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尺度对流系统:从年际年代际变率到气候响应
1
作者 聂绩 林中曦 +7 位作者 李普曦 杨邱 丁天 宋丰飞 孟智勇 孙建华 李建 赵传峰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70-785,共16页
中尺度对流系统(MCS)是由多个对流系统组成的云系,其降水水平空间尺度介于雷暴单体与温带气旋之间,时间尺度通常为数小时或更久,频繁引发高影响、致灾性强的天气事件。受到青藏高原、东亚季风等地理和气候系统影响,中国的MCS展现出独特... 中尺度对流系统(MCS)是由多个对流系统组成的云系,其降水水平空间尺度介于雷暴单体与温带气旋之间,时间尺度通常为数小时或更久,频繁引发高影响、致灾性强的天气事件。受到青藏高原、东亚季风等地理和气候系统影响,中国的MCS展现出独特的时、空分布特征,对中国水资源、暴雨及洪涝灾害产生重大影响。MCS的研究对于提升天气预报精确度等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极端天气等适应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价值。系统回顾了中国学者在MCS的变率和气候响应领域的重要成果和进展。自20世纪60年代中国开始对MCS进行观测试验以来,随着观测技术的进步,对MCS的统计分析和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已从单一案例和短期统计分析,发展到对多区域、长时间尺度的精细特征和机理的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中国的气象工作者对MCS的时、空变率进行了大量分析,并将MCS的发生、发展与背景条件相结合,取得了一系列关于MCS长期变异性统计分析和机理研究的重要成果。从中国不同区域MCS的年际和年代际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降水变率的贡献,以及气候长期变率对MCS的调控机制两方面回顾了MCS的年际和年代际变率的相关研究。对于全球变暖背景下MCS的响应这一热点和前沿问题,回顾了气候变化对MCS频率和强度的影响的观测和机理研究,并探讨了气溶胶排放和城市化等人类活动对MCS的影响。最后,对MCS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对流系统 年际变率 年代际变率 气候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地形影响大气和海洋经圈环流的耦合模式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孙瑜 杨海军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35-744,共10页
利用气候系统模式(CESM1.0)研究陆地地形改变对大气海洋经圈环流的影响。模式首先给出真实海陆分布及陆地地形情况下的大气海洋气候态,然后给出平板陆地情况下(陆地海拔均匀10 m)的气候态。与真实世界相比,平板陆地情形下大气海洋经圈... 利用气候系统模式(CESM1.0)研究陆地地形改变对大气海洋经圈环流的影响。模式首先给出真实海陆分布及陆地地形情况下的大气海洋气候态,然后给出平板陆地情况下(陆地海拔均匀10 m)的气候态。与真实世界相比,平板陆地情形下大气海洋经圈环流发生重大改变:首先,年平均大气对流中心南移到赤道附近,使得大气哈德雷环流相对于赤道对称;其次,海洋的经向翻转流变强,大西洋经向翻转流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在太平洋出现强大的经向翻转流及热盐环流。在平板陆地情形下,北半球中高纬度大气抬升减弱,向北的大气热量输送减少,北半球温度降低,大气对流中心因而向赤道迁移;同时,海洋向极地的热量输送也减弱,中高纬度海洋变冷,北太平洋海水密度增加很多,北大西洋海水密度降低,导致海洋经向翻转流从大西洋转移到太平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系统模式 平板陆地 经圈环流 经向热量输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西洋热盐环流减弱对热带太平洋气候平均态及年际变率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昕容 杨海军 王宇星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42-250,共9页
利用一个完全耦合的海气模式,通过对比分析两组试验中海表温度、盐度、风应力等气候态变化特征以及ENSO强度和频率的变化,研究热带太平洋气候平均态及年际变率对热盐环流减弱的响应。在北大西洋高纬地区注入1 Sv淡水后,大西洋经向翻转流... 利用一个完全耦合的海气模式,通过对比分析两组试验中海表温度、盐度、风应力等气候态变化特征以及ENSO强度和频率的变化,研究热带太平洋气候平均态及年际变率对热盐环流减弱的响应。在北大西洋高纬地区注入1 Sv淡水后,大西洋经向翻转流(AMOC)减弱约90%,这直接导致向北的经向热量输送减少,使北大西洋有明显降温,南大西洋略有升温。这些变化会经过大气和海洋的远程传播以及局地海气反馈作用,影响热带太平洋气候平均态:赤道东西太平洋的SST都略有增温,但纬向温度梯度和纬向风应力并没有太大变化,赤道太平洋温跃层的深度和倾斜度也基本保持不变。相应地,ENSO强度和频率也没有明显变化。由此得出结论:热盐环流减弱会引起全球气候平均态的变化,但对热带太平洋的年际变率没有太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盐环流 ENSO 淡水试验 大西洋经向翻转流(AMO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球世界气候态与经向热量输送的数值模拟试验
4
作者 李庆 杨海军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51-262,共12页
利用完全耦合的气候模式(FOAM),通过两组理想的水球试验,研究水球气候系统中的平均气候态和经向热量输送。两组水球试验分别是Aqua和Ridge,前者整个星球完全被水覆盖,没有任何陆地,后者与前者的唯一区别是从南极到北极有一道连续的地脊... 利用完全耦合的气候模式(FOAM),通过两组理想的水球试验,研究水球气候系统中的平均气候态和经向热量输送。两组水球试验分别是Aqua和Ridge,前者整个星球完全被水覆盖,没有任何陆地,后者与前者的唯一区别是从南极到北极有一道连续的地脊。相比于现实世界,水球世界的气候更加温暖,极地几乎没有海冰。北半球的经向温度梯度较现实世界弱,导致北半球的大气经向热量输送较小。这些差别主要来源于海陆分布改变造成的行星反照率的改变,而云量的增加部分抵消了这种改变。尽管在两个水球试验中海洋环流和平均温度场差别很大,但大气平均气候态差别不大。不同于Ridge,在Aqua中赤道区域出现"反"哈德雷环流,使得低纬度大气向赤道方向输送热量。尽管水球世界的海洋环流与现实世界相比发生了巨大改变,但总的经向热量输送及其在大气和海洋之间的分配依然保持稳定。中小尺度的涡旋和扩散引起的经向热量输送部分抵消了大尺度环流引起的经向热量输送,尤其在中纬度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球试验 平均气候态 经向热量输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大西洋热盐环流对温室气体浓度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2
5
作者 朱江 杨海军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31-238,共8页
利用海–气耦合模式模拟了北大西洋热盐环流对外强迫的平衡响应。大气中CO2浓度加倍后,热盐环流强度将减弱约20%;大气中CO2浓度减半后,热盐环流将增强约13%。研究结果表明,热盐环流对外强迫的响应有两个阶段:瞬变阶段和平衡阶段。瞬变... 利用海–气耦合模式模拟了北大西洋热盐环流对外强迫的平衡响应。大气中CO2浓度加倍后,热盐环流强度将减弱约20%;大气中CO2浓度减半后,热盐环流将增强约13%。研究结果表明,热盐环流对外强迫的响应有两个阶段:瞬变阶段和平衡阶段。瞬变响应主要取决于局地海表热通量和淡水通量的变化,平衡响应还与非局地热量输送和淡水输送过程有关,两个过程作用相互竞争。在CO2加倍实验中,与淡水输送相关联的正反馈作用更强,导致热盐环流略有恢复;在CO2减半实验中,热量输送与淡水输送作用相抵,热盐环流没有明显的恢复。此外,海水密度与其温度的非线性关系导致CO2加倍和减半实验中热盐环流的响应大小是非对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盐环流 平衡响应 瞬变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室气体变化数值模拟试验中全球降水和温度变化的迟滞效应 被引量:4
6
作者 孙道勋 杨海军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63-771,共9页
利用耦合气候模式(GFDL-CM2.1)研究变动气候背景下全球平均降水和温度的变化。不同情景CO2强迫试验表明,降水变化存在明显的迟滞效应。全球平均降水与地表温度的变化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但是降水同时也受到CO2浓度的直接影响。在CO2增... 利用耦合气候模式(GFDL-CM2.1)研究变动气候背景下全球平均降水和温度的变化。不同情景CO2强迫试验表明,降水变化存在明显的迟滞效应。全球平均降水与地表温度的变化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但是降水同时也受到CO2浓度的直接影响。在CO2增加又恢复的试验中,降水变化滞后于地表温度变化,出现降水"迟滞效应"。在CO2增加过程中,温室效应增强会立即导致大气长波吸收增强,大气获得的净辐射能量增加,为维持大气能量收支平衡,地面向上潜热通量受到抑制,形成CO2增加对降水的抑制效应。随之而来的温度上升则主要引起大气层顶出射长波辐射以及大气对地表的长波回辐射增加,大气净辐射能量减少,地面潜热通量增加,从而引起降水的增加。在CO2减少过程中,情况正好相反,温室效应减弱会增加降水,而温度降低会减少降水。温度和CO2对降水的不同影响决定了降水的迟滞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模式 温室效应 变动气候 降水 迟滞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致西太平洋海温异常的主要因素研究
7
作者 宋阳阳 王志福 刘征宇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06-812,共7页
通过对不同区域海表面温度(SST)资料做超前/滞后相关性分析,研究导致西太平洋SST异常的主要因素。基于东、西太平洋相互作用理论和印度洋电容器效应理论,将热带西太平洋SST异常的变化分别与热带东太平洋和印度洋SST异常做超前/滞后相... 通过对不同区域海表面温度(SST)资料做超前/滞后相关性分析,研究导致西太平洋SST异常的主要因素。基于东、西太平洋相互作用理论和印度洋电容器效应理论,将热带西太平洋SST异常的变化分别与热带东太平洋和印度洋SST异常做超前/滞后相关性分析,得到每个格点与强迫场之间相关性最显著的月份,从时间的角度研究西太平洋SST异常变化与东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关系。按照上述两种理论,由于海洋的比热大,热响应时间较长,西太平洋SST变化应滞后于东太平洋或印度洋2~3个月。分析结果显示,在El Nino和La Nina事件下,西太平洋SST异常变化均超前于东太平洋1~2个月时相关性最显著;同时,西太平洋SST异常变化超前于印度洋3~4个月时相关性最显著。这表明热带东太平洋和印度洋都不是导致西太平洋SST异常变化的主要因素,西太平洋SST异常可能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气相互作用 西太平洋 超前 滞后相关性分析 海温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副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对赤道海洋的影响
8
作者 王璐 杨海军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91-798,共8页
利用完全耦合的气候模式进行敏感性试验,定量研究副热带太平洋不同经度带的海表面温度异常(SSTA)对赤道太平洋的影响。研究发现,赤道表层和温跃层海温对副热带太平洋(20°—30°N)西部、中部和东部SSTA的热力响应是相当的。研... 利用完全耦合的气候模式进行敏感性试验,定量研究副热带太平洋不同经度带的海表面温度异常(SSTA)对赤道太平洋的影响。研究发现,赤道表层和温跃层海温对副热带太平洋(20°—30°N)西部、中部和东部SSTA的热力响应是相当的。研究中强调大气海洋耦合在副热带SSTA影响赤道温跃层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并提出一种间接的、较"海洋通道"机制更为快速的机制:副热带SSTA引发局地大气的气旋性响应,继而引起局地海洋内区的上升流和其面向赤道一侧海洋内区的下沉流,该下沉流造成的局部温跃层暖异常向着赤道传播,导致赤道温跃层增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热带 赤道 SSTA 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对全球大气温度和水汽分布的影响
9
作者 姚杰 温琴 +2 位作者 沈星辰 邵星 杨海军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79-1185,共7页
利用耦合的气候模式CESM,定量研究青藏高原对全球大气温度和水汽分布的影响。通过对比采用真实地形的参考实验(Real)和去掉青藏高原的敏感性实验(NoTibet)发现,去掉青藏高原会使北半球大气变冷、变干,对南半球的影响不明显。北半球中高... 利用耦合的气候模式CESM,定量研究青藏高原对全球大气温度和水汽分布的影响。通过对比采用真实地形的参考实验(Real)和去掉青藏高原的敏感性实验(NoTibet)发现,去掉青藏高原会使北半球大气变冷、变干,对南半球的影响不明显。北半球中高纬度从地表至平流层均有强烈降温,地表的降温中心在北大西洋,年平均降温幅度达5oC,高空的降温中心在100 hPa的平流层,年平均降温幅度达2oC。北大西洋和南亚地区湿度减少,南大西洋和东非地区湿度增加。北半球变冷主要是海洋向北经向热量输送减少的结果,一方面增强了北半球的经向温度梯度,导致Hadley环流增强,加强了中低纬地区向北的大气热量输送,部分补偿了海洋向北减少的热量输送,维持了北半球中低纬度的能量平衡;另一方面,使得北半球中高纬度蒸发作用减弱,大气中水汽含量减少,北半球变得寒冷干燥。初步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对北半球气候有重大影响,影响范围可达北半球高纬度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Hadley环流 经向热量输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分辨率下青藏高原对大西洋经向翻转流影响的耦合模式研究
10
作者 邵星 杨海军 +3 位作者 李洋 姜睿 姚杰 杨千姿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1-131,共11页
利用耦合地球系统模式CESM1.0,探究不同分辨率下青藏高原对大西洋经向翻转流(AMOC)的影响。对比有青藏高原地形与无青藏高原地形的试验,发现移除青藏高原后AMOC的变化与模式分辨率有关,不同分辨率下AMOC的变化不一致,低分辨率试验中AMO... 利用耦合地球系统模式CESM1.0,探究不同分辨率下青藏高原对大西洋经向翻转流(AMOC)的影响。对比有青藏高原地形与无青藏高原地形的试验,发现移除青藏高原后AMOC的变化与模式分辨率有关,不同分辨率下AMOC的变化不一致,低分辨率试验中AMOC强度降低89%,高分辨率试验中仅降低13%。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不同分辨率下对深水形成有重要贡献的混合层潜沉位置和强度的变化显著不同:低分辨率试验主要位于格陵兰海?冰岛海?挪威海(GIN),高分辨率试验主要位于拉布拉多海,移除青藏高原后,高、低分辨率试验中潜沉均减弱,但低分辨率试验中减弱幅度大于高分辨率试验,高分辨率试验中位于拉布拉多海的潜沉强度减弱最明显,低分辨率试验中所有海域的潜沉强度均减弱,GIN海域尤其明显。模拟结果与观测风场数据以及北大西洋深水形成最新观测结果的对比表明,在所研究海域,低分辨率耦合模式的模拟结果更接近观测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大西洋经向翻转流(AMOC) 潜沉 模式分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