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服务型政府: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专访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所长、教授 谢庆奎 被引量:7
1
作者 魏爱云 谢庆奎 《人民论坛》 2006年第03A期18-19,共2页
正合时宜的“政府再造” 《人民论坛》:针对“服务型政府”与“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争论,您的立场或看法是?
关键词 公共服务型政府 政府改革 政治发展 北京大学 目标选择 研究所 所长 管理 教授 《人民论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24
2
作者 谢庆奎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9-70,共2页
关键词 服务型政府 电子政务 政府竞争 地方政府创新 责任政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服务型政府的研究路向--近十年来国内服务型政府研究综述 被引量:81
3
作者 燕继荣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91-201,共11页
构建服务型政府是中国新一轮政府改革的目标,也是近年来中国政治学、行政学和公共管理学研究讨论的热点问题。本文收集整理近十年来国内发表的相关研究文献,对服务型政府研究进行理论概括,从六个方面——服务型政府概念的演绎、服务型... 构建服务型政府是中国新一轮政府改革的目标,也是近年来中国政治学、行政学和公共管理学研究讨论的热点问题。本文收集整理近十年来国内发表的相关研究文献,对服务型政府研究进行理论概括,从六个方面——服务型政府概念的演绎、服务型政府提出的背景、服务型政府与政府改革的关系、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基础、服务型政府的内涵、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路径——梳理总结了学界关于服务型政府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模式 服务型政府 研究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党管理的范畴、场域和模式分析--以社会公共政治为视域 被引量:1
4
作者 傅景亮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2-98,共7页
政党管理无论在政治实践层面,还是在政治理论层面都极为重要。政党管理分析首先要确定政党的基本属性,社会团体说、国家机构说和国家—社会中介说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都无法准确地界定政党属性,因而在政治实践中政党管理往往无所适从... 政党管理无论在政治实践层面,还是在政治理论层面都极为重要。政党管理分析首先要确定政党的基本属性,社会团体说、国家机构说和国家—社会中介说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都无法准确地界定政党属性,因而在政治实践中政党管理往往无所适从。因此,将政党和政党管理纳入到社会公共政治的范畴,能较为合理地对政党进行定位并有针对性的进行管理。在社会公共政治领域中,政党管理的场域可分为"政府中的政党"、"社会中的政党"和"选举中的政党",从而形成国家对政党的管理和政党自主管理的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而政党管理的场域只是从理论上构设了政党管理的空间结构,从时间维度看,政党管理模式经历了极端化的阶段后正朝向"国家与政党共治"的管理模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党管理 管理场域 管理模式 社会公共政治 国家与社会共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政府跨部门协同机制探析——一个叙事与诊断框架 被引量:243
5
作者 周志忍 蒋敏娟 《公共行政评论》 CSSCI 2013年第1期91-117,170,共27页
论文以部门间横向关系为重点,对中国政府跨部门协同机制做系统梳理和审视。第一部分聚焦于"结构性机制",对中国跨部门协同的主要组织模式进行比较分析,确认中国跨部门协同的主导模式及其主要特征;第二部分从实际效果或"... 论文以部门间横向关系为重点,对中国政府跨部门协同机制做系统梳理和审视。第一部分聚焦于"结构性机制",对中国跨部门协同的主要组织模式进行比较分析,确认中国跨部门协同的主导模式及其主要特征;第二部分从实际效果或"绩效"差距着眼,围绕政策制定、政策执行与项目管理、公共服务供给三个层面,总结描述我国存在的跨部门协同失灵现象;第三部分集中于跨部门协同的"操作规则"层面,对中国面临的特殊挑战进行分析评价,试图从"技术理性"角度对协同失灵做出理论诠释;第四部分从"制度理性"层面,探讨中国国情下跨部门协同失灵的体制因素和深层次原因;最后是结论、推论和对研究的进一步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体政府 跨部门协同 结构性协同机制 程序性协同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中的风险与防范 被引量:22
6
作者 刘舒杨 王浦劬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13,共9页
一般理论认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可以提升效率、促进民主、实现政府责任。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政府购买服务也存在着潜在的风险,购买服务不一定能提升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可能威胁社会的民主治理,或者降低公共服务供给中的政府责任... 一般理论认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可以提升效率、促进民主、实现政府责任。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政府购买服务也存在着潜在的风险,购买服务不一定能提升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可能威胁社会的民主治理,或者降低公共服务供给中的政府责任。为防范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潜在风险,需构建竞争性制度环境、建立需求评估机制、提升政府的合同管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竞争 民主治理 政府责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学探讨 被引量:31
7
作者 李景鹏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3-17,共5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新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样的三位一体,扩展为建设社会主...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新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样的三位一体,扩展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和谐”成了中国战略机遇期的社会主调。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急剧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 1 000 美元,正在向人均3 000美元的新目标迈进。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经济起飞期,也是社会发展的矛盾凸显期。这期间,既可能出现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繁荣局面,也可能因社会矛盾高发而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为了激发社会活力,维护社会稳定,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实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思想。所谓和谐社会,指的是社会系统的各组成部分或社会体系中诸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稳定状态。这是一种特殊形态的群体模式,其特殊性在于:(1)权力的合法性:这个社会的管理、控制体系———政府的权力是广大人民授予的,政府运行机制既有活力,又有效率;(2)文化的共融性:这个社会所倡导的主流文化能被广大社会成员所认同,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益矛盾 阶级斗争 政治学 缓和 对待 根本性 社会 零和博弈 化解 经济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政府创新与政府体制改革 被引量:49
8
作者 李景鹏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4,共4页
文章分析了地方政府创新的客观空间和动力,探讨了它在坚持与推广方面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论述了地方政府创新与政府体制改革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政府创新 空间与动力 坚持与推广 政府体制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府际财政关系研究--宪政分权的视角 被引量:4
9
作者 谢庆奎 王懂棋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1-44,共4页
我国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府际财政关系首先出现变化,一方面唤醒了沉睡的地方利益,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制度外意想不到的结果。地方保护主义出现,交易费用总量不平衡;预算外资金、非税收入大量存在;基层政府收入来源有限,公共服务能力... 我国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府际财政关系首先出现变化,一方面唤醒了沉睡的地方利益,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制度外意想不到的结果。地方保护主义出现,交易费用总量不平衡;预算外资金、非税收入大量存在;基层政府收入来源有限,公共服务能力亟待提高。府际财政关系的变动既是体制改革的突破点和契机,但又受到制度性分权滞后和原有体制的约束。因此,可以认为我国府际财政关系的发展,必然向着宪政分权的方向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政分权 府际关系 宪政分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宪政体制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谢庆奎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8-51,74,共5页
宪政一般是指以宪法和法律限制公权、保护私权的制度安排。宪政体制一般是指以宪法和法律来规范权力控制、权力分立、司法独立、保障人权的制度架构,它体现在立法、行政、司法与公民的制度安排及相互关系中,以及政党制度安排及党政关系... 宪政一般是指以宪法和法律限制公权、保护私权的制度安排。宪政体制一般是指以宪法和法律来规范权力控制、权力分立、司法独立、保障人权的制度架构,它体现在立法、行政、司法与公民的制度安排及相互关系中,以及政党制度安排及党政关系中。宪法与宪政体制建设在西方发达国家已趋于成熟;在中国,正在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代议制思想的指引,朝着宪政的方向努力。在中国进行宪政建设,首选目标是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目前的问题是,如何按照宪政体制的要求来加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的制度建设,逐步实现宪政体制与人大制度的接轨。其基本方向是:理顺党的领导与人大权力的关系,培养宪法至上的观念和宪政意识,完善选举制度和实行竞选,以及保障公民权利、建设有限政府和实行司法审查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政体制 宪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代议制 宪政意识 权力分立 私权 一般 马克思主义 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政府绩效评估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32
11
作者 周志忍 《行政管理改革》 2011年第4期37-41,共5页
18世纪的英国诗人亚历山大·波普说过:"关于政府的形式让那些愚人去争论吧,管得最好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政府管理好坏的主要评价标准是其工作绩效,而要提高绩效,必须首先了解目前的绩效水平是什么,
关键词 政府绩效评估 亚历山大 英国诗人 18世纪 工作绩效 评价标准 政府管理 绩效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政府绩效评估中的“结果导向”原则正名 被引量:14
12
作者 周志忍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25,共11页
对结果导向的批评可谓国内绩效管理研究的一个特色,其理由涉及价值取向、可行性、公平性、片面性等。基于结果导向的准确内涵和发达国家的实践,本文对这些理由做出回应和反诘。结果导向原则不仅理论上适合中国国情,而且是矫正实践偏差... 对结果导向的批评可谓国内绩效管理研究的一个特色,其理由涉及价值取向、可行性、公平性、片面性等。基于结果导向的准确内涵和发达国家的实践,本文对这些理由做出回应和反诘。结果导向原则不仅理论上适合中国国情,而且是矫正实践偏差及其负面后果的现实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绩效评估 结果导向 投入导向 产出导向 规则导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行政学发展绕不开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3
13
作者 周志忍 《公共行政评论》 CSSCI 2013年第2期1-10,178,共10页
公共行政学在中国恢复发展已经历了30年。“三十而立”之际,需要认真地回顾、总结和反思,才能图谋大的发展。正如林肯所言:“如果我们知道了我们在哪里,要走向哪里,我们就能更好地判断要做什么,如何做。”本文对21世纪中国公共行... 公共行政学在中国恢复发展已经历了30年。“三十而立”之际,需要认真地回顾、总结和反思,才能图谋大的发展。正如林肯所言:“如果我们知道了我们在哪里,要走向哪里,我们就能更好地判断要做什么,如何做。”本文对21世纪中国公共行政学进行展望,重点关注涉及学科发展的几个超越具体分支和研究领域的普遍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行政学 “三十而立” 普遍性问题 21世纪 中国 经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地区选举宣传中社交媒体的使用研究——一种基于深度访谈的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大鹏 岳春颖 严洁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5-60,共6页
社交媒体的产生与发展促使台湾地区选举宣传的过程产生了新的变化。本文基于深度访谈的定性研究得知,台湾地区各个政党非常重视社交媒体的宣传,但是基于社交媒体的选举宣传生活气息浓厚,政治色彩淡薄。因为社交媒体是年轻人了解选举的... 社交媒体的产生与发展促使台湾地区选举宣传的过程产生了新的变化。本文基于深度访谈的定性研究得知,台湾地区各个政党非常重视社交媒体的宣传,但是基于社交媒体的选举宣传生活气息浓厚,政治色彩淡薄。因为社交媒体是年轻人了解选举的主要途径,它的转发率高,可以引起选民对选举的关注,甚至产生投票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媒体 政治传播 台湾选举 选举宣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需求、多元博弈、公共选择与制度变迁——论中国政府体制改革与法治建设 被引量:3
15
作者 汪波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7-64,共8页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变迁,社会阶层之间、社会成员之间逐渐衍生新的利益关系与社会关系,这种新的利益关系一旦萌芽、生长、形成潜在新秩序,就转而向公共权力提出体制变革需求,进而要求国家法加以确认;国家权力通过国家法对社会...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变迁,社会阶层之间、社会成员之间逐渐衍生新的利益关系与社会关系,这种新的利益关系一旦萌芽、生长、形成潜在新秩序,就转而向公共权力提出体制变革需求,进而要求国家法加以确认;国家权力通过国家法对社会新秩序进行确认时,并非完全按照社会需求之输入被动运作,而是涉及新旧秩序多元利益主体间理性博弈之“公共选择”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体制改革 法治建设 多元博弈 公共选择 制度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存量政治资源”与中国特色的权力制衡 被引量:4
16
作者 汪波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8-43,92,共7页
当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到现代,政治权力必然由一体化混沌状态,转向日渐清晰的权力分化状态:立法权、行政权与司法权。三种权力必然存在"交往—互动",从而形成一系列差异性权力制衡形式。中国权力监督不可能照搬西方特定国家的权... 当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到现代,政治权力必然由一体化混沌状态,转向日渐清晰的权力分化状态:立法权、行政权与司法权。三种权力必然存在"交往—互动",从而形成一系列差异性权力制衡形式。中国权力监督不可能照搬西方特定国家的权力制衡形式,而应充分发挥政治场域"存量资源",以"权利—效率间均衡"为价值导向,充实与发展两大支柱:人大制与现行八二宪法,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权力监督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量政治资源 中国特色权力制衡 权力间交往-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府行为“底线”之辩
17
作者 燕继荣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9-49,共1页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其实反映了对官员和政府的高标准要求。但实际上,真正需要的是对官员和政府的低标准要求,也就是“底线”要求。这也就是说,对于政府和官员,应该少一些“应该如何”的要求,而多一些“禁止如...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其实反映了对官员和政府的高标准要求。但实际上,真正需要的是对官员和政府的低标准要求,也就是“底线”要求。这也就是说,对于政府和官员,应该少一些“应该如何”的要求,而多一些“禁止如何”的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行为 线 官员 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式化悖论与比较制度优势——以“苏南模式”变迁为例 被引量:4
18
作者 金太军 汪波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54-162,共9页
“制度模式化”可最大化特定发展路径的制度收益,但制度模式化所形成之“垄断性收益体系”,亦会内在地导致制度衰退,此即“制度模式化悖论”。在变化的制度环境中,制度变迁既非以“自执行”方式自发完成制度变迁过程,也不会由于“路径... “制度模式化”可最大化特定发展路径的制度收益,但制度模式化所形成之“垄断性收益体系”,亦会内在地导致制度衰退,此即“制度模式化悖论”。在变化的制度环境中,制度变迁既非以“自执行”方式自发完成制度变迁过程,也不会由于“路径依赖”而必然陷入良性或恶性“锁定”,而是呈现出发展——停滞——新发展螺旋上升之“间隔性制度变迁”过程。任何制度优势都只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的“比较制度优势”,若将一种制度模式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的比较优势理解为恒定优势,就极易导致制度僵化与制度惰性。而多模式竞争能促使各模式保持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快速反应机制,有助于形成多元、持续、渐进的制度变迁过程,因而成为“制度模式化悖论”的破解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式化悖论 比较制度优势 垄断性收益体系 间隔性制度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简政放权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过程、问题与趋势 被引量:14
19
作者 冉昊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6-32,共7页
简政放权已成为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内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政府简政放权的一种表现形式。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如审批权力的明增暗减或被"截流",以及审批权"下放"和"... 简政放权已成为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内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政府简政放权的一种表现形式。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如审批权力的明增暗减或被"截流",以及审批权"下放"和"渡让"的差异。因此,应从完善行政审批机制和创新审批方式等途径来努力,下一步改革将朝着事后监管和"负面清单"管理的方向进行,行政审批权力将从"下放给低层级政府"更多转变为"渡让给市场和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简政放权 历史变迁 负面清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官本位:行政改革的障碍之一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李景鹏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9-112,共4页
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自1982年政府不断提出方案后取得了一些成就,但至今还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原来的各种弊端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其中就包括根深蒂固的官本位观念。在当代中国,官本位状况是在计划经济年代形成的,虽然在实行市场经济体... 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自1982年政府不断提出方案后取得了一些成就,但至今还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原来的各种弊端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其中就包括根深蒂固的官本位观念。在当代中国,官本位状况是在计划经济年代形成的,虽然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受到一些冲击,但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它加大了全能主义政治的力度,严重地阻碍了改革开放以来由全能主义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进程。要彻底消除官本位现象,尚有赖于长期的坚持不懈的政治改革、经济改革、文化改革和社会改革。因此,在可预期的时间内,官本位仍将是制约中国行政改革的巨大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本位 行政改革 全能主义政府 服务型政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