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圳市冬季大气中硝酸分配特征观测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罗遥 林晓玉 +5 位作者 牛英博 云龙 古添发 林楚雄 黄晓锋 何凌燕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877-3885,共9页
总硝酸(TNO_(3)=HNO_(3)+NO_(3)^(-))的颗粒相分数ε(NO_(3)-)决定了TNO_(3)在大气中的寿命,然而在冬季城市地区对该分配过程仍然掌握较少.本研究于2022年1月1日~1月31日分别在深圳市城区点位和路边点位对大气HNO_(3)、NO_(3)-和相关污... 总硝酸(TNO_(3)=HNO_(3)+NO_(3)^(-))的颗粒相分数ε(NO_(3)-)决定了TNO_(3)在大气中的寿命,然而在冬季城市地区对该分配过程仍然掌握较少.本研究于2022年1月1日~1月31日分别在深圳市城区点位和路边点位对大气HNO_(3)、NO_(3)-和相关污染物进行了在线连续观测.结果显示,深圳市城区冬季PM_(2.5)中NO_(3)-的平均浓度为(6.3±3.9)μg/m^(3),占PM_(2.5)质量浓度的24.7%,是PM_(2.5)中最重要的成分之一.本次观测期间城区点位和路边点位ε(NO_(3)^(-))均值分别为(0.81±0.13)和(0.75±0.16),TNO_(3)以向颗粒态分配为主.ε(NO_(3)^(-))日变化特征均表现为白天相对较低,夜间较高,较高的温度、较低的湿度和较酸性的环境会增强硝酸盐的挥发并向气相分配,从而驱动ε(NO_(3)^(-))的日变化.此外,气溶胶液态水含量(ALWC)和气溶胶pH值是影响深圳市冬季两个点位ε(NO_(3)_(-))差异性的最重要因素,平均贡献率分别为41%和31%,在对大气硝酸的生成转化进行模式模拟时这两个因素需被重点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酸 硝酸盐 气溶胶pH值 气溶胶液态水含量 气粒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市夏季大气挥发性有机物的光化学反应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7
2
作者 吴浩然 彭杏 +4 位作者 符楠 李志杰 钟文君 何凌燕 黄晓锋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145-4154,共10页
选取深圳市城市点位在2022年6~8月(夏季)光化学反应活跃季节开展VOCs连续在线观测,利用光化学龄的参数化方法对VOCs测量浓度进行光化学损失校正以获得VOCs初始浓度,并分析VOCs的光化学反应特征,使用特征物种比值分析法和正交矩阵因子模... 选取深圳市城市点位在2022年6~8月(夏季)光化学反应活跃季节开展VOCs连续在线观测,利用光化学龄的参数化方法对VOCs测量浓度进行光化学损失校正以获得VOCs初始浓度,并分析VOCs的光化学反应特征,使用特征物种比值分析法和正交矩阵因子模型(PMF)进行VOCs来源解析.研究表明,各类VOCs光化学消耗的浓度在总VOCs(TVOCs)消耗浓度占比为:烯烃(53.5%)、OVOCs(30.8%)、烷烃(10.9%)、芳香烃(4.7%)、乙炔(0.2%).烷烃的初始浓度与测量浓度均在TVOCs中占主导地位,但其光化学损失OFP仅有1.2×10^(-9)远低于烯烃(47.8×10^(-9))、OVOCs(15.8×10^(-9))和芳香烃(4.7×10^(-9)),所以烯烃是臭氧污染防治的关键物种.本研究基于初始值与测量值进行PMF源解析得到6个主要排放源的浓度贡献为(初始-PMF,测量-PMF):工业过程(0.91×10^(-9),0.87×10^(-9))、溶剂使用(2.75×10^(-9),1.84×10^(-9))、汽车尾气(3.49×10^(-9),2.01×10^(-9))、汽油挥发(3.20×10^(-9),2.62×10^(-9))、天然源(0.74×10^(-9),0.56×10^(-9))、燃烧源(2.35×10^(-9),1.16×10^(-9)).结果显示PMF源解析结果受光化学反应影响显著,在进行源解析时应考虑到利用VOCs的初始值而非测量值,否则会对烯烃占主导的汽车尾气与天然源造成显著的低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VOCs) 光化学损失 特征物种比值分析法 正交矩阵因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的深圳近地层大气VOCs垂直分布监测 被引量:3
3
作者 王碧璇 程勇 +5 位作者 于广河 李歆 王海潮 郑泽龙 曾立武 黄晓锋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021-3029,共9页
2023年9月21~23日,基于无人机多通道全空气采样系统及搭载的NO_(2)和O_(3)集成监测装置在深圳进行了7个梯度的早间和午间两个时段监测,以探究0~480m高度的VOCs垂直分布特征、组成演变规律及其对O3形成影响.结果表明,VOCs浓度在早间时段... 2023年9月21~23日,基于无人机多通道全空气采样系统及搭载的NO_(2)和O_(3)集成监测装置在深圳进行了7个梯度的早间和午间两个时段监测,以探究0~480m高度的VOCs垂直分布特征、组成演变规律及其对O3形成影响.结果表明,VOCs浓度在早间时段随高度升高波动下降,体现出地面排放的显著影响;而在午间时段随高度升高而波动上升,此时受到区域传输的显著影响.VOCs中主要物种为OVOCs和烷烃,两者浓度在垂直梯度上均受排放源影响显著,在160~240m以及400m处呈现峰值,而其他物种浓度在垂直梯度上仅略有波动.总O3生成潜势(OFP)垂直分布特征与总VOCs浓度一致,OFP中贡献占比较大的为OVOCs(36.9%)、烯烃(25.2%)和芳香烃(22.4%).典型物种和特征物种比值分析表明,二次生成、工业过程和溶剂使用源以及机动车排放对VOCs垂直分布特征有显著影响.此外,观测期间NO_(2)浓度于两个时段都在240m以上随高度升高而升高,O_(3)浓度于早间时段在160m处出现峰值,午间时段在240m以上呈现与NO2相反的变化趋势,受到了VOCs和NO_(2)的协同作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 O3 垂直分布 无人机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大气中亚硝酸和甲醛的四季污染特征 被引量:2
4
作者 姜震 唐梦雪 +6 位作者 邵宇铭 曹礼明 何礼 廖松地 朱曼妮 黄晓锋 何凌燕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961-2969,共9页
亚硝酸(HONO)和甲醛(HCHO)光解是大气中羟基(OH)自由基的重要来源,强烈影响臭氧生成.为了探究大气中HONO和HCHO的污染特征,于2022年1月~2023年9月在中国深圳市开展了对HONO和HCHO的长期观测.结果表明,观测期间深圳市四季HONO平均浓度呈... 亚硝酸(HONO)和甲醛(HCHO)光解是大气中羟基(OH)自由基的重要来源,强烈影响臭氧生成.为了探究大气中HONO和HCHO的污染特征,于2022年1月~2023年9月在中国深圳市开展了对HONO和HCHO的长期观测.结果表明,观测期间深圳市四季HONO平均浓度呈现出冬季(0.71×10^(-9))>秋季(0.64×10^(-9))>春季(0.59×10^(-9))>夏季(0.49×10^(-9)),HCHO平均浓度呈现出夏季(3.79×10^(-9))>秋季(2.74×10^(-9))>冬季(2.44×10^(-9))>春季(2.13×10^(-9)).HONO四季日变化均呈现明显的昼夜变化趋势,存在白天谷值和夜间峰值,还会在早晚高峰时期受到交通排放源的影响,HCHO则呈现较明显的日间单峰型的日变化特征,光化学生成特征突出.对OH自由基贡献的分析表明,HONO光解是深圳市OH自由基产率的主要贡献者(60%),并且对清晨的光化学反应活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冬季;而HCHO则在夏季和午间发挥了相对更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有效控制HONO和HCHO可以降低大气氧化性,从而有助于控制O3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硝酸(HONO) 甲醛(HCHO) OH自由基 四季变化 污染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深圳大气颗粒物消光来源识别 被引量:1
5
作者 李仕平 彭杏 +4 位作者 姚沛廷 林晓玉 云龙 黄晓锋 何凌燕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977-2984,共8页
利用浊度计于2021年11月~2021年12月在深圳市开展颗粒物光散射在线观测,并同步利用相关在线仪器开展PM_(2.5)及其化学组分观测,结合受体模型和可解释性机器学习模型探究深圳市秋冬季颗粒物散射的主要来源.结果显示,深圳市颗粒物525nm散... 利用浊度计于2021年11月~2021年12月在深圳市开展颗粒物光散射在线观测,并同步利用相关在线仪器开展PM_(2.5)及其化学组分观测,结合受体模型和可解释性机器学习模型探究深圳市秋冬季颗粒物散射的主要来源.结果显示,深圳市颗粒物525nm散射系数在观测期间平均值为119.61/Mm.相关性分析表明,颗粒物散射系数与相对湿度相关性低,与PM_(2.5)相关性高(R^(2)>0.8),其中,与PM_(2.5)中NH4+、NO_(3)-、m/z 44、OM、SO_(4)^(2-)、黑碳的相关性在0.55~0.83,表明PM_(2.5)中二次组分及黑碳是影响深圳市颗粒物散射的重要因素.基于相对湿度和受体模型识别的污染源,利用XGBoost模型建立了颗粒物散射系数预测模型并利用SHAP模型识别其主要来源,研究表明二次硝酸盐、二次硫酸盐、机动车排放和二次有机气溶胶是影响深圳市颗粒物散射系数的主要源类,燃煤和相对湿度也有一定贡献,生物质燃烧、船舶排放、工业排放、扬尘和建筑尘的影响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散射系数 来源解析 PMF模型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铁塔观测的深圳大气VOCs垂直分布特征 被引量:3
6
作者 郑品梅 孙天乐 +5 位作者 朱波 吴浩然 崔卓彦 韩恒霄 古添发 黄晓锋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9-37,共9页
2018年8~9月,利用深圳市铁塔的11个垂直梯度平台进行了9轮挥发性有机物(VOCs)不锈钢罐采样,并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103种VOCs组分进行定量分析,研究不同垂直高度上VOCs组分特征及对近地面臭氧(O_(3))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从... 2018年8~9月,利用深圳市铁塔的11个垂直梯度平台进行了9轮挥发性有机物(VOCs)不锈钢罐采样,并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103种VOCs组分进行定量分析,研究不同垂直高度上VOCs组分特征及对近地面臭氧(O_(3))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地面到345m高空VOCs总体污染水平相近,在垂直梯度上变化不大;但烯烃浓度随高度上升呈现下降趋势,主要受地面天然源排放的异戊二烯主导.结合典型物种及物种对的分析发现,日间的二次生成、工业排放和光化学反应消耗是影响垂直梯度上VOCs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应用混合层梯度方法对VOCs通量进行计算发现,烷烃(28%)和芳香烃(23%)的通量贡献最多;二氯甲烷(1.93±0.29)mg/(m^(2)·h)、甲苯(1.86±0.39)mg/(m^(2)·h)具有较高的垂直通量值.结合二氧化氮(NO_(2))和O_(3)垂直廓线的关系分析得出,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s)/NO_(2)在300m以上高空达到峰值,更加有利于O_(3)生成,是O_(3)在300m以上高空出现峰值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 臭氧 垂直分布 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工业区夏秋季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来源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张月 夏士勇 +4 位作者 魏成波 刘侍奇 曹礼明 于广河 黄晓锋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857-3866,共10页
于2021年夏秋季(7~10月)在深圳北部工业区开展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长期在线观测,以分析O3污染日和非污染日VOCs污染特征,并利用特征物种比值法和正交矩阵因子模型(PMF)对VOCs来源进行精细化解析,以探究各类排放源的浓度贡献、臭氧生... 于2021年夏秋季(7~10月)在深圳北部工业区开展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长期在线观测,以分析O3污染日和非污染日VOCs污染特征,并利用特征物种比值法和正交矩阵因子模型(PMF)对VOCs来源进行精细化解析,以探究各类排放源的浓度贡献、臭氧生成潜势(OFP)贡献以及气象条件对其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深圳工业区夏秋季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s)平均浓度为50.48×10^(-9),其中浓度最高的为烷烃,其次为含氧有机物(OVOCs)和芳香烃,分别占比41.3%、22.2%和17.0%.与非污染日相比,OVOCs浓度在污染日上升幅度最高(63.1%).特征物种比值则表明该地区主要受到机动车排放和有机溶剂使用的影响.利用PMF源解析出5个主要排放源,其中机动车排放及汽油挥发的浓度贡献最大(28.2%),其次为工艺过程排放(25.0%)、溶剂使用(22.9%)和生物质燃烧(20.4%).在污染日,工艺过程排放和溶剂使用这两类源的OFP贡献超过70%.各类排放源风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机动车排放及汽油挥发、工艺过程排放和溶剂使用主要来自于本地排放,而生物质燃烧则更多地受到东北方向的传输贡献.建议加大本地工业源和交通源管控,同时关注生物质燃烧,加强与周边区域的联防联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区 挥发性有机物 臭氧生成潜势 特征物种比值法 正交矩阵因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市大气颗粒物分粒径有效密度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8
作者 郑锦怡 彭妍 +3 位作者 魏静 郭松 何凌燕 黄晓锋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526-1533,共8页
为探究深圳市大气颗粒物分粒径有效密度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文将离心颗粒物质量分析仪(CPMA)与差分电迁移粒径分析仪(DMA)联用,通过粒径筛分测定了2020年9月~2021年2月粒径范围为50~500nm的深圳市大气颗粒物分粒径有效密度.结果表明... 为探究深圳市大气颗粒物分粒径有效密度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文将离心颗粒物质量分析仪(CPMA)与差分电迁移粒径分析仪(DMA)联用,通过粒径筛分测定了2020年9月~2021年2月粒径范围为50~500nm的深圳市大气颗粒物分粒径有效密度.结果表明:深圳市大气颗粒物的中值有效密度范围在1.29~1.53g/cm^(3),颗粒物有效密度均随颗粒物粒径增加而增大,秋季有效密度略低于冬季.清洁时期,有效密度较低且观察到双峰分布,低密度颗粒物中值有效密度在0.70~0.80g/cm^(3)范围内,表明存在新鲜排放的黑碳颗粒物,高密度颗粒物中值有效密度在1.3~1.5g/cm^(3)范围内,介于二次无机颗粒物和有机物的材料密度之间,推测为二者混合状态.污染时期,不同粒径有效密度值增加且呈现单峰分布,表明颗粒物呈现内混态.在新粒子生成事件中,气态硝酸凝结可能是大气颗粒物后续粒径增长和有效密度增加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密度 粒径分布 化学组分 老化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市大气中PM_(2.5)载带金属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 被引量:8
9
作者 古添发 闫润华 +5 位作者 姚沛廷 林晓玉 罗遥 曹礼明 张明棣 黄晓锋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8-95,共8页
于2020年3月~2021年2月对深圳市道路环境空气中PM_(2.5)载带的15种金属元素的质量浓度进行时间分辨率为1h的全年在线观测.结果显示,深圳市道路环境空气中PM_(2.5)载带金属元素的总平均浓度为(1062.3±434.6)ng/m^(3),其中Fe、Al、K... 于2020年3月~2021年2月对深圳市道路环境空气中PM_(2.5)载带的15种金属元素的质量浓度进行时间分辨率为1h的全年在线观测.结果显示,深圳市道路环境空气中PM_(2.5)载带金属元素的总平均浓度为(1062.3±434.6)ng/m^(3),其中Fe、Al、K、Ca和Zn为主要贡献元素,在金属元素中总贡献达到95.5%.Fe的浓度较高,受到与道路扬尘和机动车排放的强烈影响.金属浓度存在着显著的季节性差异,冬季浓度最高(1709.3ng/m^(3)),夏季最低(644.1ng/m^(3)).Mn、Fe、Cr、Zn和Ca元素呈现明显的双峰日变化分布,与机动车流量高峰一致.昼夜浓度分布结果显示,夜间船舶排放V和Ni的浓度高值得关注,而Mn、Zn和Ca的浓度白天较夜晚高,与白天机动车流量较高有关.高污染日总金属日间浓度和夜间浓度均为全年日间和夜间平均浓度的1.9倍.成年人与儿童暴露于深圳市道路环境空气的非致癌风险均低于阈值1,但是总致癌风险(6.5×10^(-6))超过阈值10^(-6),且As和Cr(主要来自机动车排放)的致癌风险之和在总致癌风险中占比88.9%,说明交通排放PM_(2.5)载带金属的致癌风险仍值得重视并需持续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环境空气 PM_(2.5)载带金属 日变化 健康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市不同区域大气CO_(2)变化特征与来源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孙天乐 何冬一 +5 位作者 林晓玉 唐梦雪 曹礼明 计军平 古添发 何凌燕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5497-5505,共9页
于2020年12月1日~2021年12月1日分别在深圳市大学城和路边站两点位对大气CO_(2)和CO浓度进行了为期1a的观测.本次观测期间内两点位大气CO_(2)平均浓度分别为432×10^(-6)和439×10^(-6),均呈现了“秋冬季高、春夏季低”的季节... 于2020年12月1日~2021年12月1日分别在深圳市大学城和路边站两点位对大气CO_(2)和CO浓度进行了为期1a的观测.本次观测期间内两点位大气CO_(2)平均浓度分别为432×10^(-6)和439×10^(-6),均呈现了“秋冬季高、春夏季低”的季节变化特征与“昼低夜高”日变化特征,且日变化特征在早晚高峰期受到交通源排放的显著影响.此外,通过引入CO_(2)和CO的净变化值得到大学城和路边站两点位的ΔCO_(2)/ΔCO值分别为136.8~184.8、59.0~119.3,结果表明机动车排放对深圳市大气CO_(2)贡献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圳 CO_(2)浓度 季节变化 日变化 来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市大气甲醛四季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韩恒霄 夏士勇 +4 位作者 罗遥 曹礼明 彭杏 黄晓锋 何凌燕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867-3876,共10页
于2022年在深圳市西部城区点位开展了大气甲醛(HCHO)等光化学污染物的四季在线观测以分析深圳市大气HCHO污染状况及其与气象因素的关系,并基于特征比值和主成分分析法(PCA)识别HCHO的主要来源.观测期间,HCHO平均浓度呈现出冬季(3.67... 于2022年在深圳市西部城区点位开展了大气甲醛(HCHO)等光化学污染物的四季在线观测以分析深圳市大气HCHO污染状况及其与气象因素的关系,并基于特征比值和主成分分析法(PCA)识别HCHO的主要来源.观测期间,HCHO平均浓度呈现出冬季(3.67×10^(-9))>秋季(3.29×10^(-9))>夏季(2.39×10^(-9))>春季(2.25×10^(-9)),四季HCHO、O_(3)和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的日变化均呈“日间单峰”特征.高温(>25℃)和较强太阳辐射(5.5×10^(-3)<JNO2<7.5×10^(-3))对HCHO生成有显著促进作用,而较高的相对湿度会加速HCHO去除过程.夏季和秋季日间HCHO与O_(3)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90),而与NO_(x)相关性不明显,表明了深圳市大气光化学活跃季HCHO的二次生成属性.秋季甲醛与乙醛的浓度比值(C_(1)/C_(2))最高(3.1±0.9),其次是夏季(2.9±1.5)和春季(2.3±0.9),冬季最低(1.7±0.7),夏秋季较高的C_(1)/C_(2)值表明此时HCHO的光化学反应生成最显著.主成分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四季日间HCHO的主要来源依次为二次生成源(40.2%)、生物排放源(31.6%)和人为一次排放(14.5%),二次生成源和生物排放源在夏季和秋季的贡献明显高于冬季和春季,而人为一次排放在冬季和春季的贡献约是夏季和秋季的两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醛 深圳市 污染特征 季节变化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台市夏季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特征及来源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秀丽 夏士勇 +2 位作者 谭余 林理量 唐荣志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2023年第3期23-28,共6页
利用在线气相色谱质谱仪于2021年6月-9月在烟台市开展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线观测,运用比值法和后向轨迹聚类分析研究VOCs的污染特征及来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99种VOCs总体积分数的平均值为13.64×10^(-9),烷烃占比最高,为38.93%... 利用在线气相色谱质谱仪于2021年6月-9月在烟台市开展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线观测,运用比值法和后向轨迹聚类分析研究VOCs的污染特征及来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99种VOCs总体积分数的平均值为13.64×10^(-9),烷烃占比最高,为38.93%;其次是卤代烃和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s),占比分别为22.07%和20.09%。VOCs总的臭氧生成潜势(OFP)平均值为160.23μg/m^(3),烯烃贡献最大,其OFP为53.88μg/m^(3),占比33.63%。机动车尾气排放是烟台市烷烃、烯烃和芳香烃的主要来源。来自山东半岛内陆方向的气团中烷烃、烯烃和芳香烃的体积分数明显高于其他方向的气团,故须针对上述VOCs开展山东半岛区域范围的联防联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 臭氧生成潜势 聚类分析 烟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市冬季夜间大气中N_(2)O_(5)污染特征 被引量:1
13
作者 云龙 牛英博 +7 位作者 罗遥 陆骏铭 王均睿 林楚雄 古添发 邱志诚 黄晓锋 何凌燕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5506-5513,共8页
于2022年1月2~17日在深圳进行了为期15d的观测,基于化学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器(ToF-CIMS)对气态N_(2)O_(5)和HNO_(3)进行了现场测量.冬季N_(2)O_(5)的夜间平均浓度为(174.3±262.0)×10^(-12),最高可达到4535.1×10^(-12).... 于2022年1月2~17日在深圳进行了为期15d的观测,基于化学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器(ToF-CIMS)对气态N_(2)O_(5)和HNO_(3)进行了现场测量.冬季N_(2)O_(5)的夜间平均浓度为(174.3±262.0)×10^(-12),最高可达到4535.1×10^(-12).较高的N_(2)O_(5)反应活性表明夜间化学活动活跃,τ(N_(2)O_(5))^(-1)平均值在8.3×10^(-2)s^(-1),通过N_(2)O_(5)非均相水解反应形成的硝酸盐潜力大.通过对NO、NO_(2)、O_(3)和pNO_(3)^(-)的同步测量,量化表征了深圳市冬季夜间活性氮的化学行为;此外,通过奇数氧的收支分析发现,夜间HNO_(3)和pNO_(3)^(-)占据了O_(x)的主要成分且当(HNO_(3)+pNO_(3)^(-))系数为1.5时收支闭合,这表明N_(2)O_(5)的非均相水解是冬季夜间O_(x)去除的关键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氧化二氮 氮氧化物 夜间化学反应 奇数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化学氧化对深圳市含黑碳气溶胶混合态和光吸收的影响
14
作者 彭妍 林晓玉 +4 位作者 谢婷婷 魏静 李征宇 何凌燕 黄晓锋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970-2976,共7页
于2021年2月在深圳开展了含黑碳气溶胶混合态和光学性质的测量,结合奇氧数(Ox)的同步分析,以探究光化学氧化对城市大气中含黑碳气溶胶包裹物、形貌与光吸收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观测期间黑碳颗粒群平均相对包裹物量(包裹物与黑碳核质量... 于2021年2月在深圳开展了含黑碳气溶胶混合态和光学性质的测量,结合奇氧数(Ox)的同步分析,以探究光化学氧化对城市大气中含黑碳气溶胶包裹物、形貌与光吸收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观测期间黑碳颗粒群平均相对包裹物量(包裹物与黑碳核质量比,MR)平均值为4.3±0.7,有效密度平均值为(1.35±0.10)g/cm^(3),整体颗粒群形貌为球形的观测时段占比为70%,表明深圳城市点含黑碳气溶胶主要为中等不规则形貌的内部混合态颗粒.光化学氧化在含黑碳气溶胶混合态演变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随着Ox的增加,颗粒群平均MR增幅约为38%,平均有效密度从1.32g/cm^(3)增至1.44g/cm^(3),动力学形状因子从1.05递减至1.00,表明光化学氧化过程促使非黑碳组分累积并使颗粒趋向于形成更致密的核壳球形.此外,Ox增加过程中,吸光增强(Eabs)增幅约为20%,增长速率为0.002/10-9,表明光化学氧化对城市点含黑碳气溶胶光吸收起到关键的驱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化学氧化 含黑碳气溶胶 混合态 吸光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M_(2.5)与O_(3)协同控制视角下深圳市工业VOCs源谱特征 被引量:15
15
作者 黄沛荣 朱波 +6 位作者 张月 黄晓锋 朱乔 于广河 颜敏 梁永贤 何凌燕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3473-3482,共10页
选取深圳8类典型工业行业开展VOCs样品采集,检测分析了100种VOCs组分,从PM_(2.5)和O_(3)协同控制的角度分析了不同污染源的成分谱特征和对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加油站源谱组成以烷烃(48.4%)占主导,OVOCs(27.6%)占比突出,乙酸乙酯(14.1%... 选取深圳8类典型工业行业开展VOCs样品采集,检测分析了100种VOCs组分,从PM_(2.5)和O_(3)协同控制的角度分析了不同污染源的成分谱特征和对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加油站源谱组成以烷烃(48.4%)占主导,OVOCs(27.6%)占比突出,乙酸乙酯(14.1%)、异戊烷(13.0%)、正戊烷(12.0%)为其优势排放物种;涂料制造、胶黏剂生产、油墨制造、化工制品、纺织印染、医药制造行业排放组成均以OVOCs(42.3%~97.1%)占主导,丙酮为大多数行业的优势物种,且乙腈在部分行业中占比突出.垃圾发电行业以OVOCs(33.9%)和卤代烃(28.3%)占主导,乙醛(13.4%)、丙酮(11.0%)、一氯甲烷(6.1%)为该行业排放的优势物种.以PM_(2.5)和O_(3)协同控制为导向,芳香烃和烯烃是储存运输源需要控制的重点;OVOCs和芳香烃都应成为工艺过程源和废弃物处理源控制的关键.涂料制造行业的源反应活性SRO_(3)和SR_(SOA)值分别为6.0g/g和1.2g/g,削减单位质量排放的VOCs所减少的PM_(2.5)和O_(3)生成潜势最多,应成为深圳市PM_(2.5)和O_(3)协同控制下的优先控制行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 挥发性有机物 源成分谱 协同控制 PM_(2.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市工业区VOCs污染特征与臭氧生成敏感性 被引量:18
16
作者 于广河 林理量 +2 位作者 夏士勇 朱波 黄晓锋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994-2001,共8页
于2020年9~10月在深圳北部典型工业区开展在线观测以分析该地VOCs污染状况,并使用基于观测的模型(OBM)研究臭氧生成敏感性.观测期间VOCs的总浓度为48.5×10^(-9),浓度水平上烷烃>含氧有机物(OVOCs)>卤代烃>芳香烃>烯烃&... 于2020年9~10月在深圳北部典型工业区开展在线观测以分析该地VOCs污染状况,并使用基于观测的模型(OBM)研究臭氧生成敏感性.观测期间VOCs的总浓度为48.5×10^(-9),浓度水平上烷烃>含氧有机物(OVOCs)>卤代烃>芳香烃>烯烃>乙炔>乙腈.臭氧生成潜势(OFP)为320μg/m^(3),其中芳香烃、OVOCs以及烷烃贡献最大,这3类物种OFP贡献总和超过90%.乙烯与苯呈现“两峰一谷”的日变化特征,主要受到机动车排放的贡献.相对增量反应性(RIR)分析表明,削减人为源VOCs对控制当地臭氧生成最为有效,当中又应优先控制芳香烃;经典动力学曲线(EKMA)分析表明该片区臭氧生成处于过渡区,在开展VOCs区域联防联控的同时,需要在当地进行有力的NOx控制以强化该地区臭氧污染长期管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VOCs) 臭氧生成潜势(OFP) 相对增量反应性(RIR) 经典动力学曲线(EKM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市道路交通源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明棣 何冬一 +4 位作者 古添发 孙天乐 林晓玉 黄晓锋 何凌燕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518-1525,共8页
于2019年9月~2020年7月对深圳市福田区路边的大气CO_(2)、CH_(4)、N_(2)O和CO浓度进行了观测分析.结果显示,其观测时段平均浓度分别为(430.8±6.1)×10^(-6)、(2318.5±137.9)×10^(-9)、(332.6±1.6)×10^(-9)... 于2019年9月~2020年7月对深圳市福田区路边的大气CO_(2)、CH_(4)、N_(2)O和CO浓度进行了观测分析.结果显示,其观测时段平均浓度分别为(430.8±6.1)×10^(-6)、(2318.5±137.9)×10^(-9)、(332.6±1.6)×10^(-9)和(333.4±121.2)×10^(-9).CO_(2)与CO浓度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冬季高、夏季低,CH_(4)和N_(2)O浓度的季节变化表现为秋季高、夏季低;在秋冬季浓度较高是由于采暖期的化石燃料排放的远距离输送导致,夏季浓度较低主要是由于远距离传输源的减少以及植物光合作用或光化学反应等汇的增强.CO_(2)浓度的日变化特征表现为“两峰一谷型”,主要受植物的光合作用、早晚交通高峰等影响;CO浓度的日变化特征表现为“两峰型”,主要受早晚交通高峰的影响;CH_(4)、N_(2)O浓度日变化特征都表现为夜间高、日间低,主要受日间光化学反应的影响.将2020年新冠肺炎交通封锁期与2021年同时段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大气CO_(2)、CH_(4)、N_(2)O和CO浓度分别降低了3.1%、10.6%、0.5%和13.9%,说明实施交通管控对于促进城市温室气体的减排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季节变化 日变化 道路交通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