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滇东南早泥盆世坡松冲组的一个石松植物新属种——辐射正理木(Zhenglia radiata gen.etsp.nov.)及其演化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郝守刚 王德明 +1 位作者 王祺 薛进庄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91-191,共1页
关键词 早泥盆世 新植物 滇东南 nov sp. 石松 辐射 中国 新属种 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岭地区千里山复式岩体中补体与主体成因联系及其成矿意义 被引量:11
2
作者 陈斌 马星华 +1 位作者 王志强 王超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9-11,共3页
南岭燕山期花岗岩多为复式岩体,由主体和不同期次的补体组成。大部分学者认为南岭花岗岩中的补体是主体经历分离结晶作用之后的残余岩浆。然而,近几年新的年代学和同位素数据表明,补体与主体的成因关系其实很复杂,许多补体可能不是主体... 南岭燕山期花岗岩多为复式岩体,由主体和不同期次的补体组成。大部分学者认为南岭花岗岩中的补体是主体经历分离结晶作用之后的残余岩浆。然而,近几年新的年代学和同位素数据表明,补体与主体的成因关系其实很复杂,许多补体可能不是主体分离结晶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云母花岗岩 千里山 复式岩体 黑云母花岗岩 石英斑岩 南岭地区 分离结晶作用 成矿意义 补体 燕山期花岗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江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及滑动速率分析 被引量:21
3
作者 王洋 张波 +1 位作者 侯建军 艾晟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77-1192,共16页
曲江断裂位于川滇菱形块体的东南端,沿该断裂地震活动强烈,是1970年M_s7.7通海地震的发震断裂。基于遥感影像解译、野外地质和构造地貌观测结果、断裂几何学及运动学解析,总结认为曲江断裂第四纪以来以右旋走滑为主且具有倾滑运动... 曲江断裂位于川滇菱形块体的东南端,沿该断裂地震活动强烈,是1970年M_s7.7通海地震的发震断裂。基于遥感影像解译、野外地质和构造地貌观测结果、断裂几何学及运动学解析,总结认为曲江断裂第四纪以来以右旋走滑为主且具有倾滑运动分量,沿断裂走向运动学存在差异。NW段以右旋走滑为主,局部有明显正断分量;SE段为右旋走滑兼NE盘向SW盘逆冲。曲江断裂在全新世活动强烈,沿走向错断地貌广泛发育,累积水平位错量3.7~830m。通过对错断地质体、地貌单元的断距进行测量,并对其进行14C或光释光定年,得到断裂晚第四纪平均滑动速率为2.3~4.0mm/a。断裂活动速率的变化与运动学分段有很好的响应:NW段断裂以右旋走滑为主,滑动速率〉3.0mm/a,存在0.6~0.8mm/a的构造抬升;由于受到小江断裂的影响,断裂sE段逆冲分量增加,滑动速率相应降低(〈3.0mm/a),存在1.1mm/a的构造抬升,表明断裂NW段和SE段存在差异抬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江断裂 晚第四纪 右旋走滑 错断地貌 滑动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铅微生物筛选及其铅去除能力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杨亮 郝瑞霞 +1 位作者 吴沣 肖育雄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65-970,共6页
从铅锌尾矿厂周围土壤样品中分离出4株耐铅菌。4株耐铅菌均能在Pb2+浓度范围为100~1000 mg/L的培养液中生长。在pH 6,25℃,160 r/min及初始Pb2+浓度为600 mg/L时,菌株Pb-X-1,Pb-Z-3和Pb-Z-4的Pb2+去除率分别为78.31%,77.8%和87%。菌... 从铅锌尾矿厂周围土壤样品中分离出4株耐铅菌。4株耐铅菌均能在Pb2+浓度范围为100~1000 mg/L的培养液中生长。在pH 6,25℃,160 r/min及初始Pb2+浓度为600 mg/L时,菌株Pb-X-1,Pb-Z-3和Pb-Z-4的Pb2+去除率分别为78.31%,77.8%和87%。菌株Pb-X-2在初始Pb2+浓度为100~400 mg/L时,去除率均高于95%。16S rRD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Pb-X-2属于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菌株Pb-X-2对溶液中铅离子的去除机理为细胞表面吸附与胞内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除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幔岩浆作用与陆内环境斑岩Cu±Mo±Au矿床成矿
5
作者 马星华 陈斌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325-326,共2页
斑岩型矿床是Cu、Mo、Au等金属的重要来源,其主要产于两种构造体制:一是与大洋板片俯冲相关的岛弧和陆缘弧环境,以环太平洋斑岩成矿带为典型代表(Sillitoe,1972;Sawkins,1990;Cooke et al.,2005);二是产于陆内环境(碰撞造山带或大陆板... 斑岩型矿床是Cu、Mo、Au等金属的重要来源,其主要产于两种构造体制:一是与大洋板片俯冲相关的岛弧和陆缘弧环境,以环太平洋斑岩成矿带为典型代表(Sillitoe,1972;Sawkins,1990;Cooke et al.,2005);二是产于陆内环境(碰撞造山带或大陆板块内部),以特提斯斑岩成矿带为典型代表(芮宗瑶等,1984;2006;Hou et al.,2003;Qu et al.,20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 流体 侵入岩 斑岩矿床 斑岩型矿床 AU 岩浆作用 地质作用 下地壳 壳幔 成矿 MO CU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