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嵌微流道低温共烧陶瓷基板传热性能(英文) 被引量:4
1
作者 胡独巍 缪旻 +2 位作者 方孺牛 崔小乐 金玉丰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35-139,共5页
随着系统级封装(SIP)所容纳的电子元器件和集成密度迅速增加,传统的散热方法(热通孔、风冷散热等)越来越难以满足系统级封装的热管理需求。低温共烧陶瓷(LTCC)作为常见的封装基板材料之一,设计并研制了三种内嵌于LTCC基板的微流道,其中... 随着系统级封装(SIP)所容纳的电子元器件和集成密度迅速增加,传统的散热方法(热通孔、风冷散热等)越来越难以满足系统级封装的热管理需求。低温共烧陶瓷(LTCC)作为常见的封装基板材料之一,设计并研制了三种内嵌于LTCC基板的微流道,其中包括直排型、蛇型和螺旋型微流道(高度为0.3mm,宽度分别为0.4,0.5和0.8mm)。通过数值仿真和红外热像仪测试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了微流道网络结构、流体质量流量、雷诺数、材料热导率对内嵌微流道LTCC基板换热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去离子水的流量为10mL/min,热源等效功率为2 W/cm^2时,直排型微流道的LTCC基板最高温度在3.1kPa输入泵压差下能降低75.4℃,蛇型微流道的LTCC基板最高温度在85.8kPa输入泵压差下能降低80.2℃,螺旋型微流道的LTCC基板最高温度在103.1kPa输入泵压差下能降低86.7℃。在三种微流道中,直排型微流道具有最小的雷诺数,在相同的输入泵压差下有最好的散热性能。窄的直排型微流道(0.4 mm)在相同的流道排布密度和流体流量时比宽的微流道(0.8mm)能多降低基板温度10℃。此外,提高封装材料的热导率有助于提高微流道的换热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共烧陶瓷 微流道 传热性能 强制对流换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邻近层资源共享的三维堆叠存储器内建自修复策略 被引量:2
2
作者 崔小乐 张世界 +1 位作者 张强 金玉丰 《计算机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030-2039,共10页
在摩尔定律面临终结的趋势下,三维集成电路技术被认为是继续提升集成电路性能和集成度的重要技术途径之一.由于采用堆叠的结构,三维集成电路适用于高密度以及异质集成应用领域.存储器是高密度集成电路的典型代表,是三维集成电路的重要... 在摩尔定律面临终结的趋势下,三维集成电路技术被认为是继续提升集成电路性能和集成度的重要技术途径之一.由于采用堆叠的结构,三维集成电路适用于高密度以及异质集成应用领域.存储器是高密度集成电路的典型代表,是三维集成电路的重要应用方向之一.三维存储器技术可同时提高存储密度与访存通路带宽,是解决"存储墙"问题的一种可行技术途径.然而,由于存储器件尺寸的微缩,存储阵列中的故障存储单元数量呈增加趋势.对存储器产品,基于冗余存储资源的内建自修复技术是提高其可靠性的重要方法.三维存储器的层与层之间可通过硅通孔等技术实现互连,使得垂直方向上的冗余资源共享成为可能,从而改善三维存储器的可靠性.该文提出一种邻近层共享冗余的三维存储器修复策略,用以提高现有三维存储器内建自修复技术的故障修复能力.该策略不会引发死锁现象,具有良好的冗余资源利用率和较小的硅通孔面积代价.仿真结果表明,与已有的结对冗余策略相比,该文所提出的冗余共享策略具有更高的故障修复率,且故障修复率不随存储器层数的增加而显著下降,更适用于大规模三维存储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存储器 内建自修复 层间冗余共享 邻近层冗余共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集成众核的3D蒙特卡罗半导体器件模拟器
3
作者 方民权 张卫民 +3 位作者 张理论 曾琅 刘晓彦 尹龙祥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21-627,共7页
3D蒙特卡罗器件模拟计算量大,计算量随网格与粒子数增加而急剧增加。通过分析3D蒙卡模拟加速热点和进一步可并行性,研究有效电势方法的集成众核并行方案;研究粒子自由飞行、统计模拟信息、计算表面粗糙散射等热点并行方案,最终实现基于C... 3D蒙特卡罗器件模拟计算量大,计算量随网格与粒子数增加而急剧增加。通过分析3D蒙卡模拟加速热点和进一步可并行性,研究有效电势方法的集成众核并行方案;研究粒子自由飞行、统计模拟信息、计算表面粗糙散射等热点并行方案,最终实现基于CPU/MIC的三级并行3D蒙特卡罗器件模拟软件。实验结果显示,三级并行比单级并行获得更好的性能;当提高模拟精度时,相比单级并行,三级并行蒙特卡罗模拟加速比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特卡罗 半导体器件模拟 集成众核 有效电势方法 粒子自由飞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灰度直方图的激光光斑中心定位算法 被引量:13
4
作者 蔡旭明 李笑 +2 位作者 刘玉县 何春华 林俊杰 《激光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73-279,共7页
为了提高半导体激光加工中激光光斑中心定位精度,根据皮秒超短脉冲激光辐照单晶硅后产生的光斑图像灰度分布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灰度直方图的激光光斑中心定位算法,通过模拟激光光斑仿真分析和单晶硅刻蚀实验,对比研究了不同辐照时间与... 为了提高半导体激光加工中激光光斑中心定位精度,根据皮秒超短脉冲激光辐照单晶硅后产生的光斑图像灰度分布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灰度直方图的激光光斑中心定位算法,通过模拟激光光斑仿真分析和单晶硅刻蚀实验,对比研究了不同辐照时间与不同激光功率条件下该算法与传统算法的定位精度。结果表明,在辐照时间不同的条件下,该算法定位精度达到0.761μm,比灰度重心法提高51.3%,比最大行列灰度值法提高93.9%;在激光功率不同条件下,该算法的定位精度达到0.793μm,比灰度重心法提高73.4%,比最大行列灰度值法提高86.8%。此研究可为皮秒超短脉冲激光光斑中心定位控制系统的设计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处理 中心定位 灰度直方图 激光光斑 阈值分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于无线多导睡眠监测的皮肤贴电极制备及验证 被引量:2
5
作者 马运东 黄东 +4 位作者 陈宇峰 姜皓云 刘军华 孙洪强 李志宏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58-363,共6页
目的:开发一种适用于便携式睡眠监测设备的电极,并对该电极监测到的眼动图(electrooculogram,EOG)和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信号结果进行验证。方法:通过微机电系统(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MEMS)技术制备柔性电极... 目的:开发一种适用于便携式睡眠监测设备的电极,并对该电极监测到的眼动图(electrooculogram,EOG)和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信号结果进行验证。方法:通过微机电系统(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MEMS)技术制备柔性电极,其中电极为金/铬双层结构,柔性衬底采用具有良好生物兼容性的聚对二甲苯(parylene)。电极被设计并制作成网状结构,使得下层的胶带能更有效地与皮肤贴合,降低与皮肤的接触阻抗。在电极制作完成后,使用CHI660E电化学工作站对电极的交流阻抗特性进行测试,此外,将电极连接到包含生物信号采集和数字化处理专用芯片的无线信号采集套件,采集志愿者眼周不同位点、不同方向眼动的电信号,并对眼动信号的信噪比进行分析。最后使用标准多导睡眠监测仪来对比皮肤贴电极和金杯电极采集脑电信号时的噪声幅度。结果:皮肤贴电极在小于100 Hz交流电范围的阻抗为4~13 kΩ,使用皮肤贴电极可以采集到不同方向眼动的眼电信号,皮肤贴电极采集到的脑电信号噪声幅度低于金杯电极采集到的脑电信号噪声幅度。结论:皮肤贴电极可以作为开发适用于便携式睡眠监测设备中眼动电信号和脑电信号监测的备选电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导睡眠监测仪 微机电系统 眼动图 脑电图 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