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人EB病毒相关T/NK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临床及实验特征 被引量:11
1
作者 张倩 张红宇 +5 位作者 张文丽 钟凤鸾 冯佳 孟庆祥 尹为华 聂李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53-957,共5页
本研究分析成人EB病毒相关的T/NK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EBV+T/NK-LPD)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征,探讨成人EBV+T/NK-LPD早期诊断和临床预后。对2005年至2012年间在我院诊断的19例EBV+T/NK-LPD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 本研究分析成人EB病毒相关的T/NK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EBV+T/NK-LPD)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征,探讨成人EBV+T/NK-LPD早期诊断和临床预后。对2005年至2012年间在我院诊断的19例EBV+T/NK-LPD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男11例,女8例,中位年龄32岁(20-70岁);起病至确诊时间平均3.5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2.5个月;持续不明原因发热、肝脾大、肝功能损害、间质性肺炎为常见首发表现;血细胞减少出现在18例患者中,所有患者具有β2-MG、LDH、TNF、IL-6水平升高及血EBV-DNA阳性(中位拷贝数>106);骨髓细胞形态表现为异常大颗粒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增多或伴噬血现象;骨髓流式细胞检查易见CD5、CD7缺失的T/NK淋巴细胞;骨髓活检显示,10例患者可见异常淋巴细胞间质浸润,6例可见少量大细胞成灶性浸润;骨髓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表明,异常细胞表达为CD3+CD56+NK细胞2例,CD3+CD8+T细胞11例,CD3+CD4+细胞3例;全部病例表达细胞胞质内抗原(TIA-1)和EBER;3例淋巴结活检病理主要为反应性增生。全部患者死于进行性的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成人EBV+T/NK-LPD以发热和肝脾大为主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外周血EBV-DNA持续升高、EB病毒感染T/NK淋巴细胞组织浸润并有多器官进行性损伤的炎症反应综合征,临床多数预后不良,上述特征性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有助于成人EBV+T/NK-LPD的及时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病毒 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 T淋巴细胞 免疫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CD5阳性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0例 被引量:8
2
作者 张倩 张红宇 +4 位作者 钟凤鸾 张文丽 许蕾 冯佳 孟庆祥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99-402,共4页
为了研究原发CD5+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e novo CD5+DLBCL)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的关系,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0例原发CD5+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表明:9例患者发病年龄超过60岁,均为Ann-Arbor/cotsword分期Ⅲ-Ⅳ... 为了研究原发CD5+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e novo CD5+DLBCL)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的关系,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0例原发CD5+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表明:9例患者发病年龄超过60岁,均为Ann-Arbor/cotsword分期Ⅲ-Ⅳ病例,发病初骨髓累及5例;除1例治疗中断外,其余均使用了含利妥昔单克隆抗体的化疗方案,治疗后评价为: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2例,稳定2例,进展1例。8例患者在2年内复发或疾病进展死亡,其中3例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累及并导致死亡。中位生存期16(1-23)个月,预计2年生存期为20.4%。结论:原发CD5+DLBCL淋巴瘤临床少见,但预后差,应提高对原发CD5+DLBCL疾病的认识,探寻R-CHOP以外的治疗方案并加强中枢神经系统的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CD5 利妥昔单克隆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桦木酸通过调控JAK2/STAT3信号通路对骨髓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 被引量:6
3
作者 冯佳 徐海婵 +2 位作者 温健 吴泽华 陈琦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15-622,共8页
目的:探讨桦木酸(BA)通过介导Janus激酶2(JAK2)/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STAT3)信号通路对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骨髓瘤U266细胞给予不同浓度(0、20、40、60、80、100、120和160μmol·L^(-1))BA作... 目的:探讨桦木酸(BA)通过介导Janus激酶2(JAK2)/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STAT3)信号通路对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骨髓瘤U266细胞给予不同浓度(0、20、40、60、80、100、120和160μmol·L^(-1))BA作为不同浓度BA组,同时设置空白组(不加入BA且无细胞),以未经BA处理的U266细胞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骨髓瘤U266细胞增殖率。将U266细胞分为对照组和20、40、60μmol·L^(-1)BA组,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率,AnnexinⅤ-FITC/PI双染法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中原癌基因(c-Myc)、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和JAK2/STAT3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水平。将裸鼠分为对照组(给予100μL DMSO)和20、30和40 mg·kg^(-1)BA组(给予20、30及40 mg·kg^(-1)BA),观察各组裸鼠瘤体质量和体积。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作用48和72 h时,20、40和60μmol·L^(-1)BA组细胞增殖率和细胞中c-Myc、cyclin D1、Bcl-2及JAK2/STAT3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细胞凋亡率和细胞中Bax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作用48和72 h时,与20μmol·L^(-1)BA组比较,40和60μmol·L^(-1)BA组细胞增殖率、细胞中c-Myc、cyclin D1、Bcl-2及JAK2/STAT3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细胞凋亡率和细胞中Bax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40μmol·L^(-1)BA组比较,60μmol·L^(-1)BA组细胞增殖率、细胞中c-Myc、cyclin D1、Bcl-2及JAK2/STAT3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细胞凋亡率和细胞中Bax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20、30和40 mg·kg^(-1)BA组裸鼠瘤质量及体积明显降低(P<0.05);与20 mg·kg^(-1)BA比较,30和40 mg·kg^(-1)BA组裸鼠瘤质量及体积明显降低(P<0.05),与30 mg·kg^(-1)BA组比较,40 mg·kg^(-1)BA组裸鼠瘤质量及体积明显降低(P<0.05)。结论:BA可促进骨髓瘤细胞凋亡、抑制骨髓瘤细胞增殖及裸鼠移植瘤生长,其作用机制可能与BA抑制JAK2/STAT3信号通路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桦木酸 JAK2/STAT3信号通路 骨髓瘤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例B细胞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钟凤鸾 张红宇 +3 位作者 张倩 张文丽 冯佳 孟庆祥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22-1029,共8页
目的:探讨B细胞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B-LAHS)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B-LAH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0例患者确诊时的中位年龄55.5(31-88)岁,自起病至确诊的中位时间2月(2周-4月)。经骨髓活检组织... 目的:探讨B细胞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B-LAHS)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B-LAH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0例患者确诊时的中位年龄55.5(31-88)岁,自起病至确诊的中位时间2月(2周-4月)。经骨髓活检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大B细胞淋巴瘤7例,套细胞淋巴瘤2例,不能分类的小B细胞淋巴瘤1例。临床均以持续性发热(100%)和脾肿大(90%)为突出表现,而呼吸系统受累和消化系统受累表现为常见,以全身的肌痛和乳酸性酸中毒为首发表现1例;实验室检查显示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显著的铁蛋白和乳酸脱氢酶升高,外周血涂片发现异常的淋巴细胞,骨髓涂片易见噬血细胞现象,流式细胞仪均检测到异常前向散射/侧向散射光(FSC/SSC)的呈轻链限制性B淋巴瘤细胞。4例接受以利妥昔单抗为基础的免疫化疗患者截至随访日期维持完全缓解(CR)。结论:B-LAHS临床差异极大,疾病快速进展,骨髓活检组织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可明确诊断,流式细胞仪的免疫表型分析可改善B-LAHS的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B细胞淋巴瘤 噬血细胞综合征 B细胞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EB病毒相关淋巴细胞增殖病克隆性转化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钟凤鸾 张红宇 +6 位作者 张倩 冯佳 张文丽 许蕾 徐海婵 温娟娟 孟庆祥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658-1663,共6页
目的:探讨成人EB病毒相关淋巴细胞克隆性转化的实验方法,为EB病毒相关淋巴细胞增殖病的早期诊断、分类、预测转归提供客观的判断指标。方法:采集5例成人EB病毒相关的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EBV+LPD)患者的外周血标本,另采集4例成人传染性... 目的:探讨成人EB病毒相关淋巴细胞克隆性转化的实验方法,为EB病毒相关淋巴细胞增殖病的早期诊断、分类、预测转归提供客观的判断指标。方法:采集5例成人EB病毒相关的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EBV+LPD)患者的外周血标本,另采集4例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外周血标本作为阴性对照,3例急性NK细胞白血病(ANKL)的外周血标本作为阳性对照。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淋巴细胞免疫表型、RT-PCR检测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Southern blot方法鉴定EBV末端重复序列(TR)多态性,对患者外周淋巴细胞进行了克隆性分析。结果:在5例EBV-LPD患者中,FCM仅检测出1例TCRVβ表型呈克隆性;RT-PCR检测TCRVβ时在IM患者均检测出TCR受体基因重排阳性,在5例EBV-LPD患者中检测出4例阳性;在5例EBV+LPD患者中1例检测有单克隆条带,2例检测有寡克隆条带。结论:流式细胞术表型分析的敏感性较差;TCRVβ重排不能区分反应性克隆和转化型克隆;而EB病毒末端重复序列克隆性鉴定的方法,能够更客观特异地反应EB病毒相关淋巴细胞增殖的克隆性转化,有助于改善疾病的早期诊断、分类及预测临床转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病毒 淋巴细胞增殖病 克隆性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浓度检测意义 被引量:6
6
作者 苏娜 柳金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321-2323,共3页
目的检测正常人及急性白血病和缺铁性贫血中重度贫血患者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水平,探讨急性白血病贫血发生机制。方法ELISA法测定急性白血病59例的血清EPO水平,包括伴中重度贫血患者44例(12例初治患者,13例完全缓解伴贫血患者,19例... 目的检测正常人及急性白血病和缺铁性贫血中重度贫血患者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水平,探讨急性白血病贫血发生机制。方法ELISA法测定急性白血病59例的血清EPO水平,包括伴中重度贫血患者44例(12例初治患者,13例完全缓解伴贫血患者,19例骨髓抑制期患者)和15例完全缓解非贫血患者。另测定中重度缺铁性贫血15例及12例正常人对照血清的EPO水平。结果缺铁性贫血组EPO水平与正常人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急性白血病初治组、骨髓抑制组、完全缓解伴贫血组EPO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对照组和缺铁性贫血组(P<0.05)。初治组、骨髓抑制组、完全缓解伴贫血组之间EPO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完全缓解贫血组EPO水平高于完全缓解非贫血组(P<0.05),后者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中重度贫血急性白血病及缺铁性贫血患者血清EPO水平与血红蛋白水平均呈明显负相关(r=-0.697和-0.970,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贫血患者血清EPO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中重度贫血急性白血病患者EPO与Hb之间呈显著负相关,说明白血病患者EPO合成机制完整,EPO水平除与Hb水平和缺氧有关外,主要与骨髓红系造血功能相关,骨髓红系造血缺陷是产生贫血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促红细胞生成素 贫血/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