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开放与腹腔镜手术治疗常见原发性腹膜后良性肿瘤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5
1
作者 陈小兵 肖萌萌 +1 位作者 苗成利 罗成华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676-679,共4页
目的探讨常见原发性腹膜后良性肿瘤的不同手术方式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5年1月~2022年10月50例常见腹膜后良性肿瘤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意愿选择开放(开放组,n=30)或腹腔镜手术(腔镜组,n=20),比较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禁... 目的探讨常见原发性腹膜后良性肿瘤的不同手术方式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5年1月~2022年10月50例常见腹膜后良性肿瘤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意愿选择开放(开放组,n=30)或腹腔镜手术(腔镜组,n=20),比较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禁食时间、拔管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开放组术中出血量200.0(87.5,525.0)ml,显著多于腔镜组75.0(27.5,300.0)ml(Z=-2.081,P=0.037);术后禁食时间3.0(1.0,3.2)d,显著长于腔镜组1.0(1.0,2.0)d(Z=-2.848,P=0.004)。开放组和腔镜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31.0±45.9)、(135.4±58.5)min,术后拔管时间分别为(8.7±4.1)、(7.5±4.5)d,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1.2±4.0)、(9.8±3.5)d,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开放组和腔镜组各发生1例术后并发症,对症治疗后好转。48例随访2~88个月,中位随访54个月,无复发。结论在腹膜后良性肿瘤的外科治疗中,腔镜手术较开放手术出血量少,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快,2种手术方式术后均可长期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后肿瘤 开放手术 腹腔镜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累及下腔静脉腹膜后肿瘤患者行下腔静脉部分整段切除免重建术式的安全性评估 被引量:2
2
作者 唐茂盛 苗成利 +3 位作者 陈小兵 刘世博 邹博远 罗成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93-697,共5页
目的探讨累及下腔静脉的腹膜后肿瘤患者术中联合行下腔静脉部分整段切除免重建术式的手术技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腹膜后肿瘤外科2015年3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累及下腔静脉的27例腹膜后肿瘤患者资料。27例患者术中... 目的探讨累及下腔静脉的腹膜后肿瘤患者术中联合行下腔静脉部分整段切除免重建术式的手术技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腹膜后肿瘤外科2015年3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累及下腔静脉的27例腹膜后肿瘤患者资料。27例患者术中均联合行下腔静脉部分整段切除免重建术。将下腔静脉分为4段,Ⅰ段为髂总静脉分叉至肾静脉入口下方2 cm,Ⅱ段为肾静脉下方2 cm至肾静脉上方2 cm,Ⅲ段为肾静脉上方2 cm至膈肌,Ⅳ段为膈上段。根据下腔静脉分段及侧支循环情况制订手术方案。观察术后下腔静脉切除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记录术前、术后肾功能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实施手术,无手术相关死亡,其中R0切除22例、R1切除5例,下腔静脉切除部位包括Ⅰ段11例、Ⅱ段5例、Ⅱ+Ⅲ段6例、Ⅲ段5例。10例术中联合右肾切除,4例联合肝转移瘤切除,3例联合右半结肠切除,2例联合小肠部分切除,2例联合右侧髂动脉人工血管重建。联合右肾切除患者的术前血肌酐水平为(58.1±14.5)μmol/L,术后2周血肌酐水平为(63.1±16.2)μ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发生中至大量腹水(术后1周腹水平均引流量>400 mL/d)6例、下肢水肿5例,均在术后2周左右逐渐恢复正常;术后肾功能不全患者4例,其中2例行短暂血液透析替代治疗后恢复。结论腹膜后肿瘤侵犯不同部位下腔静脉,在侧支循环已充分建立或可预见重建的情况下,术中联合实施下腔静脉部分整段切除免重建术式是安全、可靠的,术前精准评估可有效指导手术方案的制订并控制术后并发症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后肿瘤 下腔静脉 整段切除 肾功能不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膜后肿瘤切除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预后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李红培 刘鲲鹏 +2 位作者 苗成利 罗成华 姚兰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491-496,共6页
目的探讨腹膜后肿瘤(retroperitoneal tumors,RPTs)切除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预后因素。方法应用我院临床数据中心系统筛选2019年1月~2022年3月择期RPTs完全切除手术患者,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320例,其... 目的探讨腹膜后肿瘤(retroperitoneal tumors,RPTs)切除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预后因素。方法应用我院临床数据中心系统筛选2019年1月~2022年3月择期RPTs完全切除手术患者,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320例,其中40例术后发生AKI,对性别、年龄、BMI、ASA分级、术前合并症、术前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白蛋白、既往肾切除史、既往RPTs手术史、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肾切除、组织分型、出血量、术中低体温、术中血糖最高值、术中乳酸最高值、术中低血压、术中持续泵注去甲肾上腺素、速尿使用、术中输注红细胞>2000 ml、术中输注血浆>1000 ml等进行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发生AKI的预后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60岁、术中肾切除、术中出血量>2000 ml、术中低血压、术中持续泵注去甲肾上腺素≥0.05μg•kg^(-1)•min^(-1)、术中输注红细胞>2000 ml、术中输血浆>1000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中肾切除(OR=7.710,95%CI:3.407~17.450)和术中低血压(OR=3.699,95%CI:1.710~8.002)是术后发生AKI的独立预后因素。40例AKI中28例发生术中低血压,其中16例MAP 55~65 mm Hg持续时间超出20 min,6例MAP<55 mm Hg持续时间>10 min。结论RPTs切除术的围术期麻醉管理要避免长时间术中低血压甚至严重低血压,对肾切除患者应重视优化麻醉对循环的管理,对于预防术后发生AKI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后肿瘤 急性肾损伤 预后因素 LOGISTIC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膜后肿瘤切除术后胃排空障碍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邹博远 刘世博 +5 位作者 高海成 李文杰 刘文庆 唐茂盛 黄梅 罗成华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1093-1097,共5页
目的:探讨腹膜后肿瘤切除术后出现功能性胃排空障碍(functional delayed gastric emptying,FDGE)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2年12月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行腹膜后肿瘤切除术后出现FDGE的患者67例(观察组),选择同期836例... 目的:探讨腹膜后肿瘤切除术后出现功能性胃排空障碍(functional delayed gastric emptying,FDGE)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2年12月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行腹膜后肿瘤切除术后出现FDGE的患者67例(观察组),选择同期836例未出现FDGE的腹膜后肿瘤切除术患者作为对照组,调查和对比两组患者的病史及临床诊治资料,观察腹膜后肿瘤切除术后影响FDGE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全部患者总体术后FDGE发生率为(7.42%)。观察组存在不良精神因素(37.31%)、术前消化道梗阻(41.79%)、术后腹腔并发症(79.10%)、糖尿病(29.86%)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同时在年龄(61.85±6.11)岁、出血量(1011.94±507.30)mL方面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前白蛋白水平(38.22±3.75)g/L、术后白蛋白水平(30.22±3.36)g/L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危险因素分析显示,高龄、糖尿病、术前消化道梗阻、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白蛋白水平、术后腹腔并发症、不良精神因素是术后发生FDGE的影响因素。结论:导致腹膜后肿瘤切除术后胃排空障碍的影响因素种类众多,应予以准确评估,制定合理、详细的预防和诊疗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后肿瘤切除术 功能性胃排空障碍 危险因素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膜后恶性外周神经鞘瘤的临床特征及外科诊治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唐茂盛 肖萌萌 +3 位作者 陈小兵 邹博远 李文杰 罗成华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966-970,共5页
目的探讨腹膜后恶性外周神经鞘瘤的临床特征及外科诊治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021年10月16例腹膜后恶性外周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散发性12例,继发于Ⅰ型神经纤维瘤病4例。肿瘤单发13例,多发3例。肿瘤最大径5~30 cm,(16.53±... 目的探讨腹膜后恶性外周神经鞘瘤的临床特征及外科诊治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021年10月16例腹膜后恶性外周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散发性12例,继发于Ⅰ型神经纤维瘤病4例。肿瘤单发13例,多发3例。肿瘤最大径5~30 cm,(16.53±7.12)cm,其中13例≥10 cm。5例包绕重要血管。均行手术切除。结果完整切除10例,姑息性切除6例。联合脏器切除6例。分块切除5例。术中出血量100~6000 ml,中位数2000 ml。术后并发症6例,死亡1例。16例中位生存期24个月。完整切除10例中位生存期25.0月,姑息性切除6例中位生存期14.0月。结论腹膜后恶性外周神经鞘瘤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手术治疗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外周神经鞘瘤 腹膜后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膜后孤立性纤维瘤切除术围术期麻醉管理
6
作者 李红培 刘鲲鹏 +2 位作者 王军 姚兰 罗成华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9-212,共4页
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是非常罕见的梭形成纤维细胞间叶组织肿瘤,既往又称血管外皮细胞瘤,每年发病率仅为1/1000000^([1])。30%~40%的孤立性纤维瘤起源于腹膜腔、腹膜后软组织或盆腔(包括内脏)^([2]),由于位置深,瘤... 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是非常罕见的梭形成纤维细胞间叶组织肿瘤,既往又称血管外皮细胞瘤,每年发病率仅为1/1000000^([1])。30%~40%的孤立性纤维瘤起源于腹膜腔、腹膜后软组织或盆腔(包括内脏)^([2]),由于位置深,瘤体常巨大、血供丰富,常累及输尿管、肾脏等脏器,外科手术难度大,风险极高,术中伴随大量失血及严重低血压休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纤维瘤 血管外皮细胞瘤 低血压休克 间叶组织肿瘤 腹膜腔 腹膜后 外科手术 成纤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腹膜间皮瘤治疗及预后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陈小兵 苗成利 罗成华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630-633,共4页
恶性间皮瘤是一种起源于间皮的高致死性的罕见恶性肿瘤,可发生在胸膜、腹膜、心包膜及睾丸等组织脏器,其中胸膜间皮瘤约占80%,仅10%~15%发生于腹膜[1,2]。恶性腹膜间皮瘤(malignant peritoneal mesothelioma,MPM)起病隐匿,预后差,及时... 恶性间皮瘤是一种起源于间皮的高致死性的罕见恶性肿瘤,可发生在胸膜、腹膜、心包膜及睾丸等组织脏器,其中胸膜间皮瘤约占80%,仅10%~15%发生于腹膜[1,2]。恶性腹膜间皮瘤(malignant peritoneal mesothelioma,MPM)起病隐匿,预后差,及时治疗能有效改善预后。本文就MPM治疗及预后的研究进展进行文献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腹膜间皮瘤 预后 治疗 恶性间皮瘤 恶性肿瘤 致死性 心包膜 胸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膜后纤维化致肾盂积水的临床分析:附17例报道 被引量:2
8
作者 刘世博 高辉 +7 位作者 冯元春 李静 张彤 万利 刘燕鹰 李胜光 罗成华 张学武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69-1074,共6页
目的:分析腹膜后纤维化(retroperitoneal fibrosis,RPF)的临床特点,重点探讨通过药物联合外科干预治疗RPF及其所致肾盂积水的疗效及转归。方法:对北京大学国际医院2016年5月至2019年12月诊治的17例RPF合并肾盂积水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转归... 目的:分析腹膜后纤维化(retroperitoneal fibrosis,RPF)的临床特点,重点探讨通过药物联合外科干预治疗RPF及其所致肾盂积水的疗效及转归。方法:对北京大学国际医院2016年5月至2019年12月诊治的17例RPF合并肾盂积水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例患者中男12例,女5例,年龄38~71岁,中位年龄56(53,65)岁,中位病程4.00(0.83,8.00)个月。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腰痛(9例)、腹痛(6例)、少尿(2例)以及下肢水肿(3例)。入组患者中,合并左侧肾盂积水8例、右侧1例、双侧8例。17例患者的血液样本检查发现,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升高13例(76.5%),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升高13例(76.5%),免疫球蛋白G亚型4(immunoglobin G4 subtype,IgG4)升高5例(29.4%);进行血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in,Ig)亚型分析的13例患者中,IgG升高4例(30.8%),IgE升高4例(30.8%),IgA升高1例(7.7%)。有12例患者接受了病理活检,病理组织中的IgG4表达量高低不一,6例表达量<10/高倍视野(high power field,HPF)或不表达(50.0%),2例为10~30/HPF(16.7%),4例>30/HPF(33.3%),3例患者可诊断为IgG4相关性RPF。17例患者中,13例在接受药物治疗前放置输尿管支架,其中4例因药物治疗时间尚短,未到评估拔管时机,仍需继续随访;余9例患者平均置管时间(6.7±3.0)个月,包括6例在随访期间因药物治疗梗阻好转拔除支架,3例患者则因梗阻难以解除,拟行药物治疗前行输尿管松解术,术后顺利拔除支架。4例患者虽然存在单侧肾盂积水,但由于病变较小,梗阻轻,未放置输尿管支架,其中2例仅进行药物治疗后输尿管梗阻便得以解除,另外2例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后失访。10例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5(3,13)个月,ESR、CRP、IgG4、IgG、IgE、IgA治疗前分别为54.0(36.3,98.5)mm/h、26.8(8.7,53.0)mg/L、1.34(0.55,3.36)g/L、16.3(13.0,21.1)g/L、40.5(31.4,203.0)IU/mL、2.51(1.82,3.25)g/L,治疗后分别下降了38.5(23.5,54.3)mm/h(P<0.01)、23.0(5.5,52.0)mg/L(P<0.05)、0.92(0.40,2.85)g/L(P<0.01)、6.5(1.7,9.1)g/L(P<0.05)、23.7(4.8,162.0)IU/mL(P<0.05)、0.77(0.32,1.26)g/L(P<0.05)。对比治疗前后影像学资料发现RPF肿物较治疗前显著缩小,以上患者在治疗后输尿管梗阻均得以解除。结论:RPF起病隐匿,早期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以激素治疗为主并根据病情选择联用免疫抑制剂,同时积极通过外科手段解除输尿管梗阻的综合治疗方案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取得确切疗效,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后纤维化 肾盂积水 糖皮质激素类 外科手术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性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CT诊断和术前评估 被引量:1
9
作者 李雨洁 付德龙 +3 位作者 张璇 郭勇 孙侠 罗成华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47-750,共4页
目的探讨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GN)CT影像特征及肿瘤包绕大血管、累及胸腔情况。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2021年10月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行CT检查和手术治疗的39例腹膜后GN,评估肿瘤大小、形态、生长方式、是否累及胸腔、数量、密... 目的探讨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GN)CT影像特征及肿瘤包绕大血管、累及胸腔情况。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2021年10月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行CT检查和手术治疗的39例腹膜后GN,评估肿瘤大小、形态、生长方式、是否累及胸腔、数量、密度、增强表现及与附近大血管的关系。结果肿瘤最大径(11.10±4.32)cm;形态不规则26例,规则13例;沿组织间隙呈铸型生长37例;经膈肌主动脉裂孔钻入胸腔6例;单发肿块21例,多发结节18例;肿瘤平扫密度较低且均匀,动脉期、静脉期肿瘤轻度强化,延迟扫描渐进性强化;肿瘤包绕大血管25例。结论复杂性腹膜后GN除平扫密度较低且均匀、沿组织间隙呈铸型生长、延迟扫描渐进性强化等CT特征外,还有肿块较大,多发,包绕大血管和钻入胸腔等特征。对肿瘤是否包绕大血管和钻入胸腔准确评估,能够为手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细胞神经瘤 腹膜后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盆腔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特征及手术疗效 被引量:1
10
作者 唐茂盛 肖萌萌 +3 位作者 陈小兵 刘世博 高海成 罗成华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5-29,共5页
目的探讨腹盆腔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022年1月35例腹盆腔SFT手术的临床资料。17例无明显症状,12例腰腹部或骶尾部疼痛,4例下肢肿痛,2例反复低血糖。肿瘤中位... 目的探讨腹盆腔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022年1月35例腹盆腔SFT手术的临床资料。17例无明显症状,12例腰腹部或骶尾部疼痛,4例下肢肿痛,2例反复低血糖。肿瘤中位最大径15 cm(3~25 cm)。初次手术22例,复发再手术13例。结果R0或R1切除32例,R2切除3例。联合脏器切除6例。7例行分块切除。中位术中出血量1200 ml(50~10000 ml)。术后并发症8例。随访3~68个月,中位数18个月。初次手术22例中4例复发,2例远处转移。结论手术完整切除是SFT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术后易复发,需长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腹膜后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瞬时受体电位通道M2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
11
作者 李向冀 肖萌萌 罗成华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62-270,共9页
瞬时受体电位通道M2(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hannel melastatin 2,TRPM2)是人体中一个重要的Ca^(2+)通透性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通常表达于正常细胞胞膜和溶酶体膜上,并在氧化应激中发挥重要的离子调节作用。但近年发现,TRPM2也... 瞬时受体电位通道M2(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hannel melastatin 2,TRPM2)是人体中一个重要的Ca^(2+)通透性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通常表达于正常细胞胞膜和溶酶体膜上,并在氧化应激中发挥重要的离子调节作用。但近年发现,TRPM2也在多种恶性肿瘤(神经母细胞瘤,舌/喉鳞状细胞癌,肺癌,乳腺癌,胃癌,胰腺癌,膀胱癌,前列腺癌和T细胞白血病)中高表达,能通过调节细胞线粒体功能和自噬促进肿瘤细胞的生物学能量而促进其生存能力,通过调节抗氧化物水平增强细胞对氧化刺激的耐受力而表现出化疗抵抗作用。同时,在肿瘤细胞膜上该通道大量激活又对化疗药物联合使用发挥协同作用。此外,TRPM2能通过激活多种不同的分子的信号通路,促进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能力。总之,根据肿瘤的不同,TRPM2对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调控机制也不同,甚至具有复杂的双重作用。所以,对TRPM2的生化及分子机制的研究必将使我们对肿瘤的发生发展的认识更加全面。本文将从TRPM2蛋白质的结构,生理功能及肿瘤机制等不同角度系统阐述TRPM2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时受体电位通道M2 恶性肿瘤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藤碱与顺铂协同诱导人纤维肉瘤HT-1080细胞凋亡 被引量:5
12
作者 陈伟达 曾嘉 +1 位作者 梅世文 苗成利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47-451,共5页
目的:探究青藤碱(sinomenine,SIN)对人纤维肉瘤HT-1080细胞顺铂敏感性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青藤碱和顺铂对HT-1080细胞的毒性作用,采用Chou-Talalay中效分析法对两药的联合效应进行评价,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 目的:探究青藤碱(sinomenine,SIN)对人纤维肉瘤HT-1080细胞顺铂敏感性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青藤碱和顺铂对HT-1080细胞的毒性作用,采用Chou-Talalay中效分析法对两药的联合效应进行评价,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铜离子转运蛋白1(copper transporter 1,CTR1)、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lutathione S-transferase-π,GST-π)、Bcl-2和Bax的蛋白水平。结果:HT-1080细胞经顺铂或青藤碱处理48 h,细胞活力均受到显著抑制(P<0.05),IC50分别为6.50μmol/L和1.06 mmol/L,当抑制率超过25%时,二者联用呈协同效应;青藤碱与顺铂均可诱导HT-1080细胞凋亡(P<0.05),两药联合可使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0.05);青藤碱可上调CTR1和Bax的蛋白水平(P<0.05),下调GST-π和Bcl-2的蛋白水平(P<0.05)。结论:青藤碱可协同增强顺铂诱导的人纤维肉瘤HT-1080细胞凋亡,这可能与青藤碱上调CTR1和Bax蛋白水平以及下调GST-π和Bcl-2蛋白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藤碱 顺铂 纤维肉瘤 协同效应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孔腹腔镜骶前囊性畸胎瘤切除1例 被引量:6
13
作者 梅世文 罗成华 +4 位作者 陈伟达 曾嘉 何远翔 苗成利 金黑鹰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79-281,共3页
本文报道2016年6月应用单孔腹腔镜技术完整切除骶前囊性畸胎瘤1例,患者为53岁男性,体检超声发现骶前肿物,在完善术前检查及完善术前讨论后,决定应用单孔腹腔镜切除骶前肿物,术中在骶尾部建立单孔腹腔镜操作平台,超声刀及无创伤抓钳配合... 本文报道2016年6月应用单孔腹腔镜技术完整切除骶前囊性畸胎瘤1例,患者为53岁男性,体检超声发现骶前肿物,在完善术前检查及完善术前讨论后,决定应用单孔腹腔镜切除骶前肿物,术中在骶尾部建立单孔腹腔镜操作平台,超声刀及无创伤抓钳配合游离骶前肿物,完整切除肿瘤。术后病理提示成熟性囊性畸胎瘤。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术后2个月随访无异常不适,二便正常,无盆腔神经损伤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孔腹腔镜 骶前肿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系膜巨大脂肪瘤合并肠系膜血管压迫1例报告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伟达 金黑鹰 +4 位作者 梅世文 曾嘉 何远翔 苗成利 罗成华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78-480,共3页
本文报道2016年6月手术切除肠系膜巨大脂肪瘤1例,39岁男性,体检发现腹腔内占位,肿瘤几乎占满腹腔。入院后完善检查,考虑腹腔内巨大脂肪瘤可能性大,不排除高分化脂肪肉瘤。术中见肿瘤来源于肠系膜,包膜完整,瘤体几乎占满整个腹腔,术中将... 本文报道2016年6月手术切除肠系膜巨大脂肪瘤1例,39岁男性,体检发现腹腔内占位,肿瘤几乎占满腹腔。入院后完善检查,考虑腹腔内巨大脂肪瘤可能性大,不排除高分化脂肪肉瘤。术中见肿瘤来源于肠系膜,包膜完整,瘤体几乎占满整个腹腔,术中将肿瘤完整切除,术后恢复良好,随访3个月无复发。肠系膜脂肪瘤是一种十分罕见的实体肿瘤,通过该病例报道使外科医生加深对这种"沉默的肿瘤"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脂肪瘤 血管压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液性卵巢癌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版) 被引量:18
15
作者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腹膜后与盆底疾病专业委员会 张师前 +10 位作者 李庆水 付凤仙 罗成华 张德普 孙阳 马瑞卿 卢一艳 王刚 孔为民 王建六 向阳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577-588,共12页
黏液性卵巢癌(mucinous ovarian cancer,MOC)是上皮性卵巢癌(epithelial ovarian carcinoma,EOC)的组织学亚型之一,占EOC 3%~5%,具有独特的临床、组织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常见于中青年女性,多认为MOC由交界性黏液性肿瘤恶变而来,典... 黏液性卵巢癌(mucinous ovarian cancer,MOC)是上皮性卵巢癌(epithelial ovarian carcinoma,EOC)的组织学亚型之一,占EOC 3%~5%,具有独特的临床、组织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常见于中青年女性,多认为MOC由交界性黏液性肿瘤恶变而来,典型表现为单侧卵巢巨大、单房或多房性囊肿,内充满黏液。早期MOC预后较好,晚期MOC对化疗不敏感,预后较差。手术是MOC主要治疗手段,早期患者施行全面分期手术,晚期患者需要接受肿瘤细胞减灭术,力争达到无残留病灶(R0)。手术方式首选开腹手术,有生育要求的Ⅰ期MOC可施行保留生育功能的分期手术。ⅠA~ⅠB期患者术后可观察,ⅠC期患者可选择化疗或观察;Ⅱ期及以上患者需辅助以铂类为基础联合化疗或参考胃肠型肿瘤化疗方案,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可提高缓解率。复发性MOC的二次减瘤术存有争议。VEGF抑制剂、EGFR单抗、抗HER2治疗是未来探索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液性卵巢癌 诊断与治疗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侵袭性血管黏液瘤4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3
16
作者 邹博远 苗成利 罗成华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3-104,共2页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腹膜后肿瘤外科于2014年12月至2017年9月共收治4例术后病理确诊为侵袭性血管黏液瘤(aggressive angiomyxoma,AAM)患者,其中男性1例,女性3例,年龄为30~49岁,平均年龄39岁,均无基础疾病,4例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见表1。4...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腹膜后肿瘤外科于2014年12月至2017年9月共收治4例术后病理确诊为侵袭性血管黏液瘤(aggressive angiomyxoma,AAM)患者,其中男性1例,女性3例,年龄为30~49岁,平均年龄39岁,均无基础疾病,4例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见表1。4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均不典型,大部分表现为下腹部不适,偶有腹痛腹胀,可伴有泌尿系症状或便秘。术前完善腹盆腔增强CT扫描,肿瘤主要部分位于盆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血管黏液瘤 手术治疗 激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盆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的CT特征 被引量:1
17
作者 孙侠 张璇 +2 位作者 罗成华 郭勇 赵殿江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4-57,59,共5页
目的分析腹盆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的增强CT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2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12例腹盆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增强CT表现,定量评估肿瘤的强化特征。结果12例病灶最大径10.1~... 目的分析腹盆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的增强CT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2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12例腹盆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增强CT表现,定量评估肿瘤的强化特征。结果12例病灶最大径10.1~31.7 cm,平均(15.7±6.7)cm。11例跨盆膈生长,病灶与邻近结构分界不清。CT平扫病灶密度明显低于肌肉,增强扫描不均匀渐进性强化,高密度区动脉期11例呈轻微或轻度强化,静脉期10例呈轻中度强化,低密度区12例两期均呈轻微或轻度强化。10例可见分层征或漩涡征。8例可见明显强化的小血管影。结论腹盆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的增强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年轻女性发现跨盆膈生长肿物,不均匀渐进性强化,多见分层征或漩涡征及明显强化的小血管影,认识以上影像学特征有助于提高诊断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液瘤 腹盆部肿瘤 会阴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病理学 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周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与脂肪肉瘤的临床病理对比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蕾 刘世博 +2 位作者 王丽华 任玉波 饶晓松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790-795,共6页
目的对比分析肾周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与脂肪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治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2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诊治的11例肾周AML及39例肾周脂肪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学形态、免疫表型及治疗随... 目的对比分析肾周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与脂肪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治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2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诊治的11例肾周AML及39例肾周脂肪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学形态、免疫表型及治疗随访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肿瘤均紧邻肾脏,影像学肾缺损征不明显,易误诊。肾周AML女性患者占比较脂肪肉瘤高(P=0.003),发病年龄较脂肪肉瘤小(P<0.001)。肾周AML绝大多数单发(90.9%,10/11)、原发(100.0%,11/11),组织形态多伴有血管玻璃样变性(63.6%,7/11),免疫组化表达Melan-A和HMB45;而脂肪肉瘤常多发(51.3%,20/39)、复发(79.5%,31/39),免疫组化Ki-67、P16、CDK4、MDM2较AML高表达(P<0.05),MDM2基因扩增。两组患者肿瘤体积最大径及坏死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膜后肾周AML与脂肪肉瘤具有相似的影像学特征,性别、年龄、肿瘤数目、原发/复发、组织形态、蛋白表达及基因扩增检测有助于鉴别诊断。脂肪肉瘤需要更广泛的切除、积极治疗并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后肿瘤 肾周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脂肪肉瘤 临床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硫仑对人脂肪肉瘤细胞系SW872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1
19
作者 韩冰 苗成利 +3 位作者 张林 高川成 肖凤君 王立生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07-214,共8页
目的观察双硫仑(DSF)对人脂肪肉瘤细胞SW872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相关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SW872细胞,设立正常细胞对照组及DSF 1,2.5,5和10μmol·L-1组,采用CCK-8法检测药物处理24 h后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光镜下观察DSF处理后S... 目的观察双硫仑(DSF)对人脂肪肉瘤细胞SW872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相关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SW872细胞,设立正常细胞对照组及DSF 1,2.5,5和10μmol·L-1组,采用CCK-8法检测药物处理24 h后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光镜下观察DSF处理后SW872细胞形态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克隆形成实验检测DSF对SW872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Western印迹法检测A20的表达;CCK-8法检测铁离子螯合剂Fer-1及炎症小体NLRP3抑制剂MCC950能否逆转DSF对SW872细胞的抑制作用;RT-PCR法检测DSF对SW872细胞中A20和醛脱氢酶(ALDH1)的mRNA水平。结果 DSF对SW872细胞增殖有显著抑制作用(P<0.01);DSF处理后使SW872细胞发生皱缩变圆且细胞间隙增大;DSF作用于SW872细胞24 h后,与正常细胞对照组相比,DSF 1μmol·L-1组细胞早期凋亡率明显增加〔(32.6±1.82)%vs(3.50±0.64)%,P<0.05〕;DSF 0.1μmol·L-1组明显抑制SW872细胞的克隆形成〔(16.7±7.02)%vs(129±5.29)%,P<0.05〕;DSF处理能够明显提高SW872细胞中炎症调节分子A20的表达;铁离子鳌合剂Fer-1不能逆转DSF导致的细胞生长抑制,而炎症小体抑制剂MCC950可以部分逆转DSF对SW87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论 DSF能抑制SW872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通过细胞炎症小体介导,细胞炎症调节分子A20参与DSF对SW872细胞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硫仑 腹膜后脂肪肉瘤 铁死亡 醛脱氢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泛侵犯盆腹腔、髂血管及下腔静脉的静脉内平滑肌瘤病1例报告
20
作者 韩肖彤 杨文兰 +5 位作者 夏伟 董喆 王静 刘蕾 罗成华 熊光武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144-1148,共5页
静脉内平滑肌瘤病(intravenous leiomyomatosis,IVL)是子宫平滑肌瘤组织向静脉内生长并形成瘤栓,或者是静脉壁自身的平滑肌组织增生后突向管腔内的肿瘤,是一种罕见的、特殊类型的平滑肌肿瘤[1]。IVL常见于育龄期及围绝经期妇女,早期生... 静脉内平滑肌瘤病(intravenous leiomyomatosis,IVL)是子宫平滑肌瘤组织向静脉内生长并形成瘤栓,或者是静脉壁自身的平滑肌组织增生后突向管腔内的肿瘤,是一种罕见的、特殊类型的平滑肌肿瘤[1]。IVL常见于育龄期及围绝经期妇女,早期生长在血管内,局限在子宫,病灶生长范围可超出子宫,延伸至髂内静脉,经盆腔内静脉延伸至下腔静脉,甚至侵入右心房、右心室而累及心脏,严重可引起肺动脉栓塞,严重威胁患者生命[2]。因病变弥漫,手术困难,且术前难以确诊,故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十分重要。2020年5月我科收治1例血管平滑肌瘤病,本文结合文献对临床特点、诊断要点、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探讨,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平滑肌瘤 下腔静脉 血管平滑肌瘤 肺动脉栓塞 平滑肌组织 静脉壁 右心房 髂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