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态基础设施理论与实践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相关研究综述 被引量:14
1
作者 乔青 陆慕秋 袁弘 《风景园林》 2013年第2期38-44,共7页
对生态基础设施概念的起源、发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重点综述了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在生态基础设施领域所做的研究工作。该研究团队将生态基础设施定义为城市所依赖的自然生态系统,是城市及其居民能持续地获得生态系统服务的基础;提... 对生态基础设施概念的起源、发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重点综述了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在生态基础设施领域所做的研究工作。该研究团队将生态基础设施定义为城市所依赖的自然生态系统,是城市及其居民能持续地获得生态系统服务的基础;提出"反规划"理论是构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途径,景观安全格局是生态基础设施规划的主要方法。介绍了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完成的相关案例,涉及全国、城市和场地等多个尺度;阐述了生态基础设施研究与生态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文化遗产研究等相关研究的结合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基础设施 生态安全格局 “反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岛雨洪管理系统构建的景观设计途径--以印度尼西亚巴厘岛海龟岛为例 被引量:11
2
作者 俞孔坚 林双盈 +1 位作者 丛鑫 吴頔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9-33,共5页
维持场地水文的良性循环是场地低影响开发的重要目标。岛屿的生态系统敏感,开发岛屿无可避免要改变场地水文现状。以"排"为主的工程排水方式和针对雨水管理的局部景观设计都无法解决海岛开发的水问题。提出多目标、多层级的... 维持场地水文的良性循环是场地低影响开发的重要目标。岛屿的生态系统敏感,开发岛屿无可避免要改变场地水文现状。以"排"为主的工程排水方式和针对雨水管理的局部景观设计都无法解决海岛开发的水问题。提出多目标、多层级的雨洪管理策略——通过"建筑—社区—区域—海岛"4个层级调节海岛水量和保证其水质,并结合水量调节、具体景观设计进行说明,以期进一步促进雨洪管理在城市(特别是城市新区)中的应用,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海岛 雨洪管理 景观设计途径 巴厘岛海龟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性景观是过程的集合
3
作者 汪芳 董颖 王粟童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12,共7页
地方性景观的形成源于地理禀赋与人类实践的层积效应,而流动性增强、同质化开发及环境压力正削弱其多样性。地方性是连接本土与全球、协调保护与创新的关键纽带,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至关重要。因此,探讨城乡地方性景观在“自然-人文”... 地方性景观的形成源于地理禀赋与人类实践的层积效应,而流动性增强、同质化开发及环境压力正削弱其多样性。地方性是连接本土与全球、协调保护与创新的关键纽带,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至关重要。因此,探讨城乡地方性景观在“自然-人文”要素长时序互动中的动态演化机制,分析气候变化、城镇化及人口流动对其重塑作用。多学科融合与技术创新为地方性研究提供了跨尺度分析工具,但数据异构性与历史信息缺失仍存挑战。需要将传统智慧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平衡资本介入与地方特质保护,以增强城乡适应性并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地方性 地方性景观 过程与演化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观尺度下绿色基础设施的景观设计途径 被引量:8
4
作者 苏文强 李迪华 《南方建筑》 2017年第3期13-17,共5页
微观尺度绿色基础设施为城市建成区提供在地雨水管理技术手段,活化并强化土地多用途,创造宜人的公共环境。研究概括了微观尺度绿色基础设施的5个主要工程技术要点,提出通过材料选择和微地形处理等景观设计途径优化微观绿色基础设施的建... 微观尺度绿色基础设施为城市建成区提供在地雨水管理技术手段,活化并强化土地多用途,创造宜人的公共环境。研究概括了微观尺度绿色基础设施的5个主要工程技术要点,提出通过材料选择和微地形处理等景观设计途径优化微观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并就微观绿色基础设施实施中存在的难点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尺度 绿色基础设施 景观设计 雨水 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校园再生水回用人工湿地景观绩效评价及优化设计——以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为例 被引量:9
5
作者 王志勇 马静薇 +2 位作者 王立帅 李琳 吴珊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6017-6028,共12页
设计生态是相对于自然的生态而言的人工设计的生命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系统,其是解决当代生态问题的新范式。从环境、社会、经济3个方面对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人工湿地的设计生态的景观绩效进行了评价,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人工... 设计生态是相对于自然的生态而言的人工设计的生命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系统,其是解决当代生态问题的新范式。从环境、社会、经济3个方面对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人工湿地的设计生态的景观绩效进行了评价,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人工湿地能对回用再生水产生一定的净化作用。再生水经过人工湿地后,TP、TN、NH3-N、COD、SS分别减少74.9%、6.66%、61%、41.18%和64.71%,但整体水质类别保持不变。湿地基质土壤中TN、TP的含量与湿地水体有密切关系,再生水回用于人工湿地可以提高湿地基质中的土壤肥力。湿地周边植物生境类型为落叶阔叶林、灌木丛、草丛、浅水沼泽,其结构、优势种、下层植物差异明显。植物群落地域特征十分明显,整体多样性较为丰富,共计22科,37属,37种。(2)人工湿地景观为校园师生提供了较好的游憩、社交和视觉景观服务,超过80%的使用者对其总体评价在"满意"以上。同时,人工湿地运行、维护成本低,约每年可节约用水成本6.7万元。(3)以提供生态系统服务为目标的景观在设计初期,应当全面考虑运行中的地域独特性,提高设计绩效的预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生态 人工湿地 景观绩效 可持续景观设计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公园景观设计初探——以格拉纳达科学公园为例
6
作者 郝硕 《现代园艺》 2019年第18期107-108,共2页
提出国内科学博物馆重室内展览而轻户外景观的问题。以格拉纳达科学公园为例,通过分析户外园林景观布局和科普花园、小型展览馆的展览形式,探讨各类科学主题和园林景观相结合的形式以及科学公园的规划设计方法。
关键词 科学公园 科普花园 小型展览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景观偏好分析的社区农园公众接受度研究——以北京为例 被引量:35
7
作者 王志芳 蔡扬 +1 位作者 张辰 寇淼 《风景园林》 2017年第6期86-94,共9页
近年来,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大背景下,城市居民对于农业活动的热情逐渐高涨,各居住区自发种植活动逐渐活跃起来,不少学者将注意力转向社区农业的研究,视其为解决城市发展问题的一种策略。本文以北京市建成时间在2000年后,位于五环附近区... 近年来,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大背景下,城市居民对于农业活动的热情逐渐高涨,各居住区自发种植活动逐渐活跃起来,不少学者将注意力转向社区农业的研究,视其为解决城市发展问题的一种策略。本文以北京市建成时间在2000年后,位于五环附近区域的3个中等收入居住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场景模拟图片并辅以文字问题的问卷方法,调查六环以内北京市居民对社区农园的偏好与认知态度。基于调查数据分析影响公众偏好的物质空间因素和非物质空间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农业与居住小区的结合模式提出建议。研究发现居民对于社区农园的景观偏好整体低于非生产性景观;对于社区农园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管理和种植;宅旁绿地和闲置用地是居民认为最理想的可开展社区农园的场所。此外,种植槽的使用、把握好农业景观以及人工景观的比例、增加作物种类等景观设计手法有助于提升居民对社区农园的偏好。整体而言,本研究表明只要能够恰当地针对人群社会背景,并巧妙地进行景观设计,就能够显著提升人们对社区农园的接纳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农园 农业景观 景观模拟 景观偏好 景观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景观偏好研究的城市公园草本设计建议 被引量:11
8
作者 王志芳 赵妍 +1 位作者 侯金伶 张波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33-39,共7页
野生草本已被证明具有多维生态效益,但其在公园等环境中的运用却不能忽视人的审美感受。为探索如何合理利用野生草本,以景观偏好研究为基础,利用照片模拟将场所类型及植栽要素组合融入景观偏好分析进行问卷调研,并基于研究结论给出设计... 野生草本已被证明具有多维生态效益,但其在公园等环境中的运用却不能忽视人的审美感受。为探索如何合理利用野生草本,以景观偏好研究为基础,利用照片模拟将场所类型及植栽要素组合融入景观偏好分析进行问卷调研,并基于研究结论给出设计建议。研究发现大众对野生草本的运用大多乐见其成,但也有少量顾虑;不同场所及种植设计方式都极大影响着野生草本的景观偏好。建议强化动态活动场所的野生草本种植,引入开花物种并密植,采用多物种组合以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控制花期后野生草本高度在30cm以下,并加大青少年自然教育力度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景观偏好 野生草本 图片模拟 量化评价 审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理设计的北京市浅山区土地利用战略规划 被引量:9
9
作者 洪敏 李迪华 +1 位作者 袁弘 游鸿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2-25,共4页
面对凸显的人地关系日益紧张,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如何通过科学手段来来优化我们的生存空间,成为当代规划师和风景园林师必须担当的责任。地理设计概念的提出,即是倡导打破学科间的界限,通过科学知识协作及地理信... 面对凸显的人地关系日益紧张,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如何通过科学手段来来优化我们的生存空间,成为当代规划师和风景园林师必须担当的责任。地理设计概念的提出,即是倡导打破学科间的界限,通过科学知识协作及地理信息等技术平台辅助,共同去设计和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通过对地理设计理念的解析,结合北京市浅山区土地利用战略规划的案例探讨地理设计理念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地理设计 土地利用规划 浅山区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空的压缩与延展——后工业景观中的废墟图景与历时表达 被引量:2
10
作者 魏方 班馨月 昝鹏 《园林》 2024年第12期25-31,共7页
景观空间中,线性时间流逝带来三维空间的风化、破败,形成承载时空信息的废墟图景。后工业景观保存工业时代遗存的“工业废墟”,结合种植等自然的手法加以改造,存在鲜明的“工业—自然”二重审美维度,呈现废墟与自然结合的如画(picturesq... 景观空间中,线性时间流逝带来三维空间的风化、破败,形成承载时空信息的废墟图景。后工业景观保存工业时代遗存的“工业废墟”,结合种植等自然的手法加以改造,存在鲜明的“工业—自然”二重审美维度,呈现废墟与自然结合的如画(picturesque)、崇高(sublime)、奇幻与狰狞。从英国如画园林出发,分析废墟审美在景观领域中的作用与演进,包括存在于后工业景观的废墟图景中的两种时间层次:基于场地历史信息与新置信息叠加并存状态的整体感知,以及人在穿过空间的运动中感官与感知的延续性,即“时空压缩”与“时空延展”体验,并通过案例解读分析人在此类图景中对景观的感知与体验,挖掘废墟美学在后工业景观变迁下不断发展与更新的可能,为后工业景观设计提供新的研究视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工业景观 废墟景观 时空体验 景观感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确保设计研究有用的核心之一:设计参数与研究调参路径
11
作者 王志芳 白竹惠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2-27,共6页
【目的】通过揭示景观设计实践与科研的错位,强调设计参数的重要性并提出“通过研究调整设计参数”(简称研究调参)策略及可行路径,从而确保研究对设计实践有用,以应对日趋复杂和综合的景观设计需求。【方法/过程】首先,明晰设计参数的... 【目的】通过揭示景观设计实践与科研的错位,强调设计参数的重要性并提出“通过研究调整设计参数”(简称研究调参)策略及可行路径,从而确保研究对设计实践有用,以应对日趋复杂和综合的景观设计需求。【方法/过程】首先,明晰设计参数的定义和分类;其次,针对设计参数的系统化研究思维,阐释研究调参的基本逻辑及具体路径。【结果/结论】研究调参是设计研究的核心抓手之一,其关键在于将设计参数转化为研究假设和自变量,设计参数可分为理念模式和物质环境两类。提出4种研究调参的路径:针对现在的“理念模式对比”和“物质环境差异”,以及针对未来的“理念模式情景”和“物质环境调参”。通过延展研究内容和实践重点,将研究调参的可行路径拓展至8种,进而促使设计研究区别于其他专业的研究,确保设计研究的实用性,更好地推动寻解研究以及循证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设计 设计研究 设计参数 循证设计 研究调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低影响发展理念的校园设计——以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新校区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婷婷 《园林》 2013年第5期43-47,共5页
雨洪管理技术中的低影响发展策略(LowImpactDevelopment,LID)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推广,因其有效性和实用性,已成为国际雨洪管理领域的新热点。美国环境保护署对低影响发展的定义是:一种可持续的景观途径,以模拟自然水文状态... 雨洪管理技术中的低影响发展策略(LowImpactDevelopment,LID)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推广,因其有效性和实用性,已成为国际雨洪管理领域的新热点。美国环境保护署对低影响发展的定义是:一种可持续的景观途径,以模拟自然水文状态并维持自然水过程。它是一种创新的综合雨洪管理战略,通过运用规划和设计手段模拟自然的水文过程,创造具有功能性的水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理干部 校园设计 新校区 美国环境保护署 学院 司法 公安 辽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观保护设计--美国佛罗里达州西南部景观保护设计项目案例
13
作者 祝明建 吴莹 +2 位作者 尚媛 陈风名 孙源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0-75,共6页
景观保护设计(Landscape Conservation Design,LCD)是一种动态性的景观保护方法。该方法以保护生物学和景观生态学的原理为基础,运用GIS技术和空间保护规划软件,识别出场地中对物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保护具有关键意义的区域和廊道... 景观保护设计(Landscape Conservation Design,LCD)是一种动态性的景观保护方法。该方法以保护生物学和景观生态学的原理为基础,运用GIS技术和空间保护规划软件,识别出场地中对物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保护具有关键意义的区域和廊道。LCD的结果可以为自然资源和生态保护的决策者提供基于科学的空间保护策略依据。在中国越来越重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今天,在未来城市的建设中,景观保护设计的概念和方法将对我国的自然资源和生态保护规划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以美国渔业和野生动物保护局(U.S Fish&Wildlife Conservation Service,USFWS)与佛罗里达大学景观保护规划中心合作完成的佛罗里达州西南部景观保护设计项目为例,从数据基础、研究方法以及规划结果等方面来对景观保护设计进行探讨,并提出景观保护设计理念在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应用前景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景观保护设计 生物多样性保护 规划决策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韧性国土空间和城市的中国模式 被引量:2
14
作者 俞孔坚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5,共12页
本文是笔者持续30年关于国土空间和城市生态安全课题探索之延续。从基于自然的哲学、基于生态的国土空间格局、道法自然的生态工程技术和生态基础设施构建3个维度,定义了国土和城市气候韧性的中国模式。它根植于中国千百年积淀的季风文... 本文是笔者持续30年关于国土空间和城市生态安全课题探索之延续。从基于自然的哲学、基于生态的国土空间格局、道法自然的生态工程技术和生态基础设施构建3个维度,定义了国土和城市气候韧性的中国模式。它根植于中国千百年积淀的季风文化和传统生态智慧,经过科学化和模块化设计和在全国200多个城市的实践检验,通过对水过程的调控设计构建整体化的生态基础设施,保护与修复生境、调节洪涝、减缓干旱与热岛,柔性应对海潮、自然净化水土和提供避难空间等诸多方面,增强国土空间与城市的气候韧性。它展示了全球气候应对策略从以碳为中心的单一减排策略走向立足土地、水驱动的全面气候韧性策略的可行性。在全球气候日趋“季风化”以及灾害频发的今天,这一中国模式具有世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韧性 生态文明 防洪 生态安全 水驱动气候韧性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海绵城市 中国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流域水电移民聚落的“地方-适应”研究:以鲁地拉水电站为例
15
作者 汪芳 李卓起 +1 位作者 徐浩义 闫甲祺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20,共9页
【目的】针对金沙江流域水电开发引发的人水关系重构与地方性网络割裂问题,通过评估金沙江流域水利水电工程对流域人水关系的影响,特别是水电开发性移民在环境变化下的适应性挑战,为移民聚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策略支持。【方法】以金沙... 【目的】针对金沙江流域水电开发引发的人水关系重构与地方性网络割裂问题,通过评估金沙江流域水利水电工程对流域人水关系的影响,特别是水电开发性移民在环境变化下的适应性挑战,为移民聚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策略支持。【方法】以金沙江鲁地拉水电移民聚落为研究对象,构建流域视角下的水利水电移民聚落“地方-适应”保护框架,利用多源数据和随机森林技术,分析水电移民聚落在迁移前后“生活-生产-文化”空间的发展变化,探讨水电移民聚落人居环境“地方-适应”性。【结果】1)水电站水库上下游共淹没37.12 km2的土地,其中包括21.61 km2的金沙江沿岸优质耕地;2)65.8%的原址民居为传统土木结构瓦顶建筑,移民安置点民居48.7%为统一规划的平屋顶建筑,51.3%为加建或改造;3)涛源龙王庙通过持续祭祀活动实现100%原址功能保留,大龙潭水库供水系统完成90%淹没灌区功能替代,实现了水利工程建设与传统祭祀空间保留的协同运作。【结论】水电移民聚落通过地方性要素的适应性重构,在“生产-生活-文化”维度形成系统性响应机制。生活空间以自主营建实践转译地域气候适应性,在统一规划建设中延续空间符号;生产空间融合传统耕作智慧与现代补偿机制,通过作物结构优化重塑生计体系;文化空间通过仪式空间的功能转化与水文化符号的创造性传承,维系流域聚落的地方认同。通过分析移民群体地方性知识的适应性重构,在流域尺度构建协同路径,为剧变环境下人水关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实践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人居 水电移民聚落 人水适应域 金沙江流域 Mask R-CN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社区绿道的服务效率及设计优化研究——以深圳市为例 被引量:12
16
作者 韩西丽 王烨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0-96,共7页
非机动出行是解决现代城市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修建以自行车道为主的社区绿道旨在促进市民自行车出行,引导道路交通秩序,进而推进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本文采用录像法,对深圳市中心城区4类典型社区绿道建成后的使用效率及交通行为... 非机动出行是解决现代城市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修建以自行车道为主的社区绿道旨在促进市民自行车出行,引导道路交通秩序,进而推进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本文采用录像法,对深圳市中心城区4类典型社区绿道建成后的使用效率及交通行为特征进行研究,进而提出城市社区绿道建设及改造建议:绿道上的自行车道宽度应大于等于2.00m且应设置为双向通行;自行车道一侧的人行道宽度应不小于2.25m;自行车道应在邻接人行道的绿化带边缘而非绿化带内修建;垃圾桶应间隔设置于人行道两侧;行道树避免选择枝条下垂的树种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绿道 自行车道 使用效率 设计优化 深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城中村儿童户外体力活动环境影响因子分析——以大有庄、骚子营邻里为例 被引量:42
17
作者 王冬 韩西丽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41-847,共7页
在我国,近年来无论是新区建设还是旧区改造都缺少儿童参与,成人化设计导致城市邻里空间不足以吸引儿童开展体力活动,产生了一系列儿童健康问题。本研究选取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骚子营社区,运用感知地图方法,对6~12岁儿童户外活动环境... 在我国,近年来无论是新区建设还是旧区改造都缺少儿童参与,成人化设计导致城市邻里空间不足以吸引儿童开展体力活动,产生了一系列儿童健康问题。本研究选取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骚子营社区,运用感知地图方法,对6~12岁儿童户外活动环境感知及理想邻里环境意向进行调查分析,共获取儿童感知地图38份。研究结果显示:儿童对邻里空间的感知结构包括3种模式,即"活动场所+活动路径"、"路径"和"场景";第一种模式对应的儿童户外体力活动水平较后两者高;恶劣的卫生条件及汽车数量的急剧增加,是弱化儿童户外体力活动机会感知的消极环境因子;游戏与运动设施、水景、树木花卉、软质铺装及座椅,构成促进儿童户外体力活动机会感知的积极环境因子。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各城市的"城中村"改造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体力活动 感知地图 城中村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陂塘景观研究进展与评述 被引量:35
18
作者 俞孔坚 姜芊孜 +1 位作者 王志芳 李明翰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30-136,共7页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陂塘等小型半自然、人工水体正在大量消失。在综述国内外研究基础上,阐述了陂塘的相关定义、陂塘景观特征及其测度,指出陂塘景观是人们在农耕过程、土地开发过程中充分利用本地的水土资源,应对外部水环境的变化所形成...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陂塘等小型半自然、人工水体正在大量消失。在综述国内外研究基础上,阐述了陂塘的相关定义、陂塘景观特征及其测度,指出陂塘景观是人们在农耕过程、土地开发过程中充分利用本地的水土资源,应对外部水环境的变化所形成的"水适应性景观"。陂塘景观具有雨洪滞蓄、旱涝调节、水质净化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要的生态功能。在不同发展阶段下,陂塘景观应对的问题不同,景观特征有所差异,演变的总体趋势是从农业时代的水利乡土景观到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破坏,再走向生态自觉下的多功能生态景观;变化趋势也说明了陂塘景观在上述多种生态功能方面的重要潜力。陂塘景观的保护与利用应当建立在对陂塘景观的综合评价的基础之上。最后,对将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如陂塘景观的特征与功能、历史文化与社会价值、综合评价与应用研究等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适应景观 景观特征 景观演变 生态功能 保护与利用 陂塘景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邻里环境在儿童户外体力活动方面的可供性研究——以北京市燕东园社区为例 被引量:37
19
作者 曲琛 韩西丽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31-538,共8页
使用感知地图绘制与访谈结合的方法,以94名6~12岁的儿童为研究对象,对北京市燕东园社区邻里环境在儿童户外体力活动方面的可供性现状和儿童理想的邻里环境可供性进行调查,获得188份有效感知地图。研究发现:1)邻里环境在儿童户外... 使用感知地图绘制与访谈结合的方法,以94名6~12岁的儿童为研究对象,对北京市燕东园社区邻里环境在儿童户外体力活动方面的可供性现状和儿童理想的邻里环境可供性进行调查,获得188份有效感知地图。研究发现:1)邻里环境在儿童户外体力活动方面的可供性结构呈现被使用的可供性〉被感知的可供性〉被塑造的可供性的特征,比例为15:12:1;2)对邻里环境可供性总量贡献最大的元素是“地面”和“植物”;3)儿童理想的邻里户外活动环境中被感知的可供性提高幅度最大的环境元素是“建构筑物及园林小品”、“天气及微气候”及“水体”,被使用的可供性显著提高的环境元素为“运动与游乐设施”和“环保与服务设施”;4)“科幻”及“多媒体设施”作为理想的邻里环境元素被提出,但其可供性仅限于被感知和被使用,且数量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邻里 儿童 户外体力活动 环境可供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续设计理念下的社区农园布局形态 被引量:14
20
作者 王雅雯 张天新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14-118,共5页
20世纪70年代以后,社区农园在欧美发达国家被作为一项全民运动而得到普及,并在推动城市社区发展、改善社区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社区农园还存在很多理念和方法上的局限,与城市空间的结合也不够理想。随着土地稀缺、能源匮... 20世纪70年代以后,社区农园在欧美发达国家被作为一项全民运动而得到普及,并在推动城市社区发展、改善社区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社区农园还存在很多理念和方法上的局限,与城市空间的结合也不够理想。随着土地稀缺、能源匮乏等城市问题愈演愈烈,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永续设计作为一套以人类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目标进行全系统生态设计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将永续设计理念引入社区农园及城市建设中,分析其具体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手段,并通过丹麦吉尔瑞尔永续农场的案例,阐述永续设计方法在城市社区农园布局形态中的应用,以期为我国城市规划、空间设计和社区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农园 永续设计 可持续 布局形态 城市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