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日语自他动词的研究史与新发展
被引量:6
- 1
-
-
作者
朱立霞
-
机构
北京大学日语系
-
出处
《外语研究》
2003年第2期28-30,42,共4页
-
文摘
本文对自他动词分类的先行研究进行综合考察 ,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介绍了用原型理论进行日语自他动词研究的方法。
-
关键词
日语
自动词
他动词
原型理论
-
分类号
H364
[语言文字—日语]
-
-
题名以《中庸解》为例试析荻生徂徕的人性论
被引量:4
- 2
-
-
作者
刘莹
-
机构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
-
出处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5-151,共7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日本朱子学文献的编纂与研究”(17ZDA012)
-
文摘
日本儒学家荻生徂徕对《中庸》的定位是“此篇主性”,因此在《中庸解》中,徂徕较为集中地阐释了其人性论思想。徂徕一方面认为人性“不可得而变”,一方面又讲“人性善移”,对于这种不可“变”却可“移”之间的矛盾,先行研究尚乏佳法可陈。对此,本文尝试着从“材性”和“习性”两个层面分疏徂徕之性,“材性”不可易,趋向善恶的“习性”却可移,此即为性之不可“变”而可“移”。如此,既然“人性善移”,君子则应在后天接受诗书礼乐的教化,也就是习熟先王之教,从而养成安民长民之德性,此为“习以成性”,而这种不假勉强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是“诚”。由此,通过“习以成性”,就个人而言可以养成“诚”之气象,而就国家而言可以实现移风易俗,这就是“合外内之道”。在徂徕看来,果能行此道,则可以实现先王的安民治世。
-
关键词
荻生徂徕
中庸
人性论
-
分类号
B313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
-
题名论日本阳明学的虚像与实像
- 3
-
-
作者
刘莹
唐利国
-
机构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
北京大学历史系
-
出处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9-28,共10页
-
基金
北京大学桐山教育基金研究资助支持
-
文摘
随着国内阳明学研究的逐步开展,日本阳明学也渐成"显学",其中关于"两种阳明学"的讨论和"日本阳明学"是否存在的论争堪称目前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种种异说呈现,推进了对日本阳明学的研究。本文重视思想展开过程中纵横两个方向上的"连续性",通过心之"迹"化、心之"气"化以及心之"固"化三个面向,梳理出了源自中国的阳明学在近世日本的传播和发展、在近代转型期的变革功能、以及在近代以后服务于非民主化社会动员的保守趋向三个阶段,以揭示日本阳明学的思想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
关键词
阳明学
日本
心学
近世
近代
-
分类号
B313.3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