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肉毒毒素在皮肤科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刘兰婷 吴琳 于波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83-186,共4页
肉毒毒素注射在皮肤美容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包括动态纹及肌肉肥大的改善等。由于其良好的安全性和其他生物学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致力于新产品的研发(如其他亚型肉毒毒素制剂和外用剂型等)以及其他皮肤病的治疗。本文通过总结近年来相... 肉毒毒素注射在皮肤美容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包括动态纹及肌肉肥大的改善等。由于其良好的安全性和其他生物学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致力于新产品的研发(如其他亚型肉毒毒素制剂和外用剂型等)以及其他皮肤病的治疗。本文通过总结近年来相关研究,对肉毒毒素新产品及其在皮肤科中的新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毒毒素 皮肤美容 应用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人群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亚型分布与宫颈上皮内瘤变现况横断面调查 被引量:30
2
作者 梁凌云 杜辉 +8 位作者 王纯 张薇 陈芸 渠新风 杨斌 吴波 吴若松 Jerome L.Belinson 吴瑞芳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4-118,共5页
目的:研究深圳地区人群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与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的患病情况及HPV亚型与病毒载量的致病性。方法:以深圳市及周边农村地区10 000名有性生活的女性为研究对... 目的:研究深圳地区人群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与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的患病情况及HPV亚型与病毒载量的致病性。方法:以深圳市及周边农村地区10 000名有性生活的女性为研究对象,以液基细胞学联合多种高危型HPV检测方法进行宫颈癌筛查,对细胞学结果为意义不明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typical squamous cells of undetermined sign,ASC-US)及以上者或任一种HPV检测结果阳性者行阴道镜下宫颈活检,病理诊断。结果:研究人群平均年龄38.9岁,HPV感染率16.6%,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低度CIN(CIN1)现患率17.0%,55岁以后患病率明显下降;高度CIN(CIN2/3)现患率2.6%,45~59岁组患病率显著较高。高危型HPV感染与CIN患病明显相关,CIN1和CIN2/3的患病风险均随HPV病毒载量的升高而升高,但其相关的HPV高危亚型不同,CIN2/3主要为HPV-16、-58、-31、-33和-18型感染,CIN1主要为HPV-39、-58、-59、-52和-66型感染。结论:深圳地区的HPV感染率和CIN现患率处于较高水平;人群HPV感染有随年龄递增的趋势,45岁以上的人群为CIN2/3的重点监控对象;感染的高危型HPV亚型和载量均可提示CIN2/3患病机会的多少,并作为临床合理干预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乳头瘤病毒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横断面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复复发的皮肤上皮样血管内皮瘤
3
作者 周静 叶庭路 +3 位作者 余光银 于波 陈办成 窦侠 《临床皮肤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35-438,共4页
报告1例皮肤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患者男,30岁。左肩背部丘疹和结节1年。皮肤科检查:左肩背部多发暗红色丘疹、结节,质中等。皮损组织病理:真皮层见梭形细胞和上皮样内皮细胞增生,呈巢状生长,部分上皮样内皮细胞可见胞质空泡。免疫病理:C... 报告1例皮肤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患者男,30岁。左肩背部丘疹和结节1年。皮肤科检查:左肩背部多发暗红色丘疹、结节,质中等。皮损组织病理:真皮层见梭形细胞和上皮样内皮细胞增生,呈巢状生长,部分上皮样内皮细胞可见胞质空泡。免疫病理:CD34、CD31、CD99、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和第8因子(FⅧ)相关抗原表达阳性,S-100蛋白,上皮细胞膜抗原(EMA)阴性。结合临床、组织病理和免疫病理诊断为皮肤上皮样血管内皮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 皮肤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血管炎163例组织病理及临床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叶蓉 涂平 +3 位作者 武玲慎 马圣清 陈喜雪 陈伟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418-422,共5页
目的:总结163例皮肤血管炎组织病理和临床特点,指导临床诊疗。方法:采用回顾分析的方法对163例皮肤血管炎患者的皮损组织病理及临床资料作分析总结。结果:163例患者中男64例,女99例,平均年龄39.8岁,平均病程3.68年。与发病有关因素依次... 目的:总结163例皮肤血管炎组织病理和临床特点,指导临床诊疗。方法:采用回顾分析的方法对163例皮肤血管炎患者的皮损组织病理及临床资料作分析总结。结果:163例患者中男64例,女99例,平均年龄39.8岁,平均病程3.68年。与发病有关因素依次为:感染15.9%,系统性免疫性疾病15.9%,季节性因素8.59%,药物3.68%,食物1.84%,劳累0.6%;不明原因52.7%。组织病理分为5型,其中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36.8%,淋巴细胞性血管炎10.43%,节段透明性血管炎1.84%,肉芽肿性血管炎8.59%,血管炎伴脂膜炎[42.3%(69例),其中57例(82.6%)为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部分临床表现与组织病理特点有很好的一致性,但时有相左。结论:皮肤血管炎分类复杂,临床表现各异,根据组织病理学特点分型更加准确。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最常见,加上伴脂膜炎的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总共占71.7%,其中有部分临床损害类似脂膜炎,此时需要组织病理检查确诊。组织病理学分型对皮肤血管炎的治疗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血管炎 组织病理学 分析 临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颗粒细胞瘤1例 被引量:2
5
作者 张璋 陈办成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806-807,共2页
1病历摘要患者女,28岁。胸部丘疹5个月,于2014年1月8日来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就诊。患者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于胸部出现一丘疹,逐渐变大,轻压痛,无明显瘙痒。未诊治。患者平素体健,无外伤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关键词 颗粒细胞瘤 皮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发药物性白癜风的相关药物及发病机制
6
作者 徐永慧 陈佳玲 +3 位作者 董丹丹 林玉凤 王洁娣 史建强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3-125,共3页
药物性白癜风是指系统应用或者局部使用某种药物后,皮肤出现色素脱失斑。药物性白癜风一般较少见,但近年来随着新药的不断问世和药品品种的增加,尤其是生物制剂应用的增加,药物性白癜风报道有增多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药物性白癜风与... 药物性白癜风是指系统应用或者局部使用某种药物后,皮肤出现色素脱失斑。药物性白癜风一般较少见,但近年来随着新药的不断问世和药品品种的增加,尤其是生物制剂应用的增加,药物性白癜风报道有增多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药物性白癜风与寻常型白癜风在形态学与组织学上有些差异,而且部分药物性白癜风与原有疾病的预后有一定的相关性,一些可用于缓解寻常型白癜风患者疾病进展的药物在治疗其他疾病时,亦可诱发白癜风。该文就引起药物性白癜风的常见药物种类及其发病机制作一概述,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癜风 药物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窄谱中波紫外线不同照射剂量治疗寻常性银屑病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8
7
作者 于波 钟绮丽 +2 位作者 张杰 邵勇 朱亦男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459-461,共3页
目的:观察311nm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不同照射剂量以及维持照射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半身、单盲、不同照射剂量方案治疗25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回顾性分析维持照射以及不干预方案对银屑病复发的影响。结果:92%的... 目的:观察311nm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不同照射剂量以及维持照射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半身、单盲、不同照射剂量方案治疗25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回顾性分析维持照射以及不干预方案对银屑病复发的影响。结果:92%的患者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度指数(PASI)评分改善率>75%;大剂量方案起效较快;低增量方案的平均累积剂量较低,平均治疗次数较多,平均治疗费用也较高;维持照射以及不干预方案对于患者1年后的复发率无明显影响。结论:NB-UVB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疗效好、不良反应小;低增量方案有望在取得满意疗效的同时降低紫外线治疗的潜在风险;对已取得满意疗效的银屑病患者不建议采用维持光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寻常性 紫外线 中波 窄谱 最小红斑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20例男性型脱发量表分析及非那雄胺治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胡小平 王万卷 +2 位作者 钟绮丽 于波 马刚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20-623,共4页
目的研究男性型脱发(male pattern alopecia,MPA)发生的相关因素并观察非那雄胺对男性型脱发的疗效;调查影响脱发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方法参考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DLQI)和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nter ... 目的研究男性型脱发(male pattern alopecia,MPA)发生的相关因素并观察非那雄胺对男性型脱发的疗效;调查影响脱发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方法参考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DLQI)和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CES-D)自设量表对320例男性型脱发患者进行调查评估。Norwood/Hamilton分级在Ⅱ~Ⅶ的患者服用非那雄胺4个月以上,1 mg/d。分析患者发病的相关因素,进行指标检测,观察毛发生长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320例MPA患者DLQI和CES-D分值显著升高;MPA的发生与遗传因素、精神神经因素密切相关;服用非那雄胺4个月以上头发生长改善总有效率80.8%。结论脱发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而且给患者心理带来负面作用,并加重脱发,提示应及早进行联合治疗;MPA是一个多因素相关的疾病;口服非那雄胺1 mg治疗男性型脱发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性型脱发 非那雄胺 相关因素 量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中重度痤疮疗效观察及随访分析 被引量:18
9
作者 张杰 于波 +3 位作者 钟绮丽 邵勇 陈办成 叶庭路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14-316,共3页
目的:探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中重度痤疮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116例中重度痤疮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3例,给予ALA-PDT治疗,每周治疗1次,共3次;对照组53例,采用红光照射,每周治疗1次,共3次,在治疗后第2、4、8... 目的:探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中重度痤疮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116例中重度痤疮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3例,给予ALA-PDT治疗,每周治疗1次,共3次;对照组53例,采用红光照射,每周治疗1次,共3次,在治疗后第2、4、8周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判断和比较,同时观察治疗中的不良反应。治疗组患者随访1年,观察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结果:经ALA-PDT治疗的患者总有效率为79.3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1.5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经1年随访,未复发或持续明显改善者占49.21%,无效或复发者占40.03%。结论:局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中重度痤疮安全有效.复发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痤疮 光动力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他克莫司软膏治疗斑块状寻常型银屑病18例 被引量:7
10
作者 邵勇 吴波 +2 位作者 余振东 钟绮丽 程滨珠 《医药导报》 CAS 2006年第7期662-663,共2页
目的观察他克莫司软膏治疗斑块状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36例斑块状银屑病患者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8例,治疗组采用0.1%他克莫司软膏和尿素软膏外涂,bid,共治疗4周;对照组用糠酸莫美松软膏和尿素软膏外涂,bid,共治疗... 目的观察他克莫司软膏治疗斑块状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36例斑块状银屑病患者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8例,治疗组采用0.1%他克莫司软膏和尿素软膏外涂,bid,共治疗4周;对照组用糠酸莫美松软膏和尿素软膏外涂,bid,共治疗4周。用PASI积分评价疗效,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治疗结束时有效率为94.4%,对照组为66.7%(P<0.05)。治疗组起效时间平均约为10d,对照组为14d。治疗组发生皮肤刺激反应5例(27.8%)。结论他克莫司软膏外用治疗斑块状寻常型银屑病具有良好疗效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克莫司 糠酸莫美松 银屑病 寻常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尖锐湿疣患者血清细胞因子和黏附分子水平的检测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建军 朱翠凤 +3 位作者 程滨珠 马刚 钟绮丽 朱亦男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3期136-137,共2页
【目的】为了解尖锐湿疣患者部分细胞因子及血清可溶性黏附分子水平。【方法】采用 ELISA 法检测了46例尖锐湿疣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血清中自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 E-选择素(... 【目的】为了解尖锐湿疣患者部分细胞因子及血清可溶性黏附分子水平。【方法】采用 ELISA 法检测了46例尖锐湿疣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血清中自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 E-选择素(sE-selectin)水平。【结果】患者血清 IL-6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TNF-α、sE-selectin 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sICAM-Ⅰ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尖锐湿疣患者存在免疫缺陷和部分血清黏附分子水平的异常,可能与本病的复发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锐湿疣 白细胞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可溶性E-选择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玫瑰糠疹皮损中朗格汉斯细胞的超微结构 被引量:5
12
作者 于波 程滨珠 +2 位作者 钟绮丽 吴文育 廖康煌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0-112,F0002,共4页
目的运用光镜、电镜研究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LC)在玫瑰糠疹(pityriasis rosea,PR)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免疫组化链霉素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法检测分化群1a(CD1a)在31例PR患者皮损中的表达,观察LC的数量、形态及分布,并和1... 目的运用光镜、电镜研究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LC)在玫瑰糠疹(pityriasis rosea,PR)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免疫组化链霉素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法检测分化群1a(CD1a)在31例PR患者皮损中的表达,观察LC的数量、形态及分布,并和17名正常人躯干部皮肤作对照。用透射电镜观察8例PR患者皮损中LC的超微结构的变化并和4名正常人躯干部皮肤作比较。结果与正常皮肤比较,PR皮损中LC的数量明显增多,树突数量增多并变长,而且在LC中Birbeck颗粒显著增多,粗面内质网扩张,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数目减少、线粒体水肿,嵴消失。结论LC在PR的发病中起重要的作用,它作为皮肤组织中主要的抗原呈递细胞参与介导了迟发型变态反应的发生和皮损的形成。在此过程中LC自身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瑰糠疹 朗格汉斯细胞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泊三醇软膏联合窄波UVB治疗寻常型银屑病40例 被引量:5
13
作者 吴波 余振东 +1 位作者 刘颜 何光明 《医药导报》 CAS 2007年第8期886-887,共2页
目的观察卡泊三醇软膏联合311 nm波长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方法将4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采用同病例自身对照,同一患者以正中线为界,左侧皮损外用0.005%卡泊三醇软膏,bid,共6周,每周累积用量不超过100 g;右侧... 目的观察卡泊三醇软膏联合311 nm波长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方法将4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采用同病例自身对照,同一患者以正中线为界,左侧皮损外用0.005%卡泊三醇软膏,bid,共6周,每周累积用量不超过100 g;右侧皮损不用任何药物,作对照用。所有患者同时隔日1次,每周3次用窄谱UVB辐照全身皮损。起始剂量0.3 J.(cm2)-1,以后每次剂量增加0.1 J.(cm2)-1。如有红斑、瘙痒、水疱、头晕、恶心等不良反应则维持原剂量或退回前次剂量辐照,待好转后再逐渐增加剂量。结果卡泊三醇软膏联合UVB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总有效率(95.0%)明显高于单用UVB照射治疗(P<0.05)。结论卡泊三醇软膏联合UVB疗效优于单用UVB治疗,且疗程短,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泊三醇 窄波UVB 银屑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痒疹样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一家系调查 被引量:1
14
作者 胡小平 王万卷 +1 位作者 李伯埙 程滨珠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430-431,共2页
关键词 表皮松解症 大疱性 痒疹样 家系调查 显性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帕罗西汀治疗性病神经症40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吴波 易黎 余振东 《医药导报》 CAS 2004年第8期557-558,共2页
目的 :评价联合应用盐酸帕罗西汀片及精神治疗方法对性病神经症患者进行综合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经皮肤性病科常规治疗后 ,有神经官能症症状的 40例性病患者采用精神和药物治疗 ,利用综合性医院焦虑 抑郁情绪测定表 (HAD)进行双向评... 目的 :评价联合应用盐酸帕罗西汀片及精神治疗方法对性病神经症患者进行综合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经皮肤性病科常规治疗后 ,有神经官能症症状的 40例性病患者采用精神和药物治疗 ,利用综合性医院焦虑 抑郁情绪测定表 (HAD)进行双向评估 ,连续观察 3个月 ,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40例患者经过精神治疗和服用帕罗西汀片治疗后 ,症状明显改善。其中服药 1,2 ,3个月后 ,HAD评分阴性的患者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或极显著性 (P <0 .0 5或 <0 .0 1)。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 ,疗效更加明显 ,各不同治疗时间段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对经性病常规治疗后 ,出现性病神经症患者 ,采用精神和药物的综合治疗有明显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罗西汀 盐酸 性病神经症 综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对培养表皮角朊细胞DNA合成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马刚 陈世义 刘洪香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3-164,共2页
目的 :选择培养表皮角朊细胞时添加表皮细胞生长因子 ( EGF)及小牛血清的最适浓度。方法 :添加不同浓度的 EGF及小牛血清 ,测定 3 H- Td R掺入量。结果 :添加 2 0μg· L-1EGF时3 H- Td R掺入量明显高于添加 5和 1 0 μg·L-1EG... 目的 :选择培养表皮角朊细胞时添加表皮细胞生长因子 ( EGF)及小牛血清的最适浓度。方法 :添加不同浓度的 EGF及小牛血清 ,测定 3 H- Td R掺入量。结果 :添加 2 0μg· L-1EGF时3 H- Td R掺入量明显高于添加 5和 1 0 μg·L-1EGF时。结论 :2 0 μg·L-1EGF、2 0 %小牛血清为培养表皮角朊细胞的最适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细胞生长因子 角朊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S69的亚细胞定位及其核输出信号序列的分析鉴定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超 于波 +3 位作者 邵勇 杨虹 张伟 万峻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145-2149,共5页
目的:分析腺病毒E1A相关蛋白BS69不同亚型的DNA序列,寻找新的核输出信号序列,并在Cos7细胞中表达确定其亚细胞定位。方法:分析数据库中不同BS69亚型DNA序列,与传统和输出信号序列比对,寻找可能的新的核输出信号序列。采用DNA重组技术把B... 目的:分析腺病毒E1A相关蛋白BS69不同亚型的DNA序列,寻找新的核输出信号序列,并在Cos7细胞中表达确定其亚细胞定位。方法:分析数据库中不同BS69亚型DNA序列,与传统和输出信号序列比对,寻找可能的新的核输出信号序列。采用DNA重组技术把BS69不同亚型片段的cDNA插入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上,转染Cos7细胞,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确定其亚细胞定位,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验证不同亚型BS69在细胞中的功能。结果:在BS69亚型2上面发现1段富含亮氨酸的基因序列,与核输出信号序列极为相似。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显示BS69亚型2定位于细胞浆中,而BS69亚型1和2个亚型共同序列编码的蛋白质则定位于细胞核中。BS69亚型2参与了EB病毒潜伏膜蛋白1(Epstein-Barrvirus latent membrane protein1,LMP1)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结论:BS69不同亚型具有不同的亚细胞定位,因此具有不同的生物学功能,其中核蛋白是转录调控因子,细胞浆蛋白则可能参与鼻咽癌发生发展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病毒EIA相关蛋白BS69 核输出信号序列 亚细胞定位 转录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IgE综合征1例 被引量:2
18
作者 邵勇 顾有守 +3 位作者 钟绮丽 陈办成 张杰 于波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86-187,共2页
高IgE综合征(hyperimmunoglobulin E syndrome)最初由Davis等于1966年报告,以慢性皮炎、反复发生葡萄球菌性脓肿和肺炎为特征,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多见于白种人。国内文献报道较少,现将笔者诊治的1例报告如下。
关键词 高IGE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米夫定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疗效与Th细胞因子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1
19
作者 余振东 吴波 +1 位作者 彭雁忠 桂耀庭 《医药导报》 CAS 2005年第12期1118-1120,共3页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联合干扰素(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抗病毒疗效与Th细胞因子的变化关系。方法以慢性乙肝患者39例作为治疗组,采用拉米夫定联合IFN-α治疗,拉米夫定100 mg.d-1,po;IFN-α5MU,隔日肌内注射。联合治疗1 a后检测患...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联合干扰素(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抗病毒疗效与Th细胞因子的变化关系。方法以慢性乙肝患者39例作为治疗组,采用拉米夫定联合IFN-α治疗,拉米夫定100 mg.d-1,po;IFN-α5MU,隔日肌内注射。联合治疗1 a后检测患者外周血HBV-DNA及Th细胞因子IL-2、IFN-γ、IL-4、IL-10;以20例健康献血员作为正常对照组。并根据HBV-DNA复制指标及HBeAg/HBeAb转换情况将治疗组分为有效组与无效组。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清IL-2、IFN-γ均值明显升高(P<0.05)、HBV-DNA含量均值明显下降(P<0.05);治疗有效组与无效组比较,血清IL-2、IFN-γ均值明显升高(P<0.05),IL-4、HBV-DNA含量均值明显下降(P<0.05)。结论拉米夫定联合IFN-α治疗慢性乙肝可显著抑制HBV-DNA复制;联合治疗后有效组免疫状态可由以Th2型为主向以Th1型为主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米夫定 干扰素 肝炎 乙型 慢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色素上皮细胞源性因子影响黑色素瘤的实验研究
20
作者 于波 程滨珠 +2 位作者 钟绮丽 邵勇 廖康煌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62-665,共4页
目的研究色素上皮细胞源性因子(PEDF)在体内、外的高表达对黑色素瘤细胞生长、转移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用脂质体转染pcDNA3-PEDF质粒导入黑色素瘤A375细胞,G418筛选,蛋白质印迹鉴定。四甲基偶氮唑蓝(MTT)分析体外PEDF转染肿瘤细胞... 目的研究色素上皮细胞源性因子(PEDF)在体内、外的高表达对黑色素瘤细胞生长、转移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用脂质体转染pcDNA3-PEDF质粒导入黑色素瘤A375细胞,G418筛选,蛋白质印迹鉴定。四甲基偶氮唑蓝(MTT)分析体外PEDF转染肿瘤细胞的增殖。以PEDF高表达的肿瘤细胞皮下注射于裸鼠,检测原发性肿瘤的生长。采用抗鼠CD31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检测肿瘤微血管密度。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测肺转移。结果体外研究显示,PEDF显著抑制黑色素瘤A375细胞的增殖;在裸鼠皮下接种高表达PEDF的肿瘤细胞后,与对照细胞比较,高表达PEDF的细胞在裸鼠皮下致瘤能力减弱,肿瘤生长明显减慢;CD31染色显示高表达PEDF的肿瘤微血管密度明显降低[(34±3.75):(12.37±3.52)(P<0.01)],且苏木精伊红染色发现肿瘤肺转移也被显著抑制。结论PEDF可以显著抑制黑色素瘤的新生血管生成,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可能为治疗黑色素瘤提供实验室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素瘤 色素上皮细胞源性因子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