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医学微生物实验教学中开展自主性实验的尝试 被引量:11
1
作者 曹杰 彭宜红 +1 位作者 屠静 邓娟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2004年第1期130-132,共3页
本文阐述了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中开展自主性实验方面的有益尝试,并就自主性实验课的选项,内容设置,学时安排、考核、及教学效果评估等方面进行简要介绍。
关键词 医学微生物学 自主性实验 实验教学 实验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V/HCV合并感染者的生物学特征与生存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媛媛 张程达 +3 位作者 郗园林 鲁凤民 沈弢 张卫东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71-374,共4页
目的:了解HIV/HCV合并感染者、单纯HIV感染者的肝脏受损状况、肝脏功能指标以及生存状况。方法:对河南省某地有偿献血所致的HIV/HCV合并感染组144人和单纯HIV感染组60人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记录其生存情况,进行CD4+和CD8+T淋巴... 目的:了解HIV/HCV合并感染者、单纯HIV感染者的肝脏受损状况、肝脏功能指标以及生存状况。方法:对河南省某地有偿献血所致的HIV/HCV合并感染组144人和单纯HIV感染组60人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记录其生存情况,进行CD4+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以及肝功能各项指标检查,B超检查肝脏纤维化情况。结果:HIV/HCV合并感染组的生存时间为21.998(20.960—23.036)a,单纯HIV感染组的生存时间为24.904(23.555~26.253)a,两组生存曲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183,P=0.013)。两组CD4+、CD8+T淋巴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19和0.121,P〉0.05)。HIV/HCV合并感染组的肝脏纤维化率以及ALT、AST、PT异常升高的比例高于单纯HIV感染组(x2=6.410、4.123、4.312和4.040,P〈0.05)。结论:HIV可以促进HIV/HCV合并感者肝脏的纤维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混合感染 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触镜储存盒不同处理方式对常见接触镜相关角膜炎病原菌生物被膜的清除作用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帅 王嫱怡 +5 位作者 李玉瑭 邓娟 苏明泽 和凌媛 王璐薇 李彤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75-180,共6页
目的评价接触镜相关角膜炎不同病原菌形成生物被膜的能力,并比较角膜接触镜储存盒(CLC)不同处理方式对其生物被膜的清除作用。方法通过静态生物被膜形成实验,在聚丙烯材质的CLC中37℃孵育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和白... 目的评价接触镜相关角膜炎不同病原菌形成生物被膜的能力,并比较角膜接触镜储存盒(CLC)不同处理方式对其生物被膜的清除作用。方法通过静态生物被膜形成实验,在聚丙烯材质的CLC中37℃孵育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和白假丝酵母菌24 h,建立生物被膜模型。根据处理方式分为对照组、室温干燥组、护理液浸泡组、加热干燥组和浸泡加热组,采用系列稀释微量计数法测定各组生物被膜生物量,并计算生物被膜杀灭率。结果4个实验菌株均可在CLC内壁形成生物被膜。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和白假丝酵母菌形成生物被膜的生物量分别为(10.78±2.12)、(9.19±0.57)、(8.03±0.30)和(7.50±0.07)lg CFU/ml;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形成生物被膜的生物量明显高于其他菌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加热干燥组和浸泡加热组各菌株生物被膜生物量均低于相应对照组,护理液浸泡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生物被膜生物量低于相应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加热干燥处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和白假丝酵母菌的杀灭率分别为(51.76±16.75)%、(68.63±4.43)%、(83.51±13.97)%和(97.13±5.19)%,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806,P<0.001);各菌杀灭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室温干燥处理对各病原菌生物被膜的杀灭率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20,P=0.606)。浸泡加热处理对大肠埃希菌和白假丝酵母菌的杀灭率分别为(100.00±0.00)%和(97.79±7.67)%,均明显高于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81.13±14.86)%和对铜绿假单胞菌的(74.22±11.9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加热处理或者结合使用护理液浸泡处理CLC可显著提高对实验菌株生物被膜菌的杀灭作用,有效清除CLC中的细菌或真菌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角膜炎 角膜接触镜储存盒 生物被膜 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4
作者 刘永振 廖昊 鲁凤民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246-1256,共11页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OBI)是潜在的HBV传染源,可通过输血等方式传播。同时,OBI还可使乙肝相关疾病慢性进展,并维持乙肝慢性感染的状态,在免疫机能下降或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情况下可能导致HBV感染...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OBI)是潜在的HBV传染源,可通过输血等方式传播。同时,OBI还可使乙肝相关疾病慢性进展,并维持乙肝慢性感染的状态,在免疫机能下降或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情况下可能导致HBV感染再激活,引发急性肝炎或肝衰竭等严重肝病。因而,OBI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影响该人群生命健康和我国HBV感染防控。OBI的核心特征是用灵敏的试剂检测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阴性,但肝内存在复制全能性(replication competent)HBV基因组,以致循环血中的HBV DNA可呈间歇低值阳性(通常<200 IU/mL),HBV存在再激活风险。随着慢性乙型肝炎功能性治愈的不断扩大,国内外各大指南对功能性治愈的定义也在不断完善,其中均提到血清乙肝表面抗原持续消失的功能性治愈者肝组织内仍可能有HBV共价闭合环状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cccDNA)的存在,提示这部分功能性治愈者的病毒学指征类似于隐匿性感染状态。本文围绕OBI定义、分类、对公共卫生影响、发生机制和临床再激活预防等方面进行阐述,梳理OBI相关研究进展,更新对OBI的认知,以期提高临床和公共卫生从业者对新形势下OBI人群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功能性治愈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分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的新方法-PELSA
5
作者 唐致恒 刘小云 《质谱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共2页
小分子-蛋白质相互作用在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广泛参与几乎所有的生物学过程。蛋白质与小分子配体(如药物、代谢物、金属离子和核酸等)的结合能够调控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及其生物学活性。因此,研究蛋白质-小分子相互作用对于药物... 小分子-蛋白质相互作用在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广泛参与几乎所有的生物学过程。蛋白质与小分子配体(如药物、代谢物、金属离子和核酸等)的结合能够调控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及其生物学活性。因此,研究蛋白质-小分子相互作用对于药物开发、生物分子功能解析及疾病机制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与蛋白质-蛋白质互作相比,研究小分子-蛋白质互作的有效工具则明显不足。例如,如何规模化筛选小分子的蛋白靶标并实现其精准鉴定至今仍是一项非常有挑战性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相互作用 蛋白质互作 广泛参与 生物分子 功能解析 分子相互作用 药物开发 有效工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HBV cccDNA的药物及生物技术 被引量:1
6
作者 陈然 王杰 鲁凤民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88-1191,共4页
HBV感染是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及肝细胞癌的主要致病因素。HBV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是HBV复制的模板,能长期稳定存在于肝细胞内,是病毒持续感染的主要因素。核苷(酸)类药物和干扰素等现有的抗病毒药物均不直接靶向cccDNA,故均难以... HBV感染是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及肝细胞癌的主要致病因素。HBV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是HBV复制的模板,能长期稳定存在于肝细胞内,是病毒持续感染的主要因素。核苷(酸)类药物和干扰素等现有的抗病毒药物均不直接靶向cccDNA,故均难以实现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和对HBV cccDNA特性的深入了解,以靶向清除cccDNA为目标的抗病毒治疗研发日益增多,但离临床应用尚有较远的距离。简要综述了HBV cccDNA靶向药物及生物技术相关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共价闭合环状DNA 分子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乙型肝炎疫苗接种专家建议 被引量:11
7
作者 中华预防医学会促进消除病毒性肝炎工作委员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感染性疾病防控分会 +12 位作者 崔富强 高志良 杜娟 方钟燎 李杰 林炳亮 刘志华 卢庆彬 饶慧瑛 沈立萍 吴疆 周乙华 庄辉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551-1556,共6页
为了实现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发挥乙型肝炎疫苗接种降低乙型肝炎病毒新发感染的作用,中华预防医学会组织专家制定了《成人乙型肝炎疫苗接种专家建议》。本建议旨在科学地指导成人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提升人群免疫屏... 为了实现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发挥乙型肝炎疫苗接种降低乙型肝炎病毒新发感染的作用,中华预防医学会组织专家制定了《成人乙型肝炎疫苗接种专家建议》。本建议旨在科学地指导成人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提升人群免疫屏障、降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和乙型肝炎发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疫苗 接种 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HBV感染者组织学免疫耐受状态无创诊断指标及相关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被引量:1
8
作者 杜欣雨 李嘉 +4 位作者 蒋贝 赵坤宇 胡月 王凤梅 鲁凤民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392-2398,共7页
目的慢性HBV感染自然史多有组织学意义上的免疫耐受状态,免疫耐受状态一旦打破,需立即启动抗病毒治疗。通过对免疫介导的肝损伤与HBV病毒学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精准定义肝组织学免疫耐受状态的患者。方法以2010年1月—2022年12月中国人... 目的慢性HBV感染自然史多有组织学意义上的免疫耐受状态,免疫耐受状态一旦打破,需立即启动抗病毒治疗。通过对免疫介导的肝损伤与HBV病毒学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精准定义肝组织学免疫耐受状态的患者。方法以2010年1月—2022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上海瑞金医院和浙江省台州医院收集的HBe Ag阳性且HBV DNA>2×10^(6) IU/mL未经抗病毒治疗的57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肝组织活检确定肝损伤情况,检测血清ALT、AST水平及病毒学指标。分析现有各大指南无创指标特别是HBV DNA载量界值不同的情况下,肝组织免疫耐受状态患者所占比例。进一步尝试以与肝组织免疫病理损伤程度相关性消失时的血清HBV DNA为新的阈值,联合多因素指标建立组织学免疫耐受状态的诊断模型。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Spearman法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多因素诊断模型,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明确各模型的诊断效能,AUC的比较采用Z检验。结果中国2022版、EASL 2017版、AASLD 2018版、APASL 2015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病毒学无创指标所鉴定出的免疫耐受状态患者中符合本研究定义(HBV DNA>2×10^(6) IU/m L)的组织学免疫耐受状态的比例分别为47.0%、38.5%、36.0%、44.6%,均未超过50%。当将血清HBV DNA阈值升至>2×10^(8) IU/m L时,尽管免疫介导的肝损伤与HBV DNA相关性消失(r=-0.029,P=0.704),此时肝组织免疫耐受状态患者所占比例也仅为52.0%。在血清HBV DNA>1×10^(8)的HBeAg阳性患者队列(n=251)中,显著肝损伤组(n=140)和无显著肝损伤组(n=111)HBsAg、HBeAg、HBV DNA、ALT及AST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进一步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ST、HBV DNA、HBeAg是患者组织学免疫耐受状态的独立影响因素(P值均<0.05)。根据以上指标并结合临床,建立预测模型:logit(P)=1.424-0.028×AST,AUC为0.730,AST最佳临界值为30.5 U/L,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2.8%、84.1%。进一步使用浙江省台州医院接受肝穿刺活检的238例成人慢性HBV感染者作为验证队列,验证结果显示,本研究建立的模型预测效能优于AST/ALT、FIB-4、APRI(AUC分别为0.698、0.555、0.518、0.373,P值均<0.05)。结论在HBV DNA>2×10^(8) IU/mL的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者中,AST>30.5 U/L时,提示组织学免疫耐受状态可能被“打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慢性 免疫耐受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V母婴传播的分子病毒学机制 被引量:1
9
作者 宋亚荣 王杰 李杰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168-2172,共5页
慢性HBV感染是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威胁。在HBV中高流行地区,母婴传播仍然是慢性HBV感染的主要来源。随着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的应用,HBV母婴传播率显著降低,但HBeAg阳性且高病毒载量母亲所生婴儿发生HB... 慢性HBV感染是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威胁。在HBV中高流行地区,母婴传播仍然是慢性HBV感染的主要来源。随着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的应用,HBV母婴传播率显著降低,但HBeAg阳性且高病毒载量母亲所生婴儿发生HBV母婴传播的风险仍然较高。尽管HBV高病毒载量孕妇在妊娠晚期接受抗病毒治疗可进一步降低HBV母婴传播的风险,但仍无法完全阻断母婴传播。深入了解HBV母婴传播的分子病毒学机制可为阻断HBV母婴传播提供明确思路,对HBV母婴传播的预防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传染性疾病传播 垂直 基因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及其在线报告现状及发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熊芮 高文轩 彭宜红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4-280,共7页
面对日益增长的新病毒种类和数量,及其复杂的内在关系,现有的病毒分类方法已凸显出其局限性。2019年,病毒分类和命名的权威机构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es,ICTV),基于病毒的系统进化关系... 面对日益增长的新病毒种类和数量,及其复杂的内在关系,现有的病毒分类方法已凸显出其局限性。2019年,病毒分类和命名的权威机构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es,ICTV),基于病毒的系统进化关系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包含15个分类等级或阶元的病毒分类系统,并已经在ICTV的官方网站https://ictv.global/上线发布,公众可以在线免费查找动态的病毒分类信息。新的病毒分类系统能更好地揭示病毒错综复杂的内在关系以及群体进化机制,使我们能以更客观及系统的方法对病毒进行分类和命名。本文就ICTV网站有关病毒分类的主要概况,特别是最新的病毒分类和ICTV报告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 病毒分类 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报告 分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2rg^(-/-)大鼠支持人RSV在体内的长期感染
11
作者 熊芮 吴勇 +8 位作者 杨艳伟 屈哲 刘甦苏 王誉雅 马丽颖 付瑞 彭宜红 梁春南 范昌发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24,共8页
目的为了克服已有人呼吸道合胞病毒(human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hRSV)动物模型的局限性,如半受纳性和感染持续时间短,本文利用TALEN基因编辑技术建立了IL2rg基因敲除(IL2rg^(-/-))的大鼠模型。方法用hRSV滴鼻感染该动物模型,观... 目的为了克服已有人呼吸道合胞病毒(human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hRSV)动物模型的局限性,如半受纳性和感染持续时间短,本文利用TALEN基因编辑技术建立了IL2rg基因敲除(IL2rg^(-/-))的大鼠模型。方法用hRSV滴鼻感染该动物模型,观察感染期(0~35 d)的临床表征、体重及体温变化;记录不同时间点(滴鼻感染后第4、11、20、35天)鼻腔、气管、肺等呼吸道脏器的病毒总拷贝数;在观察终点(滴鼻感染后第35天)对感染动物的靶器官进行病理分析;观察不同时间点(滴鼻感染后第4、20、35天)外周血T、B、NK、NKT细胞的变化及不同时间点多种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1)通过鼻内接种hRSV后,纯合的IL2rg基因敲除大鼠的呼吸道内能保持较高的病毒载量,鼻腔中病毒的平均峰值滴度能快速升至1×10^(10 )copies/g,至第5周时,病毒依然能维持复制,病毒载量亦可达到1×10^(7)copies/g。(2)但其鼻、气管和肺组织,无明显病变。(3)感染hRSV的IL2rg^(-/-)大鼠外周血B细胞含量有上升。(4)IL-6和MCP-1两种细胞因子都在感染前期上升,在观察终点回落。结论本研究基于TALEN技术建立了IL2rg^(-/-)大鼠模型,并发现该模型能很好地支持hRSV高水平复制和并长期感染,为抗病毒药物筛选、抗hRSV抗体体内效力评价,提供了良好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2rg-/-大鼠 TALEN基因编辑技术 NK细胞缺陷 人呼吸道合胞病毒 感染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道至简——简约慢性乙型肝炎疾病进展自然史建议
12
作者 刘新 李嘉 鲁凤民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741-1745,共5页
慢性HBV感染是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的主要病因,为社会造成巨大的卫生和经济负担。慢性乙型肝炎的疾病进展由病毒、宿主免疫及感染肝细胞的相互作用所共同驱动。慢性HBV感染自然史分期的意义在于理解疾病进程、评估疾病进... 慢性HBV感染是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的主要病因,为社会造成巨大的卫生和经济负担。慢性乙型肝炎的疾病进展由病毒、宿主免疫及感染肝细胞的相互作用所共同驱动。慢性HBV感染自然史分期的意义在于理解疾病进程、评估疾病进展阶段,指导抗病毒治疗时机及方案选择。或许是因为对是否有真正的免疫耐受期存在争议,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淡化了疾病状态与宿主免疫状态的对应关系,对慢性HBV感染自然史的更新描述采用了2017版欧洲肝病学会指南的4种疾病阶段:HBe Ag阳性慢性HBV感染、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HBe Ag阴性慢性HBV感染和HBe 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同时,新指南也未能完全解决“不确定期”的问题。随着临床上扩大抗病毒治疗策略渐成趋势,现有的自然史分期已难以适应临床需要,更新势在必行。本文从慢性HBV感染自然史的发现历程以及现有自然史分期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等方面展开阐述,以期简化自然史分期,适应现有抗病毒治疗方案的临床实践,方便临床医生进行治疗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感染 免疫耐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U富集元件结合因子1(AUF1)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预后评估价值
13
作者 段愿 张婷 +3 位作者 张婧 关贵文 王竞州 陈香梅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833-1839,共7页
目的探究AU富集元件RNA结合蛋白1(AUF1)对肝癌细胞增殖、凋亡、迁移能力的影响及可能机制,阐明AUF1在肝细胞癌(HCC)进展中发挥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利用UALCAN和TCGA-HCC数据库分析AUF1在泛癌中的表达以及AUF1表达水平与HCC患者临床... 目的探究AU富集元件RNA结合蛋白1(AUF1)对肝癌细胞增殖、凋亡、迁移能力的影响及可能机制,阐明AUF1在肝细胞癌(HCC)进展中发挥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利用UALCAN和TCGA-HCC数据库分析AUF1在泛癌中的表达以及AUF1表达水平与HCC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利用CCK-8、细胞凋亡、Transwell小室迁移等实验在细胞水平探究AUF1的功能;利用RNA-seq分析AUF1敲减后肝癌细胞转录组变化。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评估生存率差异。结果相较于正常组织,AUF1的mRNA和蛋白水平在多种肿瘤组织中呈异常表达(P值均<0.05)。AUF1的mRNA水平与HCC恶性程度以及早期肝癌的不良预后呈正相关(P值均<0.05)。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外源AUF1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抑制肝癌细胞的凋亡及迁移。而AUF1敲减则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促进肝癌细胞凋亡及迁移。RNA-seq分析发现,AUF1敲减主要影响Wnt/β-cateinin通路,并下调β-catenin蛋白水平。结论AUF1的异常表达与早期肝癌的预后有关,AUF1的促癌作用可能与其激活Wnt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核不均一核糖核蛋白D WNT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戊型肝炎研究 被引量:113
14
作者 庄辉 毕胜利 +4 位作者 王佑春 李凡 朱万孚 朱永红 李奎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34-439,共6页
An epidemic of hepatitis in the south part of Xinjiang Uighur Autonomous Reg ion during 1986-1988, and 2 548 acute sporadic hepatitis cases from 17 cities of Ch i na were studied. The disease had following clinical an... An epidemic of hepatitis in the south part of Xinjiang Uighur Autonomous Reg ion during 1986-1988, and 2 548 acute sporadic hepatitis cases from 17 cities of Ch i na were studied. The disease had following clinical and epidemiological char acte ristics: 86.4% cases occurred in the age group of 20-59 years; with male prepon d erance and autumn-winter excess; 75% patients had a history of contact with hep a titis cases, and / or eating out or drinking unboiled water; clinical features w ere s imilar to hepatitis A, with a higher fatality rate, especially in pregnant women (up to 21%). Two strains of hepatitis E virus (HEV) isolated from Xinjiang were completely seq uenced by dideoxy chain termina tion method, with nucleotide homology of 93.5% and 94.5% with Burma strain (geno type 1), 75.7% and 75.9% with Mexico strain (genotype 2), 73.7% and 74.2 % with American strain (genotype 3), respectively. It suggests that these two st rains belong to genotype 1. The partial sequencing of open reading frame (ORF)2 region of 98 HEV isol ates from 19 cities of China revealed that 62 of them (63.3%) shared the same ge notype with Burma and Xinjiang strains, and 36 (36.7%) isolates were of genotype 4. One of the 36 strains was completely sequenced, with nucleotide identity of 75% with Burma strain, 74.5% with Mexico strain and 75.3% with American strain , respectively. Sera collected from 419 pigs, 190 cattle and 316 goats from var ious regions of China were detected for anti-HEV antibodies and HEV RNA using a n in-house enzyme immunoassay (EIA) and reverse transcriptase nested polymerase chain re action (RT-nPCR) with primers from ORF 2. The mean positivity rates of anti-HEV antibody for pigs and cattle were 78.8% and 6. 3%, respectively, but none of the goat sera was anti-HEV positive. The PCR product s (nt 6007- 6354) of 5 HEV RNA positive sera were sequenced and compared to othe r HEV sequences in the nucleotide databases. The five sequences shared 74%-79%, 73%-74%, 73%-78%, and 83%-99% identity to HEV genotypes 1,2,3 and 4, respe c tively. An enzyme immunoassay (EIA) and Western immunobloting (WB) for detection of anti-HEV and a reverse transcriptase nest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 nPCR) of HEV RNA were developed. The anti-HEV EIA kit was approved by the State Drug Administration, China. An experimental model of HEV was established in rhe sus monkeys (Macaca mulatta). The animal studies on HEV cDNA vaccine and recombi nant vaccine showed that the humoral immune response to HEV was induced in mice after inoculation of the HEV RNA vaccine, and the HEV recombinant vaccine provid ed a protection from HEV infection in Rhesus monkey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型肝炎 戊型肝炎病毒 分离 提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在辅助诊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度以上肝损伤中的应用 被引量:32
15
作者 姚明解 王雷婕 +8 位作者 关贵文 席婧媛 刘树红 文夏杰 邹军 陈香梅 贾继东 赵景民 鲁凤民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55-759,共5页
目的评价血清标志物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炎症活动度与纤维化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2月-2017年5月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行肝穿刺检查的67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并随机分为2... 目的评价血清标志物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炎症活动度与纤维化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2月-2017年5月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行肝穿刺检查的67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并随机分为2组(A组477例,B组201例),使用ELISA试剂盒,依照说明书进行血清GP73的定量检测。2独立样本间比较采用Mann-Whitny U检验,相关性比较使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定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血清GP73在A组与B组患者中均随着肝组织炎症活动度与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而升高,在A组患者中血清GP73与肝脏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均显著相关(r值分别为0.529、0.434,P值均<0.001),在B组患者中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r值分别为0.418、0.437,P值均<0.001)。血清GP73诊断肝脏中度及以上炎症坏死(G≥2)及重度及以上炎症坏死(G≥3)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组患者分别为0.774[95%可信区间(95%CI):0.733~0.811,P<0.001)和0.844(95%CI:0.808~0.875,P<0.001),B组患者分别为0.730(95%CI:0.663~0.790,P<0.001)和0.716(95%CI:0.649~0.777,P<0.001)。ALT联合血清GP73检测在A组中可以使77.4%的G≥2和(或)S≥2患者被鉴别出来,B组中78.9%的患者被鉴别出来。结论血清GP73可用于辅助ALT鉴别适宜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减少对肝穿刺活组织检查的依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高尔基体蛋白73 丙氨酸转氨酶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抓住实验教学各个环节,实现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 被引量:51
16
作者 彭宜红 曹杰 +1 位作者 朱永红 朱万孚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2003年第2期108-111,共4页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抓住实验教学各个环节,实现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培养的几点实践和尝试.
关键词 实验教学 人才培养 高等教育 学生 知识 能力 素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苷(酸)类似物经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低病毒血症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68
17
作者 鲁凤民 封波 +15 位作者 郑素军 蒋素贞 杨瑞锋 福军亮 纪冬 党双锁 鲁晓擘 陈红松 陈新月 任红 高志良 南月敏 徐小元 牛俊奇 张文宏 庄辉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68-1274,共7页
临床上广泛使用的一线抗HBV药物核苷(酸)类似物(NAs)可有效地抑制HBV DNA复制,显著减缓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疾病进展,减少包括肝衰竭和肝癌在内的终末期肝病的发生。然而,临床上有一部分CHB患者在接受一线NAs治疗48周或更长时间后,... 临床上广泛使用的一线抗HBV药物核苷(酸)类似物(NAs)可有效地抑制HBV DNA复制,显著减缓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疾病进展,减少包括肝衰竭和肝癌在内的终末期肝病的发生。然而,临床上有一部分CHB患者在接受一线NAs治疗48周或更长时间后,其血清HBV DNA仍持续或间歇性地高于灵敏核酸试剂的检测下限。本文作者经讨论对低病毒血症(LLV)形成如下定义:持续性LLV,指对接受恩替卡韦、富马酸替诺福韦酯或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治疗48周及以上的CHB患者,用灵敏的定量PCR方法至少连续检测2次,每次间隔3~6个月,HBV DNA均阳性,但<2000 IU/ml;间歇性LLV是指用灵敏的qPCR法至少连续检测3次,每次间隔3~6个月,HBV DNA为间歇性阳性,但<2000 IU/ml。诊断LLV应注意排除患者存在用药依从性和耐药突变的问题。LLV可能与NAs治疗下肝纤维化进展及肝硬化患者肝细胞癌风险增加有关,但目前对LLV发生后原治疗方案是否需要调整仍存在争议。综述了NAs治疗下LLV的发生率及其对临床预后的影响,并分析了LLV发生的可能机制,以期为今后NAs经治LLV患者的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慢性 核苷类 核苷酸类 低病毒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防治指南 被引量:348
18
作者 徐小元 丁惠国 +6 位作者 贾继东 魏来 段钟平 令狐恩强 刘玉兰 庄辉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6年第2期203-219,共17页
1概述门静脉高压症是指由各种原因导致的门静脉系统压力升高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最常见病因为各种原因所致的肝硬化。
关键词 肝硬化 门静脉高压 食管和胃静脉曲张 诊疗准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处理和保存条件下体外HCV RNA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21
19
作者 刘长利 任芙蓉 +2 位作者 吕秋霜 刘景汉 庄辉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6期1238-1243,共6页
对献血者或病人进行HCV核酸检测时,如果标本的采集、处理、保存不当,会造成病毒核酸降解,从而影响检测结果的真实性。本研究的目的是对不同抗凝剂、不同温度、不同保存时间下的HCV RNA病毒稳定性进行研究,以考察常规采供血过程中,... 对献血者或病人进行HCV核酸检测时,如果标本的采集、处理、保存不当,会造成病毒核酸降解,从而影响检测结果的真实性。本研究的目的是对不同抗凝剂、不同温度、不同保存时间下的HCV RNA病毒稳定性进行研究,以考察常规采供血过程中,标本采集及保存方式对NAT检测的影响。采集7例HCV RNA阳性献血者的血样,采用不同的抗凝剂、经不同的温度和不同的时间保存后,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HCV RNA病毒含量,考察HCV RNA的稳定性。结果表明:①不同抗凝剂抗凝的全血于4℃保存48小时过程中,病毒含量下降至原滴度的42.7%;EDTA抗凝组各时间点的滴度均低于其它3组(分别相当于其它3组的67.6%-25.1%)。②ACD抗凝的全血在4、25和37℃保存48小时.病毒含量分剐下降到原滴度的53.8%、72.5%、29.8%。③ACD抗凝的全血离心分离出血浆,4℃或25℃继续保存7天,病毒含量分别下降至原滴度的70.9%和25.1%。④ACD抗凝的全血分离的血浆,反复冻融4次,病毒含量下降到原滴度的38.9%。结论:①用于核酸检测的标本应该用无菌采血管采样;②在无菌采血管采样的前提下,核酸检测标本用未抗凝血、EDTA、ACD、CPDA抗凝血均可;③采集的全血应避免放置37℃以上,ACD抗凝全血在4℃、25℃保存48小时内、37℃保存14小时内,HCV RNA病毒仍较为稳定;④分离后的血浆应避免放置25℃以上,ACD抗凝全血分离后的血浆在4℃保存7天,25℃保存3天,HCV RNA病毒仍比较稳定;⑤血浆标本应避免多次冻融,但冻融3次的血浆HCV RNA病毒含量仍然较为稳定;⑥无菌采样对维持病毒的稳定性非常重要;单纯的机械性溶血并不会明显导致病毒的降解;只要注意无菌的问题和有合适的核酸提取方法去除血红素,HCV RNA病毒实际上比以前认为的要稳定得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RNA 病毒稳定性 保存条件 抗凝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产低体重儿与母亲唾液中牙周致病菌的关系 被引量:6
20
作者 陈智滨 和璐 +4 位作者 康军 黄振 沙月琴 朱万孚 闫玲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9-33,共5页
目的:分析早产低体重儿(preterm low birth weight,PLBW)母亲唾液中主要牙周致病菌,即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福赛坦氏菌(Tannerella forsythia,Tf)、齿垢密螺旋体(Treponema denticola,Td)检出水平及母亲牙周... 目的:分析早产低体重儿(preterm low birth weight,PLBW)母亲唾液中主要牙周致病菌,即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福赛坦氏菌(Tannerella forsythia,Tf)、齿垢密螺旋体(Treponema denticola,Td)检出水平及母亲牙周临床状况,探讨母亲牙周炎致病菌与早产低体重儿发生的关系。方法:选取北京4所医院产后1~1.5年的母亲110人,PLBW组母亲72人,21~39岁,正常出生体重组(normal birth weight,NBW)母亲38人,23~38岁。收集唾液样本,记录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LI)、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BI)及临床附着丧失(clinical attachment loss,CAL)。用PCR方法检测唾液中的Pg、Tf、Td;根据Pg、Tf、Td检出与否分为Pg、Tf、Td阳性和阴性组。结果:(1)PLBW组和NBW组牙周临床指标及Pg、Tf、Td检出率:PLBW组和NBW组CAL分别为0.18(0.00,4.97)mm、0.08(0.00,1.81)m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g检出率分别为94.4%和78.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f检出率分别为84.7%和94.7%,Td检出率分别为86.1%和89.5%,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Pg、Tf和Td阳性组与阴性组间牙周临床指标、新生儿体重及孕周:Pg阳性组与阴性组间CAL[2.25(0.54,4.00)mm、1.44(0.63,3.80)mm]、PD[(2.47±0.43)mm、(1.94±0.39)mm]、PLI(1.80±0.44、1.36±0.34)、新生儿体重[(2 482.95±813.17)g、(3 425.00±1 024.36)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f阳性组与阴性组间CAL[0.14(0.00,4.9)mm、0.03(0.00,0.44)mm]、PD[(2.44±0.46)mm、(2.17±0.3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d阳性组和阴性组间PD[(2.44±0.46)mm、(2.14±0.43)mm]和BI(2.31±0.86、1.83±0.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g、Tf和Td在两组母亲唾液中检出水平较高,Pg可能与低体重儿发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炎 孕妇 婴儿 出生时低体重 唾液 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