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土地利用类型的绿色空间生态评估——以北京市通州区重点新城为例 被引量:24
1
作者 孙强 蔡运龙 王乐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6-42,共7页
研究目的:从土地利用的角度重新审视绿色空间的概念和内涵,建立基于土地利用类型的绿色空间生态评估体系,并将该方法体系应用于北京市通州新城的案例研究,度量绿色空间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研究方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方法、GIS... 研究目的:从土地利用的角度重新审视绿色空间的概念和内涵,建立基于土地利用类型的绿色空间生态评估体系,并将该方法体系应用于北京市通州新城的案例研究,度量绿色空间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研究方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方法、GIS技术、比较分析法。研究结论:基于土地利用类型的绿色空间生态评估,在土地利用规划及其相关生态规划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通州新城案例研究表明:通州绿色空间的主要生态功能在于废物处理、水源涵养、土壤形成与保护等非物质性生产方面;农田是通州绿色空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最大贡献者,贡献率从2001年的47.4%下降到2004年的41.2%,林地贡献率则由14.7%提高到22.7%,其他各主要地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贡献比例随面积的增减也有显著的变化;河流湿地在提升区域绿色空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方面的贡献突出,改善水环境质量对建设通州“滨水宜居新城”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空间 生态评估 土地利用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系统功能及其可持续性评价 被引量:62
2
作者 陈睿山 蔡运龙 +1 位作者 严祥 李昊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15,共8页
研究目的:从土地系统功能角度探讨土地可持续性,为土地管理提供新的思路。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比较分析法,归纳总结法。研究结果:(1)在土地系统研究中,结构变化方面的研究已有很多,土地为人类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功能及其可持续性正越来... 研究目的:从土地系统功能角度探讨土地可持续性,为土地管理提供新的思路。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比较分析法,归纳总结法。研究结果:(1)在土地系统研究中,结构变化方面的研究已有很多,土地为人类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功能及其可持续性正越来越多地受到学术界关注。(2)剖析土地功能的概念,综述了土地"功能"内涵的演进、土地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土地覆盖、土地利用与土地功能的关系以及土地功能的分类,系统介绍了基于土地功能的可持续性评价方法,并指出了土地功能评价中存在的尺度问题。研究结论:土地系统功能及其可持续性评价可以为土地科学研究、土地管理和区域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评价 土地系统 功能 结构 多功能土地利用 可持续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耕地问题的症结与治本之策 被引量:99
3
作者 蔡运龙 俞奉庆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2004年第3期13-17,共5页
研究目的:揭示中国当今耕地问题的深层原因,寻求治本之策。研究方法:归纳推理法,现象溯因法。研究结果:不合理占用耕地的问题之所以一再得不到根本解决,是因为对问题的症结缺乏认识,因而相应的政策基本上是治标不治本。问题的症结是土... 研究目的:揭示中国当今耕地问题的深层原因,寻求治本之策。研究方法:归纳推理法,现象溯因法。研究结果:不合理占用耕地的问题之所以一再得不到根本解决,是因为对问题的症结缺乏认识,因而相应的政策基本上是治标不治本。问题的症结是土地产权不明晰,农民没有掌握主动权,所以虽然采取“世界上最严格耕地保护政策”,实际上农地却最容易被征用。产权不明晰又必然导致土地市场化不充分,地方政府很容易滥用征地权,损害农民的利益和全社会的利益。此外,发展城市和工业在一定程度上以牺牲农民和农村为代价的传统计划经济思路仍未扭转,被征用土地的农民得不到合理的补偿;对耕地价值的认识不足,耕地的外部性价值被忽略。对症下药的治本之策是:真正实现“耕者有其田”;将“征地”制度改革为“购地”和“征购”制度;重建耕地资源价值评价体系,把耕地的社会、生态价值和对后代的价值纳入农业效益;逐步全面实行农业补贴。研究结论:中国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土地问题的核心是产权问题。明晰土地产权是中国耕地问题的治本之策,也是“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耕地面积 土地产权制度 耕地资源价值 失地农民 征地补偿标准 土地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稻改旱工程多层次补偿标准 被引量:3
4
作者 王晓玥 李双成 高阳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709-1717,共9页
为探讨稻改旱工程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标准,完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从生态系统服务视角出发,基于外部性理论构建生态补偿标准的经济学模型,并以参与稻改旱工程的河北省赤城县为例,提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稻改旱工程多层次的补偿标准.生态... 为探讨稻改旱工程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标准,完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从生态系统服务视角出发,基于外部性理论构建生态补偿标准的经济学模型,并以参与稻改旱工程的河北省赤城县为例,提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稻改旱工程多层次的补偿标准.生态补偿标准经济学模型的构建主要运用经济学边际分析方法,通过对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需求均衡条件的讨论,同时考虑生态补偿的公众参与,确定稻改旱工程补偿的最低标准、最高标准和参考标准.结果表明:稻改旱工程补偿的最低标准应为上游农民减少的种植收入,最高标准应为下游居民获得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量,参考标准为当地居民的受偿意愿.稻改旱工程实施后,区域淡水供给服务和水质净化服务年增加量分别为2 194.35×104和0.38×104元,同时造成当地居民年种植收入损失845.95×104元,70%以上当地居民受偿意愿高于7 500元/hm2.多层次生态补偿标准核算结果显示,赤城县稻改旱工程补偿的最低标准为3 965.40元/hm2,最高标准为10 287.75元/hm2,工程实施的参考标准为9 760.50元/hm2.该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完善稻改旱工程生态补偿机制,调控区域生态-经济间的流量关系,促进稻改旱工程上下游地区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稻改旱工程 多层次生态补偿 赤城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层感知器模型的MODIS地表温度降尺度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李双成 王晓玥 +1 位作者 谢爱丽 马冰滢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889-1897,共9页
LST(land surface temperature,地表温度)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自然地理参数,能够表征地球表层系统的多个自然地理过程,同时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关联.为解决LST获取中时空分辨率不能自动互补的问题,以北京市为研究案例区,构建MLP(multilayer ... LST(land surface temperature,地表温度)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自然地理参数,能够表征地球表层系统的多个自然地理过程,同时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关联.为解决LST获取中时空分辨率不能自动互补的问题,以北京市为研究案例区,构建MLP(multilayer perceptron,多层感知器)模型,对MODIS(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1 km LST数据进行降尺度研究.结果表明:预测白天LST的MLP模型的训练、测试和整体决定系数分别为0.810、0.796和0.807,预测夜间LST的MLP模型的训练、测试和整体决定系数分别为0.702、0.705和0.701,预测残差值均服从正态分布,构建的模型可靠性较高.与回归模型和支撑向量机等模型相比,MLP模型具有拟合优度高、误差小等优点,此外,MLP模型测试数据集的拟合度也较高,说明模型的泛化推广能力较强.MLP模型的LST降尺度结果能够清晰地反映下垫面地表热环境的空间异质性和昼夜差异.平原地区的建设用地区为LST的高值区,山区远郊县为LST的低值区,白天LST显著高于夜间LST.将TM影像反演的LST的空间分辨率聚合到250 m,使之与MLP模型的LST降尺度结果的空间分辨率相同,并通过随机采50 000个样点比较TM影像反演的LST和MLP模型的LST降尺度结果.检验结果表明,尽管二者在具体数值上有些差异,但其空间结构高度相似,协方差为正,相关系数可达0.730,误差呈现正态分布.研究显示,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在LST降尺度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温度 降尺度 多层感知器 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态恢复方式下生态系统服务与生物多样性恢复效果的整合分析 被引量:24
6
作者 吴舒尧 黄姣 李双成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6986-6999,共14页
全球范围内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的减少使人类社会面临巨大的威胁,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的基础。生态恢复工程对退化的生态系统服务和生物多样性进行修复,对于缓解人类环境压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长期的理论和实践工作... 全球范围内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的减少使人类社会面临巨大的威胁,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的基础。生态恢复工程对退化的生态系统服务和生物多样性进行修复,对于缓解人类环境压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长期的理论和实践工作形成了多种生态恢复措施:(1)单纯基于生态系统自我设计的自然恢复方式,(2)人为设计对环境条件进行干预,反馈影响生态系统的自我设计,(3)人为设计对目标种群和生态系统进行直接干预和重建。这3类恢复方式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定向的影响生态系统的恢复进程,反映了人类对生态系统的低度、中度和高度介入。哪种恢复方式和介入程度能够实现更好的恢复效果,是生态恢复学中的一个关键问题,但到目前为止,虽广有争议,却无定量的分析和结论。针对这个空白,通过对ISI Web of Knowledge数据库中生态恢复相关文献的整合分析,基于数学统计的方法定量比较在不同条件下低度介入(自然恢复)、中度介入(环境干预)和高度介入(直接干预)3种恢复方式对生态系统服务与生物多样性的恢复效果。论文从4个方面展开研究:(1)低度、中度、高度介入生态恢复方式的划分,(2)比较3大类介入方式对生态系统服务和生物多样性恢复效果的差异,(3)不同气候条件、生态系统类型和恢复时间等背景因素的影响,(4)生物多样性恢复和生态系统服务恢复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揭示了不同生态恢复方式的适用条件,以及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恢复相互关系的作用,对生态恢复实践中恢复方式的选择有指导作用。对未来的研究也有启示意义,如针对特定生态系统服务或具体研究问题进一步探索低度、中度和高度介入生态恢复方式的作用规律和机制;将地区的社会经济水平、生态系统的受损程度等因素纳入生态恢复方式的考察,以最优化生态恢复成本-效率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恢复 整合分析 生态系统服务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大的“农”字 金贵的耕地——保护耕地、提高农民收入三人谈 被引量:4
7
作者 欧阳敏 关凤峻 +1 位作者 蔡运龙 王松林 《人民论坛》 2004年第2期12-14,共3页
■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首先要真正实现“耕者有其田”■把最格的耕地保护措施落到实处,要标本兼治,从法制、机制、体制等方面入手,关还是转变政府职能,改变一些地方存在的“规划随着项目走”和“领导一句话,过金规划”的混乱状况... ■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首先要真正实现“耕者有其田”■把最格的耕地保护措施落到实处,要标本兼治,从法制、机制、体制等方面入手,关还是转变政府职能,改变一些地方存在的“规划随着项目走”和“领导一句话,过金规划”的混乱状况■保护耕地、保障农民权益、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合理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保护 中国 农民收入 土地制度 农业补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