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敲减Blimp1基因表达对CCl_(4)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模型早期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1
作者 秦秋实 李蕊 +3 位作者 周妍希 张玥 韩铭 朱鏐娈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27-734,共8页
目的:探讨敲减转录因子B淋巴细胞诱导成熟蛋白1(B lymphocyte induced maturation protein 1,Blimp1)基因对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_(4))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模型早期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C57BL/6小鼠腹腔注射5%(体积... 目的:探讨敲减转录因子B淋巴细胞诱导成熟蛋白1(B lymphocyte induced maturation protein 1,Blimp1)基因对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_(4))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模型早期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C57BL/6小鼠腹腔注射5%(体积分数)CCl_(4)橄榄油溶液制备肝纤维化小鼠模型,采用小鼠腹腔注射短发夹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敲减Blimp1基因表达。将小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实验组(n=10),无意义RNA对照组(n=10)和Blimp1敲减组(n=10)。CCl_(4)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模型制备27 d后取材,通过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检测小鼠肝组织Blimp1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 typeⅠalpha 1,COL1A1)、Ⅲ型胶原蛋白(collagen typeⅢalpha 1,COL3A1)及其mRNA表达水平;测定各组小鼠血清中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水平;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Masson染色和天狼星红染色法鉴定小鼠肝组织的病理变化及肝纤维化程度。结果:与空白实验组相比,无意义RNA对照组小鼠肝脏Blimp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2.036±0.244,t=3.690,P=0.002),Blimp1敲减组小鼠Blimp1蛋白表达降低至基础水平(0.783±0.249,t=6.223,P=0.003)。与无意义RNA对照组小鼠血清ALT[(1957.8±633.6)U/L]和AST[(1808.8±260.1)U/L]相比,Blimp1敲减组小鼠血清ALT[(894.0±360.1)U/L,t=3.998,P=0.003]和AST[(820.0±100.6)U/L,t=6.141,P=0.004]水平均显著降低,肝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减少、纤维化程度减轻,肝脏α-SMA(0.676±0.064,t=7.930,P=0.001)、COL1A1(1.426±0.143,t=6.364,P=0.003)、COL3A1(1.124±0.198,t=3.440,P=0.026)蛋白表达水平降低,且mRNA表达与蛋白水平变化一致。结论:Blimp1在CCl_(4)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中发挥重要作用,敲减Blimp1表达有利于保护小鼠的早期肝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纤维化 肝损伤 动物模型 B淋巴细胞诱导成熟蛋白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新型分泌蛋白C6ORF120通过激活PI3K/Akt/mTOR通路活化肝星状细胞促进肝纤维化发生发展
2
作者 王昕 李鑫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49-1049,共1页
最近研究表明,活化的星状细胞可被逆转为静息状态,且在一定程度上,肝纤维化也可被逆转。然而,目前直接抗纤维化药物的缺乏是治疗肝纤维化的一大难题。因此,深入研究肝纤维化的可能机制对于临床药物研发是极其必要的。2024年3月,北京大... 最近研究表明,活化的星状细胞可被逆转为静息状态,且在一定程度上,肝纤维化也可被逆转。然而,目前直接抗纤维化药物的缺乏是治疗肝纤维化的一大难题。因此,深入研究肝纤维化的可能机制对于临床药物研发是极其必要的。2024年3月,北京大学地坛医院教学医院王昕等在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发表题为“Novel protein C6ORF120 promotes liver fibrosis by activating hepatic stellate cells through the PI3K/Akt/mTOR pathway”的研究论文,探讨新型分泌蛋白C6ORF120在肝纤维化中的功能与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状细胞 教学医院 肝纤维化 药物研发 分泌蛋白 王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95%阳性预测值最佳吸光度/临界值建立方法学和重要性探讨 被引量:1
3
作者 韩金育 郭晶晶 +2 位作者 孟欢 陈瑾 王雅杰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6-162,共7页
目的确定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抗体阳性预测值≥95%的最佳吸光度/临界值(signal-to-cutoff,S/CO),确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实验室医学决定水平,为探索不同系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试剂95%阳性置信区间建立方... 目的确定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抗体阳性预测值≥95%的最佳吸光度/临界值(signal-to-cutoff,S/CO),确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实验室医学决定水平,为探索不同系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试剂95%阳性置信区间建立方法学。方法收集2021年7月至2022年2月门诊及住院患者进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hemiluminescence analysis,CLIA)初筛检测同时进行HCV RNA检测的血浆样本共282例,其中抗体初筛有反应性(S/CO≥1)样本252例,阴性样本30例,进行重组免疫印记试验(recombinant immunoblot assay,RIBA)并查阅其HCV RNA检测结果,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得到预测本实验室阳性预测值≥95%时HCV感染的抗体S/CO值。结果初筛为阴性的30例样本双重确证试验结果均为阴性;排除16例HCV感染史不明确的样本,丙型肝炎病毒抗体S/CO≥1的236例样本经双重确证试验得到真阳性样本188例,阴性样本48例,经ROC曲线分析,本实验室阳性预测值≥95%时,本实验室抗体S/CO值为7.83,灵敏度为93.09%,特异度为95.83%,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98(P<0.0001)。结论为临床提供本实验室阳性预测值≥95%时HCV感染抗体的S/CO值以协助临床诊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 重组免疫印迹试验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阳性预测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熊去氧胆酸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分析
4
作者 崔心宇 李彦彦 +2 位作者 朱娜 林颖莹 李鑫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9-495,共7页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服用熊去氧胆酸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的潜在防治效果。方法 收集2022年1月—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32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服用熊去氧胆酸,分为熊去氧胆酸组和对照组...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服用熊去氧胆酸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的潜在防治效果。方法 收集2022年1月—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32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服用熊去氧胆酸,分为熊去氧胆酸组和对照组。利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平衡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和慢性并发症等混杂因素,观察两组间SARS CoV-2感染率、COVID-19后症状和恢复时间的差异。对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ALT、AST、Alb、ALP、TBil、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等实验室指标、疫苗接种情况和COVID-19后肝病症状的发生情况进行对比。计量资料符合正态性分布的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偏态分布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和连续校正χ^(2)检验。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分析匹配后影响COVID-19的因素。结果 熊去氧胆酸组87例患者,对照组237例患者,PSM后熊去氧胆酸组为78例,对照组为137例,两组间平衡性良好。熊去氧胆酸组SARS CoV-2感染率为82.1%(64/78),对照组感染率为95.6%(131/1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47,P=0.001)。COVID-19后熊去氧胆酸组发生寒战(10.9%vs 38.9%,χ^(2)=16.124,P<0.001)、咳嗽(56.3%vs 74.8%,χ^(2)=6.889,P=0.009)的患者比例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OVID-19后熊去氧胆酸组患者恢复时间≤7天者比例达79.7%,对照组为61.1%,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760,P=0.009)。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均显示熊去氧胆酸是COVID-19的独立影响因素(OR值分别为0.21、0.17,P值均<0.05)。结论 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服用熊去氧胆酸是COVID-19的保护因素,可一定程度上减轻相关症状,缩短恢复时间,在防治COVID-19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慢性 新型冠状病毒 熊去氧胆酸 倾向性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人乳头瘤病毒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宋歌 闫会文 吴焱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522-524,共3页
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阳性人群中,男、女生殖器部位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PV)的风险增加,而持续的高危HPV感染可以导致癌症的发生。研究表明,HIV与HPV之间可以相互作用,互为另一种病毒的危险因素,已感染其中一种病毒,则感染另一种病毒... 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阳性人群中,男、女生殖器部位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PV)的风险增加,而持续的高危HPV感染可以导致癌症的发生。研究表明,HIV与HPV之间可以相互作用,互为另一种病毒的危险因素,已感染其中一种病毒,则感染另一种病毒的风险增加,目前对二者共感染的机制尚不清楚。该文主要对HIV与HPV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 HPV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V感染相关的皮肤黏膜色素改变 被引量:1
6
作者 宋歌 赵兴云 吴焱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509-512,共4页
在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患者中,皮肤黏膜的损害很常见,可在疾病的任何阶段发生,其中皮肤黏膜的色素改变也较常见,包括色素沉着和色素脱失,常见于皮肤、指甲和口腔等部位。一方面,HIV病毒感染本身可引起皮肤黏膜的色素改变,另一方面,... 在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患者中,皮肤黏膜的损害很常见,可在疾病的任何阶段发生,其中皮肤黏膜的色素改变也较常见,包括色素沉着和色素脱失,常见于皮肤、指甲和口腔等部位。一方面,HIV病毒感染本身可引起皮肤黏膜的色素改变,另一方面,在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过程中服用相关药物也可引起相应的色素改变,为详细了解HIV感染相关的皮肤黏膜色素改变情况,该文对此做一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皮肤黏膜 色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sAg水平对ALT正常的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者肝脏炎症发生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0
7
作者 曾湛 高媛娇 +7 位作者 毕潇月 陈凤欣 邓雯 蒋婷婷 林妍洁 杨柳 李明慧 谢尧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30-1034,共5页
目的探讨ALT正常且高病毒载量的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者人群的肝炎发生情况及预测因素。方法本研究临床注册号为NCT04032275。回顾性选取2008年10月—2015年5月ALT正常、高病毒载量、HBeAg阳性的慢性HBV感染者183例,根据其肝穿刺活检结... 目的探讨ALT正常且高病毒载量的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者人群的肝炎发生情况及预测因素。方法本研究临床注册号为NCT04032275。回顾性选取2008年10月—2015年5月ALT正常、高病毒载量、HBeAg阳性的慢性HBV感染者183例,根据其肝穿刺活检结果分为肝炎组和无肝炎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使用单因素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预测因素,使用逐步后退法进行多因素二元logistics回归,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约登指数分析截断值。结果肝炎组37例(20.2%),无肝炎组146例(79.8%),肝炎组的男性比例低于无肝炎组(45.9%vs 68.5%,χ^(2)=6.508,P=0.011)、AST高于无肝炎组[24(21.25~35.55)U/L vs 21.2(18.08~24.65)U/L,Z=-3.344,P=0.001]、HBsAg log值低于无肝炎组[4.4(4.28~4.49)vs 4.46(4.4~4.74),Z=-2.184,P=0.029]。HBsAg log值是肝炎发生的预测因素(OR=0.077,P=0.017)。HBsAg的截断值为33884.4 IU/mL。结论ALT正常、高病毒载量的HBeAg阳性患者中有20.2%肝脏存在炎症,HBsAg或许是肝脏炎症发生的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肝炎E抗原 免疫耐受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抗体状态的自身免疫性肝炎肝脏组织病理学与临床特征的比较 被引量:4
8
作者 高媛娇 林妍洁 +8 位作者 杨柳 毕潇月 邓雯 蒋婷婷 孙芳芳 路遥 张璐 李明慧 谢尧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744-2749,共6页
目的比较自身抗体阳性和阴性的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的临床与病理特征,总结诊断经验。方法回顾性入组2010年1月—2021年8月就诊于北京地坛医院经肝脏组织病理学诊断为AIH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自身抗体分为自身抗体阳性组和自身... 目的比较自身抗体阳性和阴性的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的临床与病理特征,总结诊断经验。方法回顾性入组2010年1月—2021年8月就诊于北京地坛医院经肝脏组织病理学诊断为AIH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自身抗体分为自身抗体阳性组和自身抗体阴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生化、免疫、组织病理、疾病分期及临床症状体征等特征。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共入组110例患者,自身抗体阳性患者78例(71%),自身抗体阴性患者32例(29%),检测的主要抗体为抗核抗体(ANA)、抗线粒体抗体(AMA)、抗平滑肌抗体(ASMA),其中ANA阳性74例(67.27%),AMA阳性1例(0.91%),ASMA阳性5例(4.55%),抗Ro-52抗体阳性14例(12.73%)。临床、免疫方面,自身抗体阴性组皮肤巩膜黄染(21.90%vs 50.00%,χ^(2)=7.377,P=0.007)、纳差(18.80%vs 41.00%,χ^(2)=4.979,P=0.026)发生率、DBil[7.30(4.05~12.10)μmol/L vs 16.80(6.48~69.75)μmol/L,Z=-2.304,P=0.021]、IgG[16.40(13.15~18.05)g/L vs 20.30(16.00~27.15)g/L,Z=-2.715,P=0.007]、Glo[30.60(26.00~34.90)g/L vs 37.30(30.50~42.50)g/L,Z=-3.356,P=0.001]中位数水平均低于自身抗体阳性组。肝组织病理方面,自身抗体阳性患者淋巴细胞浸润(91.03%vs 68.75%,χ^(2)=6.997,P=0.008)及浆细胞浸润(82.05%vs 50.00%,χ^(2)=11.572,P=0.001)的比例显著高于自身抗体阴性患者;ANA阳性患者平均炎症水平(G1~G4)及纤维化水平(S1~S4)均显著高于ANA阴性患者(9.46%vs 5.56%,16.22%vs 27.78%,44.59%vs 63.89%,29.73%vs 2.78%;Z=-2.179,P=0.029);(37.84%vs 13.89%,25.68%vs 41.67%,32.43%vs 30.56%,4.05%vs 13.89%;Z=-0.082,P=0.037)。结论与自身抗体阳性AIH患者相比,自身抗体阴性的AIH患者病情多处于疾病初期,IgG不高,临床易漏诊,早期的、积极的肝穿刺病理活检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自身免疫性 病理学 临床 自身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病毒性肝炎到肝细胞癌:外泌体microRNA的作用 被引量:3
9
作者 毛元鹏 于哲 +1 位作者 宋阿倩 魏红山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39-443,共5页
外泌体是一种纳米级的磷脂双分子层小囊泡,内含丰富而复杂的生物分子,如DNA、mRNA、microRNA(miRNA)、脂质和蛋白质。外泌体可由大多数种类细胞分泌和摄取,通过细胞间运输的方式完成信息传递。外泌体被受体细胞摄取后,释放其中所含生物... 外泌体是一种纳米级的磷脂双分子层小囊泡,内含丰富而复杂的生物分子,如DNA、mRNA、microRNA(miRNA)、脂质和蛋白质。外泌体可由大多数种类细胞分泌和摄取,通过细胞间运输的方式完成信息传递。外泌体被受体细胞摄取后,释放其中所含生物活性物质,用以调节受体细胞生物过程,如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外泌体及其内容物的变化与多种疾病有着重要联系。近年来,关于外泌体miRNA在病毒性肝炎所致肝细胞癌(H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已经受到广泛关注,并且不同来源的外泌体miRNA在此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有所不同。本文简要回顾了外泌体miRNA在病毒性肝炎相关H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并提出外泌体miRNA可能是针对HCC微环境的免疫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肝硬化 肝细胞 外泌体 微RNA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利用多种动物ACE2作为受体侵入细胞的能力 被引量:1
10
作者 邱雅若 李星霖 +6 位作者 陈丹瑛 刘永梅 宋焱君 李国力 宋川 王玺 赵学森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21-426,共6页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利用不同动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Ⅱ(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Ⅱ,ACE2)受体侵入细胞的能力,评价Omicron变异株潜在的跨宿主传播风险。方法将不同动物来源的ACE2表达质粒转染至293T细胞,建立新型冠...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利用不同动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Ⅱ(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Ⅱ,ACE2)受体侵入细胞的能力,评价Omicron变异株潜在的跨宿主传播风险。方法将不同动物来源的ACE2表达质粒转染至293T细胞,建立新型冠状病毒D614G株系、Delta株系及Omicron株系的假病毒感染系统,并进行假病毒感染实验;利用假病毒感染系统及荧光酶素报告基因检测Omicron刺突蛋白对不同动物来源的ACE2受体利用能力。结果与D614G株相比,Omicron株利用小鼠ACE2受体侵入细胞的能力明显增高(t=16.09、P<0.05),但其利用中华菊头蝠、墨西哥无尾蝠、雪貂獾、猪獾、猫、兔、穿山甲的ACE2受体侵入细胞的能力降低(t=17.80、P<0.05,t=8.43、P<0.05,t=18.10、P<0.05,t=10.46、P<0.05,t=22.00、P<0.05,t=10.08、P<0.05,t=4.83、P<0.05);与Delta株相比,Omicron株利用中华菊头蝠、雪貂獾、猪獾、猫的ACE2受体侵入细胞的能力降低(t=8.15、P<0.05,t=7.91、P<0.05,t=8.59、P<0.05,t=8.43、P<0.05)。结论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株的刺突蛋白可以利用多种动物的ACE2作为受体感染细胞,提示Omicron株可能存在多种跨宿主传播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Omicron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19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临床特点与自身抗体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凤欣 曾湛 +5 位作者 孙芳芳 胡蕾苹 路遥 张璐 李明慧 谢尧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8-153,共6页
目的研究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的临床特点与自身抗体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8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肝功能异常且通过RUCAM评分临床诊断为DILI的患者,收集入院时的基线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免疫五... 目的研究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的临床特点与自身抗体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8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肝功能异常且通过RUCAM评分临床诊断为DILI的患者,收集入院时的基线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免疫五项、自身抗体、肝穿刺活检结果。计量资料满足正态性2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计量资料不满足正态性2组间比较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卡方检验研究不同性别、肝损伤类型之间的自身抗体检出率是否存在差异;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自身抗体与性别、年龄、损伤类型之间是否存在回归关系;以各项基线化验结果做自变量,ANA的滴度分级作为因变量做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入组419例DILI患者,中位年龄47(35~55)岁,其中男性占32.5%(136/419),女性占67.5%(283/419);肝细胞型有88例(21.5%),混合型87例(21.2%),胆汁淤积型235例(57.3%)。自身抗体检出率为50.6%(212/419),其中抗核抗体检出率为42.9%(180/419),抗体滴度以1∶100为主(104/180)。不同性别(χ^(2)=2.658,P=0.103)与不同损伤类型(χ^(2)=0.859,P=0.651)之间的自身抗体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二元logistics回归提示性别、年龄和损伤类型与自身抗体之间均不存在回归关系(P值均>0.05)。自身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的PTA和INR存在显著差异(t=2.161,P=0.031;Z=-3.010,P=0.003)。有序logistics回归提示INR和IgG与ANA分级有相关性(OR=3.101,P=0.040;OR=1.043,P=0.014)。结论DILI患者自身抗体检出率较高,但自身抗体检出率与性别、损伤类型、年龄无关,自身抗体阳性与阴性患者之间的PTA和INR存在差异,INR和IgG水平与ANA抗体滴度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肝损伤 自身抗体 免疫球蛋白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R分型和Laennec分级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组织学和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3
12
作者 吕采红 宋铮 +2 位作者 罗婧 常秀娟 杨永平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80-589,共10页
目的研究P-I-R分型和Laennec分级评价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后的组织学改变,及两种评价系统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筛选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来自14个中心的218例患者,病理(Ishak评分≥5分)诊断肝硬化接受抗病毒治疗7... 目的研究P-I-R分型和Laennec分级评价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后的组织学改变,及两种评价系统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筛选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来自14个中心的218例患者,病理(Ishak评分≥5分)诊断肝硬化接受抗病毒治疗72周完成2次肝组织活检,并符合P-I-R分型标准。218例患者分为无肝细胞癌(HCC)组(n=186)和HCC组(n=32)。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比较抗病毒治疗后HCC发生情况时,连续变量采用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P-I-R分型与Laennec分级不同组间差异时,连续变量采用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并计算风险比(HR)和95%CI。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HCC的累积发生率。结果抗病毒治疗72周后无HCC组和HCC组间P-I-R分型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抗病毒治疗前后Laennec分级和P-I-R分型的分布均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0.001)。抗病毒治疗后,按照Laennec分级分为4A组(n=33)、4B组(n=71)、4C组(n=114),3组间PLT(H=36.429,P<0.001)、LSM(H=13.983,P=0.004)、Ishak评分(χ^(2)=23.060,P<0.001)、HAI评分(P<0.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抗病毒治疗72周后,按照P-I-R分型分为R组(n=70)、I组(n=52)和P组(n=96),3组间PLT(H=7.193,P=0.028)、LSM(H=6.238,P=0.045)、Ishak评分(χ^(2)=7.986,P<0.001)、HAI评分(P=0.002)、HCC发生情况(P<0.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I-R分型P组和R组HCC发生率有显著差异(HR=24.21;95%CI:0.46~177.99,P=0.002)。经过调整其他混杂因素后,P-I-R分型是预测HCC发生的独立指标(HR=12.69;95%CI:4.63~34.80,P=0.002)。结论P-I-R分型和Laennec分级均能反应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纤维化的特征及改变情况,其中P-I-R分型对抗病毒治疗后纤维化的改变更敏感。P-I-R分型(治疗后)可用于预测抗病毒治疗后患者HCC发生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肝硬化 肝细胞 P-I-R分型 Laennec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细胞极性调控 被引量:3
13
作者 毛元鹏 魏红山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654-2658,共5页
肝细胞是高度极化的细胞。肝细胞极性的建立和维持对肝细胞的诸多功能至关重要。肝细胞极性的动态稳定与诸多因素相关,包括细胞间连接、极性蛋白复合体以及多个信号通路。当极性受到破坏,肝细胞功能往往出现异常,最终可能导致各类肝脏... 肝细胞是高度极化的细胞。肝细胞极性的建立和维持对肝细胞的诸多功能至关重要。肝细胞极性的动态稳定与诸多因素相关,包括细胞间连接、极性蛋白复合体以及多个信号通路。当极性受到破坏,肝细胞功能往往出现异常,最终可能导致各类肝脏疾病的发生。目前,关于肝细胞极性调控相关研究仍然较少,多种关键因素尚未得到完全阐明。本文简要介绍了近年来肝细胞极性调控相关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疾病 肝细胞 细胞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孢子菌肺炎小鼠模型建立及免疫学评价 被引量:2
14
作者 邓书伟 杜春静 +4 位作者 张玥 周妍希 张亮 秦秋实 朱鏐娈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0-26,共7页
目的构建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 pneumonia,PCP)小鼠模型并进行免疫学评价。方法采用重度联合免疫缺陷(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SCID)小鼠气管滴注肺孢子菌构建PCP模型,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及肺组织六胺银染色进行病原学... 目的构建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 pneumonia,PCP)小鼠模型并进行免疫学评价。方法采用重度联合免疫缺陷(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SCID)小鼠气管滴注肺孢子菌构建PCP模型,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及肺组织六胺银染色进行病原学鉴定,通过苏木素-伊红染色评估肺组织损伤程度,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术进行免疫学评价。结果模型组小鼠感染6周后,肺组织肺孢子菌rRNA拷贝数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六胺银染色可见肺孢子菌滋养体和包囊,肺组织肺泡壁增厚,肺间质增宽,大量Gr-1~+中性粒细胞CD68~+巨噬细胞浸润,中性粒细胞活化标志物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和巨噬细胞活化标志物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活化水平显著升高,肺内及肺泡灌洗液的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数量及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结论采用SCID小鼠进行气管滴注肺孢子菌能构建稳定的PCP小鼠模型,该模型表现出与临床相似的免疫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孢子菌肺炎 动物模型 重度联合免疫缺陷小鼠 中性粒细胞 巨噬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恩替卡韦单药与联合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细胞癌发生风险的影响 被引量:16
15
作者 孙静 朱琳 +2 位作者 池欣 王艺璇 邢卉春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975-1979,共5页
目的探究恩替卡韦(ETV)联合干扰素(IFN)治疗与ETV单药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相关肝细胞癌(HCC)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08年1月-2014年12月在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40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根据抗病毒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联合IFN组(n=169,IF... 目的探究恩替卡韦(ETV)联合干扰素(IFN)治疗与ETV单药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相关肝细胞癌(HCC)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08年1月-2014年12月在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40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根据抗病毒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联合IFN组(n=169,IFN治疗≥6个月)及ETV单药组(n=240,ETV治疗≥12个月),随访截止至2019年6月,以观察对象发生HCC为终点事件。连续变量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类变量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倾向评分匹配法(PSM)消除组间基线差异,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用于比较组间的HCC发生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HCC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研究中位随访时间为5.4(4.9~7.9)年。联合IFN组HCC累积发病率与ETV单药组相比,匹配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SM前:1.2%vs 2.8%,χ^2=1.423,P=0.233;PSM后:1.7%vs 4.1%,χ^2=1.676,P=0.195);亚组分析表明,在非高风险患癌人群中两组HCC累积发病率也无明显差异(1.3%vs 1.5%,χ^2=0.335,P=0.563)。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显示年龄是HC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危险比=1.107,95%置信区间:1.005~1.219,P=0.038)。结论对于非高患癌风险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ETV联合IFN治疗至少6个月与ETV单药治疗相比,HCC发生风险未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慢性 肝细胞 干扰素类 恩替卡韦 对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脓毒症小鼠髓源性抑制细胞氨基酸代谢特点
16
作者 马媛 张玥 +3 位作者 李蕊 邓书伟 秦秋实 朱鏐娈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32-540,共9页
目的:探讨脓毒症小鼠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氨基酸代谢组学特点。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CLP)制备脓毒症小鼠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n=10)和CLP组(n=10)... 目的:探讨脓毒症小鼠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氨基酸代谢组学特点。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CLP)制备脓毒症小鼠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n=10)和CLP组(n=10)。术后第7天在各组存活小鼠中随机选取5只,分离小鼠骨髓MDSCs,采用安捷伦Seahorse XF技术测量MDSCs细胞的氧气消耗速率(oxygen consumption rate,OCR),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靶向检测细胞内氨基酸及寡肽含量。通过单维和多维检验分析差异代谢物和潜在生物标志物,并对潜在生物标志物进行通路富集分析。结果:CLP组小鼠骨髓中MDSCs比例(75.53%±6.02%)显著大于sham组的MDSCs比例(43.15%±7.42%,t=7.582,P<0.001),且CLP组小鼠骨髓中MDSCs的基础呼吸速率[(50.03±1.20)pmol/min]、最大呼吸速率[(78.07±2.57)pmol/min]和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产生[(25.30±1.21)pmol/min]均显著大于sham组的基础呼吸速率[(34.53±0.96)pmol/min,(t=17.41,P<0.001)]、最大呼吸速率[(42.57±1.87)pmol/min,(t=19.33,P<0.001)]和ATP产生[(12.63±0.96)pmol/min,(t=14.18,P<0.001)]。亮氨酸、苏氨酸、甘氨酸等17种氨基酸含量显著增加(均P<0.05),是脓毒症MDSCs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增加的氨基酸主要富集在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氨回收、丙氨酸代谢、谷胱甘肽代谢、苯丙氨酸和酪氨酸代谢、尿素循环、甘氨酸和丝氨酸代谢、β-丙氨酸代谢、谷氨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等代谢途径。结论:CLP组小鼠MDSCs中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增强,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和丙氨酸代谢增强,可能为线粒体有氧呼吸提供大量原料,从而促进MDSCs发挥免疫抑制功能,阻断上述代谢途径或将有助于调节MDSCs功能,为改善脓毒症预后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髓源性抑制细胞 有氧呼吸 氨基酸代谢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巴细胞抗原6复合物基因座E抑制新型冠状病毒不同变异株刺突蛋白介导的感染侵入
17
作者 刘永梅 郑双丽 +7 位作者 陈丹瑛 宋焱君 李星霖 邱雅若 宋川 张媛媛 王玺 赵学森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52-662,共11页
目的研究淋巴细胞抗原6复合物,基因座E(lymphocyte antigen 6 complex,locus E,LY6E)对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p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不同变异株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S蛋白)介导的感染侵入的抑制作用... 目的研究淋巴细胞抗原6复合物,基因座E(lymphocyte antigen 6 complex,locus E,LY6E)对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p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不同变异株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S蛋白)介导的感染侵入的抑制作用。方法构建来源于人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ACE2)表达质粒;建立Flp-In T-Rex 293/LY6E诱导表达细胞系和Flp-In T-Rex 293/氯霉素乙酰转移酶(chloramphenicol acetyltransferase,CAT)诱导表达细胞系,转染人ACE2表达质粒,并通过免疫印迹方法检测ACE2和LY6E在T-Rex 293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构建SARS-CoV-2(Wuhan-Hu-1株系、D614G突变株系、Delta突变株系,以及Omicron BA.1、BA.2、BA.2.12.1、BA.3、BA.4/5、BF.7突变株系)和拉沙热病毒(Lassa fever virus,LASV)假病毒感染系统,利用假病毒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LY6E对SARS-CoV-2及其突变株刺突蛋白介导侵入的抑制作用;通过Nano-Glo活细胞检测系统,检测LY6E对SARS-CoV-2突变株刺突蛋白介导的合胞体形成的抑制作用;构建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IAV)假病毒感染系统,经两性霉素B处理后,利用假病毒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LY6E对SARS-CoV-2及其突变株刺突蛋白介导侵入的抑制作用。结果构建的Flp-In T-Rex293/LY6E诱导表达细胞系对SARS-CoV-2(Wuhan-Hu-1株系、D614G突变株系、Delta突变株系,以及Omicron BA.1突变株系)假病毒侵入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SARS-CoV-2假病毒感染四环素(tetracycline,Tet)处理组与非处理组的相对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ARS-CoV-2野生型株系假病毒(WTpp):t=33.920,P<0.001;SARS-CoV-2突变株系假病毒(D614Gpp):t=31.478,P<0.001;Deltapp:t=30.257,P<0.001;Omicronpp:t=21.041,P<0.001];LY6E对SARS-CoV-2不同突变株S蛋白介导的合胞体形成有明显抑制作用,LY6E表达组与未表达组的相对荧光单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614G:t=18.90,P<0.001;Delta:t=22.28,P<0.001;BA.1:t=8.995,P<0.001;BA.2:t=13.57,P<0.001;BA.2.12.1:t=15.48,P<0.001;BA.3:t=13.65,P<0.001;BA.4/5:t=16.74,P<0.001;BF.7:t=22.29,P<0.001);两性霉素B处理没有改变Flp-In T-Rex 293/LY6E诱导表达细胞系对SARS-CoV-2(Wuhan-Hu-1株系、D614G突变株系、Delta突变株系,以及Omicron BA.1突变株系)假病毒侵入细胞的抑制作用,也没有改变LY6E对IAV感染的增强作用,IAV假病毒感染Tet处理组与非处理组的相对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43,P<0.05)。结论LY6E抑制SARS-CoV-2野生型(Wuhan-Hu-1株系)及多种突变株(D614G突变株系、Delta突变株系,以及Omicron突变株系)刺突蛋白介导的感染侵入;两性霉素B没有改变LY6E对SARS-CoV-2(Wuhan-Hu-1株系、D614G突变株系、Delta突变株系,以及Omicron突变株系)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细胞抗原6复合体 基因座E 新型冠状病毒 Wuhan-Hu-1株 D614G株 Delta株 Omicron株 抗病毒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OGT介导的O-GlcNAc修饰对Notch信号通路的影响及其在疾病中的作用
18
作者 毛元鹏 魏红山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284-1290,共7页
O-连接-N-乙酰氨基葡萄糖(O-linked-N-acetylglucosamine,O-GlcNAc)修饰是一种特殊的翻译后修饰,在众多细胞过程中发挥调节作用,例如转录、胞内信号转导、内吞作用和蛋白质稳定性。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结构域特异... O-连接-N-乙酰氨基葡萄糖(O-linked-N-acetylglucosamine,O-GlcNAc)修饰是一种特殊的翻译后修饰,在众多细胞过程中发挥调节作用,例如转录、胞内信号转导、内吞作用和蛋白质稳定性。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结构域特异性O-GlcNAc转移酶(EGF domain-specific O-linked-N-acetylglucosamine transferase,EOGT)是一种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ER)驻留蛋白质,能够对含有EGF结构域的分泌或膜(跨膜)糖蛋白丝氨酸/苏氨酸残基进行糖基化修饰。Notch信号通路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细胞间通讯过程,通过邻近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调节细胞生物过程。目前,已经在多种人类疾病中发现有EOGT介导的O-GlcNAc修饰参与,并且通常与Notch信号通路相关。然而,其中具体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文对近年来EOGT介导的O-GlcNAc修饰,以及相关Notch信号通路在多种人类疾病中的作用研究现状进行简要回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生长因子结构域特异性O-GlcNAc转移酶 O-连接-N-乙酰氨基葡萄糖 NOTCH信号通路 糖基化修饰 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分泌蛋白C6ORF120结构及功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9
作者 刘辉 吴苑妮 +3 位作者 张瑞 韩晓旭 王玉琪 李鑫(指导)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6期1921-1926,1934,共7页
目的: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C6ORF120蛋白的结构和生物学功能。方法:获取Genecards、Uniprot数据库中C6ORF120蛋白的FASTA序列,运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分析C6ORF120蛋白的理化性质、亲水性/疏水性、二级结构、结构域、信号肽、跨膜区及其... 目的: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C6ORF120蛋白的结构和生物学功能。方法:获取Genecards、Uniprot数据库中C6ORF120蛋白的FASTA序列,运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分析C6ORF120蛋白的理化性质、亲水性/疏水性、二级结构、结构域、信号肽、跨膜区及其可能的生物学功能。结果:C6ORF120蛋白编码基因位于染色体6q27,主要存在于肝脏血液/免疫细胞的T细胞。C6ORF120蛋白是一个长度为191个氨基酸序列的分泌蛋白,属于亲水、不稳定的酸性蛋白质,大小为20.77 kD,在不同物种间呈高度保守。C6ORF120蛋白的信号肽位于1~31位氨基酸,不存在跨膜区,结构域位于7~191位氨基酸序列,属于UPF0669/pFam17065家族。C6ORF120蛋白的翻译后修饰有O-糖基化位点4个、N-糖基化位点1个、磷酸化位点16个,并且该蛋白与SDCBP、RNASET2等多种蛋白作用紧密,具有水解酶活性,可能参与多条糖脂分解代谢过程。结论:C6ORF120蛋白是亲水不稳定的分泌蛋白,可能在体内参与肝脏多种T细胞介导的生物学过程及肝脏相关疾病的免疫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泌蛋白 C6ORF120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