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病毒性肝炎到肝细胞癌:外泌体microRNA的作用 被引量:4
1
作者 毛元鹏 于哲 +1 位作者 宋阿倩 魏红山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39-443,共5页
外泌体是一种纳米级的磷脂双分子层小囊泡,内含丰富而复杂的生物分子,如DNA、mRNA、microRNA(miRNA)、脂质和蛋白质。外泌体可由大多数种类细胞分泌和摄取,通过细胞间运输的方式完成信息传递。外泌体被受体细胞摄取后,释放其中所含生物... 外泌体是一种纳米级的磷脂双分子层小囊泡,内含丰富而复杂的生物分子,如DNA、mRNA、microRNA(miRNA)、脂质和蛋白质。外泌体可由大多数种类细胞分泌和摄取,通过细胞间运输的方式完成信息传递。外泌体被受体细胞摄取后,释放其中所含生物活性物质,用以调节受体细胞生物过程,如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外泌体及其内容物的变化与多种疾病有着重要联系。近年来,关于外泌体miRNA在病毒性肝炎所致肝细胞癌(H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已经受到广泛关注,并且不同来源的外泌体miRNA在此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有所不同。本文简要回顾了外泌体miRNA在病毒性肝炎相关H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并提出外泌体miRNA可能是针对HCC微环境的免疫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肝硬化 肝细胞 外泌体 微RNA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R分型和Laennec分级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组织学和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4
2
作者 吕采红 宋铮 +2 位作者 罗婧 常秀娟 杨永平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80-589,共10页
目的研究P-I-R分型和Laennec分级评价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后的组织学改变,及两种评价系统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筛选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来自14个中心的218例患者,病理(Ishak评分≥5分)诊断肝硬化接受抗病毒治疗7... 目的研究P-I-R分型和Laennec分级评价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后的组织学改变,及两种评价系统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筛选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来自14个中心的218例患者,病理(Ishak评分≥5分)诊断肝硬化接受抗病毒治疗72周完成2次肝组织活检,并符合P-I-R分型标准。218例患者分为无肝细胞癌(HCC)组(n=186)和HCC组(n=32)。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比较抗病毒治疗后HCC发生情况时,连续变量采用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P-I-R分型与Laennec分级不同组间差异时,连续变量采用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并计算风险比(HR)和95%CI。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HCC的累积发生率。结果抗病毒治疗72周后无HCC组和HCC组间P-I-R分型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抗病毒治疗前后Laennec分级和P-I-R分型的分布均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0.001)。抗病毒治疗后,按照Laennec分级分为4A组(n=33)、4B组(n=71)、4C组(n=114),3组间PLT(H=36.429,P<0.001)、LSM(H=13.983,P=0.004)、Ishak评分(χ^(2)=23.060,P<0.001)、HAI评分(P<0.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抗病毒治疗72周后,按照P-I-R分型分为R组(n=70)、I组(n=52)和P组(n=96),3组间PLT(H=7.193,P=0.028)、LSM(H=6.238,P=0.045)、Ishak评分(χ^(2)=7.986,P<0.001)、HAI评分(P=0.002)、HCC发生情况(P<0.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I-R分型P组和R组HCC发生率有显著差异(HR=24.21;95%CI:0.46~177.99,P=0.002)。经过调整其他混杂因素后,P-I-R分型是预测HCC发生的独立指标(HR=12.69;95%CI:4.63~34.80,P=0.002)。结论P-I-R分型和Laennec分级均能反应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纤维化的特征及改变情况,其中P-I-R分型对抗病毒治疗后纤维化的改变更敏感。P-I-R分型(治疗后)可用于预测抗病毒治疗后患者HCC发生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肝硬化 肝细胞 P-I-R分型 Laennec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细胞极性调控 被引量:3
3
作者 毛元鹏 魏红山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654-2658,共5页
肝细胞是高度极化的细胞。肝细胞极性的建立和维持对肝细胞的诸多功能至关重要。肝细胞极性的动态稳定与诸多因素相关,包括细胞间连接、极性蛋白复合体以及多个信号通路。当极性受到破坏,肝细胞功能往往出现异常,最终可能导致各类肝脏... 肝细胞是高度极化的细胞。肝细胞极性的建立和维持对肝细胞的诸多功能至关重要。肝细胞极性的动态稳定与诸多因素相关,包括细胞间连接、极性蛋白复合体以及多个信号通路。当极性受到破坏,肝细胞功能往往出现异常,最终可能导致各类肝脏疾病的发生。目前,关于肝细胞极性调控相关研究仍然较少,多种关键因素尚未得到完全阐明。本文简要介绍了近年来肝细胞极性调控相关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疾病 肝细胞 细胞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OGT介导的O-GlcNAc修饰对Notch信号通路的影响及其在疾病中的作用
4
作者 毛元鹏 魏红山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284-1290,共7页
O-连接-N-乙酰氨基葡萄糖(O-linked-N-acetylglucosamine,O-GlcNAc)修饰是一种特殊的翻译后修饰,在众多细胞过程中发挥调节作用,例如转录、胞内信号转导、内吞作用和蛋白质稳定性。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结构域特异... O-连接-N-乙酰氨基葡萄糖(O-linked-N-acetylglucosamine,O-GlcNAc)修饰是一种特殊的翻译后修饰,在众多细胞过程中发挥调节作用,例如转录、胞内信号转导、内吞作用和蛋白质稳定性。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结构域特异性O-GlcNAc转移酶(EGF domain-specific O-linked-N-acetylglucosamine transferase,EOGT)是一种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ER)驻留蛋白质,能够对含有EGF结构域的分泌或膜(跨膜)糖蛋白丝氨酸/苏氨酸残基进行糖基化修饰。Notch信号通路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细胞间通讯过程,通过邻近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调节细胞生物过程。目前,已经在多种人类疾病中发现有EOGT介导的O-GlcNAc修饰参与,并且通常与Notch信号通路相关。然而,其中具体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文对近年来EOGT介导的O-GlcNAc修饰,以及相关Notch信号通路在多种人类疾病中的作用研究现状进行简要回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生长因子结构域特异性O-GlcNAc转移酶 O-连接-N-乙酰氨基葡萄糖 NOTCH信号通路 糖基化修饰 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