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双膝关节置换术中随机选择一侧置换髌骨,对侧保留髌骨,对比研究髌骨置换与否对术后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共入选14例双膝骨关节炎患者,28个膝,均为女性,年龄为53~78岁,平均(66.9±7.8)岁,体重指数为(26.3±1.8)kg/m2。随...目的:双膝关节置换术中随机选择一侧置换髌骨,对侧保留髌骨,对比研究髌骨置换与否对术后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共入选14例双膝骨关节炎患者,28个膝,均为女性,年龄为53~78岁,平均(66.9±7.8)岁,体重指数为(26.3±1.8)kg/m2。随机分组为拟行左侧或右侧髌骨置换和对侧髌骨保留,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3~12个月。随访时记录患者手术前后双膝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merican Knee Society score,KSS)、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术后髌骨倾斜角(patellar tilt angle,PTA)、有无术后膝前痛及髌骨弹响、有无术后膝关节并发症等。结果: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松动、髌骨骨折等并发症发生。髌骨置换侧KSS评分由术前的(38.9±22.2)分提高至(92.4±6.7)分,术后较术前KSS增加值为(53.5±20.3)分;保留髌骨侧KSS评分由术前的(38.4±20.5)分提高至(92.1±4.2)分,术后较术前KSS增加为(53.7±21.4)分,两组间KSS评分的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8)。髌骨置换侧关节活动度由术前的95.4°±13.5°提高至120.4°±8.9°,术后ROM较术前增加为25.0°±14.5°;保留髌骨侧ROM由术前的92.9°±19.1°增加至120.4°±8.4°,术后较术前ROM增加为27.5°±19.4°,两组间ROM的增加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70)。术后随访时,患者髌骨置换侧出现膝前痛共3膝(占21.4%),而保留髌骨侧膝前痛共出现2膝(占14.3%),两组间膝前痛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术后髌骨置换侧出现髌骨弹响共3膝(占21.4%),保留髌骨侧3膝(占21.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髌骨置换侧术后PTA为2.6°±2.6°,保留髌骨侧为3.6°±2.9°,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对于髌骨关节面轻中度破坏的骨关节炎患者,髌骨置换较髌骨保留在术后膝前痛、髌骨弹响的发生率、术后关节功能改善及髌股轨迹等方面并无明显优势。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单节段融合术后早期功能康复对患者功能恢复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10月~2017年12月因腰椎退行性疾病行腰椎后路单节段融合手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病例,将患者分为早期康复组和...目的:探讨腰椎后路单节段融合术后早期功能康复对患者功能恢复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10月~2017年12月因腰椎退行性疾病行腰椎后路单节段融合手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病例,将患者分为早期康复组和对照组.早期康复组患者术后第1天在腰围保护下离床活动,同时拔除尿管,更改引流为常压引流袋,在康复师指导下行早期功能锻炼;对照组患者术后卧床休息,维持负压引流,拔除引流管后进行自行功能锻炼.主要观察指标包括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围手术期并发症、引流量及引流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13例单节段PLIF病例,其中2017年6月前手术患者均行传统康复措施,纳入对照组,之后手术患者均进行早期康复锻炼并纳入早期康复组.早期康复组52例,女性占61.5%(32例),患者平均年龄52.4±15.9岁(23~78岁).对照组61例,患者平均年龄55.0±11.2岁(21~76岁),女性患者占54.1%(33例).两组患者手术时间(118.79min vs 117.77min,P>0.05)、术中出血量(306.56ml vs 307.73ml,P>0.05)无显著统计学差异.术后两组拔管时间(3.00d vs 3.15d)及总引流量(390.77ml vs 374.75ml)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年随访ODI和VAS评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早期康复组出现1例再手术,1例术后腹胀便秘,对照组出现2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2例泌尿系感染,4例腹胀便秘,两组围手术期相关并发症发生率(3.8%vs 13.1%,P<0.05)及平均住院时间(8.7±3.2d vs 10.2±2.7d,P<0.01)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腰椎单节段融合术后早期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离床活动及主动功能锻炼可降低围手术期卧床相关并发症风险,减少住院时间,但对总引流量、拔管时间、临床疗效及疼痛改善无明显影响.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双膝关节置换术中随机选择一侧置换髌骨,对侧保留髌骨,对比研究髌骨置换与否对术后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共入选14例双膝骨关节炎患者,28个膝,均为女性,年龄为53~78岁,平均(66.9±7.8)岁,体重指数为(26.3±1.8)kg/m2。随机分组为拟行左侧或右侧髌骨置换和对侧髌骨保留,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3~12个月。随访时记录患者手术前后双膝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merican Knee Society score,KSS)、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术后髌骨倾斜角(patellar tilt angle,PTA)、有无术后膝前痛及髌骨弹响、有无术后膝关节并发症等。结果: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松动、髌骨骨折等并发症发生。髌骨置换侧KSS评分由术前的(38.9±22.2)分提高至(92.4±6.7)分,术后较术前KSS增加值为(53.5±20.3)分;保留髌骨侧KSS评分由术前的(38.4±20.5)分提高至(92.1±4.2)分,术后较术前KSS增加为(53.7±21.4)分,两组间KSS评分的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8)。髌骨置换侧关节活动度由术前的95.4°±13.5°提高至120.4°±8.9°,术后ROM较术前增加为25.0°±14.5°;保留髌骨侧ROM由术前的92.9°±19.1°增加至120.4°±8.4°,术后较术前ROM增加为27.5°±19.4°,两组间ROM的增加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70)。术后随访时,患者髌骨置换侧出现膝前痛共3膝(占21.4%),而保留髌骨侧膝前痛共出现2膝(占14.3%),两组间膝前痛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术后髌骨置换侧出现髌骨弹响共3膝(占21.4%),保留髌骨侧3膝(占21.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髌骨置换侧术后PTA为2.6°±2.6°,保留髌骨侧为3.6°±2.9°,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对于髌骨关节面轻中度破坏的骨关节炎患者,髌骨置换较髌骨保留在术后膝前痛、髌骨弹响的发生率、术后关节功能改善及髌股轨迹等方面并无明显优势。
文摘目的 :探讨超声骨刀不同的切骨入点和切骨角度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cervical expansive open-door laminoplasty,CEOL)中应用的对比。方法:收集在我院骨科自2016年1月~2020年6月行CEOL术256例。根据术中开门侧的切骨方式将所有患者分为超声骨刀片状刀头竖直切骨组(A组)64例,改良片状刀头垂直椎板切骨组(B组)69例,改良钩状刀头切骨组(C组)46例及传统工具组(D组)77例。记录4组患者的开门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异体输血和截骨相关并发症;记录术前及术后3天JOA评分,JOA评分改善率等。结果:所有患者均行C3-C7节段CEOL。A、B、C三组开门时间均显著少于D组(10.3±2.7min、10.9±2.8min、10.1±2.7min vs 13.3±2.8min)(P<0.05)。术中出血量B、C两组显著少于D组(205.9±127.1ml、226.5±104.9ml vs 273.5±164.3ml)(P<0.05),A组与其余三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A组异体输血率显著高于B、C、D三组(12.5%vs 2.9%、2.2%、2.6%)(P<0.05)。A组C5神经麻痹发生率显著高于B、C、D组(P<0.05),其余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四组患者术后JOA评分均显著优于术前(P<0.05);四组患者间术前JOA评分、术后3天JOA评分及JOA改善率相比较,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CEOL中使用超声骨刀可显著减少开门时间及手术出血量,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显著。在开门侧传统切骨入点竖直切骨会增加异体输血率,切骨入点内移1~2mm后垂直椎板切骨或选择钩状刀头可降低异体输血率。
文摘目的:探讨腰椎后路单节段融合术后早期功能康复对患者功能恢复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10月~2017年12月因腰椎退行性疾病行腰椎后路单节段融合手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病例,将患者分为早期康复组和对照组.早期康复组患者术后第1天在腰围保护下离床活动,同时拔除尿管,更改引流为常压引流袋,在康复师指导下行早期功能锻炼;对照组患者术后卧床休息,维持负压引流,拔除引流管后进行自行功能锻炼.主要观察指标包括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围手术期并发症、引流量及引流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13例单节段PLIF病例,其中2017年6月前手术患者均行传统康复措施,纳入对照组,之后手术患者均进行早期康复锻炼并纳入早期康复组.早期康复组52例,女性占61.5%(32例),患者平均年龄52.4±15.9岁(23~78岁).对照组61例,患者平均年龄55.0±11.2岁(21~76岁),女性患者占54.1%(33例).两组患者手术时间(118.79min vs 117.77min,P>0.05)、术中出血量(306.56ml vs 307.73ml,P>0.05)无显著统计学差异.术后两组拔管时间(3.00d vs 3.15d)及总引流量(390.77ml vs 374.75ml)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年随访ODI和VAS评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早期康复组出现1例再手术,1例术后腹胀便秘,对照组出现2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2例泌尿系感染,4例腹胀便秘,两组围手术期相关并发症发生率(3.8%vs 13.1%,P<0.05)及平均住院时间(8.7±3.2d vs 10.2±2.7d,P<0.01)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腰椎单节段融合术后早期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离床活动及主动功能锻炼可降低围手术期卧床相关并发症风险,减少住院时间,但对总引流量、拔管时间、临床疗效及疼痛改善无明显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