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空间智能计算平台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朱钥 李琦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15,20,共6页
该文提出了空间智能平台的概念,阐述了其研究意义和内容,明确了空间智能计算平台核心计算模型的建模对象和目标。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宏观数学模型、群体行为模型两种用来构建空间活动模型的建模方法以及适用于空间活动分析的物理环境建... 该文提出了空间智能平台的概念,阐述了其研究意义和内容,明确了空间智能计算平台核心计算模型的建模对象和目标。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宏观数学模型、群体行为模型两种用来构建空间活动模型的建模方法以及适用于空间活动分析的物理环境建模技术。从融合多尺度行为模型、构建城市日常生活模型、验证和校验核心模型以及平衡效率和效果4方面探讨了构建空间智能计算平台的关键技术。从实际功能看,城市空间智能平台是联系宏观复杂问题和微观机制的桥梁,是分析城市问题的工程化实验平台,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系统 空间智能计算 日常空间活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矿物材料的多孔结构、结构组装和光催化性能 被引量:20
2
作者 传秀云 卢先初 龚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88-195,共8页
自然界存在丰富的多孔矿物资源,其孔隙结构使其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能够吸附聚集水体中的污染物(特别是有机污染物)。在分析天然多孔矿物的孔结构基础上,文中提出了结构组装的概念,即在多孔矿物中进行功能粒子组装,对多孔矿物进行表面... 自然界存在丰富的多孔矿物资源,其孔隙结构使其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能够吸附聚集水体中的污染物(特别是有机污染物)。在分析天然多孔矿物的孔结构基础上,文中提出了结构组装的概念,即在多孔矿物中进行功能粒子组装,对多孔矿物进行表面修饰、微结构组装(如层状结构矿物的插层)。通过结构组装,在多孔矿物中引进功能粒子(如有光催化性能的TiO2 颗粒)。组装在天然矿物中的功能粒子能够降解聚集在其中的污染物,大幅度提高功能粒子的效果,提高光催化降解的功效,获得性能优异、成本低廉的天然矿物型有机污染物降解材料。此外,在同一矿物材料中复合小孔、中孔、大孔不同大小的孔结构,实现不同大小的孔径组装,也能够扩大光催化剂TiO2 的承载面积,提高吸附性能。经过结构组装的天然多孔矿物材料复合了吸附、光催化等性能,在环境治理特别是有机物污染降解方面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矿物 TIO2 锐钛矿 光催化剂 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广西东部中生代花岗岩类岩石谱系单位——以姑婆山-花山花岗岩体为例 被引量:33
3
作者 冯佐海 梁金城 +2 位作者 张桂林 李晓峰 邓继新 《桂林工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333-340,共8页
运用花岗岩类等级体制划分的原则和方法 ,对前人建立的广西东部中生代花岗岩类岩石谱系单位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在此基础上 ,对姑婆山 -花山岩体的岩石谱系单位进行了重新厘定 ,将该岩体的 8个单元 (或独立侵入体 )归并为 3个超单元 ,... 运用花岗岩类等级体制划分的原则和方法 ,对前人建立的广西东部中生代花岗岩类岩石谱系单位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在此基础上 ,对姑婆山 -花山岩体的岩石谱系单位进行了重新厘定 ,将该岩体的 8个单元 (或独立侵入体 )归并为 3个超单元 ,它们归属于一个花山超单元组合 ,是华南中生代构造岩浆旋回有间断的 3次岩浆热事件所形成 .同时 ,还就如何对待已有的岩石谱系单位和填图成果等问题进行讨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岩石谱系单位 岩浆旋回 中生代 姑婆山-花山岩体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应急模拟演练平台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朱钥 李琦 余铁桥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95-198,202,共5页
给出了以复杂系统理论为核心的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技术路线和方案,探讨了人群、交通流、微观地理环境、突发事件以及演练机房五个关键技术因素对构建虚拟现场的作用。从理论上分析了复杂系统理论和技术在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的... 给出了以复杂系统理论为核心的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技术路线和方案,探讨了人群、交通流、微观地理环境、突发事件以及演练机房五个关键技术因素对构建虚拟现场的作用。从理论上分析了复杂系统理论和技术在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急疏散 复杂系统 应急模拟演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朝马王堆木炭中的笼状碳 被引量:2
5
作者 传秀云 郑辙 陈晶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917-922,共6页
湖南马王堆汉墓,女尸埋藏地下二千多年而不腐,属世界罕见的奇迹,是中国两千多年前使用木炭杰作。考古学家、地质学家认为是由墓葬条件决定的。本文采用X射线粉晶衍射、高分辨电镜研究了马王堆汉墓木炭微结构,认为马王堆木炭并非单一的... 湖南马王堆汉墓,女尸埋藏地下二千多年而不腐,属世界罕见的奇迹,是中国两千多年前使用木炭杰作。考古学家、地质学家认为是由墓葬条件决定的。本文采用X射线粉晶衍射、高分辨电镜研究了马王堆汉墓木炭微结构,认为马王堆木炭并非单一的非晶态碳,至少有非晶态碳物相和类石墨结构相。发现其中存在笼状碳。这种笼状碳的存在可能是马王堆女尸得以保存的重要因素。这一发现对现代材料科学技术、碳材料科学和两千多年前中国木炭烧制技术等考古学研究很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王堆 木炭 笼状碳 汉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代板内造山作用研究——认识中国区域地质构造基本特征的关键 被引量:10
6
作者 钱祥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21-225,共5页
中国区域地质构造特征深受新生代初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陆陆碰撞的影响 ,原属显生宙不同时代构造单元拼贴的中国区域发生了普遍而强烈的构造叠加改造 ,导致板内造山作用。由作者新编的中国主要活动断裂构造图显示 ,印度板块的碰撞对中国... 中国区域地质构造特征深受新生代初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陆陆碰撞的影响 ,原属显生宙不同时代构造单元拼贴的中国区域发生了普遍而强烈的构造叠加改造 ,导致板内造山作用。由作者新编的中国主要活动断裂构造图显示 ,印度板块的碰撞对中国地质构造演化的影响远比自中生代侏罗纪以来太平洋亚洲板块会聚造成的影响更为强烈。中国帕米尔山结东、西两侧的现今大陆动力环境差别巨大 ,其东侧的东移因遇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而获得上冲的自由空间。阿尔金断裂带把中国西部分划为南、北断裂构造活动性质不同的两大构造域。有人否认板内造山作用是因为他们只承认经典的板块边缘造山带的存在。要改变这一观念深入研究板内造山作用及演化 ,综合分析造山带构造地貌、山体隆升扩展、与前陆盆地的耦合、陆相沉积建造序列、冲断推覆构造系及其匹配、壳源花岗岩侵位及深部地球物理场观测等是关键。中国是研究大陆拼贴地块区板内造山作用的理想区域 ,在这一地区从事研究可大大丰富大陆动力学的内涵 ,把地质构造综合成果及对演化规律的认识作为编制大地构造图新的重要要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区域地质构造特征 板内造山作用 大地构造图编图新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汶川大地震临震前震中附近是否存在显著的地壳垂直运动?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敏 沈正康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56-963,共8页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MS8.0地震是自1976年唐山地震以来发生在中国大陆的最大灾难事件。地震发生后有人通过对GPS数据的动态处理分析认为在地震前1小时内震中附近有非常显著的地壳垂直运动发生,从而提升了地震学界对通过高频GPS观测技术...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MS8.0地震是自1976年唐山地震以来发生在中国大陆的最大灾难事件。地震发生后有人通过对GPS数据的动态处理分析认为在地震前1小时内震中附近有非常显著的地壳垂直运动发生,从而提升了地震学界对通过高频GPS观测技术实现地震短临预报的预期。高频GPS观测技术是近年来GPS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研究地震前后地壳形变短期变化过程、地震震源破裂过程等方面取得了非常广泛的应用,但数据解算的精度和可靠性还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静态处理得到的载波相位观测残差来分析测站位置动态变化的方法,并采用这种方法对汶川地震前震中附近几个GPS连续站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前震中附近并不存在显著的地壳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静态/动态数据处理 汶川地震 地壳垂向形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生物演化研究中的应用
8
作者 柯叶艳 齐文同 顾红雅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2年第3期64-64,共1页
关键词 分子生物学技术 生物演化 化石 物种 外在形态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