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产康多内窥镜手术机器人系统在泌尿外科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7
1
作者 樊书菠(综述) 李学松(审校)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0-143,共4页
近年来,以腹腔镜为代表的微创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外科,但同时腹腔镜手术对术者的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腹腔镜手术者往往需长时间保持不适的手术姿势,给广大术者带来困扰[1]。对于多种泌尿外科肿瘤手术,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系统在保留腹... 近年来,以腹腔镜为代表的微创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外科,但同时腹腔镜手术对术者的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腹腔镜手术者往往需长时间保持不适的手术姿势,给广大术者带来困扰[1]。对于多种泌尿外科肿瘤手术,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系统在保留腹腔镜手术微创优势的同时,能够克服大部分传统腹腔镜手术的缺点,达到与开放手术相当的手术效果[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手术 泌尿外科 内窥镜 开放手术 微创技术 手术机器人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泌尿外科发展战略构想 被引量:2
2
作者 郭应禄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63-365,共3页
关键词 泌尿外科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输尿管损伤外科修复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9
3
作者 熊盛炜 杨昆霖 +4 位作者 丁光璞 郝瀚 李学松 周利群 郭应禄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83-788,F0003,共7页
输尿管损伤可分为外伤性和医源性损伤。外伤性输尿管损伤常见于腹部或盆腔因撞击、车祸、枪击、锐器切割等所致的多脏器复合伤时。输尿管位于腹膜后,受周围脏器及脊柱、肌肉的保护,加之自身有一定的活动性,因而外界暴力所致的输尿管损... 输尿管损伤可分为外伤性和医源性损伤。外伤性输尿管损伤常见于腹部或盆腔因撞击、车祸、枪击、锐器切割等所致的多脏器复合伤时。输尿管位于腹膜后,受周围脏器及脊柱、肌肉的保护,加之自身有一定的活动性,因而外界暴力所致的输尿管损伤相对少见,而医源性输尿管损伤则较外伤性损伤常见。输尿管损伤诊断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可导致尿瘘、输尿管狭窄、肾积水和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给后续治疗带来困难。输尿管损伤治疗方式取决于诊断时间、损伤位置及程度等多种因素,治疗方式涵盖内镜治疗至替代物重建等多种修复手段。本文将重点对长段输尿管损伤外科修复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尿管损伤 修复外科手术 微创外科手术 输尿管膀胱吻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腹腹腔镜经肠系膜入路复发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再成型术的可行性分析(附5例报告) 被引量:8
4
作者 周利群 张仲一 +1 位作者 李学松 何志嵩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40-543,共4页
目的:探讨经腹腹腔镜经肠系膜入路复发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ureteropelvic junction obstruction,UPJO)再成型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06年5月至2008年6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经腹膜后开放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 目的:探讨经腹腹腔镜经肠系膜入路复发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ureteropelvic junction obstruction,UPJO)再成型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06年5月至2008年6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经腹膜后开放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成型术后复发的患者5例,其中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19~32岁,平均24.5岁。狭窄复发发生于术后3~16年,平均7.8年。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腰部酸胀不适,影像学检查显示为典型的UPJO,肾动态扫描示肾排空缓慢,注射呋塞米后有不同程度的排空。手术采用经腹腹腔镜经肠系膜入路,于小肠系膜根部患侧近肾蒂处纵向切开系膜及后腹膜,游离显露肾盂输尿管连接部(ureteropelvic junction,UPJ),注意避免损伤肠管和肠系膜血管。常规切除UPJO,并行Anderson-Hynes法2针连续缝合,吻合肾盂和输尿管。结果:手术时间105~230 min,平均为165 min;术中出血量为50~120 mL,平均为75 mL;术后第1日患者即可下地活动,术后第4~5日撤除引流管;术中和术后未发生副损伤和并发症。截止至2010年10月,随访33~49个月,平均37.5个月,影像学及利尿肾动态检查示UPJ排空通畅。结论:对于腹腔镜经验丰富的医师,经腹腹腔镜经肠系膜入路复发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再成形术是可行和安全有效的,但对于初学腹腔镜者则需慎重选择此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检查 肠系膜 输尿管梗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两种不同术式的双中心疗效对比 被引量:8
5
作者 吴进锋 林榕城 +8 位作者 林友成 蔡旺海 朱庆国 方冬 熊耕砚 张雷 周利群 叶烈夫 李学松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46-652,共7页
目的:比较经腹完全腹腔镜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complete transperitoneal laparoscopic nephroureterectomy, CTNU)和传统后腹腔镜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traditional retroperitoneoscopic nephroureterectomy, TRNU)治疗上尿路尿路上皮癌(... 目的:比较经腹完全腹腔镜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complete transperitoneal laparoscopic nephroureterectomy, CTNU)和传统后腹腔镜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traditional retroperitoneoscopic nephroureterectomy, TRNU)治疗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urinary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 UTUC)的手术安全性和疗效。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和福建省立医院泌尿外科接受CTNU和TRNU手术治疗的UTUC病例,比较两种手术方式患者在临床资料、围术期参数、术后随访结果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最终共纳入病例266例,其中CTNU组94例,TRNU组172例。与CTNU组相比,TRNU组左侧病变比例更大( P <0.05)。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分布、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美国麻醉医师学会评分(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score, ASA score)、肿瘤所在侧别等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所有病例均完成手术,TRNU中有1例因左肾动脉损伤加行开放血管修补术。CTNU组手术时间为(202.9±76.7) min、术中出血量(68.4±73.3) mL、术后引流管留置天数(3.9±1.5) d、引流液总量(181.7±251.5) mL、术后住院天数(7.8±4.1) d;TRNU组手术时间为(203.5±68.7) min、术中出血量(130.2±252.1) mL、术后引流管留置天数(4.3±1.6) d、引流液总量(179.1±167.5) mL、术后住院天数(8.2±3.7) d。CTNU组术中出血量少于TRNU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05)。中位随访时间39个月(1~88个月),TRNU组的5年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 OS)、肿瘤特异性生存率(cancer specific survival, CSS)、无膀胱复发生存率(intra-vesical recurrence free survival, IvRFS)、无病生存率(disease free survival, DFS)分别为75.6%、86.9%、73.8%、57.5%;CTNU组的5年OS、CSS、IvRFS、DFS分别为66.3%、83.5%、75.9%、 58.6%,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TNU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治疗方式,但尚需更进一步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加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尿路 尿路上皮癌 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腹腔完全腹腔镜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治疗上尿路尿路上皮癌 被引量:37
6
作者 刘荣耀 赵鹏举 +8 位作者 李学松 谌诚 陈晓鹏 姚琳 郝瀚 张崔健 郝金瑞 何志嵩 周利群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31-534,共4页
目的:探讨经腹腔完全腹腔镜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治疗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urinary tract urothelialcarcinoma,UUT-UC)的技术要点、临床价值和初步经验总结。方法:收集2010年5月至2011年4月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接受经腹腔完全腹腔镜... 目的:探讨经腹腔完全腹腔镜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治疗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urinary tract urothelialcarcinoma,UUT-UC)的技术要点、临床价值和初步经验总结。方法:收集2010年5月至2011年4月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接受经腹腔完全腹腔镜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的25例UUT-UC患者,其中肾盂癌14例,输尿管癌11例;右侧15例,左侧10例。结果:所有25例患者的手术均由同一术者完成,应用标准4或5个穿刺套管,完全腹腔镜下行肾、输尿管全长切除及膀胱袖状切除。手术时间120~180 min,平均时间150 min。术中出血20~100 mL,平均40 mL,无严重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5(4~6)天,术后平均随访5.5个月(1~12个月),在随访时间超过3个月的19例患者中,1例患者在术后3个月因膀胱肿瘤复发接受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 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ur,TURBT)。结论:经腹腔完全腹腔镜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治疗UUT-UC具有损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的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道上皮 输尿管肿瘤 腹腔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肠代输尿管术治疗医源性长段输尿管损伤 被引量:11
7
作者 刘沛 吴鑫 +5 位作者 朱雨泽 唐琦 方冬 李学松 郝金瑞 周利群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43-647,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回肠代输尿管术治疗医源性长段输尿管损伤的疗效。方法:总结自2010年8月至2014年9月期间接受回肠代输尿管术的9例医源性长段输尿管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例,女性6例,中位年龄40岁。中位输尿管损伤长度为20 cm,范... 目的:探讨应用回肠代输尿管术治疗医源性长段输尿管损伤的疗效。方法:总结自2010年8月至2014年9月期间接受回肠代输尿管术的9例医源性长段输尿管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例,女性6例,中位年龄40岁。中位输尿管损伤长度为20 cm,范围13~25 cm。常见医源性输尿管损伤原因为泌尿外科手术6例,妇产科手术2例,普外科手术1例。9例患者均行回肠代输尿管术,术后留置输尿管内双J管1~2个月。对所有入组患者进行门诊及电话随访,了解其并发症及术后肾功能情况,采用Clavien并发症分级系统对术后并发症进行分级。结果:9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为203~394 min,平均(278.1±68.8)min,估计出血量为10~1 000 m L(中位数200 m L),平均住院时间为(16.8±7.5)d。4例(44.4%)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均为ClavienⅠ~Ⅱ级轻微并发症,其中不全肠梗阻3例(33.3%),近端吻合口漏1例(11.1%)。中位随访时间11个月,8例(88.9%)患者术后肌酐水平较术前相比有所改善或稳定。随访过程中3例(33.3%)患者出现轻度肾积水,但无明显症状亦不需特殊处理;1例(11.1%)患者发生短期泌尿系感染,需口服抗生素治疗;未发现代谢性并发症发生。结论:回肠代输尿管术是一种可选择的尿路重建方式,尤其对难治性医源性长段输尿管损伤的治疗效果满意,其远期临床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肠 吻合术 外科 输尿管疾病 医源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饮水习惯与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李志华 徐纯如 +7 位作者 刘颖 贯华 张萌 车新艳 唐琦 黄燕波 李学松 周利群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21-627,共7页
目的:探究饮水习惯与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UTU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2020年8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拟行根治性切除术的UTUC患者,在术前进行问卷调查,了解... 目的:探究饮水习惯与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UTU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2020年8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拟行根治性切除术的UTUC患者,在术前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饮水习惯,结合其术后病理特点进行统计分析。统计过程采用SPSS 22.0软件,首先采用列联表χ^(2 )检验,对UTUC肿瘤病理特点作为因变量与患者一般信息、既往史及饮水习惯相关因素等作为自变量逐一进行初步分析,筛选出针对各因变量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满足P<0.2的自变量,将筛选后的变量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239例患者,男性134例,女性105例,平均年龄(68.1±9.98)岁,中位病程4.8个月。统计结果提示,经调整了混杂因素的影响后,有白天每小时至少饮水1次习惯的UTUC患者患高级别(G3)肿瘤的概率增加(OR=1.941,95%CI:0.352~1.029,P<0.01);有白天每小时至少饮水1次习惯的患者相对于没有这一习惯的患者患多灶性UTUC肿瘤的发病风险显著下降(OR=0.344,95%CI:1.18~5.582,P=0.004),同时有每次饮水≥100 mL习惯的患者相对于无这一习惯者多灶性UTUC肿瘤的发病风险也显著下降(OR=0.477,95%CI:0.225~1.012,P=0.046);有自我关注每日饮水这一习惯的患者相对于无这一习惯的患者患肾盂癌的风险显著升高(OR=2.530,95%CI:1.434~4.463,P=0.001),而患输尿管癌的风险显著降低(OR=0.314,95%CI:0.172~0.573,P<0.01);其他纳入回归模型的变量对肿瘤病理特点发生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有白天每小时至少饮水1次、每次饮水≥100 mL、自我关注每日饮水等饮水习惯分别与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病理特点(如肿瘤G3、肿瘤多灶性及肿瘤位于肾盂或输尿管)存在显著相关性,这一结论仍需后续更高证据等级的试验加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 饮水习惯 病理特征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上尿路尿路上皮癌30例临床诊疗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康永明 方冬 +1 位作者 李学松 周利群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3期290-294,共5页
目的探讨双侧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临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02年1月至2011年5月诊治的30例原发性双侧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患者,根据患者肾功能分组,按eGFR≥60 mL/min,15 mL/min≤eGFR<60 mL/min,eGFR<15 mL/mi... 目的探讨双侧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临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02年1月至2011年5月诊治的30例原发性双侧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患者,根据患者肾功能分组,按eGFR≥60 mL/min,15 mL/min≤eGFR<60 mL/min,eGFR<15 mL/min分为A、B、C 3组,A、B组患者主要采用一侧保留肾功能和另一侧根治性切除的主要治疗方式,C组患者主要采用双侧根治性切除的方式治疗,分析各种手术方式对不同肾功能状态的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30例患者手术治疗均取得成功,其中A组患者,术后肿瘤复发率为33.33%,1例患者术后肾衰竭行透析治疗,1例患者术后7年因肿瘤原因死亡。B组患者,尿路上皮肿瘤复发率为31.25%,3例患者随访期间因肾衰竭行透析治疗,3例患者死亡。C组患者术后均行透析治疗,尿路上皮肿瘤复发率为37.5%,随访期间死亡3例。3组生存率、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根据患者肾功能情况和肿瘤特征,选择合适的方式治疗双侧上尿路尿路上皮癌。保留肾功能的治疗方法对于双侧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患者而言是一种可选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 手术治疗 肾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医务人员尿失禁及其对生活质量影响的现况调查 被引量:11
10
作者 车新艳 吴士良 +2 位作者 陈宇珂 黄燕波 杨洋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06-710,共5页
目的:探索北京市女性医务人员尿失禁的发病情况相关因素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进行抽样调查,对抽取的146名女性医务人员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其一般信息、排尿习惯、尿失禁患病率、尿失... 目的:探索北京市女性医务人员尿失禁的发病情况相关因素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进行抽样调查,对抽取的146名女性医务人员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其一般信息、排尿习惯、尿失禁患病率、尿失禁严重程度、尿失禁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排除处于妊娠期、处于尿路感染期、合并神经原性膀胱或尿道狭窄的调查对象。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结果:共纳入146名女性医务人员,有63(43.2%)名患有压力性尿失禁。全部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为(39.4±9.9)岁,平均体重指数为(22.3±3.4)kg/m2,中位分娩次数为1次(范围:0~3次),有自然分娩史的人数为50例,有32例(21.9%)患有慢性便秘。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有便秘史和自然分娩史是尿失禁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非尿失禁组的研究对象在总生活质量、行为维度、心理维度、社会维度方面均显著优于尿失禁组(P<0.001)。尿失禁在行为维度(r=-0.449,P<0.001)、心理维度(r=-0.538,P<0.001)、社会维度(r=-0.454,P<0.001)几个方面均明显影响研究对象的生活质量。结论:尿失禁在女性医务工作人员中有一定的发病率,并在行为、心理、社会各方面影响其生活质量,便秘史与自然分娩次数是女性医务人员发生尿失禁的独立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失禁 女性 相关因素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腹腔镜下肿瘤吸除术与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对比 被引量:7
11
作者 徐奔 张喆楠 +2 位作者 罗程 宋海峰 张骞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00-704,共5页
目的:比较分析后腹腔镜下肿瘤吸除术与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又称肾错构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6年8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就诊行手术治疗的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入组患者121例,能有效搜... 目的:比较分析后腹腔镜下肿瘤吸除术与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又称肾错构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6年8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就诊行手术治疗的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入组患者121例,能有效搜集资料并完成随访者共74例。将74例患者根据实施术式的不同分成两组:采用后腹腔镜下肿瘤吸除术治疗的共43例(A组),采用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的共31例(B组),将两组患者的围术期及术后复查数据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基本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相比,手术出血量(48.7 m L vs.102.9 m L)、热缺血时间(21.2 min vs.28.5 min)、手术时间(70.1 min vs.103.6min)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围术期无并发症发生,B组患者发生出血2例、漏尿1例,均经保守治疗好转,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术后平均肌酐水平1.13 mg/d L,B组患者术后平均肌酐水平1.08 mg/d L,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平均52.6个月的随访期内,A组患者复发3例(7.0%),B组患者复发2例(6.5%),两组患者无瘤复发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后腹腔镜下肿瘤吸除术治疗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更短,与传统的肾部分切除术相比,安全性方面可能具有一定的潜在优势,且肿瘤复发率低、无瘤复发生存期长,能取得与肾部分切除术相同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血管肌脂瘤 腹腔镜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4例恶性潜能未定的前列腺间质肿瘤病例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毅 刘志坚 +5 位作者 沈棋 吴静云 范宇 李德润 虞巍 何志嵩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21-624,共4页
目的:探讨恶性潜能未定的前列腺间质肿瘤(stromal tumor of uncertain malignant potential,STUMP)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20年4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诊治的14例STUMP患者... 目的:探讨恶性潜能未定的前列腺间质肿瘤(stromal tumor of uncertain malignant potential,STUMP)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20年4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诊治的14例STUMP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27~78岁(平均54岁),病程1~180个月(平均46个月)。以排尿困难、尿路刺激症状为主要表现,直肠指诊可提示前列腺肿物,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正常或轻度升高,经直肠超声及磁共振提示前列腺肿瘤或前列腺增生结节。结果:3例仅行前列腺穿刺活检术,2例仅行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9例经病理明确诊断后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或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镜下观察前列腺间质细胞过度增生,呈梭形细胞,细胞异型性不明显,核分裂像少见。免疫组织化学检查,PSA均为阴性,波形蛋白均为阳性,CD34及孕激素受体多呈阳性,Ki67阳性指数为1%~20%(平均6%)。病理诊断为恶性潜能未定的前列腺间质肿瘤。随访时间10~96个月(平均65个月),失访2例,死亡1例,9例术后未见复发,2例因局部复发而多次行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结论:STUMP的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可通过前列腺穿刺活检获得病理学诊断;早期发现确诊,结合临床制定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恶性潜能未定的前列腺间质肿瘤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后肠梗阻的危险因素分析(附740例报道) 被引量:25
13
作者 孟一森 苏杨 +10 位作者 范宇 虞巍 王宇 郑卫 谌诚 周利群 张骞 李学松 韩文科 何志嵩 金杰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28-633,共6页
目的:分析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后发生肠梗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2005年1月至2014年8月期间接受根治性膀胱全切手术的患者共749例,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与术后肠梗阻之间的相关性。排除9例接受原位回肠新膀... 目的:分析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后发生肠梗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2005年1月至2014年8月期间接受根治性膀胱全切手术的患者共749例,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与术后肠梗阻之间的相关性。排除9例接受原位回肠新膀胱的患者,共740例患者入选,其中男性596例,女性144例。患者中位年龄67岁,中位体重指数23.0 kg/m^2,共有82例患者(11.1%)术后发生肠梗阻。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肠梗阻,将患者分为术后无肠梗阻组和术后肠梗阻组。结果:术后发生肠梗阻患者的年龄较大(中位年龄68岁vs.67岁,P=0.025),体重指数偏低(中位体重指数23.2 kg/m^2vs.23.9 kg/m^2,P=0.006);相对于接受输尿管皮肤造口的患者,接受回肠膀胱尿流改道的患者肠梗阻发生率更高[13.2%(66/500)vs.6.7%(16/240),P=0.008];行盆腔淋巴结清扫的患者肠梗阻发生率高于未行盆腔淋巴结清扫的患者[12.2%(77/632)vs.4.6%(5/108),P=0.021]。发生肠梗阻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更长(中位住院时间24 d vs.17 d,P=0.000)。术后肠梗阻与性别、既往腹部手术史、术前血红蛋白和肌酐水平、美国麻醉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评分、手术时间、出血量、异体输血、开放或腹腔镜手术、术后入监护室、肿瘤分期等因素均无相关性。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值1.185,95%置信区间1.036~1.355,P=0.013)、体重指数(OR值0.605,95%置信区间0.427~0.857,P=0.005)、尿流改道方式(OR值2.422,95%置信区间1.323~4.435,P=0.004)、盆腔淋巴结清扫(OR值2.798,95%置信区间1.069~7.322,P=0.036)和术后肠梗阻的发生具有相关性。结论: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后肠梗阻的发生与年龄和体重指数存在相关性,高龄和低体重指数的患者发生术后肠梗阻的危险性增加;接受回肠膀胱尿流改道和盆腔淋巴结清扫的患者术后肠梗阻的发生率高于接受输尿管皮肤造口和不进行盆腔淋巴结清扫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梗阻 膀胱切除术 危险因素 淋巴结清除术 尿流改道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多西他赛联合泼尼松治疗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疗效的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14
作者 杨恺惟 虞巍 +5 位作者 宋毅 黄立华 韩文科 何志嵩 金杰 周利群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92-596,共5页
目的:探讨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etastatic castration 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m CRPC)患者接受多西他赛+泼尼松治疗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5年3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 目的:探讨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etastatic castration 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m CRPC)患者接受多西他赛+泼尼松治疗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5年3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接受多西他赛联合泼尼松治疗有效性的影响因素。研究纳入的多西他赛联合泼尼松治疗的m CRPC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相关的临床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共60例患者接受治疗,对其中33例临床资料完整的患者进行分析。化疗有效定义为化疗4个周期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较基线下降≥50%,且影像学改变按照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RECIST)无进展。其化疗时中位PSA为153.4μg/L(6.6~9 952.0μg/L),共20例(60.6%)为治疗有效,单因素分析后发现Gleason评分较低者化疗有效性较差(P=0.034);化疗时存在淋巴结转移者有效率较高(P=0.032);内脏转移者共15例,其中12例(80%)患者治疗有效(P=0.041);化疗时出现贫血的患者(HGB≤120 g/L)共10例,化疗有效者3例(30%,P=0.024)。结论:对于m CRPC患者,初发时Gleason评分≤7、诊断时合并淋巴结转移、内脏转移以及化疗时存在贫血是化疗能否有效的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去势抵抗性 肿瘤转移 多西他赛 泼尼松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迎接生命科学第三次革命 重视微能量医学发展 被引量:29
15
作者 郭应禄 辛钟成 +2 位作者 李辉喜 林桂庭 Tom F.Lue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59-565,共7页
近年来,以能量为标记的机械生物力学对生命现象的影响受到世界科学界的广泛重视,尤其是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以Phillip A Sharp为首的一批科学家强力倡导,推动该领域的发展。2011年1月4日召开的2011年美国科学促进会年会,明确该领域的... 近年来,以能量为标记的机械生物力学对生命现象的影响受到世界科学界的广泛重视,尤其是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以Phillip A Sharp为首的一批科学家强力倡导,推动该领域的发展。2011年1月4日召开的2011年美国科学促进会年会,明确该领域的发展将成为生命科学的第三次革命,并发表了一份白皮书,提出生命科学、物理学、工程学的融合将会改变我们的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能量 超声波 冲击波 电磁场 生物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雄激素受体在前列腺癌细胞激素非依赖转化中的表达及调控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海峰 刘武江 +4 位作者 金杰 周利群 梁丽莉 王莹 郭应禄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90-495,共6页
目的:研究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在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androgen dependent prostate can-cer,ADPC)细胞系LNCaP转化成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androgen independent prostate cancer,AIPC)过程中的表达变化,以及其受Wnt信号... 目的:研究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在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androgen dependent prostate can-cer,ADPC)细胞系LNCaP转化成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androgen independent prostate cancer,AIPC)过程中的表达变化,以及其受Wnt信号通路和蛋白酶体降解通路调控的机制。方法:应用活性炭滤过的低激素胎牛血清培养LNCaP细胞,得到雄激素非依赖的LNCaP亚系LNCaP-AI(androgen independent)细胞。应用细胞增殖试验检测LNCaP-AI的细胞生长曲线。应用Western blot、RT-PCR分析激素依赖性转化过程中的AR、前列腺特异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的表达变化。在AIPC细胞中,应用Wnt信号通路阻滞剂IWR-1及蛋白酶体通路抑制剂乳胞素(lactacystin)处理细胞,观察Wnt信号通路和蛋白酶体信号通路对AR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在体外低激素环境中生长6个月后,LNCaP细胞变成雄激素非依赖性的LNCaP亚系LNCaP-AI。表现为对雄激素依赖性减弱,细胞增殖加快,PSA的表达增高。在转化为LNCaP-AI的过程中,AR mRNA水平短期上调,后恢复到原始水平,但蛋白水平一直处于下调趋势。IWR-1处理的LNCaP-AI,AR mRNA及蛋白的表达下调。乳胞素处理的LNCaP-AI,AR mRNA无变化而蛋白表达上调。结论:在体外前列腺癌细胞由激素依赖性向非依赖性转化的过程中,AR mRNA表达仅有一过性增高,而蛋白表达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进一步研究发现,Wnt信号通路和蛋白酶体通路可能对AR的蛋白表达有调控作用。Wnt信号通路的抑制或蛋白酶体信号通路的增强可能是AR蛋白表达下调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 雄激素 前列腺肿瘤 肿瘤 激素依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惰性前列腺癌临床筛选标准的比较 被引量:2
17
作者 范宇 刘茁 +15 位作者 张莲 李德润 何群 杨新宇 沈棋 胡帅 刘漓波 山刚志 李淑清 孟一森 王宇 虞巍 张骞 何志嵩 周利群 金杰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86-591,共6页
目的:依据临床病理资料对目前国际上使用最广泛的5种术前判断惰性前列腺癌的筛选标准进行探讨,以探索这些标准对国人惰性前列腺癌筛查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4年4月,314例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行前列腺穿刺活检确诊,并... 目的:依据临床病理资料对目前国际上使用最广泛的5种术前判断惰性前列腺癌的筛选标准进行探讨,以探索这些标准对国人惰性前列腺癌筛查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4年4月,314例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行前列腺穿刺活检确诊,并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的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手术病理资料。以手术病理Gleason评分≤6、分期T2、癌灶总体积≤0.5 m L作为惰性前列腺癌的病理标准,对比国际上研究较多的5种判断惰性前列腺癌的临床标准,分别为Epstein标准(EC)、Sloan-Kettering纪念肿瘤中心标准(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MSKCC)、国际前列腺癌研究-主动监测标准(Prostate Cancer Research International:Active Surveillance,PRIAS)、UCSF标准(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 Francisco,UCSF)和UM标准(University of Miami,UM),对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下面积(areas under the receiver-operating curve,AUC)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各方法预测惰性前列腺癌的效能差异。结果:临床病理资料中,共有49例(16%)病例符合5种标准中的任意一种筛选标准,不考虑重复计算,其中符合Epstein标准者24例、符合MSKCC者33例、符合PRIAS者28例、符合UCSF者34例、符合UM标准者22例,仅8例(3%)符合全部标准。手术病理中,共24例(8%)符合惰性前列腺癌的病理标准。通过比较临床病理与手术病理资料,UCSF、MSKCC两标准在敏感性和特异性上均有良好的表现,AUC也大于其他3种标准,统计效能较高;Epstein、PRIAS两标准的阳性预测值较高,敏感性、特异性略低,统计效能中等;UM标准的敏感性、阳性预测值及AUC都较低,统计效能显著低于其他4种标准;符合全部5种筛选标准不能提高统计效能。结论:UCSF标准筛选惰性前列腺癌的预测效能高于其他标准,但其准确性仍较低,符合全部5种筛选标准并不能提高预测效能,此结果与国外大样本结果并不完全一致,因此需要进一步探讨更适合中国人的筛选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活组织检查 前列腺特异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后腹腔及经腹入路腹腔镜技术在肾癌伴下腔静脉瘤栓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学松 周利群 +1 位作者 唐琦 张争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69-570,共2页
约4%~10%肾癌患者可能伴有静脉系统侵犯,其中近一半患者瘤栓突入下腔静脉,形成下腔静脉瘤栓。既往研究显示,此类患者接受根治肾切除及下腔静脉瘤栓取出术后可获得较好的远期预后。由于此术式涉及到肿瘤切除、下腔静脉游离、阻断、瘤栓... 约4%~10%肾癌患者可能伴有静脉系统侵犯,其中近一半患者瘤栓突入下腔静脉,形成下腔静脉瘤栓。既往研究显示,此类患者接受根治肾切除及下腔静脉瘤栓取出术后可获得较好的远期预后。由于此术式涉及到肿瘤切除、下腔静脉游离、阻断、瘤栓取出及下腔静脉修补等复杂手术操作,既往多采用开放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下腔静脉瘤栓 腹腔镜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症因子预处理的脂肪干细胞可明显抑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增殖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子成 程立 +3 位作者 吕同德 苏黎 林健 周利群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90-594,共5页
目的:观察炎症因子预处理脂肪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ASCs)模拟异常炎症环境能否增强ASCs抑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体外增殖的能力。方法:先用酶消化法对ASCs进行分离及体外培养,流... 目的:观察炎症因子预处理脂肪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ASCs)模拟异常炎症环境能否增强ASCs抑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体外增殖的能力。方法:先用酶消化法对ASCs进行分离及体外培养,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CD分子表达情况,用特定培养基诱导分化并鉴定其向脂肪组织和骨组织分化的能力。将PBMCs用CFSE标记后,与炎症因子预处理后的ASCs共培养,对照组无ASCs或使用未经炎症因子处理的ASCs,同时用CD3/CD28刺激PBMCs增殖,最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BMC的母代细胞比例,从而判断其增殖情况。结果:ASCs形态为梭形,密集时可成鱼群状生长,可在诱导培养基培养下向脂肪组织和骨组织分化,表面CD分子表达情况与国际脂肪治疗联盟的关于ASCs的说明一致。PBMCs与ASCs体外共培养后,与无ASCs组相比,PBMCs的母代细胞比例有所增加,但效果并不显著,而将PBMCs与用炎症因子预处理后的ASCs共培养,PBMCs的母代细胞比例有明显增加(炎症因子处理后ASCs组38.7%±10%vs.无ASCs组28.4%±8.9%,P<0.05),说明炎症因子预处理的ASCs可明显抑制PBMCs的增殖。结论:炎症因子可增强ASCs的抗炎能力,该发现有助于ASCs更好地在组织修复领域发挥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组织 干细胞 组织工程 白细胞 单核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