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杂地形在不同大气条件下流场显示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梁彬 朱凤荣 +4 位作者 李长龄 孟宪忠 张伯寅 桑建国 刘和平 《流体力学实验与测量》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9-63,共5页
在拖曳式水槽中利用不同密度分层的盐水来模拟不同的大气条件。对香港岛铜锣湾地带的污染情况进行了不同大气条件下的流场显示实验。从该地区在常年风作用下流场的变化,找出污染物不易扩散的原因。
关键词 复杂地形 大气条件 流场显示 实验研究 实验模拟 污染扩散 层结大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气候变量的多分形特征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冯涛 付遵涛 毛江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037-2044,共8页
在气候系统的变量时间序列中往往存在着不同尺度间的自相似结构,这种自相似结构,又称为分形的特征.本文运用多分形去趋势波动分析方法(MF-DFA),分析北京市近50年来不同气象变量的逐日序列,并用一个扩展的二项式串级模式来分别估计其多... 在气候系统的变量时间序列中往往存在着不同尺度间的自相似结构,这种自相似结构,又称为分形的特征.本文运用多分形去趋势波动分析方法(MF-DFA),分析北京市近50年来不同气象变量的逐日序列,并用一个扩展的二项式串级模式来分别估计其多分形谱.结果表明,平均气温等变量表现出多重分形的特征,并且多分形谱宽一致.而气温日较差和日照时数则表现出单分形的特征.且这种分形特征与长程记忆性相关,为中长期气候预测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分形 标度指数 多分形去趋势波动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H3型高速列车气动噪声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4
3
作者 孙振旭 宋婧婧 安亦然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01-711,共11页
采用非线性声学求解方法(NLAS)进行近场气动噪声研究,通过一个二维后台阶算例进行了方法验证,与实验数据符合良好。在噪声源周围建立噪声面,并利用FW-H方程进行远场噪声评估。对CRH3型高速列车在300 km/h速度下运行进行了气动噪声分析,... 采用非线性声学求解方法(NLAS)进行近场气动噪声研究,通过一个二维后台阶算例进行了方法验证,与实验数据符合良好。在噪声源周围建立噪声面,并利用FW-H方程进行远场噪声评估。对CRH3型高速列车在300 km/h速度下运行进行了气动噪声分析,着重考虑车体几何对气动噪声的影响。首先对高速列车在RANS计算下的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研究高速列车关键部位如头部、车厢连接处、尾部等的流场特征。进而通过在列车表面特征位置设置测点,研究车体不同部位对气动噪声产生的贡献。通过在远场设置噪声测点,分析了CRH3型高速列车的远场气动噪声特性,并对噪声水平进行了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动噪声 NLAS FW-H方程 噪声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振动尖塔对风洞模拟大气湍流边界层的作用 被引量:10
4
作者 陈凯 毕卫涛 魏庆鼎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11-217,共7页
针对大气边界层风洞模拟中常常出现的湍流度随高度衰减太快的问题,本文尝试了一种新的被动模拟方法———振动尖塔法。该方法主要采用了具有弹性底座的尖塔型旋涡发生器。尖塔群受风洞自由来流驱动,发生随机振动,向下游流场注入了强烈... 针对大气边界层风洞模拟中常常出现的湍流度随高度衰减太快的问题,本文尝试了一种新的被动模拟方法———振动尖塔法。该方法主要采用了具有弹性底座的尖塔型旋涡发生器。尖塔群受风洞自由来流驱动,发生随机振动,向下游流场注入了强烈的低频扰动,致使试验区的湍流度、积分尺度和风谱惯性子区的宽度都明显增加,改善了风洞的模拟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尖塔法 大气边界层风洞模拟 湍流度 旋涡发生器 大气湍流边界层 建筑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傍山地区的强风场特性实测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陈凯 余永生 贾丛贤 《流体力学实验与测量》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8-22,共5页
介绍了某傍山地区的强风现场测量研究。采用较高频响的风速风向计与实时数据检测处理系统测得了该地区的风特性,并对一次冬季强风记录进行了分析研究,给出了反映强风脉动特性的两个重要参数-湍流度和阵风系数的关系,指出脉动风速的概率... 介绍了某傍山地区的强风现场测量研究。采用较高频响的风速风向计与实时数据检测处理系统测得了该地区的风特性,并对一次冬季强风记录进行了分析研究,给出了反映强风脉动特性的两个重要参数-湍流度和阵风系数的关系,指出脉动风速的概率分布直接影响了二者比值大小。此外,通过实测结果与邻近气象站的同期记录比较,发现二者的相关性很差,在整个强风过程中,该地区的最大瞬时风速和平均风速都远远高于气象站的记录,表明傍山地区局部风场有很大的特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傍山地区风声 测量 湍流度 阵风系数 建筑设计 风载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一个新型转捩模式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孙振旭 赵晓利 +1 位作者 宋婧婧 杜特专 《应用数学和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463-1472,共10页
采用了新型的转捩预测模式,将间歇因子耦合到湍流脉动输运方程中去,计及流体转捩的内在因素,因而能够反映转捩的具体发展过程.以二维不可压平板边界层和二维NACA0012翼型为例,研究了该转捩模式在预测不可压转捩流动时的作用,得到与实验... 采用了新型的转捩预测模式,将间歇因子耦合到湍流脉动输运方程中去,计及流体转捩的内在因素,因而能够反映转捩的具体发展过程.以二维不可压平板边界层和二维NACA0012翼型为例,研究了该转捩模式在预测不可压转捩流动时的作用,得到与实验值符合良好的计算结果.同时也研究了该转捩模式在不同网格分辨率下的计算能力和对近壁面网格分辨率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捩 湍流模式 间歇性 壁面摩擦 网格分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棱纹面与洛仑兹力对湍流边界层特性影响的比较 被引量:1
7
作者 蒋小勤 杨立 董宇飞 《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6,共6页
用氢气泡技术对棱纹面平板以及施加行波式洛仑兹力的平板水边界层开展流动显示实验研究,探讨棱纹面与行波式洛仑兹力影响湍流边界层相干结构的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棱纹面与洛仑兹力促进了边界层由层流向湍流的转捩;而对于湍流边界层... 用氢气泡技术对棱纹面平板以及施加行波式洛仑兹力的平板水边界层开展流动显示实验研究,探讨棱纹面与行波式洛仑兹力影响湍流边界层相干结构的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棱纹面与洛仑兹力促进了边界层由层流向湍流的转捩;而对于湍流边界层,在一定的无量纲参数范围内棱纹面与行波式洛仑兹力都能实现边界层的局部减阻,相应地湍流边界层粘性底层低速条带平均间距有所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棱纹面 湍流边界层 相干结构 流动显示 电磁流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层建筑的风环境评估 被引量:36
8
作者 姜瑜君 桑建国 张伯寅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8-73,共6页
通过实验数据的处理分析以及数值模拟结果,利用舒适度评估标准,对摩根中心的风环境进行了评价。发现在冬春大风季节,摩根中心附近会出现局地强风区,对人活动构成危险,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 风环境 舒适度评估准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期 2 ,3,5及其气候突变点预测 被引量:4
9
作者 付遵涛 刘式达 +2 位作者 陈炯 刘式适 梁爽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2期415-418,共4页
一个混沌气候时间序列含有各种各样的周期 ,其中周期 2 ,3和 5是最基本的周期 ,它们又是气候突变时间层次映射的主要角色。根据周期 2 ,3和 5的突变时间规律 ,它基本符合子波变换所导得的微分方程的解 ,由周期 1的突变时间可以预测周期 ... 一个混沌气候时间序列含有各种各样的周期 ,其中周期 2 ,3和 5是最基本的周期 ,它们又是气候突变时间层次映射的主要角色。根据周期 2 ,3和 5的突变时间规律 ,它基本符合子波变换所导得的微分方程的解 ,由周期 1的突变时间可以预测周期 2 ,3和 5的突变时间。文中对北半球气温和中国气温的突变时间做了预测 ,预测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沌气候时间序列 气候突变 突变时间规律 子波变换 气温 预测效果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物对城市通风自净能力影响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4
10
作者 姜瑜君 桑建国 +1 位作者 刘辉志 张伯寅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6-92,共7页
应用城市气候数值模式 ,分别计算了 3栋 6层住宅楼和 1栋 2 0层住宅楼两类建筑形式产生的风场 ,以及在此风场中街道汽车尾气的浓度分布。计算结果表明在总建筑面积相同情况下 ,高层建筑周围环境的通风自净能力要优于多层建筑。
关键词 城市通风能力 城市气候模式 流场 浓度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较高Re数圆柱尾流的控制 被引量:10
11
作者 邵传平 王建明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3-161,共9页
引入一个窄条作为控制件,在Re=3.0×103-2.0×104范围内对圆柱尾流进行控制实验。窄条长度与柱体长度相同,厚度为柱体直径的0.015-0.025倍,宽度为柱体直径的0.18倍.窄条的两个长边与柱中心轴平行,而且三者共面.控制参数... 引入一个窄条作为控制件,在Re=3.0×103-2.0×104范围内对圆柱尾流进行控制实验。窄条长度与柱体长度相同,厚度为柱体直径的0.015-0.025倍,宽度为柱体直径的0.18倍.窄条的两个长边与柱中心轴平行,而且三者共面.控制参数为窄条位置,可由间距(窄条到柱轴)比λ/(0.5D)和风向角β(窄条面与来流的夹角)确定.采用流动显示和热线测量方法,对控制和未控制尾流的流动状态,平均速度分布和脉动速度情况,以及作用于柱体和控制件的总阻力进行了研究和比较.研究结果证明,当窄条位于柱体尾流中一定区域内时,可有效抑制柱体两侧的旋涡脱落.有效控制后的尾流湍流度也相应减小.在不同Re数下,找出了有效抑制旋涡脱落的窄条位置区域,并用动量积分估计了作用于柱体和窄条上的总阻力与光圆柱阻力的比值及其随风向角的变化.对λ/(0.5D)=2.9情况,得到了减阻的风向角区域(β=0°-40°与180°附近)以及最大减阻率32%.以上事实表明,在近尾流局部区域施加小的干扰,可改变较高Re数圆柱尾流的整体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控制 旋涡脱落 圆柱 高雷诺数 减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典型工程结构风致振动现场测量 被引量:3
12
作者 余永生 毕卫涛 +1 位作者 梁彬 朱凤荣 《实验流体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3-76,93,共5页
对一个建筑结构风致振动进行了现场测量研究。结构风振位移采用摄影法测量,由于观测目标不可触及,测量中采用了一种新的摄影定标方法,即利用正多边形物体来标定摄影比例尺,解决了难以接近的观测目标的动态位移测量问题。现场测量得到了... 对一个建筑结构风致振动进行了现场测量研究。结构风振位移采用摄影法测量,由于观测目标不可触及,测量中采用了一种新的摄影定标方法,即利用正多边形物体来标定摄影比例尺,解决了难以接近的观测目标的动态位移测量问题。现场测量得到了某特定气象条件下当地大气湍流的平均风速、湍流度、风谱、积分尺度等统计量和结构风振最大位移,固有频率,阻尼比等振动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风振 摄影测量 现场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体育中心体育场内场风环境定量测量 被引量:2
13
作者 梁彬 朱凤荣 +2 位作者 钮珍南 张伯寅 魏庆鼎 《流体力学实验与测量》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61-65,共5页
采用一种新型水平速度传感器,测量体育场内场水平风速,同时用烟线示踪粒子显示方法,同步辨别了传感器所处位置的风向。通过图像处理,获得体育场在不同的风向条件下内场各测点的水平速度矢量,并给出了变化的速度场水平方向瞬时流线,对该... 采用一种新型水平速度传感器,测量体育场内场水平风速,同时用烟线示踪粒子显示方法,同步辨别了传感器所处位置的风向。通过图像处理,获得体育场在不同的风向条件下内场各测点的水平速度矢量,并给出了变化的速度场水平方向瞬时流线,对该体育场在风作用下内场风场的品质作出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体育中心 体育场 速度传感器 风场 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矩形柱绕流旋涡脱落的抑制 被引量:1
14
作者 邵传平 林建忠 魏庆鼎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15-622,共8页
用窄条形控制件对截面宽度为B,厚度为H的矩形柱体绕流的旋涡脱落进行抑制.实验在风洞中进行,实验范围为B/H=2.0~5.0,Re=V∞H/ν=3.75×10^3~1.05×10^4.矩形柱的宽边B与来流平行,窄条与柱体等长,且两者轴线相互平行放置.窄条... 用窄条形控制件对截面宽度为B,厚度为H的矩形柱体绕流的旋涡脱落进行抑制.实验在风洞中进行,实验范围为B/H=2.0~5.0,Re=V∞H/ν=3.75×10^3~1.05×10^4.矩形柱的宽边B与来流平行,窄条与柱体等长,且两者轴线相互平行放置.窄条宽度为b/H=0.5,窄条厚度远小于其宽度;窄条位置可变,但窄条表面保持与来流垂直.尾流脉动速度测量和流动显示结果表明:当窄条位于一个有效区内时,矩形柱体两侧的旋涡脱落被抑制;而当窄条位于一个单侧有效区内时,矩形体一侧的旋涡脱落被抑制,在另一侧旋涡脱落却仍存在.有效区范围从矩形体的上游某点一直延续到矩形体的下游某点.单侧有效区将整个有效区围在其中.有效区和单侧有效区范围随着B/H的增大而增大,但随着Re的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制 涡脱落 矩形柱 控制件 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景摄影测量的一种标定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余永生 毕卫涛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28-631,共4页
远景摄影测量物体位移时,需要标定物像之间的比例关系。标定可以通过在目标位置处放置一个已知方位角的标尺来完成,但是在实践中,标尺的放置和方位角的测量常常是有困难的。作者提出了一种利用正多边形物体进行摄影标定的方法,证明了具... 远景摄影测量物体位移时,需要标定物像之间的比例关系。标定可以通过在目标位置处放置一个已知方位角的标尺来完成,但是在实践中,标尺的放置和方位角的测量常常是有困难的。作者提出了一种利用正多边形物体进行摄影标定的方法,证明了具有同一正投影像的正多边形是全等的。据此,可以由正多边形物体的正投影像提取原像的尺寸,实现物像关系的标定。该方法成功地应用于某标志性建筑物风致振动的现场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摄影测量 物像关系 标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鳍扭波推进运动的附加转动惯量 被引量:1
16
作者 杜德锋 蒋小勤 周骏 《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17,共6页
由于背鳍扭波推进运动方式不同于鳗鲡模式鱼体横波运动,细长体理论不能直接运用于尼罗河魔鬼鱼(GNF)的长背鳍扭波推进水动力性能的计算。为此,建立了计算鳍面与流体相互作用力的附加质量方法和附加转动惯量方法。对于背鳍扭波鳍条的摆... 由于背鳍扭波推进运动方式不同于鳗鲡模式鱼体横波运动,细长体理论不能直接运用于尼罗河魔鬼鱼(GNF)的长背鳍扭波推进水动力性能的计算。为此,建立了计算鳍面与流体相互作用力的附加质量方法和附加转动惯量方法。对于背鳍扭波鳍条的摆动方式,首先提出计算附加质量的分离泡模型;其次,用偏心率e接近1的扁椭圆柱代替鳍条,运用势流理论计算了鳍条的附加转动惯量。两种方法给出的单位面积鳍面的附加质量函数形式相同。对于扭波推进运动的水动力性能,则用大摆幅理论结合数值积分方法来研究,结果表明:推力呈周期性变化,其变化频率为鳍条摆动频率的2倍;侧向力和升力周期平均值为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长背鳍 扭波推进 附加转动惯量 附加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鳍扭波推进的水动力性能测试与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杜德锋 蒋小勤 《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4-39,共6页
为了研究柔性长鳍扭波推进机理,设计了一套模仿背鳍扭波运动的试验装置,并测试了背鳍扭波推进系统在循环水槽中的水动力。测试过程中,主要研究了背鳍推进系统在不同来流速中改变鳍条摆动频率时表现的推力特性。实验结果表明:相同频率扭... 为了研究柔性长鳍扭波推进机理,设计了一套模仿背鳍扭波运动的试验装置,并测试了背鳍扭波推进系统在循环水槽中的水动力。测试过程中,主要研究了背鳍推进系统在不同来流速中改变鳍条摆动频率时表现的推力特性。实验结果表明:相同频率扭动下的背鳍,在低速来流时产生的推力要大于高速来流时的推力;来流给定时,背鳍产生的推力与鳍条频率的平方成正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长背鳍 扭波推进 水动力 仿生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体动力学的客观性要求 被引量:2
18
作者 邹文楠 《应用数学和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1243-1248,共6页
 从流体动力学的客观性要求导出了新的流动理论· 流动运动的不均匀性产生粘性力,不同观察者的选取会影响这种不均匀分布特征· 将粘性力看作一种与观察者的选取无关的客观存在时,粘性力和动量方程在局域旋转变换下的形式不...  从流体动力学的客观性要求导出了新的流动理论· 流动运动的不均匀性产生粘性力,不同观察者的选取会影响这种不均匀分布特征· 将粘性力看作一种与观察者的选取无关的客观存在时,粘性力和动量方程在局域旋转变换下的形式不变性要求引入一种新的动力学场———涡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性作用 不变性 涡旋场 拉格朗日密度 湍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S-soliton:它的性质和作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存标 《流体力学实验与测量》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7-60,共4页
新一类CS-solitons提出以来,受到了一些批评,但是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其存在于转捩边界层和充分发展湍流中,并起重要作用,由于其产生条件的一般性,这种结构可能是一般性的物理现象而存在各种流体内部。
关键词 CS—soliton结构 产生条件 转捩边界层 湍流 类孤立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线涡量探针的测量原理与应用
20
作者 魏中磊 魏庆鼎 +3 位作者 王凯建 林发布 尹崇禄 翟建军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66-674,共9页
介绍六线涡量探针和六通道热线风速仪的研制成果,应用该探针可同时测量两个涡量分量ωχ和ωy(或ωx和ωz),以及3个速度分量μυω等相应的瞬时脉动值和统计平均值,从而可进一步测量湍流场内的湍能和雷诺应力,以及螺度和涡拟能等参量... 介绍六线涡量探针和六通道热线风速仪的研制成果,应用该探针可同时测量两个涡量分量ωχ和ωy(或ωx和ωz),以及3个速度分量μυω等相应的瞬时脉动值和统计平均值,从而可进一步测量湍流场内的湍能和雷诺应力,以及螺度和涡拟能等参量.还报道了应用该六线涡量探针,测量二维混合层内各湍流参量以及涡量分量ωχ,ωyωz统计平均值的分布结果,并与前人的结果作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线涡量探针 测量原理 热线风速仪 二维混合层 湍流场 雷诺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