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冀地区条带状铁建造地球化学特征:Ⅰ.主量元素特征 被引量:13
1
作者 杨秀清 李厚民 +3 位作者 李立兴 姚通 陈靖 刘明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218-1238,共21页
辽冀地区(主要包括鞍山-本溪地区和冀东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东北部,产出有诸多BIFs型大型-特大型铁矿床。鞍山-本溪地区和冀东地区是我国最大的两个铁矿集区,其中鞍本地区铁矿储量占全国的24%左右,冀东地区铁矿资源储量占全国的10%以上... 辽冀地区(主要包括鞍山-本溪地区和冀东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东北部,产出有诸多BIFs型大型-特大型铁矿床。鞍山-本溪地区和冀东地区是我国最大的两个铁矿集区,其中鞍本地区铁矿储量占全国的24%左右,冀东地区铁矿资源储量占全国的10%以上。虽然辽冀地区BIFs大多为形成于新太古代绿岩带中的Algoma型BIFs,但不同矿区BIFs形成环境和受后期改造的程度不一致,鞍本地区BIFs变质级别为绿片岩相-角闪岩相,冀东地区BIFs经历了绿片岩相-麻粒岩相的变质作用,且辽冀地区普遍发育混合岩化。本文主要对比研究了辽冀地区28个铁矿床200件铁矿石的主量元素特征,为探讨辽冀地区BIFs的形成提供了更多的信息。BIFs样品主要由SiO2和Fe2O3T组成,其中鞍山-本溪地区SiO2+Fe2O3T平均为95.10%,冀东地区SiO2+Fe2O3T平均为88.06%,CaO和MgO含量仅次于SiO2和Fe2O3T,且大部分矿区具有正相关关系,Al2O3、TiO2、K2O、Na2O、MnO、P2O5含量很低,这暗示BIFs原岩为一种化学沉积岩,主要为含有少量碳酸盐泥的硅质和铁质的胶体沉积;辽冀地区Al2O3和TiO2均可见明显的正相关,这可能是由于BIFs沉积过程中有少量碎屑物质的加入,这种相关性在冀东地区更为明显,且除SiO2+Fe2O3T外,其它氧化物含量明显高于鞍本地区,说明冀东地区BIFs形成时沉积环境更为动荡,有更多的碎屑物质加入;虽然辽冀不同地区BIFs经历了不同级别的变质作用,形成了不同的矿物组合,但是氧化物含量却变化不大,这说明了变质反应主要为等化学反应;鞍本地区和冀东地区碱质含量也存在差异性,前者的Na2O和K2O含量均低于后者,且后者Na2O<K2O,结合野外地质特征,可能暗示了混合岩化作用对冀东地区的影响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量元素 条带状铁建造 鞍山-本溪地区 冀东地区 华北克拉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澜沧江构造带南段变质岩系锆石U-Pb年代学及构造涵义 被引量:11
2
作者 王丹丹 李宝龙 +1 位作者 季建清 刘昱恒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725-2738,共14页
澜沧江构造带南段的古老变质岩系因临沧花岗岩基的大面积出露而呈零星分散状出露,该地区是否存在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和变质岩系的精确时代以及澜沧江构造带变质岩系的变质时限等问题还不是很清楚。本文以变质岩系为研究对象,挑选出锆石颗... 澜沧江构造带南段的古老变质岩系因临沧花岗岩基的大面积出露而呈零星分散状出露,该地区是否存在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和变质岩系的精确时代以及澜沧江构造带变质岩系的变质时限等问题还不是很清楚。本文以变质岩系为研究对象,挑选出锆石颗粒进行U-Pb SHRIMP定年,获得锆石核部U-Pb年龄是1802Ma、1404Ma、1092Ma、906~961Ma、812Ma和727~623Ma,时代为古元古代、中元古代和新元古代,揭示研究区存在前寒武纪的结晶基底,三叠纪(~230Ma)发育区域性岩浆作用事件,破坏改造了其结晶基底;昌宁-耈街剖面近澜沧江岸边花岗质片麻岩的锆石U-Pb谐和年龄为73.9±1.8Ma(MSWD=1.3,N=6),记录澜沧江构造带变质岩经历了晚白垩世变质事件。综合研究认为澜沧江构造带南段存在区域性前寒武纪结晶基底,构造带中昌宁段之变质岩系的变质时间为晚白垩世(85~74Ma),并一直持续到36Ma,约32Ma之后构造带发生走滑运动,变质事件明显早于走滑运动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岩系 锆石U-PB年代学 前寒武纪结晶基底 晚白垩世 澜沧江构造带南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南地区古元古代双岔巨斑状花岗岩成因及其构造意义:岩石学、年代学、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17
3
作者 杨明春 陈斌 闫聪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573-1588,共16页
双岔岩体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辽吉活动带内,岩性主要为巨斑状石榴石黑云母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该岩体形成于1890±21Ma。岩石A/CNK>1.1属于强过铝质岩石,CaO/Na2O>0.3,微量元素显示Nb、Ta、Sr、Ti... 双岔岩体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辽吉活动带内,岩性主要为巨斑状石榴石黑云母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该岩体形成于1890±21Ma。岩石A/CNK>1.1属于强过铝质岩石,CaO/Na2O>0.3,微量元素显示Nb、Ta、Sr、Ti、P的亏损,指示与弧岩浆的亲缘性。全岩同位素特征是:εNd(t)=-4.7^-4.1,ISr值介于0.7050~0.7110,εHf(t)值变化范围为-3.5~2.2,与~2.17Ga条痕状花岗岩和变粒岩-浅粒岩在1890Ma时的同位素组成大致吻合,指示其源岩应主要为成熟度较低的变质砂岩,主要源区为条痕状花岗岩和变粒岩-浅粒岩。双岔花岗岩具有较低的SiO 2含量(<71%),较高的FeO T+MgO+TiO 2含量(除SC-1外都大于4%),较低的Sr/Y和(La/Yb)N比值及较高的Rb/Sr比值以及明显的Eu负异常,说明源岩可能有部分变质玄武岩卷入。Nd同位素模拟结果显示双岔巨斑状花岗岩的源岩中可有20%~30%的变质玄武岩。部分样品的Rb/Sr、Rb/Ba比值特征与泥质原岩相似,显示源区也有少量的泥质岩。岩石低的Al2O3/TiO 2比值及变质熔融残余的石榴石和夕线石,说明岩浆形成于高温中压环境,上涌的软流圈加热地壳使源岩发生部分熔融,是辽吉活动带由挤压向伸展转换的产物,标志着辽吉带古元古代造山作用的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吉活动带 后碰撞 巨斑状花岗岩 华北克拉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接受太阳辐射能量变化对板块构造影响的估算
4
作者 田嘉钺 季建清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499-1512,共14页
板块构造理论可以被认为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基本模型和框架。传统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岩石圈板块在软流圈上方随软流圈对流发生运动。软流圈对流所需要的能量则完全由地球内部能量,如重力势能和放射性衰变产生的热能提供。但是近年来的一... 板块构造理论可以被认为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基本模型和框架。传统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岩石圈板块在软流圈上方随软流圈对流发生运动。软流圈对流所需要的能量则完全由地球内部能量,如重力势能和放射性衰变产生的热能提供。但是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证明了气候变化会对板块构造活动,如造山带活动产生直接影响。对传统的板块构造所需能量全部由地球内部提供这一观点做出了补充和更新。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外动力作用可能影响板块构造做出分析,一是利用傅里叶分析证明了太阳辐射变化在构造活动,如洋中脊两侧地貌和火山沉积物中均能够留下记录;二是建立了一个简单的平面力学模型,探究洋流同大陆的力学作用会如何影响大陆运动特征。虽然这一模型忽略了很多因素,定量计算的结果本身并不具有很严格的数据绝对意义。但是这一模型的结果可以证明地球所有板块构造活动中释放的能量低于地球系统每年从太阳辐射中接收的能量,而且模型得到的大陆运动特征同现今实际观测下的运动特征存在一致性,洋流向大陆岩石圈传递的能量同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处于同一量级,从侧面可以证明洋流可能对板块构造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构造 太阳辐射 傅里叶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古生代泛大陆聚合的全球构造背景:板块漩涡运动轨迹含义的探讨 被引量:10
5
作者 李江海 李维波 +3 位作者 王洪浩 毛翔 杨静懿 傅臣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80-991,共12页
板块构造理论形成以来,不同板块之间的相对作用得到深入阐述,但对多板块聚合的运动过程的研究常被忽略。依据全球古地磁数据和古板块再造,可以获得板块运动轨迹,这些板块轨迹指示全球主要大陆在志留纪(约443Ma)-二叠纪(约250Ma)期间发... 板块构造理论形成以来,不同板块之间的相对作用得到深入阐述,但对多板块聚合的运动过程的研究常被忽略。依据全球古地磁数据和古板块再造,可以获得板块运动轨迹,这些板块轨迹指示全球主要大陆在志留纪(约443Ma)-二叠纪(约250Ma)期间发生向北半球中纬地区的汇聚,具体表现为在泛大陆的形成过程中,全球板块运动具有顺时针旋转的特征,并且大板块(南美、波罗的、西伯利亚、澳大利亚等)纬向移动速率和板块自转速率明显高于小陆块的(华北、塔里木、扬子陆块等)。一些主要陆块显示不对称的"e"型顺时针旋转的漩涡轨迹,汇聚中心在中亚地区,以哈萨克斯坦马蹄形的最终形成和保留为标志。板块聚合的涡旋状运动轨迹,受控于上地幔流动过程产生长期的漩涡运动。这种对流运动在一定时间内(晚古生代)保持相对稳态的流动形式,导致泛大陆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磁 晚古生代 泛大陆 运动轨迹 涡旋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拉萨地块松多蓝闪石榴辉岩的变质演化:相平衡及变质作用P-T轨迹 被引量:10
6
作者 杨现力 张立飞 +1 位作者 赵志丹 朱弟成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505-1519,共15页
青藏高原拉萨地块松多蓝闪石榴辉岩主要矿物组合为石榴石、绿辉石、蓝闳石、绿帘石/斜黝帘石,及少量的金红石、石英、多硅白云母和普通角闪石。石榴石具有成分环带,从核到边Xpy,升高,Xgr降低,部分石榴石外边缘受退变质改造影响,... 青藏高原拉萨地块松多蓝闪石榴辉岩主要矿物组合为石榴石、绿辉石、蓝闳石、绿帘石/斜黝帘石,及少量的金红石、石英、多硅白云母和普通角闪石。石榴石具有成分环带,从核到边Xpy,升高,Xgr降低,部分石榴石外边缘受退变质改造影响,形成富Xgr的成分带。利用NCKMnFMASHTO体系中的P-T视剖面图,结合石榴石边部最大Xpy,等值线和多硅白云母最大Si-含量值确定了松多榴辉岩的峰期变质条件为30±0.6kbar和610±6℃。石榴石核部到幔部成分环带记录的相对平缓的P-T轨迹反应了岩石早期经历了以加热升温为主、轻微加压的缓慢俯冲过程,地温梯度为7~8℃/km。石榴石幔部到边部成分环带,结合多硅白云母最大Si含量等值线模拟了以缓慢升温、快速增压为特征的P—T轨迹,反应了岩石由早期的缓慢俯冲进入到后期的快速俯冲阶段,地温梯度由7~8℃/km减小到5~6℃/km。峰期之后的榴辉岩经历了早期近等温减压的变质过程,以硬柱石和少量滑石的脱水反应生成蓝闪石和绿帘石(约22—23kbar)为主要特征。其后的晚期退变质阶段以硬柱石消失后局部成分域内由富余流体的消耗形成冻蓝闪石(约16kbar)以及蓝闪石和绿辉石边部发育后成合晶为特征(11~12kbar),石榴石边部的韭闪石冠状体和金红石边部生成的榍石退变边也大致发生在该阶段。榴辉岩近等温减压的变质过程可能代表了早期的构造快速抬升过程。松多榴辉岩带可能代表了青藏高原拉萨地块内一条新的大洋型高压一超高压变质带,大约266Ma的榴辉岩相变质时代说明在拉萨地块内部可能存在过一个二叠纪的古特提斯洋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榴辉岩 相平衡 P-T轨迹 拉萨地块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俯冲带温度条件下橄榄石中硅氧四面体的非谐振动:透射红外光谱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王霏 刘曦 +1 位作者 郑海飞 张立飞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891-1900,共10页
橄榄石既是上地幔的主要矿物,又是俯冲板块的主要矿物。在正常地幔温度条件下,橄榄石中原子之间的振动是非谐振动,这已成为学界共识;然而,对于俯冲带的较低温情况,橄榄石中原子之间的振动的非谐性是否重要,目前还没有比较一致的结论。... 橄榄石既是上地幔的主要矿物,又是俯冲板块的主要矿物。在正常地幔温度条件下,橄榄石中原子之间的振动是非谐振动,这已成为学界共识;然而,对于俯冲带的较低温情况,橄榄石中原子之间的振动的非谐性是否重要,目前还没有比较一致的结论。本研究利用透射红外光谱的方法,系统研究了室温下不同厚度橄榄石中硅氧四面体的红外光谱特征,并着重对其在2100~1500cm-1区域形成的二倍频峰/合频峰进行了指认。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通过采集不同温度下的透射红外光谱数据(最高温度达约450℃),确立了橄榄石中硅氧四面体的相应基频峰及二倍频峰峰位对温度的依赖性,进而得出其相应红外振动的非谐系数(χ)随温度(T)的变化关系,具体为:χ838=6.37(2)×10-7×T+0.0014(1)及χ993=7.86(3)×10-7×T+0.0015(1),其中温度的单位为℃。外推到600℃时,有χ838=0.0018(1)及χ993=0.0020(2)。这些结果表明,在俯冲带的较低温条件下,橄榄石中硅氧四面体的内部振动的非谐性可能不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谐振动 非谐系数 橄榄石 红外透射光谱 温度的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rcopterygians from the Lochkovian(Lower Devonian)of Nanning,Guangxi,China
8
作者 LI Mao-Kun CUI Xin-Dong +1 位作者 ZHU Min QIAO Tuo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9,共19页
Here we report a left cheek plate of Psarolepis,a postparietal shield of Youngolepis,a skull of Diabolepis,and a scale of Styloichthys from the Lianhuashan and Nahkaoling formations(Lochkovian,Lower Devonian)of Nannin... Here we report a left cheek plate of Psarolepis,a postparietal shield of Youngolepis,a skull of Diabolepis,and a scale of Styloichthys from the Lianhuashan and Nahkaoling formations(Lochkovian,Lower Devonian)of Nanning,Guangxi.This marks the first report of Diabolepis and Styloichthys beside Qujing,Yunnan,and the latest occurrence of Psarolepis to date.The fossil community displays significant similarities to the Xujiachong Assemblage,and provides new data for the Lower Devonian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between southwestern China and northern Vietnam.Given the latest dating constraint based on the conodont evidence,we regard that the Xujiachong Assemblage has a much longer range than previously supposed,extending from the latest Lochkovian to the end of Pragian.We propose that the transition of the Nahkaoling and Lianhuashan formations in Nanning might correspond to the Guijiatun Formation in Qujing.The relatively large size of fish individuals from Guangxi is probably attributed to the increase in the oxygen content of the oce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ning Guangxi Lochkovian Lower Devonian Xujiachong Assemblage Lianhuashan Formation Nahkaoling Formation Sarcopterygian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半岛南辽河群锆石U-Pb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59
9
作者 李壮 陈斌 +2 位作者 刘经纬 张璐 杨川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589-1605,共17页
本文报道了辽东半岛古元古代胶-辽-吉活动带南辽河群中变质火山岩和沉积岩的锆石U-Pb年代学数据。变质流纹岩的锆石具典型的岩浆振荡环带结构和较高的Th/U比值(〉0.3),锆石U-Pb年龄为-2.2Ga,该年龄可代表其原岩形成年龄,在误差范围内... 本文报道了辽东半岛古元古代胶-辽-吉活动带南辽河群中变质火山岩和沉积岩的锆石U-Pb年代学数据。变质流纹岩的锆石具典型的岩浆振荡环带结构和较高的Th/U比值(〉0.3),锆石U-Pb年龄为-2.2Ga,该年龄可代表其原岩形成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与古元古代辽吉花岗岩年龄一致,表明辽吉花岗岩并不是辽河群的基底。变质玄武岩的锆石阴极发光强度较弱、弱分带或无分带,同时具较低的Th/U比值(〈0.1),为典型的变质成因锆石,锆石U-Pb年龄为-1.9Ga,代表其变质时代。变质沉积岩的碎屑锆石年龄主要介于1981-3520Ma之间:峰期年龄为2033Ma和2092Ma的锆石年龄信息暗示辽东半岛至少存在一期2000-2100Ma的岩浆事件,并且该时期的中酸性岩浆岩是南辽河群沉积岩的一个重要物源;峰期年龄为2155Ma、2446Ma、2509Ma、2594Ma、2668Ma、2790Ma、3356Ma、3467Ma和3520Ma的锆石年龄信息,区域上与古元古代辽吉花岗岩、辽河群火山岩及太古宙基底年龄相吻合,暗示它们为南辽河群沉积岩提供了重要物源。沉积岩中最年轻的碎屑锆石U-Pb年龄为-2.0Ga,可代表其沉积时的最大年龄。所以,辽河群火山-沉积-变质的时限为2.2-1.9Ga,其演化时间约300Myr。结合前人有关辽东半岛前寒武纪岩石的研究成果,本文研究认为胶-辽-吉活动带的形成演化与弧-陆碰撞有关,而不是许多人坚持的裂谷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半岛 南辽河群 年代学 火山-沉积-变质 华北克拉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辽新生代玄武岩及地幔捕虏体内流体的组成、碳同位素特征及其来源 被引量:8
10
作者 高金亮 刘嘉麒 +3 位作者 郭正府 孟凡超 翟俪娜 李中平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1-92,共12页
幔源玄武岩及地幔捕虏体中所含的地幔流体挥发分对于认识岩浆源区特征及岩石圈地幔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东北地区双辽新生代玄武岩及其携带的地幔捕虏体中流体挥发分进行研究,探究地幔流体特征与来源。双辽玄武岩橄榄石斑晶和地幔... 幔源玄武岩及地幔捕虏体中所含的地幔流体挥发分对于认识岩浆源区特征及岩石圈地幔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东北地区双辽新生代玄武岩及其携带的地幔捕虏体中流体挥发分进行研究,探究地幔流体特征与来源。双辽玄武岩橄榄石斑晶和地幔捕虏体内发育早期、晚期两类流体包裹体,早期流体包裹体中的挥发分代表矿物形成时捕获的岩浆原始流体挥发分,主要在高温段(600~1200℃)释出,晚期流体包裹体中的挥发分代表矿物形成后捕获的交代或蚀变流体挥发分,主要在低温段(200~600℃)释出。地幔捕虏体原始流体挥发分主要为H_2O、CO和H_2,其次为CO_2,并含有少量CH_4等烃类。地幔捕虏体交代流体挥发分与双辽玄武岩橄榄石斑晶原始流体挥发分相似,主要为CO_2和H_2O,其次为CO和H_2,含有少量烃类。地幔捕虏体原始流体挥发分、交代流体挥发分及玄武岩橄榄石斑晶原始流体挥发分中,CO_2和烃类碳同位素均具有有机成因特征,表明岩石圈地幔及玄武岩岩浆源区内均存在有机质热解产物的混入,玄武岩岩浆源区及岩石圈地幔交代流体中的有机成因挥发分主要来自于俯冲太平洋板片之上的沉积有机质。双辽玄武岩斜长石斑晶和基质流体挥发分含量较高,主要为H_2O和CO_2,相对于橄榄石原始流体挥发分具有较轻的CO_2碳同位素组成,这种现象表明岩浆上升过程中发生了明显的脱气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慢流体 化学成分 碳同位素 玄武岩 地幔捕虏体 双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