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1篇文章
< 1 2 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简述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对中国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的贡献
1
作者 于洸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73-879,共7页
北京大学一直是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也是我国科学、文化、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她培养出一代又一代高素质的人才,创造出一批又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 学术机构 地热田 研究成果 牙形石 前寒武纪 地热资源 生物地层 北京地质学院 李春昱 地壳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文江先生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 被引量:1
2
作者 于洸 何国琦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26-727,共2页
关键词 北京大学 丁文江 地质学 地质事业 地质人才 创始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含夕线石石英球花岗岩的地质学、地球化学和岩石成因 被引量:7
3
作者 刘树文 梁海华 华永刚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90-396,共7页
太行山含夕线石石英球花岗岩是南营片麻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质特征、地球化学和Rb- Sr 同位素特征表明它们是中下地壳副变质岩深熔熔浆和残留体混合的粥状体沿着伸展变形带运移、侵位和结晶形成的。其Rb- Sr等时线年龄为t... 太行山含夕线石石英球花岗岩是南营片麻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质特征、地球化学和Rb- Sr 同位素特征表明它们是中下地壳副变质岩深熔熔浆和残留体混合的粥状体沿着伸展变形带运移、侵位和结晶形成的。其Rb- Sr等时线年龄为t= 1.933±0.08Ga,形成的时代为吕梁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夕线石石英球 花岗岩成因 地质学 化学 太行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将古论今”——环境科学研究中的历史地质学方法 被引量:5
4
作者 吴泰然 郭召杰 +3 位作者 穆治国 潘懋 蔡永恩 何国琦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1期105-109,共5页
传统地质学的“将今论古”方法使地质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还将是今后地质学发展的指导思想。但面对资源、环境、减灾等人类在二十一世纪的主要问题,也是地球科学所面对的问题时,地质学家首先应该改变或者更新自己的思维方式。如... 传统地质学的“将今论古”方法使地质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还将是今后地质学发展的指导思想。但面对资源、环境、减灾等人类在二十一世纪的主要问题,也是地球科学所面对的问题时,地质学家首先应该改变或者更新自己的思维方式。如果以地球演化的同一性原理来认识地球,则“将古论今”的方法对解决地球科学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历史地质学的方法和视角,研究地质过程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过程,以及这种过程在今天和明天的演化趋势,及其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地质科学的主要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地质学 地球系统 环境科学 人类生存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内部流体系统科学统一理论 被引量:26
5
作者 毕思文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6年第3期1-8,共8页
从当前人类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全球性资源、环境、减灾问题的挑战出发,论述了地球内部流体研究在三大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地球内部流体系统科学统一理论从科学系统观出发,在研究思路上坚持多门学科间大跨度交叉,立足于层次性、全球... 从当前人类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全球性资源、环境、减灾问题的挑战出发,论述了地球内部流体研究在三大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地球内部流体系统科学统一理论从科学系统观出发,在研究思路上坚持多门学科间大跨度交叉,立足于层次性、全球性和统一性的整体观,并以地球系统科学为理论基础,从而具有在更高层次上进行综合学科研究的特点和时空有序多层结构的研究领域。最后,阐述了从定性到定量的系统学、非线性科学的方法学和方法论。同时,地球内部流体与成矿作用,与环境、灾害及全球变化,地球内部流体的实验研究和动力学研究以及地球内部流体的探测,是统一理论研究的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内部流体 系统学 统一理论 地幔对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空间信息管理及分析处理——地质空间信息系统(GSIS)综述 被引量:1
6
作者 李魁星 潘懋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487-491,共5页
地质空间信息系统(GSIS)是地质空间信息管理及分析处理的工具。它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很多类似之处,并且可以借鉴地理信息系统相对比较成熟的理论基础及实践技术,但是,地质空间信息系统有自己的特殊性,不能完全由地理信息系统来实现。目前... 地质空间信息系统(GSIS)是地质空间信息管理及分析处理的工具。它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很多类似之处,并且可以借鉴地理信息系统相对比较成熟的理论基础及实践技术,但是,地质空间信息系统有自己的特殊性,不能完全由地理信息系统来实现。目前,地质空间信息系统发展还很不成熟,但其应用前景非常广泛,必将对地质科学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分布式系统的地质空间信息系统的框架模型,包括三维空间数据生成和管理、模型化数据对象管理及多媒体数据存储查询、模糊处理、专家系统等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SIS 分布式系统 四维 智能化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入选基础学科中文核心期刊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凤棠 《大学图书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2-34,共3页
对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入选核心期刊状况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高校学报进入基础学科核心期刊的数量偏低,分析了影响因素并提出增加高校学报入选核心期刊的措施。
关键词 高校学报 核心期刊 基础学科 调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董申保教授在北京大学
8
作者 于洸 张立飞 魏春景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13-616,共4页
70多年来,董申保老师一直从事地质学研究与教育工作,为我国地质行业发展与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在北京大学学习、工作将近40年。2007年9月17日恭逢董先生九十华诞,我们将他在北大学习、工作、生活的情况作了一些梳理,写成... 70多年来,董申保老师一直从事地质学研究与教育工作,为我国地质行业发展与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在北京大学学习、工作将近40年。2007年9月17日恭逢董先生九十华诞,我们将他在北大学习、工作、生活的情况作了一些梳理,写成这篇短文,谨以此向董先生九十华诞表示衷心的祝贺,祝先生身体健康,精神矍铄,学术工作再创佳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大学 教育工作 教育事业 地质行业 身体健康 学术工作 地质学 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大地质学学科的奠基人——李四光
9
作者 于洸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93-197,共5页
李四光教授(1889~1971)是我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和先驱者之一,是著名的地质学家。他长期担任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是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现称院士)。他曾两度在北京大学执教,1920年至1928年任地质学系教授,1931年至193... 李四光教授(1889~1971)是我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和先驱者之一,是著名的地质学家。他长期担任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是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现称院士)。他曾两度在北京大学执教,1920年至1928年任地质学系教授,1931年至1936年任研究教授,并任地质学系系主任,对北京大学地质学系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对北京大学也贡献良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事业 地质部 中国科学院 地质系 副院长 丁文江 丁燮 周远 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质学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孙云铸与北大地质学系的发展
10
作者 于洸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04-606,共3页
孙云铸教授(1895—1979)是中国著名的古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中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又是中国老一辈的地质教育家。他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留校任教,1937—1952年任地质学系主任,对中国地质人才的培养、... 孙云铸教授(1895—1979)是中国著名的古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中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又是中国老一辈的地质教育家。他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留校任教,1937—1952年任地质学系主任,对中国地质人才的培养、对北大地质学系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物学家 中国古生物学 学系主任 三叶虫化石 CAMBRIAN 孙云 中国古生物志 地层划分 标准化石 动物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西黑色岩系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意义 被引量:156
11
作者 吴朝东 杨承运 陈其英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26-39,共14页
本文采用GC_MS、ICP_MS、形态硫分析、硫同位素、物相分析等方法综合研究了湘西晚震旦世-早寒武世黑色岩系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形成条件。湘西黑色岩系以富有机质为特征,其来源为藻、菌类生物,形成于缺氧环境。缺氧标志包括... 本文采用GC_MS、ICP_MS、形态硫分析、硫同位素、物相分析等方法综合研究了湘西晚震旦世-早寒武世黑色岩系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形成条件。湘西黑色岩系以富有机质为特征,其来源为藻、菌类生物,形成于缺氧环境。缺氧标志包括有机碳、黄铁矿含量、硫同位素、稀土元素的分布、δU、DOP和生物标志物等参数。在黑色页岩中富集V、Ni、Mo等微量元素,并在局部地区形成具有工业价值的矿床。研究认为,生物、有机质对一些元素的吸收、络合作用是黑色岩系中富集多种元素的主要原因。稀土元素的分布和硫同位素的组成表明湘西黑色岩系形成于缺氧的陆架边缘浅海环境,海底热液活动为其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岩系 地球化学 缺氧环境 有机质 湘西 页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北燕山期三个系列花岗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学意义 被引量:28
12
作者 许保良 阎国翰 +2 位作者 徐振邦 何中甫 赵晖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208-216,共9页
燕山期花岗质岩石广泛出露在冀北地区,从中可以识别出碱钙性、过铝质和碱质三个岩石系列。本文系统报道了它们的产状、岩类学、主要元素、痕量元素、稀土元素、年代学和ISr资料;重点讨论了它们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类型问题。碱钙... 燕山期花岗质岩石广泛出露在冀北地区,从中可以识别出碱钙性、过铝质和碱质三个岩石系列。本文系统报道了它们的产状、岩类学、主要元素、痕量元素、稀土元素、年代学和ISr资料;重点讨论了它们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类型问题。碱钙性岩石系列主要由石英二长闪长岩元素、二长花岗岩元素、正长花岗岩构成;SiO2含量变化范围是62%~75%;K2O+Na2O在7.63%~8.88%之间;A/CNK<1.05,CA指数55。过铝质系列由流纹斑岩为代表,具有高硅(SiO2>73%)、富钾低钠(K2O/Na2O为1.44~9.13)、过铝质(A/CNK是1.17~1.43)的特点。碱性系列的岩石组合是碱长正长岩(碱长粗面岩)-碱性石英正长岩(碱流岩)-碱性花岗岩(碱性流纹质熔结凝灰岩)。它们的SiO2含量变化于57%~77%之间,K2O+Na2O、K2O、Na2O分别大于9%、4%、5%,NK/A为0.9~1.12。以过铝质、碱钙性和碱性为序,三个岩石系列的Nb、Ta、Zr、Hf、REE含量依序增高,显示出明显的区别。上述特征表明,三个岩石系列的性质和特征明显不同,分别属于三种岩石成因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质岩石系列 地球化学 成因意义 花岗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黄茆泥盆系—石炭系界线层的元素地球化学异常 被引量:9
13
作者 柴之芳 毛雪瑛 +4 位作者 马淑兰 白顺良 周瑶琪 马建国 宁宗善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50-58,共9页
本文记述了用放射化学和仪器中子活化分析,测定了广西黄茆泥盆系—石炭系剖面,包括铱在内的近40种元素丰度的结果。发现泥盆系—石炭系界线层存在铱的异常。其峰值为156ppt,相对于下伏地层的富集因子为12。与铱同步富集的还有金、镍、... 本文记述了用放射化学和仪器中子活化分析,测定了广西黄茆泥盆系—石炭系剖面,包括铱在内的近40种元素丰度的结果。发现泥盆系—石炭系界线层存在铱的异常。其峰值为156ppt,相对于下伏地层的富集因子为12。与铱同步富集的还有金、镍、钴、砷、锑等亲铁和亲硫元素。讨论了造成铱等元素丰度异常的原因。无论是地外成因,还是火山成因都无法完满解释。真正的异常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元素 界线层 广西黄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盆地中侏罗世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7
14
作者 张志诚 郭召杰 韩作振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72-79,共8页
敦煌盆地托格、多坝沟和芦草沟等地中侏罗世火山岩属于碱性玄武岩,其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表明,该火山岩与典型大陆裂谷碱性玄武岩相似,属于张性作用的产物。区域和盆地分析说明,三地区火山作用受同一条张性断裂控制。火山岩地球... 敦煌盆地托格、多坝沟和芦草沟等地中侏罗世火山岩属于碱性玄武岩,其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表明,该火山岩与典型大陆裂谷碱性玄武岩相似,属于张性作用的产物。区域和盆地分析说明,三地区火山作用受同一条张性断裂控制。火山岩地球化学纵向上的演化受结晶分异作用的控制,横向上的变化,受地幔隆起程度和部分熔融程度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地球化学 盆地 中侏罗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矽卡岩型金矿的成矿时间、空间、地球动力学背景和成矿模式 被引量:35
15
作者 陈衍景 秦善 李欣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456-466,共11页
矽卡岩型金矿床是我国最主要的金矿类型之一,目前已确定至少14个矿床为大型,24个为中型,占我国黄金总储量的15%。中国矽卡岩型金矿床的成矿时间与其所在地区最晚的碰撞造山作用时间吻合,就位于碰撞造山作用的晚期;中国矽卡... 矽卡岩型金矿床是我国最主要的金矿类型之一,目前已确定至少14个矿床为大型,24个为中型,占我国黄金总储量的15%。中国矽卡岩型金矿床的成矿时间与其所在地区最晚的碰撞造山作用时间吻合,就位于碰撞造山作用的晚期;中国矽卡岩型金矿床分布在碰撞造山带、断裂岩浆带和陆缘活动带,它们都经历了强烈的显生宙碰撞造山作用;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为碰撞造山作用的挤压-伸展转变期。无论是中国矽卡岩型金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还是含矿岩体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都与碰撞造山成矿模式完全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矽卡岩型 金矿床 成矿模式 碰撞造山 成矿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里亚纳海槽玄武岩K-Ar地质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高永军 穆治国 吴世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53-59,共7页
对马里亚纳海槽弧后扩张脊上所采集的玄武岩样品进行了系统的 K- Ar定年和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指出马里亚纳海槽的张开及其与之相伴的玄武岩浆活动至今仍在进行 ,海槽的半扩张速率可能为 2 .0~ 2 .5 cm/ a。同时 ,海... 对马里亚纳海槽弧后扩张脊上所采集的玄武岩样品进行了系统的 K- Ar定年和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指出马里亚纳海槽的张开及其与之相伴的玄武岩浆活动至今仍在进行 ,海槽的半扩张速率可能为 2 .0~ 2 .5 cm/ a。同时 ,海槽玄武岩年龄在空间上具有从南到北逐渐变新的演化规律。地球化学特征指示 ,地幔岩的部分熔融程度是控制海槽区玄武岩地球化学性质差异的主要机制。岩石学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随纬度的规律性变化 ,指示海槽区玄武岩的岩浆是由具有 N- MORB源区性质的热区地幔物质由南到北在不同深度经不同程度的部分熔融而形成的。同时 ,由南到北其岩浆源区受到了来自俯冲板块富含水及 L IL 流体的不断加深的交代作用影响。据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槽玄武岩 地球化学 马里亚纳海槽 钾-氩定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库鲁克塔格斜长角闪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志诚 刘树文 +1 位作者 郭召杰 郑海飞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28-135,共8页
库鲁克塔格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东北缘,在片麻岩中出露较多斜长角闪岩类包体,其走向大致与片麻理的方向一致。通过岩石化学、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和Sm-Nd同位素研究,确定该斜长角闪岩的原岩为基性火山岩,并形成于两种构造环境。北... 库鲁克塔格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东北缘,在片麻岩中出露较多斜长角闪岩类包体,其走向大致与片麻理的方向一致。通过岩石化学、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和Sm-Nd同位素研究,确定该斜长角闪岩的原岩为基性火山岩,并形成于两种构造环境。北部托格地区斜长角闪岩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呈近平坦型〔(La/Yb)N=0.66—4.23,一般在0.91—1.69之间;δEu=0.82—1.15,平均值为1.02〕,与洋脊玄武岩类非常相似;南部阔克苏地区斜长角闪岩的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显示出LREE明显富集〔(La/Yb)N=2.71—10.84;δEu=0.81—1.07,平均值为0.95〕,具有类似现代岛弧或弧后盆地火山岩特有的稀土元素组成特征。它们的原岩岩浆来自长期亏损的地幔,基本未受到大陆地壳物质混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长角闪岩 岩石地球化学 新疆 角闪岩 地质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明峪金矿地质特征及其与大河南岩体的关系 被引量:5
18
作者 朱永峰 冯克武 +3 位作者 李福民 高秀丽 赖勇 臧启家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22-28,共7页
太行山北部的大河南岩体内部分布有一些金矿床及大量金矿化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上明峪金矿。大河南岩体侵位之后,遭受了强烈的构造运动,形成了近SN向和近EW向的两组断裂构造,断裂构造的活动使岩石强烈破碎形成破碎蚀变岩,岩... 太行山北部的大河南岩体内部分布有一些金矿床及大量金矿化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上明峪金矿。大河南岩体侵位之后,遭受了强烈的构造运动,形成了近SN向和近EW向的两组断裂构造,断裂构造的活动使岩石强烈破碎形成破碎蚀变岩,岩浆热液萃取了花岗岩中的成矿元素并将其搬运至断裂带内,这种富含成矿元素的岩浆热液在断裂带中与天水混合,导致热液中的成矿元素沉淀形成矿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床 地质特征 大河南岩体 成矿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质地质学的某些进展 被引量:10
19
作者 董申保 魏春景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74-288,共15页
在变质地质学160余年的研究历史中经历了从静态到动态两个思维发展过程。本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变质作用的研究以静态思维方法为主,以深度带的概念为代表。六十年代初由于Miyashiro提出变质相系概念使变质地质学开始转向动... 在变质地质学160余年的研究历史中经历了从静态到动态两个思维发展过程。本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变质作用的研究以静态思维方法为主,以深度带的概念为代表。六十年代初由于Miyashiro提出变质相系概念使变质地质学开始转向动力学方面,但由于变质相系未阐明变质过程中地热体制的变化,因此仍属于静态思维方面。七十年代以来,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进展,变质地质学开始以动力学方法为特征:(1)开展了世界范围内的小比例尺变质编图工作,以相组和相系为基础研究变质作用类型及其时空演化规律;(2)由于实验、测试技术和热力学理论的发展,使得人们不仅可以很准确地计算变质岩石的P-T条件,而且可以在实验室中模拟多数天然变质反应;(3)以深入的显微结构分析为基础,探讨变质过程中变质结晶作用和变形作用之间的关系;(4)根据热传导理论和现代热力学的原理,正演和反演变质作用的PTt轨迹,研究变质作用的动力学过程及其与区域构造环境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地质学 变质岩 变质作用 热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礁生态系统演化历史与地球环境的进化 被引量:4
20
作者 齐文同 范嘉淞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24-124,共1页
关键词 生物礁 生态系统 地球环境 多样性 海洋环境 生物大绝灭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