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口服及静脉应用双磷酸盐治疗绝经后的骨质疏松临床研究 被引量:22
1
作者 李国新 袁忠治 +2 位作者 温健 吴海龙 汤晨逢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988-990,共3页
目的探讨口服及静脉应用双磷酸盐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的有效性及依从性。方法 5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福善美组及密固达组,福善美组口服阿仑膦酸盐每周一次,密固达组静脉滴注唑来膦酸一次,两组患者均同时口服钙剂及维生素D... 目的探讨口服及静脉应用双磷酸盐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的有效性及依从性。方法 5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福善美组及密固达组,福善美组口服阿仑膦酸盐每周一次,密固达组静脉滴注唑来膦酸一次,两组患者均同时口服钙剂及维生素D,分别于3周后及12个月后进行疼痛评分及骨密度的评价并与治疗前比较。结果治疗后福善美组及密固达组疼痛评分明显下降、骨密度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口服或静脉应用双磷酸盐均安全有效,但静脉应用双磷酸盐能提高患者抗骨质疏松用药的依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绝经后 双膦酸盐 唑来膦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体骨质疏松骨折患者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5
2
作者 李国新 袁忠治 +2 位作者 温健 吴海龙 汤晨逢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357-1359,共3页
目的探讨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对于绝经后骨质疏松椎体骨折的预测价值。方法 73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分为骨折组及非骨折组,分别测定血清I型原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I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CTX)及骨密度并比较。结果绝经后骨质疏松骨折... 目的探讨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对于绝经后骨质疏松椎体骨折的预测价值。方法 73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分为骨折组及非骨折组,分别测定血清I型原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I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CTX)及骨密度并比较。结果绝经后骨质疏松骨折组患者的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水平明显高于非骨折组,其差异有显著性;而两者骨密度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可以作为预测绝经后骨质疏松骨折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转换生化标志物 骨质疏松骨折 绝经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与低频脉冲电穴位刺激对新西兰兔尿潴留模型排尿效果影响的比较 被引量:10
3
作者 汪玲 孙咏梅 +2 位作者 彭丽娟 鲍瑞芝 石岩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114-1118,共5页
目的 :比较电针与低频脉冲电穴位刺激对膀胱逼尿肌功能减弱型新西兰雄兔尿潴留模型排尿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3月龄新西兰雄兔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对照组、电针刺激组和低频脉电冲刺激组,每组10只。在全麻状态下,4组动物均经尿道插入... 目的 :比较电针与低频脉冲电穴位刺激对膀胱逼尿肌功能减弱型新西兰雄兔尿潴留模型排尿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3月龄新西兰雄兔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对照组、电针刺激组和低频脉电冲刺激组,每组10只。在全麻状态下,4组动物均经尿道插入尿管,用注射器抽吸空膀胱后,以50ml/h的速度向膀胱内灌注生理盐水,在灌注第50min时,对照组、电针刺激组以及低频脉冲电刺激组同时以20ml/h的速度匀速静脉注射0.05%山莨菪碱10ml建立逼尿肌功能减弱型膀胱模型,正常组则等速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干预措施:当膀胱灌注完毕(第90min)时,取中极穴与一侧三阴交穴位进行刺激,时间20min。电针刺激组在穴位上针刺留针,并连接电针仪,用2Hz的频率、0.6A的电流持续刺激;低频脉冲电刺激组在穴位上贴电极片,连接TERESA神经肌体仪用20~100Hz的频率、100~500μs脉冲宽度刺激;对照组与正常组不采用任何刺激,休息20min。用生理信号采集系统仪器测量记录4组动物造模后即刻(干预措施前)时、干预措施结束时的膀胱内压力及干预措施结束后即刻从尿管排尿5min的平均排尿速度。结果:干预措施前,低频脉冲电刺激组(12.6±1.5cm H_2O)、电针刺激组(13.5±1.6cm H_2O)、对照组(12.5±1.5cm H_2O)的膀胱内压力显著低于正常组(16.7±3.2cm H_2O)(P<0.05);实施干预措施后,低频脉冲电刺激组(16.8±1.6cm H_2O)、电针刺激组(17.1±1.7cm H_2O)的膀胱内压力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1.6±1.4cm H_2O)(P<0.05),也均高于同组造模后即刻(干预措施前)时(P<0.05)。低频脉冲电刺激组(106.2±10.2滴/分)、电针刺激组(102.3±10.5滴/分)、正常组(105.7±11.4滴/分)的平均排尿速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84.4±9.7滴/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频脉冲电刺激组膀胱内压力与平均排尿速度与电针刺激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电针与低频脉冲穴位刺激均能有效改善新西兰雄兔尿潴留模型尿潴留情况,促进排尿,但低频脉冲穴位刺激操作简便,避免了侵入性操作,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潴留 排尿效果 低频脉冲 电针 穴位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低白蛋白血症与后路腰椎融合术后不良结局发生率的相关性 被引量:7
4
作者 李鑫 张国炜 +4 位作者 万江涛 仇显帅 张福 戴景兴 闵少雄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85-490,共6页
目的探讨术前低白蛋白血症与后路腰椎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后不良结局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珠江医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接受后路腰椎融合术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1372例,男597例,女775例,平均年龄(5... 目的探讨术前低白蛋白血症与后路腰椎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后不良结局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珠江医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接受后路腰椎融合术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1372例,男597例,女775例,平均年龄(58.11±12.56)岁,根据术前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水平,分为低白蛋白组(ALB<35 g/L,n=91)和正常白蛋白组(ALB≥35 g/L,n=1281),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内发生的不良结局(术后转ICU监护、术后特定并发症、再次入院、切口感染、愈合不良等),通过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模型及混杂因素调整来评估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与术后不良结局之间的关系及术前低白蛋白血症与术后不良结局发生率的相关性。结果术前白蛋白水平与术后不良结局的发生密切相关(OR=0.94;95%CI:0.90~0.98;P<0.05),术前低白蛋白组患者发生术后不良结局的风险是术前正常白蛋白组的2.15倍(OR=2.15;95%CI:1.21~3.79;P<0.05)。结论术前低白蛋白血症患者会显著增加PLIF术后不良结局的发生率,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可作为预测PLIF术后不良结局发生的重要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低白蛋白血症 后路腰椎融合术 不良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