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上游水沙调控的关键科学问题与研究重点 被引量:16
1
作者 王新军 张红武 +1 位作者 钟徳钰 李振山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11,共4页
为了促进黄河上游水沙问题的系统解决,从流域系统的角度,结合水沙灾害防治和水资源管理的实际需求,认为黄河上游水沙关键过程与调控是保障黄河上游防洪安全、用水安全和黄河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科学问题,具体包括:1风-水-重力侵蚀产沙的... 为了促进黄河上游水沙问题的系统解决,从流域系统的角度,结合水沙灾害防治和水资源管理的实际需求,认为黄河上游水沙关键过程与调控是保障黄河上游防洪安全、用水安全和黄河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科学问题,具体包括:1风-水-重力侵蚀产沙的耦合过程;2沙漠宽谷河道冲淤过程及河床演变机理;3水库群联动调控水沙的理论与方法。研究重点包括:1沙源解析方法与黄河上游泥沙来源;2风-水-重力侵蚀产沙机理与输移过程;3沙漠宽谷河道洪-床-岸作用机理与冲淤效应;4黄河上游水库群调节与河道水沙过程的响应;5黄河上游水沙关键过程调控理论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沙机理 泥沙输移 河道冲淤 水库群调度 水沙过程 水沙调控 黄河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HP的老灌河流域环境风险评价 被引量:14
2
作者 陈晓飞 姜世英 韩鹏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7-91,97,共6页
老灌河流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其水质状况的稳定对于调水安全极为重要。对流域进行风险评价可以为流域环境管理政策提供理论支持。以层次分析法和模糊逻辑法为基础,构建了老灌河流域环境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据此对老... 老灌河流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其水质状况的稳定对于调水安全极为重要。对流域进行风险评价可以为流域环境管理政策提供理论支持。以层次分析法和模糊逻辑法为基础,构建了老灌河流域环境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据此对老灌河流域环境风险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老灌河流域综合风险等级处于中等水平,污染物排放压力值较大;上游栾川县和下游淅川县西峡县大部分处于中等、较高的风险等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 层次分析法 模糊逻辑法 老灌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宁蒙河段水沙变化特性与成因研究 被引量:26
3
作者 鲁俊 安催花 吴晓杨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0-46,共7页
根据宁蒙河段不同来源的水沙资料,分析了宁蒙河段干流、支流和入黄风积沙量变化,从人类活动影响和自然条件变化两方面研究了水沙变化的机理,以及近期水沙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各种因素均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宁蒙河段水沙变化,其中工农业... 根据宁蒙河段不同来源的水沙资料,分析了宁蒙河段干流、支流和入黄风积沙量变化,从人类活动影响和自然条件变化两方面研究了水沙变化的机理,以及近期水沙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各种因素均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宁蒙河段水沙变化,其中工农业生活引水是干流水量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水库拦沙是干流沙量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2000年以后支流水保措施减沙影响增强,风速减弱是入黄风积沙量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龙羊峡与刘家峡水库联合调度是黄河干流汛期水量比例和大流量过程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宁蒙河段 水沙 变化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下游治河工程空间分布的统计特征 被引量:7
4
作者 张燕青 李振山 +3 位作者 程舒鹏 薛安 赵志杰 张红武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7-32,41,共7页
基于实地考察和遥感影像解译,借助Arc GIS软件提取黄河下游两岸大堤之间的中心线作为坐标横轴,垂直于中心线的水平方向为坐标纵轴,并以小浪底水库出库闸为坐标原点,建立了黄河下游空间位置相对坐标系。以此为基础,对黄河下游堤防、险工... 基于实地考察和遥感影像解译,借助Arc GIS软件提取黄河下游两岸大堤之间的中心线作为坐标横轴,垂直于中心线的水平方向为坐标纵轴,并以小浪底水库出库闸为坐标原点,建立了黄河下游空间位置相对坐标系。以此为基础,对黄河下游堤防、险工和控导工程等典型水利工程的现状及空间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下游大堤堤距变化以艾山为界分为上、下两段,上段(小浪底水库—艾山)平均堤距为7.46 km,堤距变化存在内包线;下段(艾山—入海口)平均堤距为2.70 km,存在次一级的窄堤距点(曹家圈0.55 km和利津0.67 km)。险工数量随着时间变化呈现双峰分布的特点,控导工程数量则为单峰分布;在整个黄河下游沿河方向上平均每千米分布0.27个控导(险工)工程,从形态上可以分为单弯型、双弯型、多弯型和直线型四类,弯曲度均分布在0.3~1.0之间;控导工程与河流的平均接触率为67%,险工与河流的平均接触率为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堤防 险工 控导工程 统计特征 黄河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御河流域水环境污染负荷估算及来源 被引量:9
5
作者 谭铭欣 李天宏 赵志杰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0-99,共10页
流域水污染负荷估算及污染源解析是流域水环境治理的基础性工作。采用监测和统计数据,综合考虑点源和非点源污染,估算2016年御河流域水污染负荷。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基于流域数字高程模型和监测断面位置将流域划分为6个控制单元,提... 流域水污染负荷估算及污染源解析是流域水环境治理的基础性工作。采用监测和统计数据,综合考虑点源和非点源污染,估算2016年御河流域水污染负荷。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基于流域数字高程模型和监测断面位置将流域划分为6个控制单元,提出了入河系数的估算方法,分析了各控制单元各类污染源的贡献。结果表明:2016年COD、NH3-N和TP入河量分别为7299.52t/a、1163.56t/a和124.46t/a,其中分别有70.04%、86.45%和68.00%来源于点源污染。污染物主要来自十里河上游和御河上游,未收集的点源是御河最主要的污染源,对COD、NH3-N和TP贡献率分别达到46%、80%和49%。研究结果为山西省御河流域水环境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负荷 输出系数法 入河系数 污染源 御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蒙黄河治理对策 被引量:35
6
作者 张红武 方红卫 +7 位作者 钟德钰 王新军 李振山 黄河清 张俊华 安催花 刘青泉 李颖曼 《水利水电技术》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5,共25页
资料分析表明,宁蒙黄河冰凌灾害频繁的被动局面是由于主槽萎缩、卡冰结坝所致;而洪灾与用水安全问题则是河势变化无常和多沙支流突发性洪水淤堵干流形成"沙坝"引起的。为有效恢复宁蒙河段的行洪排沙功能,实现河道减淤、恢复... 资料分析表明,宁蒙黄河冰凌灾害频繁的被动局面是由于主槽萎缩、卡冰结坝所致;而洪灾与用水安全问题则是河势变化无常和多沙支流突发性洪水淤堵干流形成"沙坝"引起的。为有效恢复宁蒙河段的行洪排沙功能,实现河道减淤、恢复和维持河道中水河槽、保障防洪(凌)安全的宁蒙黄河治理目标,从产沙、输沙、调控机理三个角度出发,分析了各因素对宁蒙黄河河床演变特征的影响。就产沙而言,通过产沙地貌分区、遥感影像分析和流域水系分区相结合的方法确定黄河上游不同沙源区的分布。基于提出的风蚀输沙通量计算方法及风沙入河估算方法,并结合区域风速与植被覆盖率实测数据,发现近30 a风速下降、区域植被覆盖率上升是风沙侵蚀量与入黄风沙量逐渐减少的原因。分析宁蒙河段日均风速、日降雨量和已有侵蚀观测资料,发现宁蒙地区的风水两相侵蚀主要体现为风蚀与水蚀交错存在及其交互促进,风力侵蚀主要发生在3—5月,水力侵蚀则集中在7—9月。现场观测与黄土降雨侵蚀模型试验则表明,重力侵蚀在黄土高原的整个侵蚀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份额,暴雨形成的径流是黄土遭到侵蚀的主要外营力,也是激发和加剧重力侵蚀发展的重要影响因子。总体来看,宁蒙黄河的流域产沙具有典型的风-水-重力多营力交互特点,在比尺模型与野外观测揭示的流域径流汇集过程、沟道水流与河床自适应以及非平衡输沙机理基础上,构建了复杂地貌形态的小流域产流产沙动力学模型,成功模拟了不同植被特征和分布状况对流域产流产沙的影响,并得出了植被的减水减沙效果与延滞径流洪峰的作用同郁闭度呈正相关关系,陡坡区域植被对径流洪峰的延滞作用大于缓坡区域的结论。就输沙而言,以泥沙起动、推移质输沙与河床均衡调整等基础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水沙两相流数值模拟方法与冲积河流全沙运动模型相似条件。数值计算与模型试验表明,龙羊峡、刘家峡水库联合运用改变径流分配是导致宁蒙河道淤积萎缩的主因,协调水沙关系是修复黄河行洪排沙功能的有效途径。并分析确定了宁蒙黄河河道水沙调控阈值和多沙支流入汇口干流防淤堵的流量阈值,即宁蒙黄河临界调控流量为2000~2500 m^3/s,临界含沙量5.4~10.5 kg/m^3,调控时间为15~20 d,证实了通过协调水沙关系可修复和维持宁蒙黄河行洪排沙功能;防止多沙支流入汇堵河的黄河流量阈值为2500 m^3/s,治理淤堵沙坝配合"挖引疏浚"有效冲刷的干流阈值流量为3000 m^3/s。从各河段模型试验给出的来沙系数阈值沿程减小的变化趋势看,在内蒙古河段现状河床边界条件下,全线冲刷要求的流量至少为2600 m^3/s,表明黑山峡工程必须预留充足的水沙调控库容。就宏观调控而言,针对流域下垫面条件多样、入黄泥沙沙源众多、河道输沙受水库调度影响显著等特点,以干流水库群为调节器,以径流泥沙为调节对象,采用模块化开发方法集成了风-水-重力侵蚀模型、河道输沙模型、冰情预报模型于水库联调模型上,构建了可进行大范围、高精度的水沙过程模拟预报的宁蒙黄河区域数字流域模型平台,并成功在下河沿—石嘴山河段进行了调试和应用。此外,针对宁蒙黄河河型复杂、凌汛期易卡冰结坝、夏季多沙支流突发性洪水易堵干流形成"沙坝"等河情状况,提出了"水沙调控、支流拦沙、堤外放淤"的处治模式。在稳定性分汊河段、大型支流入汇段、受沙卵石河床组成限制的河段,则指出不宜强行套用微弯型治理方案,而可采用"工程导送(简称为‘导’)、塞支强干(简称为‘塞’)、挖引疏浚(简称为‘挖’)"方针,亦即"导、塞、挖并举"的对策。建设黑山峡水库、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等是宁蒙河段长远治理的根本对策,通过增加河道内汛期水量和调水调沙,恢复并维持中水河槽,提供防凌库容,才能彻底解决宁蒙河段凌洪灾害,并得出建立黄河上游沙源固定、支流泥沙阻截、干流泥沙输导与堤外淤沙处置的"固-阻-输-置"综合防治体系,是目前可行的治理对策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宁蒙河段 水沙调控 治理对策 多沙支流 侵蚀产沙 河道输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下游河道与滩区治理研究的趋势与进展 被引量:44
7
作者 张红武 李振山 +3 位作者 安催花 方红卫 黄河清 戴文鸿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10,23,共11页
在回顾黄河下游河道与滩区治理研究现状、研究的总体目标、面临的主要现实问题基础上,指出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有:黄河下游中水河势稳定控制与特殊洪水行洪共适应机制及实现技术;常态中小流量下黄河下游河槽输沙能力提升的机理与技术... 在回顾黄河下游河道与滩区治理研究现状、研究的总体目标、面临的主要现实问题基础上,指出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有:黄河下游中水河势稳定控制与特殊洪水行洪共适应机制及实现技术;常态中小流量下黄河下游河槽输沙能力提升的机理与技术;黄河下游宽滩区稀遇洪水行洪空间确定方法及其良性治理模式。需要开展的研究内容包括黄河下游未来洪水条件及其灾害情景、滩槽演变趋势及河槽变幅、河道输沙阈值及水沙调控作用潜力、河势稳定制导与输沙能力提升技术、滩区功能约束及其良性治理体系、综合治理决策支持系统开发及治理方案优化、河势控制与滩区治理示范研究等。最后介绍了项目组通过近期集中研发攻关与强力推进,在学科基本理论、河道冲淤预测方法与输沙效率、河道整治治导线流路规划设计方法、治理方案效果初步研究等方面取得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整治 滩区治理 趋势与进展 黄河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粗颗粒物料在垂直管流中的滞留效应 被引量:19
8
作者 夏建新 倪晋仁 黄家桢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7-40,共4页
颗粒滞留效应 ,将导致在垂直管流中物料的当地浓度大于输送浓度。采用快速摄影技术测量了粗颗粒在垂直管流中的滑移速度 ,并利用流态化试验探讨了不规则形状颗粒的拖曳力系数以及颗粒群在上升流中滑移速度的变化规律。结合理论分析给出... 颗粒滞留效应 ,将导致在垂直管流中物料的当地浓度大于输送浓度。采用快速摄影技术测量了粗颗粒在垂直管流中的滑移速度 ,并利用流态化试验探讨了不规则形状颗粒的拖曳力系数以及颗粒群在上升流中滑移速度的变化规律。结合理论分析给出了当地浓度的估算公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颗粒物料 固液两相液 垂直管道 滞留效应 滑移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库型流域水质安全评估与预警技术框架 被引量:10
9
作者 李虹 王丽婧 刘永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7,共7页
着眼水库型流域水质安全评估和预警技术研究不足的现状,面向水库型流域常态化发展(非突发性事故)影响背景下的水环境压力,辨析了水质安全内涵,提出了水库型流域水质安全评估与预警的技术框架(WQSD-SRAEW),分析了该框架的主要技术环节。... 着眼水库型流域水质安全评估和预警技术研究不足的现状,面向水库型流域常态化发展(非突发性事故)影响背景下的水环境压力,辨析了水质安全内涵,提出了水库型流域水质安全评估与预警的技术框架(WQSD-SRAEW),分析了该框架的主要技术环节。鉴于水库型流域水质安全评估与预警具有综合性、动态性、目标导向性、类型特殊性等特点,其技术框架强调突出“2”个前提、面向“4”类压力源,以水库型流域水环境质量保障为核心、减少水质退化风险为目的,开展“4”项研究工作。框架中水库型流域水环境安全的关键问题诊断以及水质安全压力源识别、水质安全评估、水质安全预警4项内容有机联系并相互反馈,可共同为水库型流域水质安全保障提供管理决策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 水质安全 评估 预警 压力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水量明显减少对下游河流地貌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有利 傅建利 +1 位作者 杨景春 倪晋仁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1年第2期7-12,共6页
分析了黄河下游河床和河口区侵蚀及淤积的变化与黄河水沙变化的关系。黄河水量减少 ,包括总水量和洪峰水量的减少 ,会引起下游河床淤积 ,河口地区淤积减弱 ,甚至侵蚀后退 ,也会影响河口以外海岸带泥沙的供给情况 ,造成黄河三角洲海岸的... 分析了黄河下游河床和河口区侵蚀及淤积的变化与黄河水沙变化的关系。黄河水量减少 ,包括总水量和洪峰水量的减少 ,会引起下游河床淤积 ,河口地区淤积减弱 ,甚至侵蚀后退 ,也会影响河口以外海岸带泥沙的供给情况 ,造成黄河三角洲海岸的侵蚀后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量 侵蚀 堆积 河道 河口 黄河 淤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泊生态系统稳态转换驱动因子判定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1
作者 赵磊 刘永 +3 位作者 李玉照 朱翔 邹锐 宋迪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9,共9页
湖泊生态系统会在长期的人为胁迫和短期的强扰动下发生稳态转换,灾变性稳态转换将会导致湖泊水环境在短时间内急剧恶化,进而延缓和加大治理的进程及成本。探求浅水湖泊稳态转换驱动因子是科学合理确定湖泊管理策略的关键所在,现有的驱... 湖泊生态系统会在长期的人为胁迫和短期的强扰动下发生稳态转换,灾变性稳态转换将会导致湖泊水环境在短时间内急剧恶化,进而延缓和加大治理的进程及成本。探求浅水湖泊稳态转换驱动因子是科学合理确定湖泊管理策略的关键所在,现有的驱动因子判定方法主要有实验观测、统计分析和模型模拟。实验观测缺乏对生态系统整体的判断,仅采用观测数据并不能得出导致稳态转换确切的原因和效应;统计分析难以对未来作出预警;模型模拟可有效规避上述2种方法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机理模型是今后分析稳态转换的主要方法。有必要加强统计分析与模型模拟的结合、生态模型与传统水质水动力模型耦合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生态系统 稳态转换 驱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退耕还林(草)前后LUCC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被引量:10
12
作者 周涛 李天宏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46-250,共5页
基于1980s,1995年,2000年和2005年四期的土地利用矢量数据,借助ArcGIS技术,对退耕还林(草)前后的陕西省土地利用状况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评估;进而借助SPSS探讨了土地利用程度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改革开放初... 基于1980s,1995年,2000年和2005年四期的土地利用矢量数据,借助ArcGIS技术,对退耕还林(草)前后的陕西省土地利用状况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评估;进而借助SPSS探讨了土地利用程度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改革开放初期,退耕还林(草)前陕西省土地利用程度增加,而后随着退耕还林(草)的实施又逐步下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退耕还林(草)前后的变化趋势则与之相反。经线性拟合检验,退耕还林(草)前后4个年份陕西省各县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与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相关系数绝对值均超过0.7,且在0.01水平上显著,说明二者之间存在较强的负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覆盖变化 退耕还林 生态系统服务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河流域土壤侵蚀经济损失评估 被引量:2
13
作者 周涛 李天宏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15-119,291,共5页
利用环境经济学原理方法,借助ArcGIS 9.3和统计分析工具,对延河流域土壤侵蚀主要经济损失进行定量评价,旨在为当地生态补偿和绿色GDP核算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延河流域年土壤侵蚀经济损失总量达到38.52亿元,其中养分流失经济损失最多,占... 利用环境经济学原理方法,借助ArcGIS 9.3和统计分析工具,对延河流域土壤侵蚀主要经济损失进行定量评价,旨在为当地生态补偿和绿色GDP核算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延河流域年土壤侵蚀经济损失总量达到38.52亿元,其中养分流失经济损失最多,占到总损失的94.73%,说明土壤侵蚀最直接、最严重的危害是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延河流域的土壤侵蚀模数和单位面积土壤侵蚀经济损失大体均呈现从上游向下游递减的趋势。土地利用情况对土壤侵蚀经济损失的影响十分明显,主要表现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越完善,植被覆盖情况越好,土壤侵蚀经济损失越小。延河流域土壤侵蚀经济损失总量占到其GDP总量的17.49%,明显高于全国及陕西省平均水平,说明土壤侵蚀损失对该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经济损失 价值估算 延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门峡水库对黄河河流地貌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傅建利 李有利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1年第2期59-65,共7页
三门峡水库建成后 ,先后采用了蓄水拦沙、滞洪排沙和蓄清排浑调水调沙三种运用方式 ,水库在运用过程中也相应的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水库淤积严重 ,主要在潼关到上游大坝 ;第二阶段为滞洪排沙 ,排沙量增加幅度较大 ,淤积主要在潼关以... 三门峡水库建成后 ,先后采用了蓄水拦沙、滞洪排沙和蓄清排浑调水调沙三种运用方式 ,水库在运用过程中也相应的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水库淤积严重 ,主要在潼关到上游大坝 ;第二阶段为滞洪排沙 ,排沙量增加幅度较大 ,淤积主要在潼关以下 ;第三阶段为蓄清排浑 ,使潼关以下淤积得以改善。在分析了三门峡水库运用后库区的冲淤、潼关高程的变化及库区下游河流地貌的变化情况 ,总结了不同运用方式下下游黄河河流地貌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 堆积 三门峡水库 黄河 河流地貌 运用方式 蓄水拦沙 滞洪排沙 蓄清排浑调水调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城际CRH3动车组大风天气条件下安全行车技术标准参数研究 被引量:16
15
作者 马淑红 马韫娟 +1 位作者 李建群 段景娜 《铁道技术监督》 2009年第2期7-9,12,共4页
利用京津城际铁路沿线气象站近40年(1971—2008年)风向和风速数据,以及沿线12个风监测站(2008年4—12月)风速和风向资料,结合京津城际铁路沿线现场踏勘,采用工程气象学、铁路信号技术、空气动力学及概率论相结合方法,探讨大风天气条件下... 利用京津城际铁路沿线气象站近40年(1971—2008年)风向和风速数据,以及沿线12个风监测站(2008年4—12月)风速和风向资料,结合京津城际铁路沿线现场踏勘,采用工程气象学、铁路信号技术、空气动力学及概率论相结合方法,探讨大风天气条件下CRH3动车组行车安全技术标准参数和沿线大风报警系统,提出京津城际CRH3动车组安全行车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线 城际铁路 动车组 行车安全 大风天气 技术标准 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泥沙输移比与流域面积的关系 被引量:6
16
作者 吴傲 李天宏 韩鹏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1-67,共7页
流域泥沙输移比反映了流域与外界进行水沙交换的能力,对揭示流域水沙输送模式、水沙通量变化和评价流域水保措施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黄河干流及其重点支流为研究对象,基于泥沙输移比的定义式,通过流域面积与侵蚀量和输沙量的关系,... 流域泥沙输移比反映了流域与外界进行水沙交换的能力,对揭示流域水沙输送模式、水沙通量变化和评价流域水保措施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黄河干流及其重点支流为研究对象,基于泥沙输移比的定义式,通过流域面积与侵蚀量和输沙量的关系,得到研究区域流域面积与泥沙输移比之间的关系式。研究结果表明:泥沙输移比随着流域面积增加迅速减小,并在流域面积为150 000km2左右时达到最小值0.183;随后,泥沙输移比随流域面积增加也缓慢增加,但不超过0.352。对泥沙输移比和流域面积的小波降噪分析也佐证了黄河流域的泥沙输移比随尺度变化存在一个临界尺度,这种变化趋势与一般认为泥沙输移比随流域面积增大而减小的观点并不完全吻合。研究结果可为流域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泥沙输移比 流域面积 小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固结黄河泥沙试验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景天宇 姜晗琳 李振山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1-16,共6页
采用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P)技术,以具有较高脲酶活性的巴氏芽孢杆菌制备微生物菌液,并辅以尿素和钙盐的水溶液对黄河泥沙样品进行灌浆固结试验,研究固结条件、颗粒类型对固结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MICP可以把泥沙颗粒黏结成型;泥沙... 采用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P)技术,以具有较高脲酶活性的巴氏芽孢杆菌制备微生物菌液,并辅以尿素和钙盐的水溶液对黄河泥沙样品进行灌浆固结试验,研究固结条件、颗粒类型对固结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MICP可以把泥沙颗粒黏结成型;泥沙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为0.23~2.30 MPa,中沙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为0.38~3.01 MPa;相同固结条件泥沙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为中沙强度的76%,泥沙抗剪强度为中沙强度的48%;泥沙软化系数为32%;固结后仍存在强度分布不均匀和水稳定度不足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资源化利用 颗粒固结 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P) 巴氏芽孢杆菌 黄河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假单孢杆菌PKE117对三种木材降解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淼 杨金水 +2 位作者 孙卫玲 李天宏 倪晋仁 《辽宁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5,43,共6页
采用固体发酵法,将假单孢杆菌PKE117接种于巨尾桉、加拿大杨和长白落叶松三种木材样品上,28℃培养60d后用失重法测定这三种木材的降解率,结果分别为7.58%、17.15%和26.75%。证明该菌种具有降解木材的能力,而且降解长白落叶松的能力尤为... 采用固体发酵法,将假单孢杆菌PKE117接种于巨尾桉、加拿大杨和长白落叶松三种木材样品上,28℃培养60d后用失重法测定这三种木材的降解率,结果分别为7.58%、17.15%和26.75%。证明该菌种具有降解木材的能力,而且降解长白落叶松的能力尤为突出。进一步采用元素分析、固相核磁扫描、红外扫描等手段对降解前后的样品进行分析,发现降解后样品结构变疏松,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结构都被不同程度的降解,且木质素被降解的程度最高。分析表明,木质素中被降解的主要是愈创木基结构,降解途径是使苯环从连有甲氧基的地方发生断裂;此外由于杨木和桉木中愈创木基结构所占比例较小,因此造成杨木和桉木降解率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单孢杆菌 木材 降解 木质素 纤维素 半纤维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下游泥沙长距离管道输送目标优化方法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一鸣 姜晗琳 李振山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0-34,41,共6页
为缓解目前黄河下游管道输沙距离短、能效低等问题,针对长距离管道输沙问题,基于阻力损失与流速的变化特性,建立了以输沙量偏差和流速偏差为目标函数,以满足泥沙浓度、流速、管径、输沙量等方面要求为约束条件的多目标优化模型。通过黄... 为缓解目前黄河下游管道输沙距离短、能效低等问题,针对长距离管道输沙问题,基于阻力损失与流速的变化特性,建立了以输沙量偏差和流速偏差为目标函数,以满足泥沙浓度、流速、管径、输沙量等方面要求为约束条件的多目标优化模型。通过黄河下游管道输沙实例,选用NSGA-Ⅱ遗传算法进行多目标寻优,得到的Pareto最优解集和最优前沿在取值空间内呈连续均匀分布,且输沙量偏差向目标函数高效收敛。根据泥沙体积分数不同将所得解集分为3组输沙方案,以适应动态变化的水沙条件和工程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 黄河下游 管道输送 多目标优化 遗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状二维氮化碳在模拟太阳光下光催化降解水中磺胺氯哒嗪机理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黄韬博 谢成瀚 +2 位作者 李璠 王奕沣 刘文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47-52,共6页
以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为主要原料,在二甲基亚砜中通过自组装过程形成超分子作为前驱体,再进行热缩聚制备了花状形貌的二维氮化碳光催化材料。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光电化学等对材料进行了... 以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为主要原料,在二甲基亚砜中通过自组装过程形成超分子作为前驱体,再进行热缩聚制备了花状形貌的二维氮化碳光催化材料。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光电化学等对材料进行了系统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光催化材料为类石墨相的氮化碳(g-C_(3)N_(4),SCN)。且相比较于热缩聚法合成的传统体相的氮化碳,SCN由于其超薄、均匀的结构组成,具有更高的光吸收能力和更低的禁带宽度(E_(g))。另外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对SCN的光催化激发过程进行了深度机理分析,发现材料独特的超薄氮化碳片和孔道结构抑制了光激发过程后电子-空穴对的复合。以废水中常见的活性药物类污染物磺胺氯哒嗪(SCP)为目标污染物,在模拟太阳光的条件下照射45 min后,目标污染物的去除率为100%,且降解的准一级反应动力学常数(k=0.085 min^(-1))约为体相氮化碳的两倍。本研究为可应用于高效制药废水污染净化的光催化系统的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也可为新型光催化材料的开发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石墨相氮化碳 密度泛函理论 光催化 药物废水 磺胺氯哒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