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鼻内镜下经下鼻道钻孔上颌窦囊肿切除术 被引量:3
1
作者 陆兴 叶建宇 +2 位作者 刘凤安 姚利 陶源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2年第5期355-356,共2页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简单有效的上颌窦囊肿手术切除方法。 方法 应用Rudolf 4 5mm套管穿刺针 ,经下鼻道钻孔 ,套管内追踪囊肿 ,上颌窦活检钳钳夹切除囊肿 36例。 结果  30例随访 0 5年~ 3年 ,复查X线片或CT无复发。 结论 鼻内...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简单有效的上颌窦囊肿手术切除方法。 方法 应用Rudolf 4 5mm套管穿刺针 ,经下鼻道钻孔 ,套管内追踪囊肿 ,上颌窦活检钳钳夹切除囊肿 36例。 结果  30例随访 0 5年~ 3年 ,复查X线片或CT无复发。 结论 鼻内镜下经下鼻道钻孔上颌窦囊肿切除 ,是一种手术创伤小 ,疗效肯定的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内镜 经下鼻道钻孔 上颌窦囊肿 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窦炎患者上颌窦穿刺冲洗的护理 被引量:6
2
作者 张杨 开月梅 《护理学杂志》 2006年第22期51-52,共2页
对100例鼻窦炎患者行上颌窦穿刺冲洗术,结果92例症状明显缓解,术后发生恶心、呕吐10例(10.0%),疼痛16例(16.0%),穿刺针眼出血10例(10.0%),晕厥9例(9.0%)。提出加强术前心理疏导和术前准备,术中严格操作规程,加强病情观察和并发症的护理... 对100例鼻窦炎患者行上颌窦穿刺冲洗术,结果92例症状明显缓解,术后发生恶心、呕吐10例(10.0%),疼痛16例(16.0%),穿刺针眼出血10例(10.0%),晕厥9例(9.0%)。提出加强术前心理疏导和术前准备,术中严格操作规程,加强病情观察和并发症的护理,可保证治疗效果,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窦炎 上颌窦穿刺冲洗术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耳内镜虚实结合手术培训系统的研发 被引量:1
3
作者 杨媛媛 周雅琪 +4 位作者 刘洪宇 杨炜强 冀飞 陈伟 陶源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77-281,共5页
耳内镜应用日趋广泛,通过耳内镜虚实结合手术培训系统能提高耳内镜手术技能,本文详细介绍了一款耳内镜虚实结合手术培训系统,采用虚拟手术仿真技术与临床手术场景视频相结合的方式,实现虚实兼容的手术训练场景,用于耳内镜常规培训和指... 耳内镜应用日趋广泛,通过耳内镜虚实结合手术培训系统能提高耳内镜手术技能,本文详细介绍了一款耳内镜虚实结合手术培训系统,采用虚拟手术仿真技术与临床手术场景视频相结合的方式,实现虚实兼容的手术训练场景,用于耳内镜常规培训和指导新手耳外科医生提高耳内镜手术技能。使耳内镜手术训练更加规范化、系统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内镜 虚实结合 手术培训 系统研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耳蜗性聋的关键通路和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4
作者 杨媛媛 黄冠江 陶源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98-405,共8页
目的 利用基因表达数据库查找6月龄的听力正常CBA小鼠和耳蜗性聋小鼠的表达谱基因芯片的原始数据,对关键通路和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进行数据库挖掘和分析,为耳蜗性聋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从公共数据库... 目的 利用基因表达数据库查找6月龄的听力正常CBA小鼠和耳蜗性聋小鼠的表达谱基因芯片的原始数据,对关键通路和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进行数据库挖掘和分析,为耳蜗性聋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从公共数据库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中下载小鼠耳蜗性聋表达谱相关数据集,采用R软件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火山图分析,再将DEGs进行热图分析,采用David在线工具对其进行基因本体分析(gene ontology analysis,GO)、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分析(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然后,将差异表达基因导入STRING在线数据库进行蛋白质互作网络分析(protein 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PPI network),绘制差异表达基因互作网络图,并将互作网络数据导入Cytoscape软件中,筛选网络中心节点和关键基因,分析关键子网络。并对DEGs行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筛选重要通路。结果 共筛选出191个DEGs,其中表达上调的基因79个,表达下调的基因112个。在GO分析中,上调的DEGs主要参与细胞外空间、细胞外区及趋化因子受体结合等过程,下调的DEGs主要参与有丝分裂核分裂、细胞周期及细胞分裂等过程。在KEGG分析中,上调的DEGs主要参与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下调的DEGs主要参与细胞周期、孕酮介导的卵母细胞成熟、卵母细胞的减数分裂及p53信号通路等。PPI网络筛选出前10个关键基因:Kif11、Cdc20、Cdk1、Bub1b、Ccnb2、Cdca8、Cdca5、Sgol1、Hmmr及Ncapg。GSEA分析显示:前三位上调的通路包括树突细胞成熟、Croonquist Nras信号转导及反应金属离子硫蛋白转运,而前三位下调的通路包括半乳糖代谢、氧化磷酸化及嘌呤代谢。结论 本研究得到了一个较全面的小鼠耳蜗性聋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但仍需进一步用基础实验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 耳蜗性聋 通路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PRQ基因的内耳功能及突变致聋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周雅琪 梅雪霜 +2 位作者 杨炜强 邹松峰 胡洪义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22-327,共6页
受体型蛋白酪氨酸磷酸酶Q(Receptor type 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Q,PTPRQ)作为一种蛋白酪氨酸磷酸酶,能催化不同的底物,参与多种细胞内的功能。PTPRQ基因突变可导致常染色体隐性和显性非综合征性耳聋DFNB84A型和DFNA73型耳聋的发... 受体型蛋白酪氨酸磷酸酶Q(Receptor type 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Q,PTPRQ)作为一种蛋白酪氨酸磷酸酶,能催化不同的底物,参与多种细胞内的功能。PTPRQ基因突变可导致常染色体隐性和显性非综合征性耳聋DFNB84A型和DFNA73型耳聋的发生,两型耳聋的临床表型差异提示了其致病机制的不同。在内耳,PTPRQ主要位于前庭及耳蜗毛细胞纤毛基底部,参与耳蜗毛细胞纤毛束的成熟,对维持纤毛的形态和功能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世界上报道的与PTPRQ突变相关的耳聋家系有14个,多数隐性突变是因截短或缺失而影响了PTPRQ的酶结构域的功能,但是PTPRQ的显性突变致病机理仍不清楚。有关该基因显、隐性突变致病机制的更深入研究可为相关病例的针对性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耳聋 纤毛束 PTPRQ DFNB84A DFNA7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钛人工听骨应用于开放式鼓室成形术的近期疗效 被引量:7
6
作者 胡洪义 方黎 +3 位作者 陈涧波 乔国梁 郭敛容 聂国辉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42-344,共3页
目的探讨在开放式鼓室成形术中应用钛人工听骨的近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在开放式鼓室成形术中采用钛人工听骨进行听力重建的41例(41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部分听骨赝复物(PORP)31例,全部听骨赝复物(TOR... 目的探讨在开放式鼓室成形术中应用钛人工听骨的近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在开放式鼓室成形术中采用钛人工听骨进行听力重建的41例(41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部分听骨赝复物(PORP)31例,全部听骨赝复物(TORP)10例,比较手术前及手术后6个月0.5、1.0、2.0和4.0kHz气导平均听阈及气骨导差。结果 41耳术前0.5~4kHz平均气导听阈为56.32±6.53dB HL,术后为41.28±7.62dB HL,较术前降低15.04d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平均气骨导差(ABG)为30.01±6.11dB,术后为15.47±5.41dB,较术前缩小14.54d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34耳术后ABG小于20dB,听力重建总成功率达82.93%(34/41)。所有手术耳术后均干耳。结论钛人工听骨应用于开放式鼓室成形术听力重建效果好,是适合于鼓室成形术中应用的理想人工听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人工听骨 开放式鼓室成形术 听力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噪声习服对豚鼠急性声损伤的听力保护作用及机理 被引量:4
7
作者 杨媛媛 胡洪义 +6 位作者 陈伟 冀飞 李小玲 钟家滔 琚良艳 丁楚楚 陶源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58-563,共6页
目的研究噪声习服对豚鼠急性声损伤下的听力保护作用,及可能的机理。方法40只豚鼠,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阈值测定后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Control),习服噪声组(Sound conditioning,SC),噪声暴露组... 目的研究噪声习服对豚鼠急性声损伤下的听力保护作用,及可能的机理。方法40只豚鼠,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阈值测定后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Control),习服噪声组(Sound conditioning,SC),噪声暴露组(Noise exposure,NE),习服噪声后噪声暴露组(SC+NE)。分别于噪声暴露前24小时及暴露后即刻(1-3小时内)完成右耳ABR测试;之后处死动物取耳蜗,5只豚鼠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各组豚鼠内外毛细胞、突触变化;另5只豚鼠耳蜗检测组织内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力。结果1 ABR阈值:SC+NE各频率(click、Tb 4k、8k、16k、24k、32k Hz)的ABR阈值均小于NE,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突触前膜计数(按顶、第3、第2、底回CtBP2计数):Control,SC,NE,SC+NE单个内毛细胞CtBP2计数(/IHC,x±s)。顶回分别为11.80±0.59,11.29±0.29,8.87±0.30C,10.93±0.65;第3回分别为12.27±0.35,11.39±0.55,9.69±0.42,11.03±0.38;第2回分别为13.67±0.43,11.85±0.51,7.03±0.30,12.46±0.56;底回分别为21.39±1.35,14.18±0.40,7.47±0.67,12.68±1.32。Control每回的单个内毛细胞突触前膜数目均多于SC+N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E每回单个内毛细胞的突触前膜数量均少于SC+N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C顶回及第3回单个内毛细胞突触前膜计数与SC+NE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第2回单个内毛细胞突触前膜计数,SC少于SC+N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底回单个内毛细胞突触前膜计数,SC多于SC+N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 MDA含量与SOD活力:NE的MDA含量最高,SOD活力最低,SC+NE与NE相比,MDA含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OD活力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噪声习服对豚鼠急性声损伤有听力保护作用;可能通过减少对突触的损害及恢复组织氧化与抗氧化的平衡而发挥听力保护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噪声习服 急性声损伤 突触 活性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听性脑干反应各波幅度的测量方法-动物实验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杨媛媛 时晰 +4 位作者 胡洪义 陶源 郭维维 陈伟 冀飞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6-184,共9页
目的研究高刺激声强(90dB SPL)下豚鼠听性脑干反应(ABR)波Ⅰ、波Ⅲ、波Ⅴ的波幅测量方法。方法11只(22耳)2-3月龄白毛雌豚鼠,初测听力正常,测量短声(Click)、短纯音(4k、8k、12k、16k、24k、32kHz)下的听性脑干反应,记录反应阈及90dB SP... 目的研究高刺激声强(90dB SPL)下豚鼠听性脑干反应(ABR)波Ⅰ、波Ⅲ、波Ⅴ的波幅测量方法。方法11只(22耳)2-3月龄白毛雌豚鼠,初测听力正常,测量短声(Click)、短纯音(4k、8k、12k、16k、24k、32kHz)下的听性脑干反应,记录反应阈及90dB SPL刺激声强下的基线高度、波Ⅰ、波Ⅲ、波Ⅴ的潜伏期、波间期、波峰高度、波谷高度,比较波幅的两种测量方法,即波峰-基线和波峰-波谷在90dB SPL刺激声强下,波Ⅰ、Ⅲ、Ⅴ两种测量方法的稳定性,并比较两种测量方法下波Ⅰ波幅与Ⅰ/Ⅴ波幅比的稳定性。结果 90dB SPL声强下ABR波Ⅰ、波Ⅲ、波Ⅴ的波幅两种测量方法,波峰至基线比波峰至波谷所得的数据更集中,离散程度更小;两种方法的波Ⅰ波幅的变异系数均小于Ⅰ/Ⅴ波幅比。结论在豚鼠中,使用波峰-基线的幅度测量方法得到的最高刺激声强下的ABR波Ⅰ、波Ⅲ、波Ⅴ波幅更稳定;在正常豚鼠中判断波Ⅰ波幅有无下降,直接通过比较波Ⅰ波幅,比通过Ⅰ/Ⅴ波幅比的变异度更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性脑干反应 波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颞骨内段面神经前移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奥登苏日塔 赵杨 +5 位作者 魏兴梅 Gerd Fabian Volk Orlando Guntinas-Lichiu 胡洪义 高志强 冯国栋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71-475,共5页
目的分析颞骨内段面神经移位对于面神经功能的影响,总结颞骨内段面神经移位外科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单位2015年5月至2018年1月行侧颅底手术中未受肿瘤侵犯或轻度侵犯的患者面神经前移的临床资料,选择术前House-Brackmann(H-B)面... 目的分析颞骨内段面神经移位对于面神经功能的影响,总结颞骨内段面神经移位外科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单位2015年5月至2018年1月行侧颅底手术中未受肿瘤侵犯或轻度侵犯的患者面神经前移的临床资料,选择术前House-Brackmann(H-B)面瘫分级系统I级,且影像学评估面神经未被肿瘤包绕或包绕小于180°的病例,评估其术后面部运动(H-B分级)情况。结果共14例患者,其中颞下窝进路TypeA 9例,TypeA+B 5例。病理类型包括副神经节瘤10例(71.43%),神经鞘瘤3例(21.43%),岩尖胆脂瘤1例(7.14%)。平均随访时间23.42月(12个月至44个月)。14例(100%)术后平均5.67月时恢复至H-B I-II级。结论在面神经未收肿瘤侵犯或轻度侵犯的情况下,移位面神经导致术后永久面瘫的几率很小。面神经移位过程中保持神经被膜完整、避免神经张力过大、轻柔止血等手术技术是保护面神经功能的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骨段内面神经 面神经前移 H-B分级 手术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