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级中学垄断与城市内顶尖大学入学机会区域差异——基于北京市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吴宇川 郭丛斌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3-114,共12页
超级中学的发展壮大可能加剧城市内部顶尖大学入学机会的区域差异,不利于大型城市引导人口向郊区流动。基于对某顶尖大学A北京生源调查数据(2001—2021年)的分析发现,顶尖大学入学机会在北京市存在着明显的城郊差异,位于城区的超级中学... 超级中学的发展壮大可能加剧城市内部顶尖大学入学机会的区域差异,不利于大型城市引导人口向郊区流动。基于对某顶尖大学A北京生源调查数据(2001—2021年)的分析发现,顶尖大学入学机会在北京市存在着明显的城郊差异,位于城区的超级中学与首位中学近年来分别垄断了A大学约40%与超过20%的生源;超级中学垄断降低了北京市一般高中学生的顶尖大学入学机会,但这种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对郊区一般高中学生顶尖大学入学可能性、顶尖大学生源密度及相对录取排名的冲击,城区一般高中所受影响并不明显。因此应该增加郊区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强化市级政府的资源统筹力度,同时也需要扩大优质高中的资源覆盖、加强郊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高中学校规划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中学 顶尖大学 入学机会 城郊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强国背景下推荐免试研究生制度改革方向探讨
2
作者 卢晓东 《江苏高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0,共10页
推荐免试研究生制度改革是教育强国建设中一个具有牵引性的、撬动性很强的切口,流动(flowing)、涌现(emerging)、遮蔽(concealing)、重混(remixing)四个动词哲学概念彰显出当下改革方向。对“应届”这一时间性因素的分析表明,“应届”... 推荐免试研究生制度改革是教育强国建设中一个具有牵引性的、撬动性很强的切口,流动(flowing)、涌现(emerging)、遮蔽(concealing)、重混(remixing)四个动词哲学概念彰显出当下改革方向。对“应届”这一时间性因素的分析表明,“应届”因学生的自我认知欠明确和时间压迫,降低了研究生教育系统效率,不利于第二硕士学位教育的开展、不利于劳动教育的深入而构成对学习自由和创新涌现的阻碍。对“推荐”和“接收”环节和标准的分析表明,境外高校作为组织不会推荐学生因而不利于“提升全球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推荐比例在宏观和微观层面都对本科教育,特别是本科教育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如住宿书院、荣誉教育与荣誉学院造成不必要的困扰;推荐环节和标准阻碍了与涌现相关的学生的自由流动,浪费了教育资源。对统一考试学科笔试的分析表明,学科笔试和备考对学生创新构成遮蔽,这是对为何推免生后期创新表现优秀的深入解释。本研究建议将荣誉学士学位教育、研究生学费和学制作为推荐免试研究生制度系统改革的配套,同时建议选择物理学等基础学科作为小切口先行先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荐免试 研究生招生 研究生教育 教育强国 拔尖创新人才 考试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研究方法提高教育科学研究水平
3
作者 闵维方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5,共15页
本文首先阐述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在提高教育科学研究水平方面的重要性,接着详细论证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方面的科学技术进步,为深入探索复杂教育问题和进行大规模的数据分析和处理提供了必要条件,进而推动着教... 本文首先阐述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在提高教育科学研究水平方面的重要性,接着详细论证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方面的科学技术进步,为深入探索复杂教育问题和进行大规模的数据分析和处理提供了必要条件,进而推动着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其中包括定量研究方法的创新、定性研究方法的创新、技术驱动的研究方法创新以及混合研究方法的兴起等。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简要分析三个研究案例,展示了创新教育科学方法对提高教育科学研究水平,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科学 研究方法 方法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学学术”视角下的大学教学现状研究--基于北京大学的大样本调查 被引量:15
4
作者 宋鑫 林小英 +1 位作者 魏戈 游蠡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87-93,共7页
本研究以北京大学的问卷调查为基础,多维度反映北大教师的教学现状。研究发现,北大教师教学总体现状良好,在性别和教龄上呈现教学水平的显著差异;学历与职称不是影响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显著因素。教学态度、教学投入时间与教学学术水平... 本研究以北京大学的问卷调查为基础,多维度反映北大教师的教学现状。研究发现,北大教师教学总体现状良好,在性别和教龄上呈现教学水平的显著差异;学历与职称不是影响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显著因素。教学态度、教学投入时间与教学学术水平呈现正相关;教学生态对教学现状与教师发展影响重大。研究建议,应对制度进行改革和设计,构建良好的教学生态环境;教学改革应坚持多元化的理念;追求卓越的教与学是大学之根本,"以学定教"是应坚持的原则;学校应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理念 教学行为 教学发展 教学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科学教育能否影响学生高考科目选择--基于STEM管道理论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郭丛斌 武玮 任静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5-109,共15页
高考科目选择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业发展方向,还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技人才的专业分布与未来储备。基于STEM管道理论,通过对全国七省市普通中学科学教育调查数据分析发现:活动课程和科技竞赛能促进学生选择物理科目组合,而统计调查则起到阻碍... 高考科目选择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业发展方向,还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技人才的专业分布与未来储备。基于STEM管道理论,通过对全国七省市普通中学科学教育调查数据分析发现:活动课程和科技竞赛能促进学生选择物理科目组合,而统计调查则起到阻碍作用。主题班会和课外活动对学生选择物理科目组合的影响不明显。活动课程通过增加早期接触、职业意识和资源获取,提升学生选择物理科目组合的可能性。科技竞赛则主要通过增强早期接触和职业意识,增加学生选择物理科目组合的机会。相反,统计调查主要通过削弱职业意识和资源获取,降低学生选择物理科目组合的概率,且这种阻碍作用在县域高中尤为明显,而在地市级高中则略有促进作用。建议动态调整高中科学教育的实施方案,强化科学教育的专业性和个性化指导,增加科学教育资源投入,促进地区间科学教育的均衡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科学教育 高考科目选择 地市级高中 县域高中 STEM管道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越新生适应障碍:中国大学入学教育的运行机制及其成效
6
作者 鲍威 何元皓 何峰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66,共18页
入学教育是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环境、形成自我与社会认知、充分融入大学生活的重要桥梁。鉴于我国大学新生普遍存在学术性、社会性双重适应障碍,在通过国际比较清晰认识中国入学教育运行机制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全国大一学生调查数据,科学... 入学教育是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环境、形成自我与社会认知、充分融入大学生活的重要桥梁。鉴于我国大学新生普遍存在学术性、社会性双重适应障碍,在通过国际比较清晰认识中国入学教育运行机制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全国大一学生调查数据,科学评估入学教育在缓减新生适应障碍中的干预成效。研究表明,采用长期深度教育形式,传递专业学科认知、学习方法习得、心理健康建设3大教育内容向度的入学教育运行机制,对缓减学生学术性、社会性双重适应障碍具有积极效用。囿于精准化帮扶举措欠缺,入学教育对弱势学生的补偿效应有待加强。结论为完善大学入学教育、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科学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学教育 大学新生 学术性适应 社会性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经济学定量研究方法:回顾与前沿 被引量:1
7
作者 曹宇莲 《教育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5-85,共11页
教育经济学学科兼具人文和科学双重属性,其科学属性使得定量研究在教育经济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实证研究可信性革命和大数据驱动的挑战与机遇下,教育经济学定量研究方法不断更迭。本文首先回顾了教育经济学定量研究方法从传统计... 教育经济学学科兼具人文和科学双重属性,其科学属性使得定量研究在教育经济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实证研究可信性革命和大数据驱动的挑战与机遇下,教育经济学定量研究方法不断更迭。本文首先回顾了教育经济学定量研究方法从传统计量经济学到因果推断的发展历程;接着介绍了前沿的机器学习和结构计量模型的原理、优劣势及其在教育经济学中的运用。本文有助于教育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研究者了解定量研究方法发展脉络和最新动态,拓展定量研究工具和思路,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选择适切的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经济学 定量研究 因果推断 机器学习 结构计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研究中的时间视角:简历分析与传记研究讨论
8
作者 卢晓东 《重庆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1-111,共11页
基于现象学中的视角原理以及对时间本质的初步分析,将时间分为公共时间(钟表时间)和个人时间,并提出公共时间和个人时间之中都有横向和纵向视角,现象会在各个视角显现。横向和纵向4种视角的互补研究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现象”和“真”... 基于现象学中的视角原理以及对时间本质的初步分析,将时间分为公共时间(钟表时间)和个人时间,并提出公共时间和个人时间之中都有横向和纵向视角,现象会在各个视角显现。横向和纵向4种视角的互补研究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现象”和“真”。简历分析基于个人时间纵向视角,其局限在于个人时间所嵌入的公共时间需要接近线性。古典时间观是线性时间观,现代时间观是非线性时间观,瞬间是时间非线性的拐点。由于瞬间的存在和非线性的个人时间,对重大的、具有颠覆性意义的创新或范式跃迁所涉拔尖创新人才,单独进行简历分析需要谨慎。从方法论层面对简历分析和传记研究在时间中的本质进行把握,简历分析和传记研究的互补推进方能促进教育学想象力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历分析 传记研究 截面研究 历时研究 教育研究 拔尖创新人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经济学研究:美国的新发展 被引量:4
9
作者 杨钋 《教育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5-71,共7页
2000年以来美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发生了重要变化。随着教育问责制政策的推行,美国基础和高等教育领域均出现财政集权和管理集中化的趋势。在此背景下,美国教育经济学研究的焦点逐渐转移到对教育问责制的研究,研究方法倾向于采用随... 2000年以来美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发生了重要变化。随着教育问责制政策的推行,美国基础和高等教育领域均出现财政集权和管理集中化的趋势。在此背景下,美国教育经济学研究的焦点逐渐转移到对教育问责制的研究,研究方法倾向于采用随机实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经济学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充分发挥教育评价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枢纽作用
10
作者 秦春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0-53,共14页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强国成败,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战略枢纽作用。决定教育强国成败的因素有两个:一是教育发展方向,二是教育发展质量。教育评价既决定了教育发展方向;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育发展质量。它既是教育高...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强国成败,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战略枢纽作用。决定教育强国成败的因素有两个:一是教育发展方向,二是教育发展质量。教育评价既决定了教育发展方向;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育发展质量。它既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和动力,也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手段和重要保证,同时还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考试招生对教育发展质量有重大影响。它既是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也是全面提升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的重要环节,同时还承载着在深化改革创新中激发教育发展活力的重大作用。最终,通过教育评价现代化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完成教育强国建设根本任务。面对当前国际教育评价领域的新发展,中国考试招生面临着新的挑战,必须按照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要求,积极拥抱快速发展的技术变化,进一步发展教育评价理念,用形成性评价重塑人才培养,通过持续深化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评价 教育强国 考试招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士后经历能否帮助博士获得高水平大学教职——基于某顶尖大学十届博士毕业生的追踪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叶晓梅 马莉萍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9-165,共17页
过去十年间博士后规模急剧增加、主要学术劳动力市场需求日趋饱和,博士后经历是否有助于博士获得高水平大学教职尚待研究。在“能力-收益权衡”职业选择理论框架下,基于某顶尖大学2008-2017年间十届博士毕业生的追踪数据研究发现:从事... 过去十年间博士后规模急剧增加、主要学术劳动力市场需求日趋饱和,博士后经历是否有助于博士获得高水平大学教职尚待研究。在“能力-收益权衡”职业选择理论框架下,基于某顶尖大学2008-2017年间十届博士毕业生的追踪数据研究发现: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是青年学者蓄积科研能力、获得高水平大学教职的重要途径。与同年毕业获得教职的博士相比,选择从事博士后的博士在学期间的科研能力显著更低,而出站寻求教职时的科研能力显著更高。十年学术劳动力市场变迁中,博士在国内外高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经由提升中文科研成果数量与质量、英文科研成果质量与影响力,均能显著提高获得高水平大学教职的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士后 高水平大学教职 学术职业 科研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庭背景与大学生教育成就:基于院校和专业的异质性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敬新 蒋承 孙正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6-156,共11页
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地从精英化过渡到普及化的过程中,家庭背景影响大学生教育成就的异质性需要得到充分讨论。本文基于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抽样调查数据,首先通过实证分析发现较强家庭背景对大学生教育成就获得仍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地从精英化过渡到普及化的过程中,家庭背景影响大学生教育成就的异质性需要得到充分讨论。本文基于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抽样调查数据,首先通过实证分析发现较强家庭背景对大学生教育成就获得仍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相较于以往研究将高校学生视作一个同质化的整体,本文在院校层次和专业类别上进行区分,发现家庭背景对大学生教育成就获得的影响在院校层次和专业类别上具有显著的异质性特征。具体而言,较强家庭背景对大学生教育成就获得的正向影响在普通本科高校强于双一流高校,在社会科学类专业强于理工农医和人文科学类专业。本文最后通过质性研究讨论内部激励和外部支持这两个异质性的影响机制,可为提升高等院校精准育人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背景 大学生 教育成就 院校层次 专业门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同城新建校区对科技成果产出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文杰 林璐 哈巍 《重庆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6-116,共11页
高校是我国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2001—2023年区县层次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事件研究等方法,分析高校同城新建校区对区县整体以及不同创新主体科技成果... 高校是我国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2001—2023年区县层次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事件研究等方法,分析高校同城新建校区对区县整体以及不同创新主体科技成果产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基准回归发现同城新建校区的启用显著促进了其所在区县的科技成果产出,且对高校、企业、科研单位等不同创新主体均有明显的带动作用,尤其是对企业为第一完成单位的科技成果产出有较大影响,表明近20年来高校为我国科技成果产出以及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和重大贡献;(2)机制分析发现同城新建校区能够通过吸引高新技术企业集聚、促进校企合作等途径来加速企业主导的科技成果产出;(3)异质性分析发现本科、理工类高校校区比专科及其他学科类高校校区的创新效应更明显,这符合高等教育系统内部不同办学层次、不同学科类型高校的定位。未来应继续优化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空间布局,同时强化对高校科研人员进行科技成果产出的激励机制,合理认定高校科研人员在助力企业主导的科技成果产出中的过程性贡献,实现分类特色发展,进一步提升高校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支撑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城新建校区 科技成果产出 企业集聚 校企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充足与公平:优质均衡导向下我国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的实证研究
14
作者 胡咏梅 周威 《教育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9-78,87,共11页
优质均衡导向下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应当具备充足与公平两个基本特征。利用义务教育财政性经费占GDP比例、财政性经费占财政总支出比重以及生均经费指数测算了我国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的充足性;使用Gini系数、Theil指数以及财政中立程度测算... 优质均衡导向下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应当具备充足与公平两个基本特征。利用义务教育财政性经费占GDP比例、财政性经费占财政总支出比重以及生均经费指数测算了我国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的充足性;使用Gini系数、Theil指数以及财政中立程度测算了我国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的公平性。结果发现,近十余年来我国义务教育财政的投入总量得到了一定保障,充足性不断提升,但同教育或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增长空间。2007-2021年我国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的公平性不断提升,从相对合理转变为比较公平状态,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的差异大致有四分之三源自省际,东部地区的省际差异始终最大,公平程度最低,东北地区公平性始终最高。此外,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中立程度不足,实现财政中立尚需努力。据此,应进一步改革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完善转移支付与对口支援制度以及优化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足 公平 义务教育 教育财政 优质均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术经历的市场回报:大学生科研参与对起薪的影响——基于简历分析法的实证分析
15
作者 管雨婷 郑翔睿 +1 位作者 岳昌君 周向儒 《复旦教育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2-81,共10页
学术能力是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维度,但非学术劳动力市场仍旧是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选择。因此,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是毕业生在大学期间的科研经历所带来的人力资本提升能否进一步转化为劳动力市场的回报。本文利用大规模应届... 学术能力是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维度,但非学术劳动力市场仍旧是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选择。因此,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是毕业生在大学期间的科研经历所带来的人力资本提升能否进一步转化为劳动力市场的回报。本文利用大规模应届毕业生的网络公开简历数据,构建固定效应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讨应届毕业生在校科研参与对起薪的影响。研究发现,科研经历虽然会提升毕业生的认知能力、审辩思维能力、合作素养、创新素养等就业能力,但对获取更高的保留薪资没有显著影响。只有以产出核心论文作为衡量依据的高质量科研经历才能够显著提高毕业生的保留薪资,而这一作用主要源于更出色的审辩思维、合作素养和创新潜质。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科研经历对保留薪资的正向影响在无实习经历、金融行业、科技行业和其他服务业的求职者中更为突出。提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并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需要政策的有力推动、高校的科研机会和学术环境支持以及学生高质量的科研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就业 科研参与 保留薪资 简历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工科直博生科研能力增值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38所“双一流”高校直博生调查的实证分析
16
作者 杨洋 朱琼 《研究生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28,共10页
随着直博生在我国博士生群体中的占比日益增加,如何提升其科研能力成为博士生教育改革的重点。基于38所“双一流”高校2528名理工科直博生的调查数据,采用OLS回归、Shapley值分解和分位数回归等计量方法全面探究理工科直博生科研能力增... 随着直博生在我国博士生群体中的占比日益增加,如何提升其科研能力成为博士生教育改革的重点。基于38所“双一流”高校2528名理工科直博生的调查数据,采用OLS回归、Shapley值分解和分位数回归等计量方法全面探究理工科直博生科研能力增值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理工科直博生科研能力增值会受到个体投入和院校培养环境的共同影响。其中,课程教学、资助制度和同辈交流在提升直博生科研能力上的贡献最大;(2)从学科看,理科直博生科研能力发展受学术动机和同辈交流的影响更大,而工科直博生对导师单独指导的依赖性相对更高;从性别看,科研项目参与、导师单独指导和科研投入时间的影响在男、女生中存在明显差异;从学业阶段看,课程教学质量的影响随学业进程推进而增强,资助公平性、资助激励性及同辈交流的影响随学业进程的推进而减弱;(3)导师指导方式对不同增值程度直博生的影响不一,呈现出显著的“马太效应”。研究为高校提升直博生培养质量提供了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工科直博生 科研能力增值 个体投入 科研训练环境 资助制度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生资助能否弥补弱势学生就业劣势?——需求型资助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起薪的影响研究
17
作者 杨琦 岳昌君 管雨婷 《教育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58,共10页
基于201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分析需求型资助(助学金和助学贷款)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起薪的影响。研究表明,需求型资助显著提高了“贫困生”就业起薪,其中,助学金的政策效果优于助学贷款;需求型资助通过增加“贫困生”院校... 基于201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分析需求型资助(助学金和助学贷款)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起薪的影响。研究表明,需求型资助显著提高了“贫困生”就业起薪,其中,助学金的政策效果优于助学贷款;需求型资助通过增加“贫困生”院校参与、睡眠时间,帮助“贫困生”在高校期间实现更多的人力资本积累,有效缩小其与非“贫困生”的就业差距。然而,需求型资助不能完全消除“贫困生”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劣势,即便获得了该类资助,“贫困生”的就业起薪仍显著低于未获得资助的非“贫困生”。此外,奖学金与助学金双管齐下更能有效弥合“贫困生”的就业劣势,助学金对于西部地区“贫困生”有更显著的正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需求型学生资助 高校毕业生 就业结果 教育公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与高等教育发展:经验、问题与影响路径 被引量:5
18
作者 范皑皑 沈文钦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18,共8页
经过30余年的发展,中国经济发展所依赖的增长方式正在从量变走向质变。从国际比较的视角来看,高等教育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从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有关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来看,人力资本和科技支持是现代大学... 经过30余年的发展,中国经济发展所依赖的增长方式正在从量变走向质变。从国际比较的视角来看,高等教育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从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有关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来看,人力资本和科技支持是现代大学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以中国当前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基础和在世界经济版图中的相对位置,要在世界经济秩序重塑的过程中夺取关键性位置,就必须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为中国经济在下一阶段的持续高速增长提供智力、知识和技术等方面的有力保障,为突破经济发展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探索可行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转型国家 经济增长方式 高等教育 人力资本 科技支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德是否可教?高等教育对学生道德认知发展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3
19
作者 鲍威 陈得春 佟琳楠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6-71,共16页
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责任敏感性,内化学生的道德伦理,发展学生的健全人格。面对外部社会道德的转型变迁,高等教育能否实现其社会职能的承诺和新时代重要使命,促进学生的良性道德认知发展,成为重要的学术与实践议题。本... 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责任敏感性,内化学生的道德伦理,发展学生的健全人格。面对外部社会道德的转型变迁,高等教育能否实现其社会职能的承诺和新时代重要使命,促进学生的良性道德认知发展,成为重要的学术与实践议题。本文探索建构高校学生道德认知的观测指标体系,将学生道德认知发展置于社会-家庭-高校的多元综合情境中,利用全国高校学生调查数据,清晰当代青年道德认知特征。基于有序逻辑斯特回归与夏普里值分解,在兼顾社会与家庭影响作用的同时,着重聚焦剖析高等教育院校影响五大教育要素,即院校组织禀赋、课程教学、课外活动、师生互动、朋辈效应在学生道德认知发展中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有利于拓展我国高等教育德育机制的理论认知,为建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道德教育平台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校影响 高校学生 道德认知 道德教育 夏普里值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与学科发展四十年: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8
20
作者 郭建如 《高校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0,共10页
1978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与高等教育管理学科的发展大体上可以以十年为期划分为四个阶段:学科识别与界定阶段、探索性发展阶段、突破性发展阶段、深化与规范发展阶段。文章回顾并总结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和学科发展在这四个阶段的... 1978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与高等教育管理学科的发展大体上可以以十年为期划分为四个阶段:学科识别与界定阶段、探索性发展阶段、突破性发展阶段、深化与规范发展阶段。文章回顾并总结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和学科发展在这四个阶段的成就和经验,分析存在的不足,并指出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高等教育管理学科 改革开放 四个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