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教育强国背景下推荐免试研究生制度改革方向探讨
1
作者 卢晓东 《江苏高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0,共10页
推荐免试研究生制度改革是教育强国建设中一个具有牵引性的、撬动性很强的切口,流动(flowing)、涌现(emerging)、遮蔽(concealing)、重混(remixing)四个动词哲学概念彰显出当下改革方向。对“应届”这一时间性因素的分析表明,“应届”... 推荐免试研究生制度改革是教育强国建设中一个具有牵引性的、撬动性很强的切口,流动(flowing)、涌现(emerging)、遮蔽(concealing)、重混(remixing)四个动词哲学概念彰显出当下改革方向。对“应届”这一时间性因素的分析表明,“应届”因学生的自我认知欠明确和时间压迫,降低了研究生教育系统效率,不利于第二硕士学位教育的开展、不利于劳动教育的深入而构成对学习自由和创新涌现的阻碍。对“推荐”和“接收”环节和标准的分析表明,境外高校作为组织不会推荐学生因而不利于“提升全球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推荐比例在宏观和微观层面都对本科教育,特别是本科教育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如住宿书院、荣誉教育与荣誉学院造成不必要的困扰;推荐环节和标准阻碍了与涌现相关的学生的自由流动,浪费了教育资源。对统一考试学科笔试的分析表明,学科笔试和备考对学生创新构成遮蔽,这是对为何推免生后期创新表现优秀的深入解释。本研究建议将荣誉学士学位教育、研究生学费和学制作为推荐免试研究生制度系统改革的配套,同时建议选择物理学等基础学科作为小切口先行先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荐免试 研究生招生 研究生教育 教育强国 拔尖创新人才 考试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德是否可教?高等教育对学生道德认知发展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鲍威 陈得春 佟琳楠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6-71,共16页
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责任敏感性,内化学生的道德伦理,发展学生的健全人格。面对外部社会道德的转型变迁,高等教育能否实现其社会职能的承诺和新时代重要使命,促进学生的良性道德认知发展,成为重要的学术与实践议题。本... 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责任敏感性,内化学生的道德伦理,发展学生的健全人格。面对外部社会道德的转型变迁,高等教育能否实现其社会职能的承诺和新时代重要使命,促进学生的良性道德认知发展,成为重要的学术与实践议题。本文探索建构高校学生道德认知的观测指标体系,将学生道德认知发展置于社会-家庭-高校的多元综合情境中,利用全国高校学生调查数据,清晰当代青年道德认知特征。基于有序逻辑斯特回归与夏普里值分解,在兼顾社会与家庭影响作用的同时,着重聚焦剖析高等教育院校影响五大教育要素,即院校组织禀赋、课程教学、课外活动、师生互动、朋辈效应在学生道德认知发展中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有利于拓展我国高等教育德育机制的理论认知,为建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道德教育平台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校影响 高校学生 道德认知 道德教育 夏普里值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职业教育收益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被引量:9
3
作者 杨钋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6期5-16,共12页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它的发展既有利于我国人力资源存量和质量的提高,又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和国家的经济成长。本文综述了人力资本理论和教育社会学理论对高等职业教育收益的分析,归纳了国内外对...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它的发展既有利于我国人力资源存量和质量的提高,又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和国家的经济成长。本文综述了人力资本理论和教育社会学理论对高等职业教育收益的分析,归纳了国内外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收益、高等职业教育对就业的影响和高等职业教育对收入的影响这三个问题的实证研究结果.并对定量分析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个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经济和非经济收益的新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收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术经历的市场回报:大学生科研参与对起薪的影响——基于简历分析法的实证分析
4
作者 管雨婷 郑翔睿 +1 位作者 岳昌君 周向儒 《复旦教育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2-81,共10页
学术能力是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维度,但非学术劳动力市场仍旧是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选择。因此,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是毕业生在大学期间的科研经历所带来的人力资本提升能否进一步转化为劳动力市场的回报。本文利用大规模应届... 学术能力是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维度,但非学术劳动力市场仍旧是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选择。因此,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是毕业生在大学期间的科研经历所带来的人力资本提升能否进一步转化为劳动力市场的回报。本文利用大规模应届毕业生的网络公开简历数据,构建固定效应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讨应届毕业生在校科研参与对起薪的影响。研究发现,科研经历虽然会提升毕业生的认知能力、审辩思维能力、合作素养、创新素养等就业能力,但对获取更高的保留薪资没有显著影响。只有以产出核心论文作为衡量依据的高质量科研经历才能够显著提高毕业生的保留薪资,而这一作用主要源于更出色的审辩思维、合作素养和创新潜质。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科研经历对保留薪资的正向影响在无实习经历、金融行业、科技行业和其他服务业的求职者中更为突出。提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并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需要政策的有力推动、高校的科研机会和学术环境支持以及学生高质量的科研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就业 科研参与 保留薪资 简历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贫困生资助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基于校园卡消费大数据和问卷调查数据的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张存禄 马莉萍 陈晓宇 《教育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0-87,96,共9页
基于某“双一流”大学本科生校园卡消费数据和学生发展情况调查数据,本文通过建立一般线性回归模型、双重差分模型和倾向性得分匹配模型,分析了贫困生资助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接受贫困生资助的学生在学校食堂就餐的次数... 基于某“双一流”大学本科生校园卡消费数据和学生发展情况调查数据,本文通过建立一般线性回归模型、双重差分模型和倾向性得分匹配模型,分析了贫困生资助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接受贫困生资助的学生在学校食堂就餐的次数更多、平均消费金额更低。利用倾向得分匹配和双重差分来消除选择性偏差的影响发现:贫困生资助仅对即期食堂消费水平有显著提升作用,而对学年平均食堂消费水平没有显著影响。这说明尽管受助学生与其他学生存在消费行为上的显著差异,但是贫困生资助对大学生消费水平仅产生短期效应而无中长期影响,日常餐饮消费并非贫困生资助的主要用途,若直接将补助发到餐卡未必能达到提高贫困生消费水平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生 资助 校园大数据 消费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校园安全与校园性骚扰——一项基于北京高校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冉 郑力 《复旦教育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8-44,共7页
本研究基于对12所北京高校4381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交叉分析和多值逻辑回归的方法探究校园安全与校园性骚扰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学生对夜晚学校不同场所安全状况的感知低于白天,在控制相关变量的情况下,学生对夜晚校园安全状况... 本研究基于对12所北京高校4381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交叉分析和多值逻辑回归的方法探究校园安全与校园性骚扰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学生对夜晚学校不同场所安全状况的感知低于白天,在控制相关变量的情况下,学生对夜晚校园安全状况的感知与遭受性骚扰的频率之间具有显著的负向关系。同时,居住在校内的学生较之居住在校外的学生更不容易成为性骚扰行为的受害者,这说明高校的安全保卫对预防校园性骚扰有着积极的作用。此外,男生相对于女生更容易成为性骚扰行为的频繁受害者。基于这些研究发现,本文从学校和学生两个方面提出了建设平安校园和性别平等校园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安全 校园性骚扰 性骚扰受害者 平安校园 性别平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小毛孩”到“小标兵”:学校课堂规训机制的参与式观察研究
7
作者 林小英 颜李如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6,共16页
小学一年级是人的社会化的起始阶段,研究者到B市Y小学一年级S班进行参与式观察和访谈,借助福柯的规训理论与伯恩斯坦的聚集型符码理论,分别剖析了发挥着“地基”作用的课堂外、作为教育“主场”的常规课以及作为“验收”场域的公开课三... 小学一年级是人的社会化的起始阶段,研究者到B市Y小学一年级S班进行参与式观察和访谈,借助福柯的规训理论与伯恩斯坦的聚集型符码理论,分别剖析了发挥着“地基”作用的课堂外、作为教育“主场”的常规课以及作为“验收”场域的公开课三种场景对学生差异化的规训功能。教育规训手段通过不同教学情境影响着学生意义系统的形成,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课堂结构理解规训机制的方式。在“弱分类—强架构”的课堂外,学生通过层级监视的精密评价系统,逐渐形成了个人优绩和集体荣誉意识;在“强分类—强架构”的常规课中,学生逐步在日常性的规范化裁决中形成了成绩本位意识;在“强分类—弱架构”的公开课中,审查评价的压力被传导给学生,学生由此形成了权威监控在场下的知识合规表演意识。在不同教学权力结构的课堂中,学生通过体受各种集中铺底和零碎加固的微观规训技术,逐步构建起了符合学校集体文化的隐性意义系统,在这种精心构造的规训机制下,由外到内实现了从“小毛孩”到“小标兵”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堂 规训 小学教育 参与式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师指导对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读博机会的影响研究——兼论科研论文发表与科研能力增值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5
8
作者 郭丛斌 王天骄 杨莉 《研究生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20,共11页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博士入学机会的竞争日趋激烈。而导师指导作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途径,对其读博机会具有何种影响则是其中一个亟待回答的现实问题。基于2021年5—7月联合开展的“中国博士毕业生调查”,采用二元Logit回...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博士入学机会的竞争日趋激烈。而导师指导作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途径,对其读博机会具有何种影响则是其中一个亟待回答的现实问题。基于2021年5—7月联合开展的“中国博士毕业生调查”,采用二元Logit回归、组间回归系数差异检验以及中介效应检验方法进行研究后发现:导师指导频率、多导师制以及指导质量均对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读博概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影响效应在不同导师选择模式和不同学科间存在显著差异;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更多的科研论文发表和更高的科研能力增值是可能的影响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师指导 读博机会 科研论文发表 科研能力增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特点、变化与差异研究 被引量:53
9
作者 岳昌君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13,共10页
高校学生出现“考研热”“考证热”“考编热”“慢就业”等教育和就业热点现象,就业观念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本文基于2003—2021年间的10次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的特点和变化趋势进行统计分析和理论解... 高校学生出现“考研热”“考证热”“考编热”“慢就业”等教育和就业热点现象,就业观念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本文基于2003—2021年间的10次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的特点和变化趋势进行统计分析和理论解释,并分学历层次、院校类型、学科门类、性别维度进行了差异性比较。主要结论如下:第一,毕业生就业观念最突出的特点是偏好经济价值和个人价值,而社会价值一直未得到重视。第二,2003—2021年,毕业生就业观念呈现明显的变化,对经济价值的重视程度超过个人价值。第三,就业观念存在异质性。相对而言,博士生更看重个人价值,硕士生更看重经济价值,本科生较看重个人价值,专科生更看重工作性质;“双一流”高校毕业生更看重经济价值,高职高专、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毕业生更看重个人价值;人文学科毕业生更看重个人价值,社会学科毕业生更看重单位性质,理工学科毕业生更看重经济价值,其他学科毕业生更看重社会价值;男性毕业生更看重工作性质和个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就业观念 就业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专科毕业生的专业兴趣匹配能促进就业匹配吗?——基于专业、学历、能力三维就业匹配的实证分析
10
作者 冯沁雪 岳昌君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6-114,共19页
随着高质量发展阶段下人口、经济、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变化,结构性就业矛盾成为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本研究基于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分析本专科毕业生的专业兴趣匹配程度对就业匹配的影响,考察学习成绩、能力增值... 随着高质量发展阶段下人口、经济、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变化,结构性就业矛盾成为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本研究基于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分析本专科毕业生的专业兴趣匹配程度对就业匹配的影响,考察学习成绩、能力增值、对工作专业对口的重视程度的中介作用,并分学历和专业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发现,专业兴趣匹配能促进单位就业的本专科毕业生的专业匹配和学历匹配,并能提高能力使其达到甚至超过工作需求。学习成绩在专业兴趣匹配程度对专业匹配和能力匹配的影响中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能力增值在对学历匹配和能力匹配的影响中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专业对口重要性在对专业匹配、学历匹配和能力匹配的影响中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专业兴趣匹配有助于改善人文社科类专业毕业生的专业匹配和学历匹配,更能促进专科生的能力匹配。本研究从专业、兴趣、职业三者匹配视角为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匹配度、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提供了新的启示,对指导学生的高考志愿填报和专业选择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兴趣匹配 就业匹配 高校毕业生 专业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专科毕业生的专业兴趣吻合度对就业满意度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冯沁雪 岳昌君 《复旦教育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7-66,共10页
基于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分析本专科毕业生的专业兴趣吻合度的影响因素,研究专业兴趣吻合度对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并分性别和学科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发现:第一,性别、家庭背景、人力资本、学校背景等是毕业生专业兴... 基于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分析本专科毕业生的专业兴趣吻合度的影响因素,研究专业兴趣吻合度对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并分性别和学科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发现:第一,性别、家庭背景、人力资本、学校背景等是毕业生专业兴趣吻合度的重要影响因素,男性、优势家庭背景、本科、人文社科专业、学业表现与综合素质更好、东部(非“北上广”)地区高校的毕业生,专业兴趣吻合度更高;第二,专业兴趣吻合度对毕业生的就业总体满意度与工资福利、工作地点、工作稳定性、个人发展空间、社会地位、独立自主性等单项满意度均存在正向促进作用,其中,对个人发展空间满意度的影响最大,对工资福利和工作稳定性满意度的影响最小;第三,专业兴趣吻合度对不同性别和学科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存在异质性影响,男生和理工农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受专业兴趣吻合度的正向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兴趣吻合度 就业满意度 高校毕业生 异质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文明时代哲学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转向 被引量:3
12
作者 卢晓东 沈欣怡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8-126,共9页
哲学的建设和发展以及哲学家的培养是新文科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技术文明时代比以往任何时代更需要哲学家。百年来,中西若干哲学家的学缘和知识结构中科学、技术的鲜明痕迹及其哲思已现端倪,哲学家的知识结构需要不同以往。哲学的转向提... 哲学的建设和发展以及哲学家的培养是新文科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技术文明时代比以往任何时代更需要哲学家。百年来,中西若干哲学家的学缘和知识结构中科学、技术的鲜明痕迹及其哲思已现端倪,哲学家的知识结构需要不同以往。哲学的转向提示哲学本科教育也需转向。牛津大学等多所世界一流大学哲学专业群提供了方向启发,哲学应成为某种轴心,动态地与技术、自然科学等诸学科应合。“应合”区别于“拼盘”与“跨学科”,成为高等教育课程论中一个新概念。应建设以哲学为轴心的、具有应合特征的专业群,将学生带至技术和科学前沿发问;重视课程元素、辅修/双学位、微专业、第二学士学位在丰富学生知识结构中技术与科学知识的作用,为哲学家涌现构造环境,让更多哲学家“冒”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拔尖创新人才 新文科 哲学家 技术文明 跨学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内涵与实现路径 被引量:42
13
作者 岳昌君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63-66,共4页
从微观层面看,高质量就业应包括较高的收入、快乐的工作、满意的工作性质和单位性质、发挥社会价值、美好的发展前景、充分的劳动保障。从宏观层面看,高质量就业应满足国家、市场、社会、就业的需求。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需要提升劳动... 从微观层面看,高质量就业应包括较高的收入、快乐的工作、满意的工作性质和单位性质、发挥社会价值、美好的发展前景、充分的劳动保障。从宏观层面看,高质量就业应满足国家、市场、社会、就业的需求。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需要提升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将就业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就业 充分就业 就业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