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藏南定结地区喜马拉雅造山带新生代的隆升剥蚀历史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1
作者 凌逸云 张进江 +2 位作者 王佳敏 王洋 刘世然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375-1388,共14页
本文利用裂变径迹方法研究藏南定结地区喜马拉雅造山带新生代的隆升和剥露过程,并探讨内动力和外动力地质作用共同塑造地貌形态的耦合性。由于构造活动的阶段性,可能导致大喜马拉雅结晶岩系(GHC)的冷却剥蚀在构造强烈时期主要由构... 本文利用裂变径迹方法研究藏南定结地区喜马拉雅造山带新生代的隆升和剥露过程,并探讨内动力和外动力地质作用共同塑造地貌形态的耦合性。由于构造活动的阶段性,可能导致大喜马拉雅结晶岩系(GHC)的冷却剥蚀在构造强烈时期主要由构造活动控制,在构造活动平静期主要与外动力地质作用密切相关。在定结地区的GHC选取两个剖面进行磷灰石裂变径迹(AFT)研究,剖面高程跨度为3800~4500m,其年代学结果范围为11~2Ma,揭示了中新世以来经历了3个阶段的冷却剥蚀历史。不同的冷却剥蚀阶段具有不同的驱动力,中新世晚期11Ma左右的隆升剥蚀阶段,主要是由构造活动驱动;7~3Ma的缓慢冷却剥蚀阶段,构造活动趋于平静,主要与区域内的河流侵蚀作用密切相关;上新世晚期3Ma以来较快速的冷却剥蚀阶段,以河流侵蚀为主的外动力作用加强。定结GHC在3Ma以来冷却剥蚀速率迅速增强,并且驱动力主要为外动力地质作用,暗示了GHC经历了中新世强烈的构造隆升之后已经确定了现有地貌格局,在3Ma已达到显著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喜马拉雅结晶岩系 磷灰石裂变径迹 剥蚀速率 上新世晚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