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某综合大学一年级学生自杀意念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9
1
作者 李雪霓 刘海骅 +2 位作者 刘肇瑞 郭琦 黄悦勤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806-810,815,共6页
目的:调查大学生自杀意念的风险因素。探讨干预策略。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对北京某综合大学9个院系的所有一年级学生进行现况调查,使用Beck抑郁问卷、Beck焦虑问卷、Beck无望问卷、青年健康危害行为问卷(YRBS)、人格障碍诊断问卷-4(PDQ... 目的:调查大学生自杀意念的风险因素。探讨干预策略。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对北京某综合大学9个院系的所有一年级学生进行现况调查,使用Beck抑郁问卷、Beck焦虑问卷、Beck无望问卷、青年健康危害行为问卷(YRBS)、人格障碍诊断问卷-4(PDQ-4)和自编的一般情况问卷调查大学生自杀意念及相关心理行为问题。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一学年内自杀意念和一周内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2055人填写了问卷,一学年内自杀意念的报告率8.1%,危险因素按OR值大小排列依次为有物质滥用(OR=4.37,95%CI:2.27-8.41)、一学年内有过明显抑郁情绪(OR=3.21,95%CI:2.20-4.68)、一学年内使用过远程求助(OR=1.78,95%CI:1.13-2.81)、一周内存在明显抑郁情绪(OR=2.14,95%CI:1.36-3.37)、分裂样人格因子分(OR=1.21,95%CI:1.07-1.37)、边缘人格因子分(OR=1.23,95%CI:1.09-1.38);一周内自杀意念的报告率5.5%,危险因素按OR值大小排列依次为一周内存在明显抑郁情绪(OR=4.62,95%CI:2.86-7.46)、阳性精神障碍家族史(OR=2.96,95% CI:1.34-6.56)、一学年内有过明显的抑郁情绪(OR=2.35,95%CI:1.49-3.69)、女性(OR=1.65,95%CI:1.09-2.52)、边缘人格因子分(OR=1.50,95%CI:1.30-1.72)、分裂型人格因子分(OR= 1.17,95%CI:1.03-1.34)。文科专业显示为一学年内自杀意念的保护因素(OR=0.63,95%CI:0.41- 0.95)。大一学生一学年内寻求精神卫生服务的比例占12.5%,9.8%使用远程求助方式。在使用当面求助方式上女性多于男性(4.8%/2.9%.x^2=4.42,P=0.035);报告有自杀意念者一学年内总体求助、当面求助、远程求助比例均高于无自杀意念者(22.5%/11.3%、7.4%/3.2%、18.2%/8.9%,x^2=23.0、10.3、19.7,P<0.01)。结论:大学生自杀风险的筛查指标除自杀意念外还应考虑纳入抑郁、物质滥用、人格特点、阳性精神障碍家族史。大学生精神卫生服务宜从鼓励求助行为、主动提供延伸式服务、大力发展网络精神卫生服务三方面入手,提高服务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意念 大学生 影响因素 现况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某综合大学一年级学生不良饮食行为及进食障碍调查 被引量:7
2
作者 孔庆梅 张大荣 +3 位作者 黄悦勤 刘海桦 李雪霓 刘肇瑞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888-889,共2页
本文采用进食障碍问卷对北京市某综合性大学一年级学生进行整群调查,并与既往高中生研究结果比较,了解和分析大学一年级学生中不良饮食行为和进食障碍情况。
关键词 不良饮食行为 进食障碍 横断面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心理灵活性与负性情绪和幸福感的关系 被引量:27
3
作者 张驰 曹慧 +2 位作者 黄紫薇 黄子芮 刘海骅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868-874,共7页
目的:探讨作为接纳承诺疗法核心机制的心理灵活性与大学生负性情绪和幸福感的关系。方法:共181名大学生完成了间隔两个月的两次纸笔测验。采用接纳与行动问卷第二版(AAQ-Ⅱ)、正念注意觉知量表(MAAS)、承诺行动量表(CAQ)分别测量心理灵... 目的:探讨作为接纳承诺疗法核心机制的心理灵活性与大学生负性情绪和幸福感的关系。方法:共181名大学生完成了间隔两个月的两次纸笔测验。采用接纳与行动问卷第二版(AAQ-Ⅱ)、正念注意觉知量表(MAAS)、承诺行动量表(CAQ)分别测量心理灵活性的经验开放、关注当下和做重要的事,抑郁-焦虑-压力量表简体中文版(DASS-21)测量负性情绪水平,幸福感指数问卷(IWB)测量幸福感。使用Mplus7.0进行交叉滞后模型分析,分别建构了心理灵活性的3个功能单元与结果变量的分模型(单独每个功能单元)和全模型(3个功能单元都放入模型)。结果:在交互预测关系中,分模型分析时经验开放和关注当下均能负向预测T2的负性情绪问题(β=-0.10、-0.12),但是在全模型中这两个预测作用无统计学意义。在全模型中,经验开放能正向预测幸福感(β=0.28),做重要的事能预测幸福感和负性情绪(β=0.26、-0.15)。结论:大学生心理灵活性能够预测两个月后的负性情绪和幸福感;而经验开放、关注当下和做重要的事的预测作用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灵活性 负性情绪 幸福感 交叉滞后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人际关系适应与外向性和自我控制的关系 被引量:26
4
作者 陶塑 张丽瑞 何瑾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3-157,共5页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适应状况,分析其与外向性和自我控制的关系。方法:选取大学生3125名(男1497人,女1628人;年龄16~24岁),采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CCSAS)的人际关系适应维度、大五人格量表简化版(NEO-FFI)、自我控制量表(SCS)...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适应状况,分析其与外向性和自我控制的关系。方法:选取大学生3125名(男1497人,女1628人;年龄16~24岁),采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CCSAS)的人际关系适应维度、大五人格量表简化版(NEO-FFI)、自我控制量表(SCS)进行测量。结果:大学生人际关系适应的平均得分为(33. 3±3. 6)。回归分析表明,外向性、自我控制均与人际关系适应正向关联(β=0. 25、0. 08),外向性与自我控制的交互作用与人际关系适应负向关联(β=-0. 08);简单效应检验显示,低外向性大学生中,高自我控制者的人际关系适应得分高于低自我控制者(P <0. 001)。结论:本研究提示,大学生人际关系适应状况良好,高自我控制可能缓冲了低外向性对人际关系适应的消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控制 外向性 人际关系适应 学校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春热线”咨询案例纵向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海骅 倪男奇 +1 位作者 唐明 陆晓娅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0-76,共7页
本研究以国内知名青少年心理热线"青春热线"为对象,抽取了青春热线1992年、1999年和2006年的全部咨询案例,共6367个,进行分类编码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在青春热线咨询中,情感与亲密关系、职场问题、自我探索和校园问题,始终... 本研究以国内知名青少年心理热线"青春热线"为对象,抽取了青春热线1992年、1999年和2006年的全部咨询案例,共6367个,进行分类编码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在青春热线咨询中,情感与亲密关系、职场问题、自我探索和校园问题,始终是排在前四位的咨询主题,这与青年期的心理发展任务高度吻合。研究还发现,不同时期青春热线咨询的问题有所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发展和变革对青年成长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春热线 咨询案例 青年发展 心理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念训练提升自愿者幸福感的6周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72
6
作者 刘兴华 徐慰 +1 位作者 王玉正 刘海骅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597-601,共5页
目的:探索正念训练提升普通个体主观幸福感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将招募的72名被试分至正念训练组或对照组(每组36人),训练组进入每周1次,共6次的正念训练,对照组等待6周,直到训练组结束训练后1周进入训练。在训练前、后采用... 目的:探索正念训练提升普通个体主观幸福感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将招募的72名被试分至正念训练组或对照组(每组36人),训练组进入每周1次,共6次的正念训练,对照组等待6周,直到训练组结束训练后1周进入训练。在训练前、后采用五因素正念度量表(FFM Q)、幸福感指数(IWB)量表和情感平衡量表(ABS)进行网络心理测评,用后测减前测的差值来评估干预效果。结果:训练组有效样本17人,对照组有效样本21人。6周正念训练后,训练组FFMQ[(15.1±9.9)vs.(-0.3±6.8),P<0.001]、IWB差值[(0.9±1.6)vs.(-0.3±2.6),P=0.050]均高于对照组,而负性情感的差值低于对照组[(-0.4±1.4)vs.(0.5±1.6),P=0.041]。结论:本研究提示,正念训练能有效提升参与者的主观幸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念训练 幸福感指数 普通个体 随机对照 干预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我扩展理论及其相关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汪春花 王垒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7-104,共8页
自我扩展理论为人们认识和理解亲密关系中的基本动机和行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从选择一个合适的他人到建立关系、维持关系、寻求替代关系、关系解体,自我扩展的动机都在无形中发挥着影响,而将他人纳入自我效应的出现与否也决定了这个... 自我扩展理论为人们认识和理解亲密关系中的基本动机和行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从选择一个合适的他人到建立关系、维持关系、寻求替代关系、关系解体,自我扩展的动机都在无形中发挥着影响,而将他人纳入自我效应的出现与否也决定了这个关系的性质和质量。自我扩展理论及其研究进展为人类发展自我潜能提供了重要的机制和途径:扩展自我以及将他人纳入自我,并将纳入对象从“他人”延伸到多种对象类型,比如“英雄形象”“小说中的人物”“品牌”等,这些研究结果为自我扩展理论提供了更丰富的实证依据。自我扩展理论对于亲密关系是由生物化学因素决定的大众观念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补充,为人们建立、维持和改善人际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未来的研究可以尝试在自我扩展动机受限时,增加某些素质性因素或个体的整合能力以观测其对自我扩展效应的调节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扩展理论 人际关系 纳入对象 积极心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避目标定向与反馈寻求行为——角色冲突的调节作用
8
作者 侯娅琼 刘海骅 +1 位作者 姚翔 黄峥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95-502,共8页
考察回避目标定向(掌握回避目标定向和成绩回避目标定向)与反馈寻求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角色冲突对上述关系的调节作用。以240名北京大学一年级的本科新生为研究对象,这些新生在刚入学时报告了他们的回避目标定向,间隔6个月后,报告了角... 考察回避目标定向(掌握回避目标定向和成绩回避目标定向)与反馈寻求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角色冲突对上述关系的调节作用。以240名北京大学一年级的本科新生为研究对象,这些新生在刚入学时报告了他们的回避目标定向,间隔6个月后,报告了角色冲突的程度和反馈寻求行为。研究结果表明:1)掌握回避目标定向对反馈寻求行为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2)角色冲突对反馈寻求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3)角色冲突能够调节掌握回避目标定向与反馈寻求行为之间的关系,具体表现为,角色冲突程度越高,掌握回避目标定向与反馈寻求行为的负相关关系越强。研究验证了回避目标定向的二因素模型,对于新生入学适应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色冲突 反馈寻求行为 掌握回避目标定向 成绩回避目标定向 大学新生 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