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6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第七届(2012)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学术年会在北京大学举行
1
作者 张进江 张波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I0003-I0003,共1页
《第七届(2012)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学术年会》于2012年1月7日至8日在北京大学召开。本次会议是由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在京联盟发起的学术年会系列,由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主办,会议召集人为北... 《第七届(2012)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学术年会》于2012年1月7日至8日在北京大学召开。本次会议是由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在京联盟发起的学术年会系列,由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主办,会议召集人为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张进江教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科学 北京大学 学术年会 青藏高原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空间科学 地壳演化 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大学国家级地球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与实践 被引量:6
2
作者 黄凯 凌辉 潘懋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5,共5页
介绍北京大学地球科学实验教学中心以建设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契机,按照"招收一流学生、提供一流教育、培养一流人才"的总体指导思想,着重进行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构建了"层次性、模块化、开放式"的课程体系,... 介绍北京大学地球科学实验教学中心以建设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契机,按照"招收一流学生、提供一流教育、培养一流人才"的总体指导思想,着重进行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构建了"层次性、模块化、开放式"的课程体系,开发了"课堂、野外、虚拟仿真"三位一体的实验教学方法,凝练了"专业思维-动手能力-创新素质综合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搭建了面向本科教学的开放式信息化平台,在支撑科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与辐射作用,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科学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人才培养 实验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述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对中国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的贡献
3
作者 于洸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73-879,共7页
北京大学一直是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也是我国科学、文化、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她培养出一代又一代高素质的人才,创造出一批又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 学术机构 地热田 研究成果 牙形石 前寒武纪 地热资源 生物地层 北京地质学院 李春昱 地壳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测北京地铁16号线振动对北京大学精密仪器的影响 被引量:15
4
作者 耿万里 刘敦宇 +2 位作者 蔡永恩 张琼 雷军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9-25,共7页
本文提出了模拟地铁环境振动的浮置板-隧道-地层三维有限元模型,振动源为实际观测的地铁钢轨振动加速度。本文旨在研究拟建的北京地铁16号线对200 m远处的北京大学场效应电子显微镜Tecnai F30(以下简称F30)工作可能造成的影响。为此,... 本文提出了模拟地铁环境振动的浮置板-隧道-地层三维有限元模型,振动源为实际观测的地铁钢轨振动加速度。本文旨在研究拟建的北京地铁16号线对200 m远处的北京大学场效应电子显微镜Tecnai F30(以下简称F30)工作可能造成的影响。为此,首先模拟了运营中的北京地铁4号线通过北京大学东门站对F30的影响,然后以与16号线相同车型、相同轨道半径的上海地铁7号线实测钢轨振动加速度作为振动源输入,模拟和预测了16号线地铁对F30工作可能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4号线模拟结果显示在140 m观测点无论单线还是双线运行,都有部分频段(3~5 Hz)进入F30的非工作区,而16号线在200 m远处仅是横向加速度在0~0.8 Hz和4~6 Hz范围进入非正常工作区,垂向加速度在5~6 Hz范围内进入非正常工作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振动 精密仪器 加速度响应 有限元模拟 振动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仿真技术在空间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31
5
作者 于向前 郭艳军 张媛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1-135,共5页
信息技术尤其是虚拟仿真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传统的空间科学的实验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空间科学实验教学中的许多教学内容是"不可及"的,虚拟仿真技术可以构建逼真的教学环境,虚实有机结合,为教师提供全新的教学模式。首先论... 信息技术尤其是虚拟仿真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传统的空间科学的实验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空间科学实验教学中的许多教学内容是"不可及"的,虚拟仿真技术可以构建逼真的教学环境,虚实有机结合,为教师提供全新的教学模式。首先论述了虚拟仿真技术在空间科学实验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接下来论述了空间科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建设内容,最后以空间科学虚拟仿真教学实例为例对进行了讲解。对空间科学实验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仿真技术 虚实有机结合 空间科学 实验教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空间科学研究的基于磁阻传感器的矢量磁强计 被引量:2
6
作者 于向前 李嘉巍 +14 位作者 肖池阶 黄聪 刘斯 王劲东 李云鹏 曲亚楠 王永福 陈鸿飞 邹鸿 施伟红 宗秋刚 陈晓飞 张效信 宗位国 王劲松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09-616,共8页
提出一种用于空间科学研究的基于低资源消耗各项异性磁阻传感器的矢量磁强计。该矢量磁强计的探测范围为±65000 nT,–3 dB带宽为DC~10 Hz的磁场波,噪声功率谱密度≤0.2 nT/Hz^(1/2)@1 Hz,非线性误差≤3.6‱,非正交性误差≤1.2‱。该... 提出一种用于空间科学研究的基于低资源消耗各项异性磁阻传感器的矢量磁强计。该矢量磁强计的探测范围为±65000 nT,–3 dB带宽为DC~10 Hz的磁场波,噪声功率谱密度≤0.2 nT/Hz^(1/2)@1 Hz,非线性误差≤3.6‱,非正交性误差≤1.2‱。该磁强计搭载运行于太阳同步轨道的风云三号气象卫星(FY-3E),在轨初步探测结果表明,该磁强计具备探测空间磁场扰动(例如极光椭圆区的场向电流(20~60 nT))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资源消耗磁阻传感器 矢量磁强计 空间科学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空间信息科学之刍议 被引量:13
7
作者 童庆禧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3,共3页
地球空间信息科学是地球科学、空间科学和信息科学交叉渗透发展的结果。它由地球空间信息理论、地球空间信息技术和地球空间信息应用等三个部分组成。它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从空间信息流的角度揭示和认识地球系统,特别是地球表层系统的现... 地球空间信息科学是地球科学、空间科学和信息科学交叉渗透发展的结果。它由地球空间信息理论、地球空间信息技术和地球空间信息应用等三个部分组成。它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从空间信息流的角度揭示和认识地球系统,特别是地球表层系统的现象和过程,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的时空特征。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在国家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及资源、环境和人口的协调发展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空间信息科学 可持续发展 地球科学 空间科学 信息科学 交叉学科 空间信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文江先生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 被引量:1
8
作者 于洸 何国琦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26-727,共2页
关键词 北京大学 丁文江 地质学 地质事业 地质人才 创始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入选基础学科中文核心期刊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凤棠 《大学图书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2-34,共3页
对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入选核心期刊状况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高校学报进入基础学科核心期刊的数量偏低,分析了影响因素并提出增加高校学报入选核心期刊的措施。
关键词 高校学报 核心期刊 基础学科 调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质砂土地球物理与水文化学特性综合动态测量系统
10
作者 柳建新 曾加佳 +3 位作者 谢静 陈儒军 郭荣文 陈杭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754-2768,共15页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是关乎我国稀土关键矿产国际竞争优势和资源战略安全的重要矿床类型.为探究离子吸附型矿物的频谱激电响应和流动电位响应特征,本文设计并搭建了一套可同步测量黏质砂土地球物理与水文化学特性的流动系统.该系统基于离...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是关乎我国稀土关键矿产国际竞争优势和资源战略安全的重要矿床类型.为探究离子吸附型矿物的频谱激电响应和流动电位响应特征,本文设计并搭建了一套可同步测量黏质砂土地球物理与水文化学特性的流动系统.该系统基于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成矿理论和双电层电化学原理,集成电法探测和水文化学测量功能,可测试由不同盐浓度溶液饱和的黏土砂样在不同水力梯度条件下的流动电势差、复电导率和孔隙水压力,并收集孔隙液体进行化学分析.本文基于该系统开展了系列测量工作,包括自来水和不同盐浓度溶液的复电导率以及由不同盐浓度溶液饱和的不同黏质砂土样本的复电导率并计算砂样的地层因子.此外在不同水力梯度条件下同时测量孔隙水压力值和流动电势差,计算砂样的水力及电性参数.实验结果表明,自来水复电导率测量结果与前人研究结论相似、不同盐浓度溶液的复电导率幅值测量结果与电导率仪的测量结果具有较强线性相关、饱和石英砂复电导率测量结果估计的砂样地层因子在理论范围内、不同盐浓度溶液和不同黏土含量的土样复电导率测量结果与前人研究结论相似;饱和情况下,不同盐浓度溶液测量的平均电势差和平均流量随平均压力差呈线性变化,由测量结果评估的土样饱和水力传导率及流动电位耦合系数在理论范围内.相关实验结论验证了该装置系统的有效性和稳定性,证明该流动系统测量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水文化学特性与地球物理响应的可行性,为进一步基于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的成矿富集机理探究其成矿化学特性和流动电位信号与激电响应之间的联系以及潜在勘探技术奠定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 频谱激电 流动电位 物理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董申保教授在北京大学
11
作者 于洸 张立飞 魏春景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13-616,共4页
70多年来,董申保老师一直从事地质学研究与教育工作,为我国地质行业发展与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在北京大学学习、工作将近40年。2007年9月17日恭逢董先生九十华诞,我们将他在北大学习、工作、生活的情况作了一些梳理,写成... 70多年来,董申保老师一直从事地质学研究与教育工作,为我国地质行业发展与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在北京大学学习、工作将近40年。2007年9月17日恭逢董先生九十华诞,我们将他在北大学习、工作、生活的情况作了一些梳理,写成这篇短文,谨以此向董先生九十华诞表示衷心的祝贺,祝先生身体健康,精神矍铄,学术工作再创佳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大学 教育工作 教育事业 地质行业 身体健康 学术工作 地质学 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国构造地质学年会暨构造地质学新理论与新方法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
12
作者 张进江 张波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50-250,共1页
全国构造地质学年会暨构造地质学新理论与新方法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1月14目至15目在北京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 全国构造地质学年会暨构造地质学新理论与新方法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1月14目至15目在北京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联合发起,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主办。来自国内外近200位构造地质学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代表含盖了国内具有地质研究机构的科学院、研究所和高校等,共30多家单位。会议云集了国内构造地质学领域最优秀的学者,代表了国内构造地质学及相关领域的最高研究水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北京大学有关领导,任纪舜、肖序常、马宗晋、张国伟、钟大赉等院士出席了会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地质学 学术研讨会 北京大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年会 中国地质科学院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地球动力学 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质学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陆岩石圈的成因、演化与现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成功举行
13
作者 宋述光 张贵宾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629-629,共1页
关键词 岩石圈 克拉通 构造圈 稳定地块 大陆型地壳 大陆地壳 北京大学 国际学术研讨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大学道路地震学观测台阵设计及数据特点 被引量:6
14
作者 温景充 鲍铁钊 +1 位作者 冯永革 宁杰远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91-797,共7页
2018年4-5月,在河北省容城县进行前后两期道路地震学密集台阵观测。观测仪器包括200多个短周期地震仪和22个甚宽频带地震仪。观测台阵跨越高铁、普通铁路、高速公路及普通道路。通过一致性检验和远震波形对短周期地震仪进行台站时钟校正... 2018年4-5月,在河北省容城县进行前后两期道路地震学密集台阵观测。观测仪器包括200多个短周期地震仪和22个甚宽频带地震仪。观测台阵跨越高铁、普通铁路、高速公路及普通道路。通过一致性检验和远震波形对短周期地震仪进行台站时钟校正,获得近50万条高铁地震记录。这些地震记录可用于研究高铁或其他道路震源及波场特征,进行浅层及深层地下结构4D成像,为道路安全、地震预测、环境监测、资源和能源探测、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以及智慧城市建设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地震学 地震观测台阵 地震震源 智慧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矿物在地球科学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石爱国 许成 +3 位作者 韦春婉 范朝熙 付伟 易泽邦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57-477,共21页
纳米矿物广泛存在于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内,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纳米矿物的微小尺寸使其具有不同于宏观矿物的特殊结构、物理化学性质和地质行为,研究固体地球系统中各类纳米矿物的形成机制、分布特征和转变规律进而从... 纳米矿物广泛存在于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内,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纳米矿物的微小尺寸使其具有不同于宏观矿物的特殊结构、物理化学性质和地质行为,研究固体地球系统中各类纳米矿物的形成机制、分布特征和转变规律进而从微观角度深入理解地质过程已成为国际地学的研究热点。本文总结了地学常用的纳米矿物研究方法,介绍了纳米矿物参与下的“非传统”矿物生长、微量元素吸附和矿物相变等过程。同时本文结合实例梳理了地球系统不同地质过程中非生物相关纳米矿物的成因机制及其对地质过程的指示意义,包括发生在岩浆、热液或胶体体系中从无到有的结晶过程,先存矿物的溶解-再沉淀过程(水岩反应作用),以及先存岩石或矿物的应变破碎过程(陨石冲击、构造活动、火山活动)等,讨论了纳米矿物与成矿的关系,并对纳米地球科学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矿物 纳米地球科学 非传统矿物学 成因机制 地质意义 纳米矿物与成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盆地浅部地热水地球化学特征及含氦流体形成机理
16
作者 唐建洲 王双明 +2 位作者 张志诚 李可 李长鹏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8-57,共10页
【目的和方法】盆地浅部含氦地热流体地球化学特征对理解其形成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以青藏高原东北缘兰州盆地新近系杨稍组BY-1地热井为研究对象,通过水质分析、氢氧同位素、^(14)C测年和溶解气组分研究,探讨盆地浅部地热水地球化学特征... 【目的和方法】盆地浅部含氦地热流体地球化学特征对理解其形成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以青藏高原东北缘兰州盆地新近系杨稍组BY-1地热井为研究对象,通过水质分析、氢氧同位素、^(14)C测年和溶解气组分研究,探讨盆地浅部地热水地球化学特征、成因及伴生氦气形成机理。【结果和结论】(1)水质分析结果显示,新近系杨稍组地热水化学类型为NaCl型,δD为−78‰,δ^(18)O为−8.7‰,^(3)H<0.4 TU,^(14)C表观年龄为(20.50±0.92)ka,指示其来源于古大气降水并经历了蒸发−浓缩和水−岩相互作用。(2)地热水伴生氦气平均体积分数为0.44%,达到了工业开采标准,水溶气组分和地热水地球化学特征共同指示BY-1井地热水中的伴生氦气来自于盆地基底花岗岩和变质泥质岩。(3)古大气降水通过裂隙带渗入盆地基底岩石,并与其发生水−岩相互作用,溶解周围矿物释放的氦气。在青藏高原东北缘抬升背景下,深部含氦古老地层水沿断裂带向上运移并聚集在新近系杨稍组砂岩热储层中,上覆徐湾组和吊沟组泥岩等致密岩层为地热水中氦气的封存提供了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氦气 地热水 地球化学特征 新近系杨稍组 兰州盆地 青藏高原东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云鄂博矿床云母地球化学特征及原位Rb-Sr定年:对稀土-铌成矿作用的指示
17
作者 姚璐航 李扬 +4 位作者 张文 杨澜 余艳 杨波 李献华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49-1169,共21页
白云鄂博矿床是世界级的稀土矿床,并蕴含有丰富的铁、氟和铌等资源。云母是该矿床中常见的矿物之一,常与矿石和脉石矿物共生。基于详细的矿床地质和岩相学研究,本文选取了白云鄂博矿床中含云母的代表性矿石类型,包括云母型矿石、萤石条... 白云鄂博矿床是世界级的稀土矿床,并蕴含有丰富的铁、氟和铌等资源。云母是该矿床中常见的矿物之一,常与矿石和脉石矿物共生。基于详细的矿床地质和岩相学研究,本文选取了白云鄂博矿床中含云母的代表性矿石类型,包括云母型矿石、萤石条带状矿石、白云石型矿石和霓石型矿石,对其开展了云母原位Rb-Sr定年及地球化学分析,以揭示碳酸岩岩浆-热液演化过程及其对稀土-铌成矿作用的控制。研究结果表明,四类矿石中的云母均为热液成因,结晶温度约为230~480℃。萤石条带状矿石、白云石型矿石和霓石型矿石中的云母主要为富镁金云母,其中,萤石条带状矿石和霓石型矿石中的金云母Rb-Sr反等时线年龄分别为410±14Ma(n=20)和399±12Ma(n=15),而白云石型矿石中的金云母Rb-Sr同位素体系可能被扰动;云母型矿石以镁质黑云母为主,黑云母Rb-Sr反等时线年龄为287±16Ma(n=20)。本文研究揭示,在早古生代,贫稀土的云母主要以脉石矿物的形式从热液流体中结晶,促进了残余流体中稀土含量的升高和之后的矿化;而在二叠纪,部分云母的Rb-Sr体系被矿区大规模的花岗质岩浆活动重置,记录了对早期矿化的改造,可能与高品位的铌矿化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鄂博矿床 云母 地球化学 Rb-Sr同位素定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永定河冲洪积扇地下水氟化物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
18
作者 陈吉吉 荆红卫 +7 位作者 刘保献 杨庆 席玥 徐蘇士 鲁安怀 陈圆圆 马召辉 陶蕾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20-1329,共10页
地下水是北京市供水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下水中氟化物超标会限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为研究北京市域内永定河冲洪积扇第四系地下水氟化物的分布特征及成因,采集测试了338个地下水样品和7个钻孔的127个沉积物样品,分析了该区域氟化物偏高地... 地下水是北京市供水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下水中氟化物超标会限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为研究北京市域内永定河冲洪积扇第四系地下水氟化物的分布特征及成因,采集测试了338个地下水样品和7个钻孔的127个沉积物样品,分析了该区域氟化物偏高地下水的空间分布、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地下水氟化物浓度范围为0.06—3.91 mg·L^(-1),均值为0.44 mg·L^(-1),地下水中氟的超标点位主要分布在地下水流动的下游、弱透水层(黏土层)相互交错的地区,自浅向深地下水中氟化物浓度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沉积物中氟化物含量范围为217—814 mg·kg^(-1),均值为424 mg·kg^(-1),沉积物中氟化物含量与地下水中氟化物浓度有一定的一致性.地下水中氟化物超标主要是由于原生地层中偏高的氟化物本底值、水文地质条件和地热地质、岩石矿物组分,以及弱碱性的地下水环境等自然地质环境所致,同时受到了萤石溶解、阳离子交换等水化学过程的影响,人类活动不是造成研究区域地下水中氟超标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化物 地下水 沉积物 成因分析 永定河冲洪积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光谱-空间聚类的多光谱图像岩性分类
19
作者 周治岐 李培军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25-534,共10页
针对现有基于多光谱-高光谱数据的岩性识别和分类研究中只利用光谱特征进行聚类,容易产生类别混淆的问题,利用光谱-空间特征进行多光谱图像的聚类.采取两种策略加入空间信息,一是利用离散小波变换生成多尺度图像,对不同尺度的图像依次... 针对现有基于多光谱-高光谱数据的岩性识别和分类研究中只利用光谱特征进行聚类,容易产生类别混淆的问题,利用光谱-空间特征进行多光谱图像的聚类.采取两种策略加入空间信息,一是利用离散小波变换生成多尺度图像,对不同尺度的图像依次进行聚类;二是在各个尺度图像的聚类结果中,利用马尔可夫随机场模型计算类别的空间概率,得到类别的光谱-空间概率.综合多个尺度的光谱-空间聚类结果,得到最终的聚类结果.利用 ASTER多光谱数据进行岩性识别与分类,并与基于高斯混合模型的光谱聚类结果、光谱聚类后滤波的结果和原始图像的光谱-空间聚类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所采用的多尺度光谱-空间聚类方法可获得比上述 3种方法更高精度的岩性分类结果,说明综合利用光谱与空间信息进行多尺度的聚类是一种有效的岩性填图方法,适用于较难获取地面参考样本地区的岩性填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谱-空间聚类 岩性分类 多光谱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南段黄岗锡铁钨多金属矿床的成矿过程:来自锡石矿物地球化学和原位Sn同位素的约束
20
作者 师江朋 武广 +2 位作者 陈公正 张术清 李铁刚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79-1902,共24页
黄岗矽卡岩型锡铁钨多金属矿床位于大兴安岭南段,是黄岗-甘珠尔庙锡多金属成矿带内最重要的矿床之一,也是我国北方最大的锡铁共生矿床。黄岗矿床发育Sn-Fe矿体和Sn-W多金属矿体,矿体多呈似层状,主要产于燕山期正长花岗岩与中-下二叠统... 黄岗矽卡岩型锡铁钨多金属矿床位于大兴安岭南段,是黄岗-甘珠尔庙锡多金属成矿带内最重要的矿床之一,也是我国北方最大的锡铁共生矿床。黄岗矿床发育Sn-Fe矿体和Sn-W多金属矿体,矿体多呈似层状,主要产于燕山期正长花岗岩与中-下二叠统安山岩和大理岩接触带附近的矽卡岩中。黄岗矿床Sn-Fe-W多金属超常富集机制一直存在争议,锡成矿作用缺乏系统研究。为此,在详细的野外调查基础上,本文通过EMPA、LA-ICP-MS等多种分析手段,对矿石中不同世代的锡石进行了微区矿物学和Sn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揭示了黄岗矿床锡石富集、沉淀过程和Sn同位素分馏机制。研究表明,黄岗矿床锡石可以分为3个世代,分别为Cst-1、Cst-2和Cst-3。黄岗矿床的锡石整体上具有富Fe和W,贫Nb和Ta特征,属于与花岗岩相关的锡石类型。Fe^(3+)、Al^(3+)、Nb^(5+)、Ta^(5+)、Zr^(4+)、Hf^(4+)、W^(4+)和Ti^(4+)等以不同形式耦合替代Sn^(4+)进入锡石晶格。早阶段锡石(Cst-1)指示高温、高氧逸度环境驱动W^(5+)+U^(5+)耦合迁移,Zr和Hf直接替代为主;中阶段锡石(Cst-2)形成的温度和氧逸度降低,激活Fe^(3+)的羟基补偿以及Nb和Ta的初始富集;晚阶段锡石(Cst-3)低温、还原条件促使Nb^(5+)+Ta^(5+)空位补偿主导。黄岗矿床锡石沉淀是由成矿流体温度、氧逸度、pH值和/或流体中F、Cl含量变化共同驱动的。岩浆分异的连续演化是黄岗矿床锡石的Sn同位素分馏主要控制因素,与成矿流体性质及动力学演化存在多阶段耦合关系。黄岗矿床锡矿化与花岗质岩浆作用密切相关,锡石为岩浆热液成因。黄岗矿床成矿过程中岩浆-热液演化通过Sn-Fe-W元素耦合及同位素-微量元素协同分馏,形成独特的Sn-Fe-W共生矿床。锡石矿物地球化学特征、Sn的赋存机制及Sn同位素示踪可以为大兴安岭南段Sn-Fe-W矿产勘查提供新的多元找矿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石矿物地球化学 锡石原位Sn同位素 黄岗Sn-Fe-W多金属矿床 大兴安岭南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