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1
作者 刘永振 廖昊 鲁凤民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246-1256,共11页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OBI)是潜在的HBV传染源,可通过输血等方式传播。同时,OBI还可使乙肝相关疾病慢性进展,并维持乙肝慢性感染的状态,在免疫机能下降或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情况下可能导致HBV感染...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OBI)是潜在的HBV传染源,可通过输血等方式传播。同时,OBI还可使乙肝相关疾病慢性进展,并维持乙肝慢性感染的状态,在免疫机能下降或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情况下可能导致HBV感染再激活,引发急性肝炎或肝衰竭等严重肝病。因而,OBI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影响该人群生命健康和我国HBV感染防控。OBI的核心特征是用灵敏的试剂检测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阴性,但肝内存在复制全能性(replication competent)HBV基因组,以致循环血中的HBV DNA可呈间歇低值阳性(通常<200 IU/mL),HBV存在再激活风险。随着慢性乙型肝炎功能性治愈的不断扩大,国内外各大指南对功能性治愈的定义也在不断完善,其中均提到血清乙肝表面抗原持续消失的功能性治愈者肝组织内仍可能有HBV共价闭合环状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cccDNA)的存在,提示这部分功能性治愈者的病毒学指征类似于隐匿性感染状态。本文围绕OBI定义、分类、对公共卫生影响、发生机制和临床再激活预防等方面进行阐述,梳理OBI相关研究进展,更新对OBI的认知,以期提高临床和公共卫生从业者对新形势下OBI人群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功能性治愈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大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应重视ALT正常、年龄≤30岁的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 被引量:15
2
作者 刘燕娜 李明蔚 +5 位作者 王雷婕 赵鸿 党双锁 陈香梅 赵景民 鲁凤民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477-1481,共5页
目的拟对2022年2月发布的《扩大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专家意见》的推荐意见进行分析验证和完善。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连续纳入2014年1月—2020年10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接受肝穿刺活组织病理检查且ALT正... 目的拟对2022年2月发布的《扩大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专家意见》的推荐意见进行分析验证和完善。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连续纳入2014年1月—2020年10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接受肝穿刺活组织病理检查且ALT正常的成人慢性HBV感染者,并分析≤30岁和>30岁亚组中不同HBeAg状态人群存在中、重度肝损伤人群比例。结果共纳入慢性HBV感染者290例,HBeAg阳性者121例(41.7%),HBeAg阴性者169例(58.3%)。进一步按年龄分组,在HBeAg阳性中,≤30岁37例,>30岁84例;在HBeAg阴性感染者中,≤30岁24例,>30岁145例。4组比较,年龄(H=151.539)、性别(χ^(2)=9.959)、ALT(H=29.041)、AST(H=11.127)、Alb(H=23.538)、HBV DNA(H=187.982)、HBsAg(H=132.520)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年龄>30岁和≤30岁组均有近50%的患者存在中度及以上肝损伤(50.22%vs 47.54%)。根据HBeAg状态和年龄进一步将患者分为HBeAg阳性≤30岁(n=37)和>30岁(n=84)以及HBeAg阴性≤30岁(n=24)和>30岁(n=145)共4组。在HBeAg阳性亚组中,>30岁与≤30岁者存在中度及以上肝损伤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2.9%vs 37.8%,P=0.605);≤30岁的HBeAg阴性亚组与>30岁的HBeAg阴性亚组存在中度及以上肝损伤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62.5%vs 54.5%,P=0.464)。在无创指标无法决策的队列(LSM<9.0 kPa者和LSM数据缺失但FIB-4<3.25者,n=269)中,≤30岁的HBeAg阴性亚组与>30岁的HBeAg阴性/阳性亚组存在中度及以上肝损伤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9.1%vs 50.7%、59.1%vs 41.8%,P值分别为0.468、0.149)。结论在扩大抗HBV治疗时,也应关注HBeAg阴性且年龄≤30岁的慢性HBV感染者。条件允许时,依照本研究总结修订的抗病毒治疗启动线路图,或可进一步提高个体化抗病毒治疗的精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慢性 肝炎e抗原 乙型 年龄因素 丙氨酸转氨酶 抗病毒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尽早启动抗病毒治疗降低慢性HBV感染者肝细胞癌发生风险 被引量:8
3
作者 周召 阿卜杜热西提·阿卜来提 +3 位作者 顾智强 常靖 刘新 鲁凤民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1-36,共6页
慢性HBV感染是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的主要致病原因。从慢性HBV感染到HCC发生,多数患者会经过慢性肝炎-肝硬化-HCC等不同阶段。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HBV不断将自身DNA整合入宿主DNA,起到促癌的效果;而持续的肝脏炎症所致肝... 慢性HBV感染是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的主要致病原因。从慢性HBV感染到HCC发生,多数患者会经过慢性肝炎-肝硬化-HCC等不同阶段。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HBV不断将自身DNA整合入宿主DNA,起到促癌的效果;而持续的肝脏炎症所致肝细胞的死亡与代偿性增殖更会带来突变的积累,并最终导致肝细胞的恶性转化。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抗HBV药物,即核苷(酸)类似物,通过抑制HBV复制来控制感染,可有效减缓疾病进程和终末期肝病发生,但由于目前抗HBV治疗启动较晚,治疗率较低,HBV相关HCC发生率仍呈上升趋势。如何改善现行的抗病毒治疗策略,以进一步降低包括HCC在内的HBV相关终末期肝病的发生风险,已成为临床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因此,本文在回顾和总结既往支持扩大抗病毒治疗的研究和观点的基础上,建议应尽早启动抗病毒治疗,从而抑制病毒复制,减少整合事件发生,并最终降低慢性HBV感染者HCC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肝细胞 核苷(酸)类似物 治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瞬时弹性成像技术检测参数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进展评估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6
4
作者 姚明解 文夏杰 +11 位作者 王雷婕 何琼 罗建文 范建高 谢青 陈成伟 傅青春 施军平 杨永峰 徐芸 陆伦根 鲁凤民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614-1618,共5页
目的通过对基于瞬时弹性成像技术检测参数联合分析,建立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7月—2017年7月在我国7家医院就诊的具有肝穿刺病理学诊断的184例NAFLD患者的临床信息及肝弹性相关参... 目的通过对基于瞬时弹性成像技术检测参数联合分析,建立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7月—2017年7月在我国7家医院就诊的具有肝穿刺病理学诊断的184例NAFLD患者的临床信息及肝弹性相关参数。将iLivTouch肝弹性检测参数得到的和弹性、超声信号的幅度、频率、散射及衰减程度相关的多参数分别命名为P1-P18。通过Spearman相关性检验、线性回归分析分别建立用于NAFLD患者脂肪变程度、炎症活动度、肝纤维化程度判断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对模型诊断价值进行评价。结果基于瞬时弹性成像技术的相关超声参数与NAFLD患者肝脂肪变、炎症活动度与肝纤维化程度有良好的相关性。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1、P12是肝脂肪变程度的独立相关指标(P值均<0.05),P1、P3、P6、P11是肝脏炎症活动度的独立相关指标(P值均<0.05),P2、P3与肝纤维化程度显著相关(P值均<0.05)。通过线性回归建立的肝脂肪变程度判断模型:Y=0.013×P1+0.055×P12-0.3185,对轻度及中重度脂肪变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95(95%CI:0.842-0.936)、0.939(95%CI:0.894-0.969),敏感度分别为82.35%、86.26%,特异度分别为89.23%、93.27%,P值均<0.001;肝脏炎症活动度诊断模型:Y=0.008×P1+0.030×P3+0.029×P6-1.875×10-4×P11+0.416,对早期炎症及显著炎症活动诊断的AUC分别为0.828(95%CI:0.793-0.865)、0.874(95%CI:0.817-0.918),敏感度分别为70.6%、73.96%,特异度分别为85.7%、93.33%,P值均<0.001;肝纤维化程度诊断模型:Y=-0.003×P1+0.601×(lnP2)+0.285×(lnP3)+0.036×P15+0.078,对显著纤维化、严重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诊断的AUC分别为0.805(95%CI:0.740-0.869)、0.767(95%CI:0.699-0.827)、0.803(95%CI:0.701-0.906),敏感度分别为72.27%、77.63%和90.00%,特异度分别为79.69%、66.42%和66.47%,P值均<0.001。结论瞬时弹性成像技术检测不同参数能够分别有效反映NAFLD患者脂肪变程度、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通过联合模型能够提高对NAFLD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判断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弹性成像技术 模型 统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视对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为终点的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策略的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万谟彬 王福生 +5 位作者 高志良 陈新月 张鸿飞 鲁凤民 韦嘉 郭瑛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1年第10期21-26,共6页
干扰素α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最初的治疗目标是维持患者病毒学持续应答,以改善长期预后。更深入的临床实践和研究提示,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部分患者中可能实现临床治愈,从而引起极... 干扰素α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最初的治疗目标是维持患者病毒学持续应答,以改善长期预后。更深入的临床实践和研究提示,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部分患者中可能实现临床治愈,从而引起极大关注。临床治愈可以作为某些优势人群的治疗目标已逐渐形成共识,但如何通过调整聚乙二醇干扰素α的治疗方法来进一步提高临床治愈率仍缺乏大样本、设计良好、有对照的临床试验数据的支持。关于以临床治愈为目标的初治患者的适合疗程、一次性治疗还是分阶段治疗、持续性治疗还是间歇性治疗,以及停药指征和复发相关因素等诸多治疗策略问题尚需要更深入地研究。近年来,由研究者发起的以临床治愈为首要治疗目标的研究逐渐增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旨在强调要加强和重视以临床治愈为治疗终点的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策略的研究,以进一步提高临床治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临床治愈 聚乙二醇干扰素Α 治疗策略 间歇性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大慢性乙型肝炎治疗 被引量:8
6
作者 庄辉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13,共4页
全球符合治疗标准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仅5%接受抗病毒治疗。现行指南治疗标准过严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率低的原因之一。扩大现行指南确定的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标准将减轻疾病负担。普遍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普遍筛查及对所有HBV DNA阳... 全球符合治疗标准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仅5%接受抗病毒治疗。现行指南治疗标准过严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率低的原因之一。扩大现行指南确定的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标准将减轻疾病负担。普遍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普遍筛查及对所有HBV DNA阳性者治疗,将有助于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30年消除乙型肝炎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疫苗 治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周期素D1对HBV转录和复制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彭思雯 关贵文 +3 位作者 张婷 鲁凤民 刘佳 陈香梅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16-324,共9页
目的 探究细胞周期素D1(cyclin D1,基因名CCND1)对HBV复制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利用GSE84044数据集,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HBV相关肝纤维化患者肝组织基因表达水平与血清HBV DNA载量之间的相关性。在HBV细胞复制模型中瞬时表达cyclin... 目的 探究细胞周期素D1(cyclin D1,基因名CCND1)对HBV复制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利用GSE84044数据集,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HBV相关肝纤维化患者肝组织基因表达水平与血清HBV DNA载量之间的相关性。在HBV细胞复制模型中瞬时表达cyclin D1及cyclin D1持续激活突变体(T286A)蛋白,使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及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分别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HBsAg、HBeAg及HBV D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HBV core蛋白,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细胞内HBV RNA,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cyclin D1对HBV基本核心启动子(BCP)活性的影响。利用GSE83148数据集,分析CCND1与HBV相关调控因子表达的相关性。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 在GSE84044数据中,HBV相关肝纤维化患者的肝组织中有7个细胞周期调控基因与HBV DNA载量呈显著负相关(r值均<-0.3,P值均<0.05),其中包括CCND1基因(r=-0.474,P<0.001)。外源表达cyclin D1及cyclin D1 T286A突变体能降低HBV复制细胞模型培养上清液中的HBsAg、HBeAg及HBV DNA水平,以及细胞内core蛋白和HBV RNA水平;外源表达cyclin D1显著抑制了HBV BCP的转录活性;且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CCND1表达水平与抑制HBV复制的APOBEC3G(r=0.575,P<0.001)、SMC5(r=0.341,P<0.001)和FOXM1(r=0.333,P<0.001)表达呈显著正相关,而与HBV进入受体NTCP(r=-0.511,P<0.001)和HBV复制正向调控转录因子HNF1α(r=-0.430,P<0.001)表达呈显著负相关。在HepG2细胞中过表达cyclin D1降低HNF1α及NTCP转录水平。结论 cyclin D1抑制HBV的转录和复制,可能与其下调HNF1α及NTCP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细胞周期蛋白D1 病毒复制 基因转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