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海洋系统的向量场可视化 被引量:6
1
作者 王少荣 陈毅松 汪国平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114-2119,共6页
数字海洋系统是海洋相关应用和研究中的有效工具,三维球体环境下的向量场可视化是数字海洋系统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文中将向量场可视化结果实时地融合在具有地理位置信息的三维环境中.首先生成覆盖向量场的流线集合.然后对流线集合进行聚... 数字海洋系统是海洋相关应用和研究中的有效工具,三维球体环境下的向量场可视化是数字海洋系统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文中将向量场可视化结果实时地融合在具有地理位置信息的三维环境中.首先生成覆盖向量场的流线集合.然后对流线集合进行聚类.最后对每一类流线按空间位置进行排序,选取代表性流线进行向量场简化;在每一类的起始位置处放置粒子,实现三维风场实时可视化;生成权值矩阵,对基于纹理可视化结果进行后续处理实现增强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三维球体环境下,文中算法效率高、绘制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量场可视化 流线聚类 向量场简化 数字海洋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聚类的二维向量场可视化 被引量:6
2
作者 王少荣 汪国平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593-1602,共10页
已有的二维流场可视化中,鞍点等临界点是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文中从一个新的角度提出一种基于流线聚类的二维向量场可视化方法.首先生成采样流线集合,然后将流线聚类,最后引入共轭法向量场和流线密度矩阵对同一个类的流线进行加速排序.在... 已有的二维流场可视化中,鞍点等临界点是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文中从一个新的角度提出一种基于流线聚类的二维向量场可视化方法.首先生成采样流线集合,然后将流线聚类,最后引入共轭法向量场和流线密度矩阵对同一个类的流线进行加速排序.在此基础上,提出3种可视化应用:抽取每一类的代表流线进行向量场的流线简洁表达;根据流线之间距离进行多分辨率均匀流线表达;生成权值图,增强基于纹理的向量场可视化.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鲁棒性,可视化效果优于已有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量场可视化 聚类 向量场简化 密度矩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特征线和高程范围为约束的DEM-cGAN框架 被引量:1
3
作者 江西林 王少荣 +1 位作者 李文玉 汪国平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191-1201,共11页
目前大规模地形生成方法依赖传统数学方法,缺乏用户控制,实现难度较大.尽管深度学习技术已介入地形生成工作中,但缺少相关的训练数据集,且未对经典生成网络的固有缺陷作出改进.为了获得真实感更强的地形数据,构建了一个由地形特征草图... 目前大规模地形生成方法依赖传统数学方法,缺乏用户控制,实现难度较大.尽管深度学习技术已介入地形生成工作中,但缺少相关的训练数据集,且未对经典生成网络的固有缺陷作出改进.为了获得真实感更强的地形数据,构建了一个由地形特征草图、地形灰度图像、高程分割图像和高程模型组成的数据集,并提出以特征线和高程范围为约束的DEM-cGAN框架,设计了一个双尺度并行生成网络ParallelGen.用户通过输入地形特征草图及高程范围,利用DEM-cGAN获得完整的高程数据.对生成结果从视觉效果、数值分析和地理学层面进行多项实验的结果表明,DEM-cGAN框架能正确地生成最大栅格尺寸为512×512像素的高程数据,并还原特征草图中的起伏走势,符合现实中的地理学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高程模型生成 深度学习 条件式生成对抗网络 地形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场景中社会信息的组织和显示
4
作者 殷钊 王衡 汪国平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993-2000,共8页
为提高用户对于网络中海量社会信息的浏览效率,减轻交互负担,提出一种多线索的社会信息组织方式,对于其中的主题线索,提出一种基于LDA的主题自动提取方法,以地点为单位聚合大量消息来挖掘主题,然后根据生成概率模型为每条消息选择主题;... 为提高用户对于网络中海量社会信息的浏览效率,减轻交互负担,提出一种多线索的社会信息组织方式,对于其中的主题线索,提出一种基于LDA的主题自动提取方法,以地点为单位聚合大量消息来挖掘主题,然后根据生成概率模型为每条消息选择主题;基于多线索的信息组织,设计并实现一种在虚拟场景中显示社会信息的可视化方法,采用经典的可视化结构和直观的交互操作.实验结果证明了主题提取方法的有效性,多线索的信息组织和可视化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交互效率,可满足用户浏览信息的不同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信息 主题模型 信息可视化 用户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