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1995年中国的中-α尺度对流系统
被引量:65
- 1
-
-
作者
陶祖钰
王洪庆
王旭
马禹
-
机构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暴雨监测和预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
出处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66-177,共12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
-
文摘
1995年6~8月中国及其沿海共发生了102个中-α尺度的对流系统(MαCS)。它们主要分布在以下3个地区:华南西部,四川盆地附近和黄河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文中还给出了6个发生在不同地区的MαCS个例,用以展示中国MαCS在发生和发展过程及其云顶黑体温度分布上所表现出来的多样性。
-
关键词
中国
中尺度对流系统
地理分布
多样性
气流
-
Keywords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Variety.
-
分类号
P432.1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
-
题名大暴雨过程中与急流相关气块的三维运动分析
被引量:15
- 2
-
-
作者
陶祖钰
黄伟
-
机构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
-
出处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359-367,共9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文摘
用48h三维轨迹分析和物理量诊断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1991年7月上旬的一次大暴雨过程及其与高低空急流的联系。结果表明,暴雨区高空的气块来自高空急流的入口区,并穿过急流中心到达急流的出口区。雨区上空的辐散和200hPa高空急流出口区气块的减速运动相联系。低层的暖湿空气来自于SSW气流,并在低空急流中心的前方辐合上升。高空辐散所引起的低层减压使低空急流加强和低层暖湿空气的加速运动。
-
关键词
暴雨
急流
气块
运动分析
-
Keywords
Heary rain.Jet, Trajectory.
-
分类号
P458.121.1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
-
题名热带西太平洋的海-气热交换特征及其与OLR的关系
被引量:1
- 3
-
-
作者
刘霞
谢安
温市耕
-
机构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暴雨监测和预测国家实验室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
-
出处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23-130,共8页
-
基金
本文得到国家气象局"TOGA COARE海-气相互作用考察及诊断模拟研究"项目支持
-
文摘
前 言热带西太平洋作为赤道附近最强的大气加热区,该区域内通过海-气界面上热量交换而实现的海-气相互作用,对大气温压场的转变,以及进一步影响大气环流的变化有着极重要的作用,为了对热带西太平洋区域的海洋和大气特征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已有不少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6],尤其是作为“热带海洋与全球大气”研究计划(TOGA)一部分的“中美西太平洋海-气合作考察”所得到的一系列观测事实,更促进了这一区域的研究工作.
-
关键词
海-气热交换
太平洋
厄尔尼诺
-
分类号
P732.6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
-
题名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
被引量:87
- 4
-
-
作者
谢安
毛江玉
宋焱云
叶谦
-
机构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出处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7-77,共11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编号 :4 982 5 5 0 4 )和 (编号 :4 9975 0 2 3)共同资助
-
文摘
通过分析 1 973~ 1 998年 (共 2 6年 ) 4月到 8月NCEP/NCAR再分析资料 ,研究了夏季风期间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分析了旱涝年水汽输送差异 ,特别考察了1 998年长江流域洪涝期间水汽输送的一些特点 ,发现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汽水平输送特征在各月有很大差异。来自孟加拉湾经中南半岛和来自华南的水汽输入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汽的主要来源。长江中下游的旱涝与南海夏季风爆发的早晚有密切关系。孟加拉湾地区及南海地区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汽输送的长时间维持是造成 1
-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水汽输送
南海季风
降水
水汽来源
梅雨锋
-
Keywords
Yangtze basin Moisture transport South China Sea monsoon
-
分类号
P434.5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
-
题名华北平原中尺度对流复合体发生的环境和条件
被引量:49
- 5
-
-
作者
吕艳彬
郑永光
李亚萍
陶祖钰
-
机构
民航天津空中交通管理站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暴雨监测和预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
出处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06-412,共7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 9735 1 80
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访问学者基金资助
-
文摘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 (MCC)会给华北平原带来暴雨灾害。在对MCC普查的基础上 ,选取发生在华北平原上的 3个典型个例合成出代表MCC发生前的环境场 ,并通过诊断分析考察了华北平原发生MCC的条件。结果表明 ,华北平原发生MCC的环境既不同于我国南方的MCC ,也不同于北美。对于具有明显夜发性的MCC ,所得到的MCC发生环境和条件 ,对预报当天傍晚华北平原是否有MCC发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关键词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
合成
发生条件
MCC
暴雨
洪涝灾害
华北平原
环境
-
Keywords
Mesoscale Convective Complex (MCC) Composite analysis Development conditions
-
分类号
P458.2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
-
题名多波段光度计遥感气溶胶误差分析及订正
被引量:42
- 6
-
-
作者
张军华
王美华
毛节泰
-
机构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暴雨监测和预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
出处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855-859,共5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635200
-
文摘
结合1998年实际遥感气溶胶所用多波段光度计,详细分析了由于仪器定标、仪 器视场角、滤光片宽度、气体吸收等方面带来的误差,并提出了相应的订正方法,特别是针 对水汽的吸收,提出了三波段差分吸收订正法。结果表明,通过误差订正,遥感精度有很大 提高,气溶胶光学厚度在0.1左右,相对误差不超过10%,中等大气浑浊度情况下相对误差 2%左右。
-
关键词
光度计
大气光学厚度
气溶胶
遥感
误差
订正
-
Keywords
photometer, atmospheric optical thickness, aerosol
-
分类号
P402
[天文地球—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P415.34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
-
题名地基多波段遥感西藏当雄地区气溶胶光学特性
被引量:29
- 7
-
-
作者
张军华
刘莉
毛节泰
-
机构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暴雨监测和预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
出处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549-558,共10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 963 52 0 0
-
文摘
根据 1 998年 5、 6月份在西藏当雄地区进行的为期两个月的气溶胶地面多波段观测结果 ,讨论了仪器的定标、气溶胶光学特性及其变化规律 ,并反演了粒子谱分布。结果表明 ,当雄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较小 ,光学厚度与大气相对湿度呈正相关。干季气溶胶光学厚度日变化大 ,光学厚度最小值出现在中午前后 ,而湿季日变化相对要小 ,光学厚度也小于干季。反演的粒子谱符合干洁大陆气溶胶的特性。
-
关键词
西藏
气溶胶
光学特性
多波段遥感
辐射
-
Keywords
Tibetan Plateau
aerosol
optical feature
size distribution
-
分类号
P422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
-
题名对流层光化学过程中的气粒转化研究
被引量:26
- 8
-
-
作者
纪飞
苏文颖
秦瑜
-
机构
空军第七研究所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暴雨监测和预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
出处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69-276,共8页
-
文摘
在MMS和RADM耦合的基础上,考虑了NH3的源排放,获得了NH3的时空分布、演变特征;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气体向粒子的转化,结果表明:干气溶胶总量分布与大气中H2SO4、NH3的浓度分布有非常好的对应,富氨环境条件下,产生干气溶胶的多少是出H2SO4浓度决定的;气溶胶中的含水量与干气溶胶的浓度分布没有太多的联系,主要取决于大气中相对湿度的大小。
-
关键词
气溶胶
硫酸盐
气粒转化
对流层
光化学反应
氨气
-
Keywords
aerosol
sulfate
gas-to-particle
-
分类号
P402
[天文地球—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
-
题名南海夏季风期间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
被引量:32
- 9
-
-
作者
谢安
宋焱云
毛江玉
叶谦
-
机构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暴雨监测和预测国家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出处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1年第4期425-434,共10页
-
基金
国家科技部攀登项目A"南海季风试验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9975023联合资助
-
文摘
通过分析 NCEP/NCAR 1973~1998年(共26年)4~8月的再分析比湿场和风场资料,研究了南海夏季风期间的水汽输送特征。夏季,东亚上空水汽水平输送特征在各月有很大差异,这是夏季风环流系统演变的结果。盂加拉湾南部地区是中国长江中下游和南海地区重要的水汽源地,来自上游盂加拉湾南部地区的水汽输送对南海季风的爆发具有重要意义。经向水汽输送主要有利于20~30°N之间华南地区的水汽辐合。从总的收支看.南海地区是一个水汽汇区。南海季风爆发早晚年的水汽输送通道存在明显差别。在爆发偏早年,从赤道印度洋到南海地区的输送通道建立早且继持时间长.4~5月南海易成为水汽辐合区;在偏晚年,南海地区水汽则是辐散的,不利于形成季风性降水。南海季风爆发早晚年与长江中下游旱涝年的水汽输送有一定联系。
-
关键词
南海
夏季风
水汽输送
气候特征
-
Keywords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moisture transport.
-
分类号
P434.5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
-
题名海温及其变化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影响
被引量:28
- 10
-
-
作者
毛江玉
谢安
宋焱云
叶谦
-
机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暴雨监测和预测国家实验室
-
出处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56-569,共14页
-
基金
科技部攀登A"南海季风试验"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 :4 99750 2 3)
-
文摘
文中利用 1 5a(1 982~ 1 996)的 NOAA射出长波辐射 (OLR)、NCEP/NCAR的风场和海表温度 (SST)再分析网格点资料研究了南海、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及其变化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影响。首先发现爆发时南海区域平均的海表温度高于 2 9℃。季风爆发的时间与南海南部SST年循环最高值出现的时间基本一致。冬春季海表增暖是环流场突变的基础。SST超前于低层西风和对流的增强而升高 ,从而造成季节性的大气条件不稳定增大。通过暖池移动过程 ,考察了南海夏季风爆发期间 SST场、风场和 OLR场的演变特征。季风环流的变化是对海表增温强迫的响应。最大暖水轴在 1 0°N出现有利于 ITCZ在南海建立。南海 -西太平洋增温时 ,具有很强的纬向不均匀性 ,而印度洋则比较均匀。南海深对流的爆发与 SST纬向梯度有关。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年际变化与 SST异常有关系。季风爆发偏晚年和偏早年冬春季 SST正、负距平区的符号相反。偏晚年的 SSTA分布呈 El Nino型 ,偏早年的 SSTA分布如同 L aNina型。不同类型的 SST异常对季风环流的影响不同。在 El Nino型强迫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比常年偏南、偏西 ,东风在南海维持的时间较长 ,赤道西风出现的时间晚 ,南海地区对流活动受到抑制 ,故南海季风爆发偏晚。反之 。
-
关键词
海表温度异常
夏季风爆发
南海
SST
季风环流
-
Keywords
Anomaly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ummer monsoon onset, Zonal gradient.
-
分类号
P732.5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P462.41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
-
题名南海夏季风爆发的气候特征
被引量:55
- 11
-
-
作者
刘霞
谢安
叶谦
-
机构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暴雨监测和预测国家实验室
-
出处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28-37,共10页
-
基金
中国气象局中-日亚洲季风课题
-
文摘
首先以南海区域平均的候平均OLR值下降至235W/m2,同时纬向风由东转成西为定义标准确定南海季风从1979到1994年间爆发的平均日期是5月第4候,然后对16年(1979-1994年)的OLR场、风场及θse场的时段叠加合成图进行了分析,认为南海夏季风的建立是南海-西太平洋系统所造成。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南海地区环流系统最显著的特征是低层西太平洋副高脊减弱东撤;高层南亚高压从10°N的菲律宾北跳到15°N以北的中南半岛;位势不稳定和热带对流的演变呈现海洋上的爆发晚于大陆和岛屿地区的特征,只是位势不稳定的变化超前深对流的发展。而爆发前后,周围地区对南海的最直接影响来自南海上游70-90°E赤道西风的加强和北抬东伸,同时索马里越赤道气流的加强和阿拉伯海高压的北撤,通过影响赤道西风也间接影响到南海。
-
关键词
南海
季风爆发
热带对流
夏季风
气候特征
-
Keywords
Onset of summer monsoon over SCS Tropical convectionEquatorial westerly
-
分类号
P425.42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P732.3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
-
题名赤道涡旋与南海夏季风爆发
被引量:16
- 12
-
-
作者
谢安
刘霞
-
机构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暴雨监测和预测国家实验室
-
出处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611-619,共9页
-
基金
中国气象局"季风"课题
-
文摘
文中应用1979-1995年共17a的850hPa风场资料和NOAA卫星的OLR资料,分析了南海夏季风爆发的特征。证实南海夏季风爆发,落后于同纬度的中南半岛和菲律宾岛屿地区。但在南海的东部和西部,季风爆发几乎是同时的,具有某种驻波的特征。文中还证实,大多数年份的4,5月间在105°E附近有赤道涡旋形成,这个涡旋引导它上游的赤道西风或南半球西风进入南海南部,为南海的季风爆发创造有利条件。这种涡旋不活跃的年份,季风爆发往往偏晚。它们之间可能存在某种联系。4月中旬,这个涡旋的形成和105°E越赤道气流的初步建立是同时的。进入5月份,这支越赤道气流逐渐加强。南海夏季风的活动与这支气流可能关系密切。如果称位于105°E附近的赤道涡旋为东亚的爆发涡旋,它显然与南亚季风的情况有较大差别。南亚的爆发涡旋与季风爆发的关系是直接的,而在东亚,则是间接的,这也说明了东亚季风比南亚季风更具有复杂性。
-
关键词
气流
赤道
涡旋
南海
季风
风场
-
Keywords
Summer monsoon onset in the South China Sea, Equatorial vortex, East Asian onset vortex, Cross equatorial flows at 105°E.
-
分类号
P433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P425.42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
-
题名1995年夏季青藏高原上及其邻域的对流活动
被引量:12
- 13
-
-
作者
朱国富
陈受钧
-
机构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暴雨监测和预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
出处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9-19,共11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文摘
通过统计分析1995年夏季6~8月每小时一次的GMS红外资料,揭示了1995年夏季青藏高原及其邻域对流活动的一些天气气候特征,得到以下主要结果:(1)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喜马拉雅山分隔开孟湾印度和青藏高原两个主要大值区,另一个主要大值区在老挝至雷州半岛;高原上最频繁的对流区在以30°N,90°E为中心的地区,而不在高原东部,而且喇叭口形的雅鲁藏布江出口区是一个小值区。高原和孟湾印度两地的对流活动有不同特点,例如:高原上对流活动大值区随月份基本上少动,而孟湾印度地区的大值区随月份西移;对流活动在出梅后的增加幅度高原上比孟湾印度地区更大。(2)有明显的日变化,而且增强过程显著地快于减弱过程。高原上对流活动比孟湾印度地区滞后1~2h,但日变化幅度在高原上更显著。在日变化演变过程中高原上对流活动区少动,而孟湾印度的对流活动区有较大的移动性。
-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对流活动
红外辐射
黑体温度
气流
-
Keywords
The Qinghai Xizang Plateau Convective activity Infrared black body temperature(TBB)
-
分类号
P421.31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P434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
-
题名三峡东区春季首次强降水的气候特征
被引量:4
- 14
-
-
作者
叶谦
谢安
刘霞
-
机构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暴雨监测和预测国家实验室
中国气象局北京气象中心
-
出处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71-78,共8页
-
基金
中国气象局"长江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气象保障服务技术开发"资助
国家教委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资助
-
文摘
应用16年NMC常规资料和卫星OLR资料,分析了三峡东区春季首次强降水的气候特征。其特点:以西路冷空气影响为主;与高原的对流系统有直接联系;从中南半岛向东北,经我国西南的低层暖湿空气输送带是春季强降水的必要条件。
-
关键词
三峡东区
高原对流系统
OLR资料
降水
气候特征
-
Keywords
The eastern Sanxia region The convection systems over Qinghai Xizang Plateau OLR data
-
分类号
P426.6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P463.1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
-
题名区域对流层光化学过程研究
被引量:3
- 15
-
-
作者
纪飞
苏文颖
秦瑜
-
机构
空军第七研究所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暴雨监测和预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
出处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46-255,共10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49392 70 0 )"中国地区大气臭氧变化及其对气候环境的影响"课题资助
-
文摘
将 MM5和 RADM耦合 ,建立了一个区域大气光化学模式。用此模式来研究区域大气光化学过程。分析了大气光化学过程中前体物、自由基以及主要产物的时空分布及其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得到了大气光化学过程各主要成分的分布及其演变特征。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水平平流、垂直扩散及沉降以及化学转化等物理、化学过程在大气光化学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 ,结果表明 ,水平平流和垂直扩散及沉降等物理过程对大气光化学过程中各种成分的浓度分布及其随时间的变化有重要的作用。
-
关键词
大气光化学
前体物
光化学产物
对流层
时空分布
水平平流
垂直扩散
-
Keywords
Atmospheric photochemistry, Precursor, Photochemical product.
-
分类号
P402
[天文地球—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P421.31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
-
题名气象资料的集成管理
- 16
-
-
作者
李亚萍
张焱
王洪庆
陶祖钰
-
机构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暴雨监测和预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
出处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54-57,共4页
-
基金
国家攀登专项 P5-专 -3
重点基础研究专项资助
-
文摘
介绍了为国家科技攀登项目“海峡两岸及邻近地区暴雨试验研究”中所要求的对性质、来源不同的资料进行集成而开发的气象资料集成管理系统的开发。
-
关键词
气象资料
集成管理系统
数据库软件
-
Keywords
data integration management
-
分类号
P468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