集成土壤施肥模型的地理信息系统。具备对土壤数据进行图形与属性库之间的相互查询、土壤施肥模型计算 ,以及... 根据土壤数据的特点和北京市京郊粮田高产施肥的要求 ,设计和实现了一个管理土壤各种空间数据 (包括图形数据和属性库数据 )和集成土壤施肥模型的地理信息系统。具备对土壤数据进行图形与属性库之间的相互查询、土壤施肥模型计算 ,以及制图输出等功能。该系统可为京郊粮田土地的合理和科学利用、实现粮食作物的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郊区粮田 高产施肥技术咨询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 系统设计 系统实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对铜离子在黄土中吸持及形态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赵蓉 倪晋仁 +2 位作者 张岚 邓宝山 孙卫玲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49-355,共7页
选用黄土和重金属Cu为研究对象 ,通过等温吸持实验和Tessier形态提取实验 ,研究了碳酸盐对铜离子在黄土中吸持及形态的影响 .结果表明 :黄土去除碳酸盐后 ,其吸持铜离子的量大幅度降低 ;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有机质结合态... 选用黄土和重金属Cu为研究对象 ,通过等温吸持实验和Tessier形态提取实验 ,研究了碳酸盐对铜离子在黄土中吸持及形态的影响 .结果表明 :黄土去除碳酸盐后 ,其吸持铜离子的量大幅度降低 ;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有机质结合态铜含量明显降低 ,而可交换态铜含量显著增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离子 实验研究 黄土 碳酸盐 吸持 沉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生态的西部开发政策环境影响评价 被引量:7
12
作者 韦洪莲 倪晋仁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1-24,共4页
本文在分析西部开发政策体系的基础上 ,剖析了该战略产生的环境影响的特征 ,指出了开展政策环境影响评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提出了政策环评所需要的度量指标 ,以及面向生态的政策环评工作原则和技术程序 ,探讨了西部开发政策环境影响的... 本文在分析西部开发政策体系的基础上 ,剖析了该战略产生的环境影响的特征 ,指出了开展政策环境影响评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提出了政策环评所需要的度量指标 ,以及面向生态的政策环评工作原则和技术程序 ,探讨了西部开发政策环境影响的控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开发政策 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友好度 环境影响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下游治河工程空间分布的统计特征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燕青 李振山 +3 位作者 程舒鹏 薛安 赵志杰 张红武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7-32,41,共7页
基于实地考察和遥感影像解译,借助Arc GIS软件提取黄河下游两岸大堤之间的中心线作为坐标横轴,垂直于中心线的水平方向为坐标纵轴,并以小浪底水库出库闸为坐标原点,建立了黄河下游空间位置相对坐标系。以此为基础,对黄河下游堤防、险工... 基于实地考察和遥感影像解译,借助Arc GIS软件提取黄河下游两岸大堤之间的中心线作为坐标横轴,垂直于中心线的水平方向为坐标纵轴,并以小浪底水库出库闸为坐标原点,建立了黄河下游空间位置相对坐标系。以此为基础,对黄河下游堤防、险工和控导工程等典型水利工程的现状及空间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下游大堤堤距变化以艾山为界分为上、下两段,上段(小浪底水库—艾山)平均堤距为7.46 km,堤距变化存在内包线;下段(艾山—入海口)平均堤距为2.70 km,存在次一级的窄堤距点(曹家圈0.55 km和利津0.67 km)。险工数量随着时间变化呈现双峰分布的特点,控导工程数量则为单峰分布;在整个黄河下游沿河方向上平均每千米分布0.27个控导(险工)工程,从形态上可以分为单弯型、双弯型、多弯型和直线型四类,弯曲度均分布在0.3~1.0之间;控导工程与河流的平均接触率为67%,险工与河流的平均接触率为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堤防 险工 控导工程 统计特征 黄河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御河流域水环境污染负荷估算及来源 被引量:9
14
作者 谭铭欣 李天宏 赵志杰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0-99,共10页
流域水污染负荷估算及污染源解析是流域水环境治理的基础性工作。采用监测和统计数据,综合考虑点源和非点源污染,估算2016年御河流域水污染负荷。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基于流域数字高程模型和监测断面位置将流域划分为6个控制单元,提... 流域水污染负荷估算及污染源解析是流域水环境治理的基础性工作。采用监测和统计数据,综合考虑点源和非点源污染,估算2016年御河流域水污染负荷。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基于流域数字高程模型和监测断面位置将流域划分为6个控制单元,提出了入河系数的估算方法,分析了各控制单元各类污染源的贡献。结果表明:2016年COD、NH3-N和TP入河量分别为7299.52t/a、1163.56t/a和124.46t/a,其中分别有70.04%、86.45%和68.00%来源于点源污染。污染物主要来自十里河上游和御河上游,未收集的点源是御河最主要的污染源,对COD、NH3-N和TP贡献率分别达到46%、80%和49%。研究结果为山西省御河流域水环境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负荷 输出系数法 入河系数 污染源 御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颗粒阻力系数的风洞实验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章钰灵 岳煜斐 +1 位作者 赵小虎 李振山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11-1017,共7页
利用风洞实验研究风力作用下颗粒阻力系数变化规律。以乒乓球(直径3.9 cm)模拟自然界大颗粒,采用三分量传感器直接测量颗粒水平受力,并与表面风速测量同步进行,采样频率设为125 Hz。结果表明:颗粒水平阻力与颗粒表面风速的变化趋势一... 利用风洞实验研究风力作用下颗粒阻力系数变化规律。以乒乓球(直径3.9 cm)模拟自然界大颗粒,采用三分量传感器直接测量颗粒水平受力,并与表面风速测量同步进行,采样频率设为125 Hz。结果表明:颗粒水平阻力与颗粒表面风速的变化趋势一致,并随着来流风速及高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实验范围内(雷诺数约在9 000~40 000),水平阻力(Fx)与表面风速(Ux)的关系符合Fx=0.514(1/2AρU2x)+0.019,式中A为颗粒的迎风投影面积,ρ为空气密度,取1.285 kg·m-3,可以看出,阻力系数CD为0.514,略大于水流中颗粒的阻力系数CD值(0.44);常数项0.019表明其他力(如附加质量力和历史作用力等)的作用不可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流 水平阻力 阻力系数 风洞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口泥沙和磷的环境行为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依滴 欧阳威 +2 位作者 陈铭 陆中桂 刘连华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8-107,共10页
河口是陆地和海洋环境之间物质流动的重要界面,具有独特的生物地球化学变化特征。河口海岸带生物地球化学条件的剧烈变化会改变入海泥沙和磷复杂的迁移和转化行为过程。黄河是全球主要的含沙河流,深入分析总结河口泥沙和磷的迁移和累积... 河口是陆地和海洋环境之间物质流动的重要界面,具有独特的生物地球化学变化特征。河口海岸带生物地球化学条件的剧烈变化会改变入海泥沙和磷复杂的迁移和转化行为过程。黄河是全球主要的含沙河流,深入分析总结河口泥沙和磷的迁移和累积规律,对提高黄河口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评估和生态修复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文章从新兴文献计量学和传统文献分析2个角度,首先聚焦了全球河口污染物研究热点,对比分析了世界河口泥沙和磷的分布特征;其次归纳了黄河口泥沙沉积及历史反演的研究进展,总结了生物地球化学条件变化(包括盐度、pH、溶解氧、氧化还原条件等)对泥沙和磷迁移转化的影响和规律;最后浅析了当前河口水质模型的研究现状和不确定性,并针对目前研究的不足,提出了未来分析和揭示河口泥沙和磷环境行为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 黄河口 沉积历史 环境行为 模型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氧化钴/生物炭活化过氧乙酸降解水中抗生素 被引量:2
17
作者 孙丰宾 杨旭东 +2 位作者 李璠 乔林 刘文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8-87,共10页
通过对非均相复合催化剂进行合理的电子结构调控,可有效促进界面电荷分离和转移,进而提升催化剂的性能。近年来,以生物炭(BC)基材料活化过氧乙酸[CH3C(O)OOH,PAA]的非均相高级氧化工艺因能产生多种活性氧物种(ROS)而备受关注。采用一种... 通过对非均相复合催化剂进行合理的电子结构调控,可有效促进界面电荷分离和转移,进而提升催化剂的性能。近年来,以生物炭(BC)基材料活化过氧乙酸[CH3C(O)OOH,PAA]的非均相高级氧化工艺因能产生多种活性氧物种(ROS)而备受关注。采用一种简易的共沉淀法合成了Co(OH)2纳米颗粒修饰的生物炭材料(h-Co/BC),并将其应用于活化PAA降解水中的典型抗生素四环素(TC)。实验结果表明h-Co/BC在pH=7条件下,7 min内可实现对初始浓度为10µmol/L的TC的完全降解去除。自由基猝灭实验和电子顺磁共振(EPR)分析表明,该非均相体系中主要的ROS为烷氧基自由基,包括CH3COO·、CH3COOO·、·OH和1O_(2)。材料表征结合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表明,Co(OH)2纳米颗粒成功地负载于生物炭上,Co 3d带中心更靠近费米能级,利于电子的定向迁移,进而被PAA捕获,随后PAA裂解生成ROS。该研究可为非均相PAA高级氧化技术中功能材料的研发提供新的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氢氧化钴 过氧乙酸 抗生素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耦合LNG冷能的液态空气储能系统和液态CO_(2)储能系统对比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卢昕悦 陈锐莹 +3 位作者 姜夏雪 梁海瑞 高歌 叶正芳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297-3309,共13页
为解决压缩气体储能系统中外加冷源的供应问题,同时高效利用液化天然气(LNG)冷能,构建了耦合LNG冷能的液态空气储能系统(LNG-LAES)和耦合LNG冷能的液态CO_(2)储能系统(LNG-LCES),并进行了热力学和经济性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气体压缩、... 为解决压缩气体储能系统中外加冷源的供应问题,同时高效利用液化天然气(LNG)冷能,构建了耦合LNG冷能的液态空气储能系统(LNG-LAES)和耦合LNG冷能的液态CO_(2)储能系统(LNG-LCES),并进行了热力学和经济性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气体压缩、膨胀做功和LNG换热环节在两系统中?损较大,是系统优化关键环节;适当增加储释能压力及LNG压力会提升系统性能,而LNG温度过低会降低系统性能。LNG-LAES的最优[火用]效率、膨胀发电量、储能密度分别为57.53%、13.08 MW、79.61 kW·h/m^(3),均高于LNG-LCES(43.42%,5.44 MW,41.16 kW·h/m^(3));但LNG-LCES的循环效率和冷能利用率更高,对LNG温度波动有更强适应性,并在经济性方面表现较优。耦合LNG冷能的两种液态气体储能相比常规未耦合LNG的储能系统循环效率提高了7%~25%,可为改进储能系统性能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NG冷能 液态空气储能系统 液态CO_(2)储能系统 过程系统 热力学 经济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抚仙湖水质变化(1980-2011年)趋势与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82
19
作者 高伟 陈岩 +2 位作者 徐敏 郭怀成 谢阳村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35-642,共8页
水质恶化是湖泊系统生态健康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科学地判别水质变化趋势是正确认识和解决水环境问题的首要步骤.基于抚仙湖1980-2011共32年湖体水质监测数据,采用Mann-Kendall和Daniel趋势检验法分析了高锰酸盐指数(COD Mn)、总氮(TN)... 水质恶化是湖泊系统生态健康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科学地判别水质变化趋势是正确认识和解决水环境问题的首要步骤.基于抚仙湖1980-2011共32年湖体水质监测数据,采用Mann-Kendall和Daniel趋势检验法分析了高锰酸盐指数(COD Mn)、总氮(TN)、总磷(TP)、透明度(SD)、叶绿素a(Chl.a)和浮游植物丰度等6项指标的年际变化趋势;从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变化2个角度,筛选出9项水质变化的驱动指标,建立了水质指标与驱动指标之间的灰色关联模型.研究结果表明:①统计的6项指标年际波动较大,其中TP、TN和浮游植物丰度的变异系数最大,达到0.6以上;②在α=0.05显著性水平上,COD Mn、TN、SD、Chl.a和浮游植物丰度等5项指标均有恶化趋势,Mann-Kendall和Daniel趋势检验2种方法的检验结果一致;③驱动因子与水质指标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水平,其中,人口数量和水温是主要驱动因子,与主要水质指标的灰色关联系数达到0.7以上的强相关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抚仙湖 水质变化 趋势检验 驱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A-Markov模型的滇池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动态模拟研究 被引量:67
20
作者 何丹 周璟 +3 位作者 高伟 郭怀成 于书霞 刘永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95-1105,共11页
以滇池流域为例,基于1990和1999年TM遥感影像解译数据,分析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程度,并基于马尔可夫模型定量分析土地利用转化的方向。采用GIS中多标准评价(MCE)方法,结合元胞自动机–马尔可夫(CA-Markov)模型,对2008年土地利用... 以滇池流域为例,基于1990和1999年TM遥感影像解译数据,分析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程度,并基于马尔可夫模型定量分析土地利用转化的方向。采用GIS中多标准评价(MCE)方法,结合元胞自动机–马尔可夫(CA-Markov)模型,对2008年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模拟和预测,预测结果与实际解译结果的Kappa系数达0.7338,表明预测结果可信。在此基础上,运用CA-Markov模型对2017和2026年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进行模拟,结果表明,该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快,生态恢复和重建的压力很大。2008—2026年,耕地、林地、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将有所减少,草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将迅速增加;与1990—2008年相比,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的变化趋势相反,而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变化趋势相同。建设用地在原有基础上往外扩展,水域变化则较小。林地资源虽然有所减少,但仍然是流域主要的用地类型。建设用地扩张明显增加了滇池非点源污染的负荷。土地利用不合理是造成目前滇池水质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并将加剧未来流域的水环境和水生态压力。因此,保有足够的人均耕地,降低施肥强度,提高土地利用水平,保留足够量的生态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是降低该区域非点源污染潜力的重要措施。研究结果可为流域土地利用合理规划管理、生态恢复和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元胞自动机–马尔可夫模型 多标准评价方法(MCE) 动态模拟 滇池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