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7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学图书馆高品质视觉传播初探——以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尚美创新”实践为例 被引量:11
1
作者 祝帅 陈建龙 《大学图书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0-26,共7页
视觉传播已经日益成为大学图书馆现代化转型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工作之一,它既是对用户视觉信息需求的一种回应,也是落实大学图书馆美育功能的一个重要场域。此文以北京大学图书馆近期一系列创新实践为例,对大学图书馆视觉传播的历史、理... 视觉传播已经日益成为大学图书馆现代化转型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工作之一,它既是对用户视觉信息需求的一种回应,也是落实大学图书馆美育功能的一个重要场域。此文以北京大学图书馆近期一系列创新实践为例,对大学图书馆视觉传播的历史、理论与实践中的若干问题展开探讨,并对大学图书馆视觉传播工作的创新发展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图书馆 视觉传播 艺术设计 美育 信息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新闻周刊》初探 被引量:4
2
作者 邓绍根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31-137,共7页
1919年4月20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出版《新闻周刊》,仅发行三期就停刊;出版时间虽然短暂,却成为中国新闻学刊物的源头,是中国新闻学和中国报业教育之发端的标志之一。本文利用《北京大学日刊》上的珍贵史料,对已经散佚无存的《新闻... 1919年4月20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出版《新闻周刊》,仅发行三期就停刊;出版时间虽然短暂,却成为中国新闻学刊物的源头,是中国新闻学和中国报业教育之发端的标志之一。本文利用《北京大学日刊》上的珍贵史料,对已经散佚无存的《新闻周刊》创办过程、发刊宗旨、业务状况和历史地位等情况进行初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大学 新闻学研究会 新闻周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大出版”视角培养出版人才——北京大学编辑出版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案例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肖东发 李武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A9期3-7,共5页
在呈现"媒介融合"的数字时代,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要基于"大出版"视角,包括实践型出版人才和研究型出版人才。自从编辑出版专业划归到新闻与传播学院之后,北京大学的该专业研究生教育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 在呈现"媒介融合"的数字时代,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要基于"大出版"视角,包括实践型出版人才和研究型出版人才。自从编辑出版专业划归到新闻与传播学院之后,北京大学的该专业研究生教育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都积极践行"大出版"培养模式以适应媒体融合的趋势。毕业生的反馈意见也充实说明了北大编辑出版研究生教育探索工作颇有成效,在近年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出版 编辑出版专业 出版教育 出版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大学生经典阅读的现状调查及分析——以北京大学为例 被引量:13
4
作者 王逸鸣 《出版广角》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6-19,共4页
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学生都有这样的矛盾心情:既无法排斥手机、iPad等移动设备,将很多时间用于“刷屏”;同时又意识到浏览无效信息是在浪费时间,不得不约束和鞭策自己回归学术,阅读专业著作和各种经典。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 经典阅读 调查结果 北京大学 现状 移动设备 无效信息 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流向思考源头——从北京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1999-2004年毕业生去向数据分析重新思考高校出版人才培养模式 被引量:9
5
作者 师曾志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47-50,共4页
我们的学生毕业后去了哪里?我们的培养方式是否适应进而促进当今新闻出版业的发展?由流向思考源头、由终点追问起点,本文通过毕业生去向,分析了不同院系设立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利弊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 编辑出版学 毕业生 专业 出版人才 重新思考 高校 培养模式 流向 发展 设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与“不变”:主流媒体在全媒体传播格局中的角色流变与构建 被引量:2
6
作者 刘德寰 赵竞鹤 《中国出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6,共6页
媒体融合自提出已历经10余年,全媒体传播体系在动态变化中稳步建设。面对技术和话语权力日益复杂的局面,重新思考主流媒体的角色和职责、掌握话语主导权成为当前完善全媒体传播体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回顾我国全媒... 媒体融合自提出已历经10余年,全媒体传播体系在动态变化中稳步建设。面对技术和话语权力日益复杂的局面,重新思考主流媒体的角色和职责、掌握话语主导权成为当前完善全媒体传播体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回顾我国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逻辑动因,从“变”与“不变”两个角度提炼主流媒体在全媒体传播格局中角色流变和阶段特征,并进一步讨论智能时代下主流媒体提升传播效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全媒体传播格局发展的角色构建和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媒体传播体系 媒体融合 主流媒体 角色流变 角色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讲好故事”到“玩出共鸣”——Labubu IP的全球传播与文化出海启示
7
作者 田丽 《图书情报知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共1页
Labubu的全球爆红,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2017年我在人民日报发表小文,谈文化作品只有脚踩大地,脚跟时代,才能打动世界,走得出去,活得下来。那时,我就在想文化出海不该只是被抬出去的“老宝贝儿”,而应该还有令年轻人血脉膨胀的“新玩... Labubu的全球爆红,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2017年我在人民日报发表小文,谈文化作品只有脚踩大地,脚跟时代,才能打动世界,走得出去,活得下来。那时,我就在想文化出海不该只是被抬出去的“老宝贝儿”,而应该还有令年轻人血脉膨胀的“新玩意儿”。Labubu的成功是盲盒开出的隐藏款,还是中国文化以更自信、更灵动的姿态走向世界必然序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作品 Labubu 年轻人 文化出海 全球传播 盲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下的数据新闻实践:范式变迁、应用变革、深度融合 被引量:3
8
作者 蒋雪颖 付砾乐 许静 《出版广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43,共9页
我国数据新闻历经社会科学范式的本土化移植到计算主义范式的技术跃迁,生成式人工智能正驱动数据新闻迈入认知重构的新阶段。通过智能化数据处理、自动化叙事生成与交互式可视化等创新技术手段,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深度重构数据新闻的生... 我国数据新闻历经社会科学范式的本土化移植到计算主义范式的技术跃迁,生成式人工智能正驱动数据新闻迈入认知重构的新阶段。通过智能化数据处理、自动化叙事生成与交互式可视化等创新技术手段,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深度重构数据新闻的生产链条与运作模式。在转型过程中,数据新闻呈现多维度的深度融合特征:在价值导向上,实现了技术向善理念与新闻公共使命的有机统一;在人机交互层面,构建了以信息协同为核心的新型交互模式;在知识生产维度,开辟了通向共享与开放的知识创新路径。这种深度融合不仅拓展了数据新闻的实践边界,也为新闻业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新的发展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新闻 生成式人工智能 新闻范式 新闻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零工的主体性与空间生产——基于北京社区快递配送员劳动过程的人类学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周凌宇 胡泳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5-140,共16页
“独立承包者”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控制策略,在零工经济背景下对工人主体性及劳动空间生产过程产生了重要影响。数字资本利用劳动者渴望改变工人身份的社会心理,炮制“独立承包者”的老板话语及其配套规则,制造了劳动者的职业认同。然而,... “独立承包者”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控制策略,在零工经济背景下对工人主体性及劳动空间生产过程产生了重要影响。数字资本利用劳动者渴望改变工人身份的社会心理,炮制“独立承包者”的老板话语及其配套规则,制造了劳动者的职业认同。然而,在超额的任务面前,快递员在再造新的劳动主体的实践过程中,发展出了一种“破坏性”的社会空间生产逻辑:“事故”变成了快递员日常劳动空间生产实践的基本单位,加剧了人群分化,激化了社区当中不同群体间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零工 快递员 主体性 独立承包者 情感劳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限信息假设的内在悖论及反思——对信息传播技术与人工智能的批判
10
作者 王梦瑶 胡泳 《当代传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2-48,共7页
ChatGPT等人工智能应用以更为直观的方式令大众意识到其未来取代人类工作的巨大潜力,并引发更广泛的公共讨论。本文认为,人类距离人工智能作为一个全知全能、不偏不倚的超人类智慧的理想还十分遥远,这并非由于纯粹的技术原因。本文采取... ChatGPT等人工智能应用以更为直观的方式令大众意识到其未来取代人类工作的巨大潜力,并引发更广泛的公共讨论。本文认为,人类距离人工智能作为一个全知全能、不偏不倚的超人类智慧的理想还十分遥远,这并非由于纯粹的技术原因。本文采取批判视角,通过对历史教训的回顾与总结及对信息传播技术与平台社会的反思提出:狭隘的知识观与对科学技术的盲目迷信,使人类形成了在可以掌控无限信息的同时降低其成本的假设,而基于这一假设的制度安排总是徒劳的,甚至会带来一系列重大的、负面的社会后果。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与发展进度不仅受到技术的限制,更受到人类对自身的理解的限制,而后者提醒着哲学以及人文社科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技术批判 平台社会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属望“光影未来”:新质生产力开启电影新时代——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技术论坛暨‘光影未来’电影科技单元启动式”综述
11
作者 陈博尔 郝洁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07-112,共6页
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技术论坛暨‘光影未来’电影科技单元启动式”于2025年4月21日在北京郎园Station·准点剧场隆重举行。本次论坛以“新质生产力引领电影强国之路”为主题,汇聚政产学研各界... 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技术论坛暨‘光影未来’电影科技单元启动式”于2025年4月21日在北京郎园Station·准点剧场隆重举行。本次论坛以“新质生产力引领电影强国之路”为主题,汇聚政产学研各界精英,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如何赋能电影创作与产业发展。论坛通过政策解读、项目发布、高峰对话等环节,全方位展示了中国电影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和前沿思考。与会专家从多维度剖析了“从实验室到片场的”的技术应用路径,共同勾勒出电影与科技深度融合的中国方案。论坛不仅揭示了AI技术对电影行业的深刻影响,也对人的主体性与创意价值在电影技术变革中的核心地位给予了高度关注,为中国电影在数智化时代的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思想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智化转型 人工智能 新质生产力 视频生成模型 电影工业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同传播与全球叙事:2025年春节档电影研究
12
作者 张慧瑜 宋美琪 《宁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0-216,共7页
2025年春节档电影市场成绩斐然,实现了商业类型电影与新主流的有机融合。一方面,影片呈现了不同历史时空中丰富的文化资源,另一方面,影片不断突破文化壁垒,以国际视野彰显中华文明的主体性。以《唐探1900》《哪吒之魔童闹海》《封神2:... 2025年春节档电影市场成绩斐然,实现了商业类型电影与新主流的有机融合。一方面,影片呈现了不同历史时空中丰富的文化资源,另一方面,影片不断突破文化壁垒,以国际视野彰显中华文明的主体性。以《唐探1900》《哪吒之魔童闹海》《封神2:战火西岐》为核心,结合认同传播、符号学、文化记忆及后全球化视角,探讨中国电影如何重构传统文化符号、重新书写现代性,完成从“东方主义”向“民族重述”的转变,实现政治认同、社会认同与文化认同的柔性整合。同时,2025年春节档电影在海外市场也取得了初步突破,但仍面临多重挑战,需要在技术协同及发行策略等方面进一步优化,从而提升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的传播效果和市场竞争力,推动中国电影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5年春节档 认同传播 全球叙事 跨文化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其新闻思想的形成 被引量:9
13
作者 程曼丽 赵晓航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6-32,共7页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下,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从报刊活动入手,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程,这一历程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的过程。本文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是如何被中国先进知...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下,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从报刊活动入手,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程,这一历程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的过程。本文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是如何被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接受、传播并逐步中国化的,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第一,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知识分子的舆论斗争和新闻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第二,苏联社会主义的成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实践经验;第三,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践的结合促成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中国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 列宁新闻思想 中国化 报刊 先进知识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的知识挑战:中国新闻传播研究面临的几个历史性问题 被引量:10
14
作者 王维佳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2019年第1期6-13,共8页
后金融危机时代各种外部历史条件变化给中国新闻传播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将新闻传播学放置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40年的发展历程中加以考察,分析主流知识界现代化方案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在新闻传播领域的表现,可以发现,随着全球政治经济... 后金融危机时代各种外部历史条件变化给中国新闻传播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将新闻传播学放置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40年的发展历程中加以考察,分析主流知识界现代化方案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在新闻传播领域的表现,可以发现,随着全球政治经济体系的转型,特别是中国发展模式合法性的显著提升和西方社会政治境遇的转变,中国知识界从外部理想政治蓝图出发的转型方案遇到了明显困境。面对新时期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新一轮调整,中国的新闻传播研究面临着价值定位和理论框架的一系列结构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知识分子 中国新闻传播学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 后金融危机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媒介环境下大学生阅读问题研究——以北京地区六所重点院校为例 被引量:10
15
作者 王逸鸣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5-18,33,共5页
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式,选取北京地区6所重点高校大学生为样本,对阅读载体变革、阅读行为转型导致当代大学生群体阅读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类型化分析;对大学生阅读存在碎片化、快餐化,阅读内容趋同化和低质化,阅读目的娱乐化... 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式,选取北京地区6所重点高校大学生为样本,对阅读载体变革、阅读行为转型导致当代大学生群体阅读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类型化分析;对大学生阅读存在碎片化、快餐化,阅读内容趋同化和低质化,阅读目的娱乐化和功利化,阅读体验低满足感和副作用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阅读效率失衡,经典阅读教育缺位,阅读体验缺乏正确的价值导向,基础教育文理分科和高等教育专业化,出版物精神产品属性弱化等方面对其原因进行了阐释。最后,对阅读变革给大学生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人际关系以及社会青年化和青年的社会化带来的深层影响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阅读问题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子》的传播学思想初探 被引量:3
16
作者 蔡锦瑜 叶铁桥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133-137,共5页
庄子的“全生”哲学影响到庄子思想的各个方面,在传播思想方面也不例外。庄子是一个媒介技术的悲观论者,他认识到了媒介功能的局限性,并提出超越媒介的设想。庄子的思想曾被西方传播学大家麦克卢汉借鉴,但两人的传播观有同有异。
关键词 庄子 传播学 麦克卢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新闻理念的差异与我国电视对外新闻传播策略 被引量:5
17
作者 何明智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CSSCI 2008年第2期48-53,共6页
不同的文化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西方的新闻理念,使得中西方的新闻传播在传播目的、主体和受众观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产生的结果在我国的对外电视新闻传播中集中表现在受众定位不明确、传播效果不甚理想等方面。为了提高... 不同的文化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西方的新闻理念,使得中西方的新闻传播在传播目的、主体和受众观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产生的结果在我国的对外电视新闻传播中集中表现在受众定位不明确、传播效果不甚理想等方面。为了提高我国电视对外新闻的传播效果,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营造有利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国际舆论环境,应对西方主流媒体在全球传播体系中的影响和挑战,我们的对外传播应该有更加明确的受众和目标定位并采取全球本土化的传播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理念 文化传统 传播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语言模型“数据为王”:训练数据的价值、迷思与数字传播的未来挑战 被引量:30
18
作者 胡泳 刘纯懿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54,共12页
伴随着ChatGPT的问世和流行,关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意涵和影响迅速成为学界和业界的关注焦点。在这场由大语言模型引领的非监督性深度学习浪潮中,一个核心议题就是训练数据。对训练数据的规模和质量的追求,演绎了“万模大战”形势下的“... 伴随着ChatGPT的问世和流行,关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意涵和影响迅速成为学界和业界的关注焦点。在这场由大语言模型引领的非监督性深度学习浪潮中,一个核心议题就是训练数据。对训练数据的规模和质量的追求,演绎了“万模大战”形势下的“数据为王”法则。而在训练数据的价值、功能和误读的背后,是对数据概念的改写、对数据可供性的迷信和对数据所有权的争夺。训练数据的具体架构和内部机制引发了智能传播生态的重建和信息生产秩序的重构,在这一变革之中也蕴藏着大语言模型时代的数字危机,其具体体现为蒸馏式传播的偏见再生产、过滤式传播的信息保守化和随机性传播的意义之消散。大语言模型及其训练数据急需破除规模迷思,着重思考如何让数据切实成为社会技术系统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语言模型 训练数据 生成式AI ChatGPT 智能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文化短视频国际传播效果的组态效应研究——基于YouTube平台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被引量:11
19
作者 陈刚 刘灿威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0-58,共9页
如何有效提升中华文化短视频的国际传播效果,已成为我国实现精准国际传播的重要议题。基于海外头部媒体平台YouTube上的138条中华文化短视频,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探究短视频内容主题、标题长度、内容时长、语言表达及标签个数5个... 如何有效提升中华文化短视频的国际传播效果,已成为我国实现精准国际传播的重要议题。基于海外头部媒体平台YouTube上的138条中华文化短视频,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探究短视频内容主题、标题长度、内容时长、语言表达及标签个数5个条件变量与结果变量“传播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发现,泛生活类内容柔性传播以及泛知识类内容隐性传播两种组态路径,揭示了中华文化短视频实现良好国际传播效果的内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 短视频 国际传播 fsQ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下的传播变革与发展研究:以ChatGPT为例 被引量:12
20
作者 陈刚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2-69,共8页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是数字时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奇点,将推动人类传播活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人机传播成为传播活动中的新类型,并重构人类传播体系。人工智能驱动机器成为内容生产的新主体,可以低成本、规模化、即时性地生产...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是数字时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奇点,将推动人类传播活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人机传播成为传播活动中的新类型,并重构人类传播体系。人工智能驱动机器成为内容生产的新主体,可以低成本、规模化、即时性地生产个性化、场景化的创意内容并直接发布。文字交流在传播活动中的重要性将有所下降,人机之间的数字化口语交流成为新的主要传播方式。但人机传播的不对等性、信息内容的不可控性也将持续增强。未来,如何应对这一历史性的重大变革,将是传播学界与业界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tGPT AIGC 人工智能 人机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