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森林下垫面陆面物理过程及局地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试验 被引量:9
1
作者 刘树华 邓毅 +3 位作者 胡非 梁福明 刘和平 王建华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2,共12页
文中基于大气边界层和植被冠层微气象学基本原理 ,建立了一个森林植被效应的陆面物理过程和二维大气边界层数值模式。并应用该模式进行了植被和土壤含水量等生物和生理过程在陆面过程和局地气候效应方面的数值模拟试验。所得数值模拟试... 文中基于大气边界层和植被冠层微气象学基本原理 ,建立了一个森林植被效应的陆面物理过程和二维大气边界层数值模式。并应用该模式进行了植被和土壤含水量等生物和生理过程在陆面过程和局地气候效应方面的数值模拟试验。所得数值模拟试验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吻合。结果表明 ,应用该模式可获得植被温度、植被冠层内空气温度、地表温度日变化特征 ;森林下垫面大气边界层风速、位温、比湿、湍流交换系数的时空分布和日变化特征。该模式还可应用于不同下垫面 ,模拟陆面物理过程与大气边界层相互作用机制及其局地气候效应的研究 ,这将为气候模式与生物圈的耦合研究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试验 气候效应 物理过程 下垫面 森林 大气边界层 相互作用机制 植被冠层 变化特征 土壤含水量 基本原理 微气象学 数值模式 植被效应 陆面过程 生理过程 试验结果 空气温度 地表温度 时空分布 交换系数 气候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中尺度对流系统的降水结构和闪电特征 被引量:18
2
作者 曹治强 李万彪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43-249,共7页
对两个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降水结构的分析结果表明,处于初生至发展阶段的MCS,对流降水和层云降水的面积比相对较大,处于成熟至消亡阶段的MCS的相对较小。本文进一步分析了这两个MCS个例在6km高度处的雷达回波特征及... 对两个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降水结构的分析结果表明,处于初生至发展阶段的MCS,对流降水和层云降水的面积比相对较大,处于成熟至消亡阶段的MCS的相对较小。本文进一步分析了这两个MCS个例在6km高度处的雷达回波特征及其和闪电的关系,结果表明处于初生至发展阶段的MCS的绝大部分事件(闪电资料的一种)集中发生在MCS中的强对流单体回波区,而对处于成熟至消亡阶段的MCS,事件集中发生在对流区和对流云向层云转化的回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对流系统 降水结构 闪电特征 雷达回波特征 MCS 分析结果 强对流 对流云 初生 层云 消亡 成熟 集中 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南亚地区生物体燃烧影响华南地区对流层臭氧垂直分布的个例分析 被引量:17
3
作者 郑永光 朱佩君 +5 位作者 陈尊裕 陈鲁言 崔宏 郑向东 赵琼 秦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67-775,共9页
20 0 1年 3月 7日与 8日在香港与昆明用电化学臭氧探空仪探测到了对流层低层异常的高浓度臭氧分布 .本文使用NCEP(美国环境预报中心 )分析资料、中尺度数值模式MM5模拟的大气环流数据、卫星观测的东南亚地区的生物体燃烧状况、气溶胶指... 20 0 1年 3月 7日与 8日在香港与昆明用电化学臭氧探空仪探测到了对流层低层异常的高浓度臭氧分布 .本文使用NCEP(美国环境预报中心 )分析资料、中尺度数值模式MM5模拟的大气环流数据、卫星观测的东南亚地区的生物体燃烧状况、气溶胶指数等资料 ,分析了这段时间的天气形势、大气环流、空气的后向轨迹以及生物体燃烧产生的烟尘的轨迹 ,结果发现高浓度的臭氧空气来源于有生物体燃烧的中南半岛地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体燃烧影 对流层 臭氧 华南地区 东南亚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年春季临安、昆明和香港臭氧垂直分布特征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4
4
作者 郑永光 陈鲁言 +3 位作者 陈尊裕 崔宏 郑向东 秦瑜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4-114,共11页
利用 2 0 0 1年 3月到 4月上旬在中国临安、昆明和香港特别行政区进行臭氧探测获得的资料 ,对这 3个地点的臭氧垂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与对比 ,发现 3个地点的臭氧分布特征既有相同点 ,也有不同点。其主要不同点有 ,最大臭氧分压和所处... 利用 2 0 0 1年 3月到 4月上旬在中国临安、昆明和香港特别行政区进行臭氧探测获得的资料 ,对这 3个地点的臭氧垂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与对比 ,发现 3个地点的臭氧分布特征既有相同点 ,也有不同点。其主要不同点有 ,最大臭氧分压和所处高度不同 ;临安 10~ 16km高度的臭氧浓度远远大于昆明与香港 ;在对流层低层 ,香港有一特别突出的高臭氧浓度层 ,昆明次之 ;临安对流层的中上层没有像昆明和香港出现的臭氧低值区现象。根据NCEP分析资料给出的 2 0 0 1年 3月的背景大气环流特征表明不同的大气环流有不同的臭氧垂直分布特征 ,临安地区易受北方冷气团的影响 ,昆明和香港则受低纬度暖湿气团影响较大 ;对流层高层的副热带急流对 3个地点臭氧垂直分布也有不同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垂直分布 对比 大气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流动沙丘与玉米地辐射特性比较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王凯 张宏升 +3 位作者 刘辉志 杜金林 胡非 陈家宜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4-180,共7页
利用2001年夏季内蒙古科尔沁沙地地区大气边界层实验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流动沙丘和临近流动沙丘的玉米地两种典型下垫面的辐射通量特征。结果表明流动沙丘和玉米地地区的总辐射与大气逆辐射相近,差异不足2%。净辐射、地表反照率、有效... 利用2001年夏季内蒙古科尔沁沙地地区大气边界层实验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流动沙丘和临近流动沙丘的玉米地两种典型下垫面的辐射通量特征。结果表明流动沙丘和玉米地地区的总辐射与大气逆辐射相近,差异不足2%。净辐射、地表反照率、有效辐射存在较大差异,流动沙丘的净辐射明显小于玉米地,其中反照率差异的贡献约为60%,长波辐射差异的贡献约为40%。流动沙丘的反照率、有效辐射明显大于玉米地,反照率高出中国西北HEIFE实验沙漠地区约10%,有效辐射则小于沙漠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沙丘 科尔沁沙地 玉米地 比较分析 辐射特性 有效辐射 沙漠地区 大气边界层 2001年 大气逆辐射 地表反照率 观测资料 辐射通量 对比分析 长波辐射 中国西北 净辐射 内蒙古 下垫面 总辐射 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新的Ekman泵公式在大气边界层Ekman垂直速度计算中的应用
6
作者 杨磊 谭本馗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66-773,共8页
利用GCM模式资料和Tan最新得到的具有复杂边界的层结大气边界层的Ekman泵公式 ,计算了大气边界层顶的Ekman垂直速度。结果表明 ,除青藏高原外 ,一般地区的大气边界层顶垂直速度的量级为每秒零点几厘米。在青藏高原地区 ,大气边界层顶的... 利用GCM模式资料和Tan最新得到的具有复杂边界的层结大气边界层的Ekman泵公式 ,计算了大气边界层顶的Ekman垂直速度。结果表明 ,除青藏高原外 ,一般地区的大气边界层顶垂直速度的量级为每秒零点几厘米。在青藏高原地区 ,大气边界层顶的垂直速度可达每秒几厘米的量级 ,其分布类型在冬季和夏季显著不同 ,与该地区的盛行风系紧密相关。将新的Ekman泵公式的结果与经典的Ekman泵公式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kman泵 大气边界层 非均匀边界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8年二度梅雨锋的演变及结构特征 被引量:1
7
作者 黄艳芳 郑永光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97-805,共9页
应用气象常规资料对 1 998 0 7 2 1— 2 4日暴雨时段的二度梅雨锋的演变和其不同阶段的水平、垂直结构进行了诊断分析 ,确认了二度梅雨锋结构的一些普遍特征 ,如在对流层低层表现为θe锋而不是温度的强烈对比 ;同时揭示了 1 998 0 7的... 应用气象常规资料对 1 998 0 7 2 1— 2 4日暴雨时段的二度梅雨锋的演变和其不同阶段的水平、垂直结构进行了诊断分析 ,确认了二度梅雨锋结构的一些普遍特征 ,如在对流层低层表现为θe锋而不是温度的强烈对比 ;同时揭示了 1 998 0 7的二度梅雨锋结构不同于一般梅雨锋的典型特征 :70 0hPa以下的梅雨锋向南倾斜或近乎垂直 ,切变线位于梅雨锋南侧 ,梅雨锋具有相当正压性。结果还表明 :1 998年二度梅雨锋结构不同于温带锋面结构 ,而是更倾向于赤道辐合带的性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度梅雨 锋面 结构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当雄地区湍流脉动耗散率特征研究
8
作者 李富余 张宏升 +5 位作者 李诗明 周明煜 陈家宜 徐祥德 刘辉志 胡非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81-787,共7页
利用 1 998年第 2次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 (TIPEX)当雄地区观测站的湍流资料 ,分析了青藏高原中部地区湍流动能、温度脉动和湿度脉动耗散率的特征规律。结果表明 ,无量纲湍能耗散率 φε、无量纲温度脉动耗散率 φN 和无量纲湿度脉动耗... 利用 1 998年第 2次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 (TIPEX)当雄地区观测站的湍流资料 ,分析了青藏高原中部地区湍流动能、温度脉动和湿度脉动耗散率的特征规律。结果表明 ,无量纲湍能耗散率 φε、无量纲温度脉动耗散率 φN 和无量纲湿度脉动耗散率 φγ 分别比风速梯度产生的能量、温度和湿度梯度产生的脉动约小 2 0 % ,且随稳定度参数的绝对值的增加而呈增加的趋势 ;湍流输送和压力脉动项的影响贯穿于整个稳定度区间 ,数值与z L相联系。青藏高原中部地区湍流动能、温度脉动和湿度脉动耗散率的方程中系数与前人结果的差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耗散率 湍流动能 温度脉动 湿度脉动 观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