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沙江流域水电移民聚落的“地方-适应”研究:以鲁地拉水电站为例
1
作者 汪芳 李卓起 +1 位作者 徐浩义 闫甲祺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20,共9页
【目的】针对金沙江流域水电开发引发的人水关系重构与地方性网络割裂问题,通过评估金沙江流域水利水电工程对流域人水关系的影响,特别是水电开发性移民在环境变化下的适应性挑战,为移民聚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策略支持。【方法】以金沙... 【目的】针对金沙江流域水电开发引发的人水关系重构与地方性网络割裂问题,通过评估金沙江流域水利水电工程对流域人水关系的影响,特别是水电开发性移民在环境变化下的适应性挑战,为移民聚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策略支持。【方法】以金沙江鲁地拉水电移民聚落为研究对象,构建流域视角下的水利水电移民聚落“地方-适应”保护框架,利用多源数据和随机森林技术,分析水电移民聚落在迁移前后“生活-生产-文化”空间的发展变化,探讨水电移民聚落人居环境“地方-适应”性。【结果】1)水电站水库上下游共淹没37.12 km2的土地,其中包括21.61 km2的金沙江沿岸优质耕地;2)65.8%的原址民居为传统土木结构瓦顶建筑,移民安置点民居48.7%为统一规划的平屋顶建筑,51.3%为加建或改造;3)涛源龙王庙通过持续祭祀活动实现100%原址功能保留,大龙潭水库供水系统完成90%淹没灌区功能替代,实现了水利工程建设与传统祭祀空间保留的协同运作。【结论】水电移民聚落通过地方性要素的适应性重构,在“生产-生活-文化”维度形成系统性响应机制。生活空间以自主营建实践转译地域气候适应性,在统一规划建设中延续空间符号;生产空间融合传统耕作智慧与现代补偿机制,通过作物结构优化重塑生计体系;文化空间通过仪式空间的功能转化与水文化符号的创造性传承,维系流域聚落的地方认同。通过分析移民群体地方性知识的适应性重构,在流域尺度构建协同路径,为剧变环境下人水关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实践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人居 水电移民聚落 人水适应域 金沙江流域 Mask R-CN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俗仪式缓解乡村空心化的作用机制:福建漳州芹坂村的案例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苏婉仪 汪芳 +1 位作者 黄羽滋 薛鹏程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7-32,共6页
【目的】城乡要素快速流动的背景下,缓解乡村因人口流失所产生的空心化趋势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问题。【方法】通过参与式观察与半结构式访谈,梳理、总结了福建省漳州市芹坂村民俗仪式传承对缓解乡村空心化的作用机制。【结果】基于适应性... 【目的】城乡要素快速流动的背景下,缓解乡村因人口流失所产生的空心化趋势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问题。【方法】通过参与式观察与半结构式访谈,梳理、总结了福建省漳州市芹坂村民俗仪式传承对缓解乡村空心化的作用机制。【结果】基于适应性循环理论,发现“巡境”这一民俗仪式是一种以年为周期的“微循环”,通过嵌入乡村从诞生到衰落的整体生命周期循环,来维系乡村活力。民俗仪式对乡村活力的作用具体表现为:1)民俗仪式在历史演化过程中形成了有助于促进适应性循环的行动框架,为乡村记忆延续、文化代际传承、社会网络维系与地方身份认同注入周期性的动力;2)民俗仪式为离乡群体提供了周期性返乡参与集体行动的场所与契机,通过缓解乡村社会网络瓦解并促进城乡人口、经济、信息等资本流动,提升乡村自组织、自适应、持续演化的能力;3)具有时序周期的文化活动对乡村发展的生命周期具有积极的调节作用,村落的适应性循环嵌套模型有助于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从动态循环的角度探究文化传承对村落适应性演化的作用机制。【结论】揭示了民俗仪式对促进乡村的适应性演化具有积极作用,为广泛的空心化乡村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空心化 民俗仪式 乡村社区协作 适应性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性景观是过程的集合
3
作者 汪芳 董颖 王粟童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12,共7页
地方性景观的形成源于地理禀赋与人类实践的层积效应,而流动性增强、同质化开发及环境压力正削弱其多样性。地方性是连接本土与全球、协调保护与创新的关键纽带,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至关重要。因此,探讨城乡地方性景观在“自然-人文”... 地方性景观的形成源于地理禀赋与人类实践的层积效应,而流动性增强、同质化开发及环境压力正削弱其多样性。地方性是连接本土与全球、协调保护与创新的关键纽带,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至关重要。因此,探讨城乡地方性景观在“自然-人文”要素长时序互动中的动态演化机制,分析气候变化、城镇化及人口流动对其重塑作用。多学科融合与技术创新为地方性研究提供了跨尺度分析工具,但数据异构性与历史信息缺失仍存挑战。需要将传统智慧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平衡资本介入与地方特质保护,以增强城乡适应性并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地方性 地方性景观 过程与演化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黄河沿岸传统村落空间结构特征的句法解析
4
作者 高晨舸 汪芳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6-124,共9页
【目的】地处黄土高原黄河流域的传统村落承载着延续千年的黄河文化,映射着人地关系演变与地域文化特征,是历史文脉与遗产价值传承的重要媒介,深化对其空间结构特征的认知,是推进乡村聚落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基础。【方法】以晋西沿黄... 【目的】地处黄土高原黄河流域的传统村落承载着延续千年的黄河文化,映射着人地关系演变与地域文化特征,是历史文脉与遗产价值传承的重要媒介,深化对其空间结构特征的认知,是推进乡村聚落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基础。【方法】以晋西沿黄地区33个传统村落为样本,基于空间句法构建空间轴线模型,使用角度线段分析方法建构十字星型模型,运用K-Prototype混合聚类分析方法,对样本村落空间结构特征属性进行归类。【结果】建构出33个传统村落的空间轴线模型,定量测度样本村落全局-局部空间的协同度、可理解度、可达度,识别空间结构的差异化特征;对比分析样本村落的前景-背景网络的可达度与结构化程度,解析村落空间建构与适应情况;将样本村落空间结构归纳为局部建构型、交通融合型、向心协同型3类。【结论】揭示了传统村落全局-局部、前景-背景空间结构特征与行为活动的内在关联,为乡村聚落遗产保护与传承实践提供优化依据,且为传统村落分类施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空间句法 空间结构 地方性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