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地区夏季PM10污染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7
1
作者 王雪松 李金龙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19-427,共9页
利用三维区域空气质量模式CAMx ,对北京地区夏季PM10浓度的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 ,北京市城近郊区夏季的PM10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规律。一般在半夜前后和早晨常表现出较高的浓度 ;中午前后由于大气化... 利用三维区域空气质量模式CAMx ,对北京地区夏季PM10浓度的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 ,北京市城近郊区夏季的PM10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规律。一般在半夜前后和早晨常表现出较高的浓度 ;中午前后由于大气化学转化对二次气溶胶的生成贡献 ,在城市地区也会表现出一定的高浓度值 ;傍晚前后往往是一天中浓度最低的时段。PM10的空间分布与源排放关系密切 ,中午前后的空间分布会体现出光化学反应对其二次生成作用的影响。二次气溶胶在PM10中占有相当的份额 ,对于PM10中硫酸盐和硝酸盐的浓度变化 ,其中的二次组分起主要决定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10 数值模拟 二次气溶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组成特征 被引量:107
2
作者 张靖 邵敏 苏芳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5,共5页
采用预浓缩—GC-MS方法分析了北京市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组成,共检测出108种,其主要成分是饱和烷烃(33%)、芳香烃(21%)、烯烃(16%)、卤代烷烃(20%)、卤代烯烃(9%)和卤代芳香烃(1%),总VOCs平均质量浓度为(163 7±39 0)μg m3... 采用预浓缩—GC-MS方法分析了北京市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组成,共检测出108种,其主要成分是饱和烷烃(33%)、芳香烃(21%)、烯烃(16%)、卤代烷烃(20%)、卤代烯烃(9%)和卤代芳香烃(1%),总VOCs平均质量浓度为(163 7±39 0)μg m3。更重要的是,在检出物中有54种是有毒有害的物质,主要成分是苯系物和卤代烃,其中苯,甲苯,丙烯,1,3-丁二烯,氯乙烯和1,2-二氯乙烷是含量最高的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浓缩 GC—MSD VOCS 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园林绿地植被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的估算 被引量:41
3
作者 谢扬飏 邵敏 +1 位作者 陆思华 刘莹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98-502,共5页
根据北京市2000年城市园林绿化普查结果,对北京市园林绿地植被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排放情况进行研究,建立了北京市园林绿地天然源VOCs排放清单.结果表明,2000年北京市园林绿地VOCs的年总排放量(以C计)约为3.85万t,其中异戊二烯为3.09... 根据北京市2000年城市园林绿化普查结果,对北京市园林绿地植被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排放情况进行研究,建立了北京市园林绿地天然源VOCs排放清单.结果表明,2000年北京市园林绿地VOCs的年总排放量(以C计)约为3.85万t,其中异戊二烯为3.09万t,单萜烯为0.59万t,其他VOCs(OVOC)为0.16万t.排放具明显的季节依赖性,其中夏季排放量最大,为2.49万t,占全年的64.7%;冬季最少,为0.0086万t,占全年的0.2%.城八区总排放量比远郊区县高,排放量最高的是朝阳区,为1.37万t,占全市的36.0%,其次为海淀、丰台、石景山区,分别占16.2%、13.8%、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源排放 挥发性有机物(VOCs) 城市绿地 排放清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为源排放VOC对北京地区臭氧生成的贡献 被引量:93
4
作者 王雪松 李金龙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01-505,共5页
运用三维欧拉型区域空气质量模式(CAMx)模拟研究了北京市城近郊区人为源排放的碳氢化合物对该地区臭氧生成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在各类污染源中,流动源排放的碳氢化合物的贡献率最大,然后依次是油品储运与溶剂使用、工业面源和高架点源的... 运用三维欧拉型区域空气质量模式(CAMx)模拟研究了北京市城近郊区人为源排放的碳氢化合物对该地区臭氧生成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在各类污染源中,流动源排放的碳氢化合物的贡献率最大,然后依次是油品储运与溶剂使用、工业面源和高架点源的贡献;减少北京市城近郊区人为源碳氢化合物的排放,能够同时降低该地区的臭氧平均浓度和最大浓度;另外,模拟结果还表明,北京市城近郊区的臭氧污染问题具有区域性特征,来自周边地区排放的污染物和生成的臭氧对该地区臭氧浓度水平具有一定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源 VOC 北京地区 臭氧 碳氢化合物 源贡效率 CAMX 大气污染 光化学烟雾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_2在CaCO_3颗粒表面转化的DRIFTS研究 被引量:17
5
作者 李雷 陈忠明 +2 位作者 丁杰 朱彤 张远航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556-1559,共4页
碳酸钙 (CaCO3 )是大气中矿物颗粒物的重要组分 ,其非均相大气化学行为很不清楚。利用原位漫反射红外傅里叶变换光谱 (DiffuseReflectanceInfraredFourierTransformSpectroscopy ,DRIFTS)研究了二氧化硫(SO2 )在CaCO3 颗粒物表面的转化... 碳酸钙 (CaCO3 )是大气中矿物颗粒物的重要组分 ,其非均相大气化学行为很不清楚。利用原位漫反射红外傅里叶变换光谱 (DiffuseReflectanceInfraredFourierTransformSpectroscopy ,DRIFTS)研究了二氧化硫(SO2 )在CaCO3 颗粒物表面的转化情况。通过比较不同条件下 ,亚硫酸盐和硫酸盐的原位光谱 ,探讨了SO2在CaCO3 表面氧化中臭氧 (O3 )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 ,利用DRIFTS原位分析反应器研究CaCO3 表面硫酸盐的生成是可行的。在存在O3 条件下 ,SO2 在CaCO3 表面能够被氧化成硫酸盐 ,反应分为吸附和氧化两个步骤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CO3 颗粒表面 非均相 矿物颗粒 二氧化硫(SO2) 碳酸钙 反应器 SO2 硫酸盐 颗粒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市大气能见度影响因子的贡献研究 被引量:65
6
作者 刘新罡 张远航 +2 位作者 曾立民 杨鸿 刘源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33-738,共6页
通过对广州市2004年10月1日~11月5日污染性气体NO2、气溶胶散射系数和吸收系数以及粒子化学成分组成等观测资料的分析,得到了影响广州市大气能见度因子的贡献比例:大气气溶胶散射bsa为75.26%、大气气溶胶吸收baa为12.89%、水汽bs... 通过对广州市2004年10月1日~11月5日污染性气体NO2、气溶胶散射系数和吸收系数以及粒子化学成分组成等观测资料的分析,得到了影响广州市大气能见度因子的贡献比例:大气气溶胶散射bsa为75.26%、大气气溶胶吸收baa为12.89%、水汽bsw为5.78%、气体吸收bag为3.68%、大气分子散射bsg为2.38%;给出了不同粒径段气溶胶对散射的贡献比例;然后采用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得到了大气干气溶胶散射系数与PM2.5、PM10及化学成分的经验关系式;并给出了广州市区气溶胶的质量散射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见度 消光 散射 气溶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农田下垫面地气交换和能量收支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26
7
作者 郭晓峰 康凌 +1 位作者 蔡旭晖 朱彤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53-463,共11页
利用2004年11月至12月在广东省惠州地区进行的湍流连续观测资料,分析非均匀农田近地面层的基本气象要素特征以及水汽和CO2的浓度与通量输送规律,作为今后深入探讨地表非均匀性效应的基础.通过各辐射分量和感热、潜热与土壤热通量的特征... 利用2004年11月至12月在广东省惠州地区进行的湍流连续观测资料,分析非均匀农田近地面层的基本气象要素特征以及水汽和CO2的浓度与通量输送规律,作为今后深入探讨地表非均匀性效应的基础.通过各辐射分量和感热、潜热与土壤热通量的特征分析,研究能量收支的基本状况,并讨论了造成显著能量“不平衡”的原因.观测的基本结果是:(1)近地面1.8 m高度处以北风为主,风速大多低于2 m/s,正午入射太阳辐射约700 W/m^2;CO2浓度的日变化范围为600~900 mg/m^3,水汽为5~25 g/m^3.(2)各气象要素呈现明显的日变化,当地温度日较差约10℃,相对湿度始终高于50%.CO2和水汽的浓度在夜间较白天高,二者的日平均值为713.7 mg/m^3和15.9 g/m^3;利用涡旋相关法,测得二者的通量在白天高于夜间,日平均值为25.3 mg·m^-2·s^-1和-4.7×10^-2mg·m^-2。s当地的日平均波文(Bowen)比仅为0.04,这主要是由于当地的高湿度造成的.(3)当地存在显著的能量“不平衡”现象,正午时的差额热通量可高达150 W/m^2,这可能与平均垂直运动输送的作用、观测误差以及通量和辐射观测的“源地”不匹配等原因有关.研究结果与荒漠、城市和稻田下垫面的观测事实进行了定量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流观测 近地面层 能量收支 农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中挥发性含氧有机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8
作者 陆思华 李晓华 +1 位作者 刘莹 邵敏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12-114,共3页
介绍含氧有机物在大气化学中的作用、化学反应活性、来源和变化规律以及分析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讨论今后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和技术方法建议。
关键词 挥发性含氧有机物 大气 化学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广地区大气过氧化物浓度测定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左澎 张剑波 +3 位作者 叶鹏 曾立民 胡敏 张远航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871-879,共9页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了北京和广州地区大气过氧化物浓度 ,并分析了相关因素对过氧化物浓度变化的影响。北京地区在 5月、6月和 9月 3个监测时段中H2 O2 的平均浓度分别为 2 33× 10 -9、0 338× 10 -9和 0 14 8× 10 -9...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了北京和广州地区大气过氧化物浓度 ,并分析了相关因素对过氧化物浓度变化的影响。北京地区在 5月、6月和 9月 3个监测时段中H2 O2 的平均浓度分别为 2 33× 10 -9、0 338× 10 -9和 0 14 8× 10 -9;广州 11月H2 O2 的平均浓度为 0 16 8× 10 -9(VH2 O2 /Vair)。植物排放对有机过氧化物的生成有一定贡献 ,有机过氧化物浓度变化与H2 O2 浓度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过氧化物浓度与O3 和甲醛浓度表现出较好的正相关性 ,而与SO2 浓度则表现出负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过氧化物 监测 臭氧 甲醛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原子引发的甲基过氧化氢大气光化学反应 被引量:2
10
作者 史飞 陈忠明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5-67,共3页
有机过氧化物在大气化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并对城市大气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然而 ,目前对它们大气化学行为的了解还非常不够 ,尤其缺少定量的研究。文章利用长光路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长光路FTIR)仪原位跟踪反应进程 ,进行实验室模... 有机过氧化物在大气化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并对城市大气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然而 ,目前对它们大气化学行为的了解还非常不够 ,尤其缺少定量的研究。文章利用长光路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长光路FTIR)仪原位跟踪反应进程 ,进行实验室模拟研究大气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有机过氧化物 ,即甲基过氧化氢(CH3OOH ,MHP)的大气光化学反应。反应在内配有红外光多次反射镜 (White镜 )的 2 8 5L静态石英反应池中进行 ,采用氯原子 (Cl)引发反应 ,温度为 (2 92± 2 )K ,压力为 9 3× 10 4 Pa(2 0 %O2 +80 %N2 )。FTIR光谱表明反应产物中主要包括甲醛 (HCHO)、甲酸 (HCOOH)、一氧化碳 (CO)和二氧化碳 (CO2 ) ,此外还有少量的甲醇 (CH3OH)生成。测定了前三种主要产物在反应 6 0min内的产率 :HCOOH和CO产率分别为 2 4 %和 6 % ;而HCHO浓度先增后减 ,浓度达到峰值时产率为 5 0 %。根据实验结果探讨了可能的反应机理 ,指出MHP是大气中HOx 自由基的储库分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过氧化氢 大气化学 光化学氧化剂 氯原子 反应机理 自由基 光化学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大气CO_2源汇反演模式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灿 许黎 +1 位作者 邵敏 张仁健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10-613,共4页
在一个二维全球大气化学传输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对模式的修改和调整,建立了一个简单二维扩散、传输模式,用于CO2源汇的反演研究.在验证了模式的有效性之后,将其应用于大气CO2源汇分布的研究.大气CO2的源主要集中在赤道地区和北半球中高... 在一个二维全球大气化学传输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对模式的修改和调整,建立了一个简单二维扩散、传输模式,用于CO2源汇的反演研究.在验证了模式的有效性之后,将其应用于大气CO2源汇分布的研究.大气CO2的源主要集中在赤道地区和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其中,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热带雨林的破坏)是赤道地区的主要碳源;北半球中高纬度的陆地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碳汇,而南半球中纬度地区则表现为CO2的弱汇.对El Nino年(1982年)和其他年份的碳源汇分布情况作了比较,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由于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并无明显波动,因此认为碳通量的年际变化是由于El Nino事件对陆地和海洋碳循环产生影响而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传输模式 碳循环 反演方法 ENS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基过氧化氢的紫外光解反应机理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彩霞 陈忠明 徐金荣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222-2225,共4页
甲基过氧化氢(CH3OOH)是大气中一种主要的有机过氧化物,它的生成和去除过程将影响大气自由基的浓度水平。文章利用长光路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LP-FTIR)原位跟踪技术,实验室模拟研究了CH3OOH在常温和常压大气条件下的紫外光解反应,发现光... 甲基过氧化氢(CH3OOH)是大气中一种主要的有机过氧化物,它的生成和去除过程将影响大气自由基的浓度水平。文章利用长光路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LP-FTIR)原位跟踪技术,实验室模拟研究了CH3OOH在常温和常压大气条件下的紫外光解反应,发现光解产物为HCHO,HC(O)OH,CH3OH,CO和CO2,此外实验中还观测到OH自由基的生成。根据分析结果推测了反应机理,并讨论了其大气化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过氧化氢 大气 紫外光解 反应机理 FTI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