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球物理综合观测揭示秦岭-桐柏-大别复合造山带地壳及上地幔结构 被引量:7
1
作者 刘巍 郭震 +1 位作者 陈永顺 张安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179-3193,共15页
秦岭—桐柏—大别复合造山带(以下称为秦岭大别造山带)属于中国中央造山带的一部分,由华北克拉通与扬子克拉通汇聚形成.对于秦岭大别造山带及其周缘地区的研究,可以为这一大陆碰撞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过程提供重要信息.本文整合研究区域... 秦岭—桐柏—大别复合造山带(以下称为秦岭大别造山带)属于中国中央造山带的一部分,由华北克拉通与扬子克拉通汇聚形成.对于秦岭大别造山带及其周缘地区的研究,可以为这一大陆碰撞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过程提供重要信息.本文整合研究区域的接收函数与背景噪声数据,采用H-κ叠加分析、接收函数与背景噪声联合反演、克希霍夫偏移成像等方法,得到了沿秦岭东西方向具有高分辨率的地壳及上地幔结构.研究结果显示:(1)莫霍面深度由西向东逐步抬升,由剖面西侧最深约55 km上升至剖面东侧最浅约30 km;莫霍面于东西秦岭之间起伏明显;桐柏以及东大别下方莫霍面局部加深.(2)西秦岭中下地壳观测到的高速异常阻隔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低速异常的向东扩张,反映了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中下地壳流没有通过西秦岭继续向东流动.(3)西秦岭岩石圈地幔顶部高速异常延伸至100 km深度(剖面底部),桐柏—西大别岩石圈地幔顶部高速延伸至70 km深度,东大别、东秦岭岩石圈地幔顶部未见较大深度范围的高速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大别造山带 接收函数 克希霍夫偏移成像 H-κ叠加 联合反演 地壳以及上地幔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南地区中深源地震精确定深研究及其地球动力学含义 被引量:8
2
作者 姜明明 周仕勇 +2 位作者 佟啸鹏 梁晓峰 陈永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2237-2244,共8页
利用2004-2005年Hi-CLIMB计划架设在藏南日喀则附近由28台宽频带数字地震仪组成的二维台阵的地震记录,应用双差层析定位方法(TomoDD)对454个区域地震进行了精确重定位,共确定了340个地震的精确位置.发现区域震源深度呈明显的双层分布,... 利用2004-2005年Hi-CLIMB计划架设在藏南日喀则附近由28台宽频带数字地震仪组成的二维台阵的地震记录,应用双差层析定位方法(TomoDD)对454个区域地震进行了精确重定位,共确定了340个地震的精确位置.发现区域震源深度呈明显的双层分布,其中有21个地震的深度在50-80 km之间,与该地区的莫霍面深度相近.通过不同深度震源的理论地震图与实际地震图对比的方法,发现震源位置位于莫霍面上下地震图的震相存在明显差异,从而给出了存在地幔地震的直接观测证据.这一发现,对长期争论的地幔地震是否存在及大陆岩石圈流变结构的"三明治"模型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层析定位 地震精确定深 地幔地震 “三明治”岩石圈流变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壳热导率:测量技术、测量结果及地球动力学意义
3
作者 韩建刚 宁杰远 周彤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07-1013,共7页
针对青藏高原下部地壳物质如何产生部分熔融的问题,对测量地壳岩石热扩散率的激光闪光法的测量方法进行分析,认为该方法的测量结果只能给出岩石的晶格热导率。计算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在隆升过程中,仅由热传导因素不能导致该地区地壳物质... 针对青藏高原下部地壳物质如何产生部分熔融的问题,对测量地壳岩石热扩散率的激光闪光法的测量方法进行分析,认为该方法的测量结果只能给出岩石的晶格热导率。计算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在隆升过程中,仅由热传导因素不能导致该地区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大范围的岩浆活动应该是耗散热、水的参与、放射性物质的富集及下地壳相对低的热导率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 青藏高原 地壳 热导率 热结构 岩浆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铲形逆冲断层地震破裂动力学模型及其在汶川地震研究中的启示 被引量:19
4
作者 陶玮 胡才博 +2 位作者 万永革 沈正康 王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60-1269,共10页
2008年发生了汶川地震的龙门山断层带是典型的铲形逆冲断层带.利用二维线弹性有限元模型,得到关于铲形逆冲断层带一些具普适性的认识:(1)如果断层带强度不随深度变化,则地震从断层带转换层附近开始发动,破裂沿断层向上传播,当地震蓄积... 2008年发生了汶川地震的龙门山断层带是典型的铲形逆冲断层带.利用二维线弹性有限元模型,得到关于铲形逆冲断层带一些具普适性的认识:(1)如果断层带强度不随深度变化,则地震从断层带转换层附近开始发动,破裂沿断层向上传播,当地震蓄积能量足够大时,破裂可以冲破到地表,如汶川地震.(2)一旦到达地表,其最大同震位错将位于断层带出露地表处;且在断层带介质弱化或损伤大致相同条件下,铲形断层倾角越缓,地表的同震位错量越大.(3)与最大同震位错位于地表不同,同震应变能释放最大处位于地壳内十几公里深处的断层带转换层附近.(4)在断层带介质软化或损伤度大致相同条件下,铲形断层倾角越缓,地震对震间期积累应变能的释放越多、范围越广,对地表近断层区域造成的破坏可能越大.(5)冲破到地表的逆冲型大地震会进一步增加铲形断层带下盘转换层以下(约在15~22 km)地壳深处和断层上盘距离断层地表出露点约十几公里处地壳浅部的应变能积累密度;汶川地震之后的余震分布,除了沿主破裂面附近的继续破裂外,也体现了以上地区应变能的继续释放.本文得到的这些认识有助于深入理解汶川地震的动力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铲形逆冲断层 应变能释放密度 同震破裂 有限元 汶川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地区环境噪声层析成像研究 被引量:17
5
作者 唐小勇 范文渊 +3 位作者 冯永革 唐有彩 陈永顺 朱丽霞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2042-2049,共8页
本文利用北京大学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和新疆地震监测台网12个月连续地震记录数据,采用环境噪声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新疆地区的周期从10~35 s范围内的瑞利面波相速度异常分布图像.研究结果与地表地质构造相一致,新疆地区的天山、两盆大... 本文利用北京大学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和新疆地震监测台网12个月连续地震记录数据,采用环境噪声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新疆地区的周期从10~35 s范围内的瑞利面波相速度异常分布图像.研究结果与地表地质构造相一致,新疆地区的天山、两盆大地构造与瑞利面波相速度异常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短周期10~20 s的图像显示两个盆地内都呈现低速异常,对应盆地较厚的沉积层.中长周期25~35 s的层析成像结果显示东西天山地区存在明显异常差异.本文获得的新疆地区地壳和上地幔相速度结果,也为进一步结合传统天然地震面波成像方法,最终获得新疆地区的三维剪切波速度结构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Rayleigh面波 环境噪声 层析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半导体激光器的大电流纳秒级窄脉冲驱动电路 被引量:26
6
作者 陈彦超 冯永革 张献兵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3145-3151,共7页
根据脉冲式半导体激光器对功率、脉宽、上升沿的要求,同时考虑电脉冲的注入便于测试激光器的各种性能,提出了一种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MOSFET)为开关器件,以雪崩晶体管为驱动器,可产生大电流、窄脉宽、陡上升沿脉冲的激光器... 根据脉冲式半导体激光器对功率、脉宽、上升沿的要求,同时考虑电脉冲的注入便于测试激光器的各种性能,提出了一种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MOSFET)为开关器件,以雪崩晶体管为驱动器,可产生大电流、窄脉宽、陡上升沿脉冲的激光器驱动电路.讨论了预触发脉冲宽度和雪崩晶体管输出负载对MOSFET输出脉冲在幅度和波形上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调整耦合电阻来控制脉冲的“下冲”和振荡.实验结果表明:在0~200 V供电电压下,该电路在1Ω电阻上产生了从0A到148 A,具有陡上升/下降沿的10 ns级电脉冲.通过调整电路参数,可输出脉冲宽度窄至8.6 ns,幅度达到124 A的电脉冲.该驱动电路满足了脉冲式半导体激光器的工作要求和对器件测试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导体激光器 驱动电路 大电流信号 纳秒级脉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9—1999大同地震序列的隐伏断层研究:库仑应力分析和余震JHD重定位 被引量:10
7
作者 冯永革 王海洋 +1 位作者 陈永顺 黄清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68-577,共10页
1989年到1999年,大同—阳高地区发生了一系列MS≥5的中强地震.本文基于前人对1989年三次MS≥5地震的震源机制反演的结果,通过建立不同断层模型,利用库仑应力方法,计算前震对于主震,以及前震和主震对于余震的库仑应力触发关系,提出了一... 1989年到1999年,大同—阳高地区发生了一系列MS≥5的中强地震.本文基于前人对1989年三次MS≥5地震的震源机制反演的结果,通过建立不同断层模型,利用库仑应力方法,计算前震对于主震,以及前震和主震对于余震的库仑应力触发关系,提出了一种可能的破裂模型,即1989年前震沿北西西方向发生左旋破裂,之后主震和余震沿北北东方向发生右旋破裂.根据这种破裂模式计算得出,前震发生后,主震震源处的库仑应力增加了约2×105 Pa,余震震源处的库仑应力出现下降;主震发生后,余震处的库仑应力出现回升,最后余震处的库仑应力几乎没有变化.基于大同地震台网的近场观测数据,用JHD(Joint Hypocentral determination)定位方法,对1999年11月1日MS=5.6地震后一个月的余震进行重定位,得到一条走向118°,倾角85°的左旋走滑断层,余震的深度分布在5km至20km范围内,显示该断层是隐伏断层.另外提出对主震震中位置约10km的修正.本文对1989年三次MS≥5地震序列和1999年MS=5.6地震余震空间分布的研究揭示该地区存在两条活跃的共轭隐伏走滑断层(1989年主震的北北东方向和1999年地震的北西西方向),并且推断已知的大王村断裂和团堡断裂是地下这两条共轭的隐伏走滑断层构造/地震活动在地表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同地震 库仑应力 地震触发 JHD定位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地区背景噪声面波群速度层析成像 被引量:16
8
作者 高东辉 陈永顺 +2 位作者 孟宪森 张永刚 唐有彩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43-1051,共9页
本文选取黑龙江省台网及吉林、内蒙古部分台站共44个固定地震台站连续2年的地震数据,利用两个台站间互相关方法获得瑞利面波经验格林函数,再用自适应时频分析方法提取群速度频散曲线,最后利用传统面波层析成像方法反演获得黑龙江地区周... 本文选取黑龙江省台网及吉林、内蒙古部分台站共44个固定地震台站连续2年的地震数据,利用两个台站间互相关方法获得瑞利面波经验格林函数,再用自适应时频分析方法提取群速度频散曲线,最后利用传统面波层析成像方法反演获得黑龙江地区周期为8~40s范围内群速度分布图像.反演结果揭示黑龙江地区地壳及上地幔群速度结构存在明显横向不均匀性.短周期群速度异常与研究区内山脉、盆地和断层带的分布有较好的对应关系:8~20s群速度显著低速异常显示松辽盆地具有较厚的沉积层.周期为16~25s的高、低速度异常区的反转反映了大兴安岭地区莫霍面深度大于松辽盆地.周期为30~40s群速度分布图像较好地体现深部构造与浅部构造的对应关系,尤其是观测到了依兰一伊通断裂带以东区域可能反映上地幔物质活动的低速异常.本研究也为进一步结合传统天然地震面波成像方法,获取该区域地壳和上地幔三维剪切波速度结构奠定基础,对研究东北地区构造活动以及探讨深源地震分布和成因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景噪声 互相关 格林函数 群速度频散 面波层析成像 黑龙江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裂对区域震相Lg波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何永锋 陈晓非 张海明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09-316,355,共8页
地下核爆炸Lg波的激发机制,目前尚未十分清楚.普遍接受的观点是:伴随层裂源的补偿线性矢量偶极源激发的Rg波的散射形成的S波,是Lg波的最主要贡献因素.本文利用频谱比对方法,结合合成理论地震图方法,基于东哈萨克斯坦地区速度模型,分析... 地下核爆炸Lg波的激发机制,目前尚未十分清楚.普遍接受的观点是:伴随层裂源的补偿线性矢量偶极源激发的Rg波的散射形成的S波,是Lg波的最主要贡献因素.本文利用频谱比对方法,结合合成理论地震图方法,基于东哈萨克斯坦地区速度模型,分析了东哈萨克斯坦地壳速度模型下的层裂对区域震相Lg波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该地区的实际观测资料.结果表明,层裂时间函数对Lg波具有扇贝形调制作用;Lg波振幅谱的低谷点源自于补偿线性矢量偶极(CLVD)源激发的Rg波.这一结果也表明,东哈萨克斯坦速度模型下的Lg波受层裂的调制作用,与内华达试验区的Lg波是一样的,进一步支持了Patton和Taylor的观点,对于进一步理解及更好地利用Lg波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谱比 Lg波层裂 CLVD源 低谷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石圈流变结构的一种新的应变率约束 被引量:11
10
作者 魏荣强 臧绍先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029-1034,共6页
对目前存在的 3种应变率约束条件 (常应变率 ,常构造力 ,与应变率有关的构造力约束 )进行了讨论 ,它们都不能真实地反映岩石圈内的应变率分布及实际观测 .基于近几年GPS测量的研究结果 ,提出利用GPS实测应变率对岩石圈流变结构进行约束... 对目前存在的 3种应变率约束条件 (常应变率 ,常构造力 ,与应变率有关的构造力约束 )进行了讨论 ,它们都不能真实地反映岩石圈内的应变率分布及实际观测 .基于近几年GPS测量的研究结果 ,提出利用GPS实测应变率对岩石圈流变结构进行约束的新方法 .对华北地区实际流变剖面的计算结果表明 ,本文方法克服了上述三种约束条件的不足 ,利用它所确定的岩石圈流变结构更为合理 ,在流变性质上较好地反映了与大地构造的对应关系 ,而且一定程度上反映岩石圈内各种状态参量及物质参量对流变结构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 流变结构 应变率约束 GP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区1900-1970年5级以上地震发震位置与震源机制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高彬 贾科 周仕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4089-4099,共11页
本文通过整理世界地震台网1900—1970年世界台站震相报告,对该时期发生在我国华北地区震级5级以上强震的震源位置及震源机制(断层面解)进行了测量.具体开展了以下三点工作:(1)使用1900—1970年之间Shide Circulars(BAASSC,1900—1912),... 本文通过整理世界地震台网1900—1970年世界台站震相报告,对该时期发生在我国华北地区震级5级以上强震的震源位置及震源机制(断层面解)进行了测量.具体开展了以下三点工作:(1)使用1900—1970年之间Shide Circulars(BAASSC,1900—1912),《国际地震资料汇编》(ISS)和EHB Bulletin的震相到时,对该时间范围内的22个地震事件重新定位,得到了21个地震事件的可靠结果;(2)使用1933年至1970年之间ISS的P波初动,对该时间范围内的15个地震事件求解震源机制解,得到了其中12个地震事件的震源机制解的可靠结果,从而丰富了华北地区基于全球地震台网观测的1900—1970年历史强震目录震源机制资料;(3)基于华北地区地震地质及区域构造应力场研究结果,推断了华北地区M≥5.0的部分缺乏地震资料观测的历史地震断层面参数,并对这种方法推断的断层面参数的可靠性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历史地震 地震定位 震源机制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黏声波方程逆时偏移成像中的衰减补偿方法 被引量:10
12
作者 周彤 胡文毅 宁杰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433-2445,共13页
在存在强衰减介质的区域进行逆时偏移成像,需要既能补偿地震波传播过程中的振幅衰减,又能保持其相位不变的高效算法.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有限差分模拟进行声波衰减补偿的方法来实现考虑衰减的逆时偏移.这种方法以线性黏弹性体模型... 在存在强衰减介质的区域进行逆时偏移成像,需要既能补偿地震波传播过程中的振幅衰减,又能保持其相位不变的高效算法.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有限差分模拟进行声波衰减补偿的方法来实现考虑衰减的逆时偏移.这种方法以线性黏弹性体模型为基础,保持其复模量的实部不变,并采用多项式多级优化方法修正复模量的虚部,从而实现在保持相位不变的同时补偿振幅,进而有效提高偏移成像的清晰程度,尤其是对于介质对地震波衰减极为强烈的情形.这一方法在声波方程中只增加了整数阶微分算子进行修正,能够保证利用有限差分法进行数值求解,有利于进行高效的大规模细粒度并行计算和GPU加速计算.数值实验结果验证了这一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能够很好地提高强衰减介质区域的偏移成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差分 衰减 补偿 逆时偏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震活动性资料估计鄂尔多斯块体周缘构造断层面倾角 被引量:10
13
作者 高彬 周仕勇 蒋长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444-2452,共9页
本文以鄂尔多斯地区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基于地震参数的鄂尔多斯周缘构造几何产状的研究方法.首先,以全国活动构造图为基础,结合地震活动性,确定了鄂尔多斯地区的地表活动构造分布图.其次,对这些活动断裂截取剖面,通过地震震源分布,运用... 本文以鄂尔多斯地区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基于地震参数的鄂尔多斯周缘构造几何产状的研究方法.首先,以全国活动构造图为基础,结合地震活动性,确定了鄂尔多斯地区的地表活动构造分布图.其次,对这些活动断裂截取剖面,通过地震震源分布,运用最大似然估计法确定断层面的倾角.最后,结合震源机制解以及地质资料验证了所估计的倾角的可靠性.期望本文建立的鄂尔多斯地区断层几何模型,能为基于GPS观测开展该地区断层滑动速率反演、强震发震构造及强震危险性预测模拟等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 倾角 断层面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地区1900—1970年历史地震震源参数推断及结果的不确定性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贾科 周仕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948-2962,共15页
西南地区处于青藏高原东缘川滇、巴颜喀拉和华南三大活动块体的交接部位,是我国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然而该区大多数历史地震震源参数均存在缺失或者不准确的问题.本文主要通过以下三点工作:(1)基于西南地区地震地质及区域构造应... 西南地区处于青藏高原东缘川滇、巴颜喀拉和华南三大活动块体的交接部位,是我国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然而该区大多数历史地震震源参数均存在缺失或者不准确的问题.本文主要通过以下三点工作:(1)基于西南地区地震地质及区域构造应力场研究结果,推断了西南地区M≥6.0的部分历史地震(1900年至1970年)断层面参数,并对结果的不确定性进行了分析,发现该推断断层面参数的方法在西南地区复杂的构造应力场条件下的适用程度有限;(2)使用1900年至1970年之间Shide Circulars(British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Science,Seismological Committee(BAASSC),1900—1912),《国际地震资料汇编》(ISS)和EHB Bulletin的P波和S波到时,对该时间范围内41个地震事件重新定位,得到了其中32个地震事件的可靠定位结果;(3)使用1933年(ISS从1933年开始收录P波初动记录)至1970年之间ISS的P波初动,对该时间范围内的29个地震事件求解震源机制解,得到了其中14个地震事件的震源机制解的可靠结果,从而丰富了西南地区1900年来历史强震目录震源参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历史地震 地震定位 震源机制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域InSAR时序分析技术对华北平原地表形变的监测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明佳 孙建宝 +1 位作者 薛莲 沈正康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34-944,共11页
基于2015—2019共4年的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影像,提出一种广域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时序分析技术,对华北平原的地表形变进行高精度连续监测。首先对SAR影像进行干涉处理,得到干涉图。在此基础上,使用经过并行化改进的永久散... 基于2015—2019共4年的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影像,提出一种广域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时序分析技术,对华北平原的地表形变进行高精度连续监测。首先对SAR影像进行干涉处理,得到干涉图。在此基础上,使用经过并行化改进的永久散射体技术斯坦福改进(StaMPS)方法,提取干涉图中所有永久散射体(PS)像元,获取研究区域全分辨率的时序形变信息。之后,使用大气模型校正法与共景叠加法相结合的联合大气校正方法,估计并去除形变信息中的大气噪声。经过上述处理流程后,成功地获取华北平原地表大空间尺度、长时间跨度、全空间分辨率和高精度的形变信息,进而监测到平原内部由长期地下水开采导致的高达100mm/a的大范围强烈沉降信号。相较于既有算法,并行化StaMPS方法通过在多个计算节点之间的实时分配,节约至少60%的计算时间,联合大气校正方法则可以去除约74.3%的大气噪声项,有效性显著高于两种校正方法的单独使用效果。广域InSAR时序分析技术可以有效地实现对大范围地表形变的高精度连续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域InSAR时序分析技术 并行化StaMPS方法 联合大气校正方法 地表形变 华北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及周边地区2000—2004年构造应力图 被引量:2
16
作者 郑中华 陈永顺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23-328,共6页
关键词 构造应力图 震源机制解 小时间尺度 深源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107.6°E南北向剖面鄂尔多斯地块及周缘地区地壳结构 被引量:6
17
作者 陈洁 陈永顺 +1 位作者 郭震 杨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592-2604,共13页
鄂尔多斯地块紧邻青藏高原东北缘,位于华北克拉通的西部,在我国中生代、新生代以来东部地区的构造活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对鄂尔多斯及其周缘地区的研究可以提供有关华北克拉通的形成、演化和破坏过程的重要信息.本文选取了纵贯鄂尔多斯... 鄂尔多斯地块紧邻青藏高原东北缘,位于华北克拉通的西部,在我国中生代、新生代以来东部地区的构造活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对鄂尔多斯及其周缘地区的研究可以提供有关华北克拉通的形成、演化和破坏过程的重要信息.本文选取了纵贯鄂尔多斯的107.6°E附近南北剖面上的44个流动地震台站进行分析,采用接收函数方法,进行Kirchhoff偏移成像,并且结合在该区域内前人的地震面波频散进行联合反演,获得剖面下方的地壳内部精细结构.研究结果显示:(1)莫霍面在鄂尔多斯北部较平缓,约45km深;在鄂尔多斯南部有所加深,达到50km;其北边的河套盆地的地壳厚度约为50km;南边的渭河盆地到秦岭地区及四川盆地的地壳厚度从约为40km增厚到47~50km.(2)河套盆地下方存在大规模的低速异常,最深可达25km,反映了其显著的拉张构造和沉积历史.(3)秦岭造山带下方的低速异常对应于其主要为长英质的地壳组分,可能是由于中生代的拆沉作用导致的地壳下部基性岩石层的缺失.(4)以38°N为界的鄂尔多斯地块,南北部地壳速度结构存在差异,可能表明了这两部分经历的构造历史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块体 接收函数 Kirchhoff偏移成像 联合反演 地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横波分裂方法的海南地幔柱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葛天雨 陈永顺 张晨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61-270,共10页
利用横波分裂方法,对北京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及桂林理工大学在广东和广西布设的宽频带流动台阵以及国家地震台网在广东、广西和海南的固定台站记录的XKS震相进行计算,得到海南及邻近地区的上地幔各向异性参数,分裂延迟时间在0.35~1.90 ... 利用横波分裂方法,对北京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及桂林理工大学在广东和广西布设的宽频带流动台阵以及国家地震台网在广东、广西和海南的固定台站记录的XKS震相进行计算,得到海南及邻近地区的上地幔各向异性参数,分裂延迟时间在0.35~1.90 s之间。综合研究区域内前人发表的和本文的横波分裂结果,认为自新生代以来,伴随东部太平洋板块俯冲带后撤,华南地区西部软流圈物质向东流动进行补充,导致广东及广西的中部和北部大部分地区上地幔橄榄石晶格大体上沿E-W方向定向排列。受控于海岸线处大陆岩石圈迅速减薄,广东沿海地区横波分裂多数沿NE-SW方向,与海岸线近似平行。特别是,海南岛附近沿海地区分布若干显著不具有横波分裂的台站;海南岛东北角的分裂方向很乱,且横波分裂快慢波到时差(δt)很小。这些观测结果都支持海南地幔柱可能存在于雷州半岛的东南方向,大致位于20.5°N,111.5°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波分裂 海南地幔柱 各向异性 地幔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awaii地幔柱近35Ma的体积流量变化
19
作者 韩硕硕 陈永顺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44-450,共7页
建立了由海底热点隆起横截面地形估算地幔柱体积流量的简单模型,并在去除了海洋岩石圈冷却下沉、海山以及沉积层影响的情况下,运用该模型对Hawaii热点隆起的27个区域的横截面地形曲线进行了拟合分析,估算了Hawaii地幔柱体积流量在过去35... 建立了由海底热点隆起横截面地形估算地幔柱体积流量的简单模型,并在去除了海洋岩石圈冷却下沉、海山以及沉积层影响的情况下,运用该模型对Hawaii热点隆起的27个区域的横截面地形曲线进行了拟合分析,估算了Hawaii地幔柱体积流量在过去35 Ma中的变化,并观测到距今3~4 Ma和距今17~19 Ma的两个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点 地幔柱 热点隆起 地幔柱体积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断层应力积累探讨大地震发生的地点--以日本2011年东北9级大地震为例 被引量:3
20
作者 谢周敏 蔡永恩 +1 位作者 吉岡祥一 阿部大毅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1,共11页
大地震在哪里发生是地震预报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利用反演GNSS观测数据得到的2011年日本东北9级大地震前7年(2004—2010年)断层上的应力变化,我们发现了这次地震断层的孕震区.为了进一步研究该孕震区的演化过程,本文继续反演这次大地震在1... 大地震在哪里发生是地震预报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利用反演GNSS观测数据得到的2011年日本东北9级大地震前7年(2004—2010年)断层上的应力变化,我们发现了这次地震断层的孕震区.为了进一步研究该孕震区的演化过程,本文继续反演这次大地震在1997—2003年间的断层应力变化过程.通过这两期的反演工作,我们看到,在这14年中,断层应力的年变化图案的主要特征基本是稳定的,并存在明显的应力增加区和降低区.前者与地震的破裂区吻合,后者与前震、重复小地震和无震滑动的区域一致.显著的剪切应力增加区不但与主震,而且还与大余震的破裂区相符合.我们发现断层面上高应力积累区的零剪应力和零正应力变化的等值线不重合,前者在断层面上的深度大于后者,这意味着在剪应力增加区存在着正应力降低区或剪切强度降低区(由于剪切强度与正应力成正比).断层初始破裂点似乎更偏好零正应力等值线附近的位置,这是因为该处不但靠近剪切强度降低区,而且位于剪应力积累最显著的地方.研究结果表明,正应力变化对大地震的初始破裂有影响;本文所使用的断层应力变化反演方法,可以用来作为预测大地震发生位置的一种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冲带地震 地震应力模型 断层应力变化反演 大地震位置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