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1例
1
作者 杨菊 刘玥 +3 位作者 曲春娜 孙健斌 李天英 石连杰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8-392,共5页
双膦酸盐(bisphosphonates,BPs)类药物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可以缓解恶性肿瘤骨转移引起的疼痛,同时可通过抑制破骨细胞功能抑制骨吸收从而增加骨密度,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及骨质疏松等以骨吸收为特点的疾病[1]。骨质... 双膦酸盐(bisphosphonates,BPs)类药物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可以缓解恶性肿瘤骨转移引起的疼痛,同时可通过抑制破骨细胞功能抑制骨吸收从而增加骨密度,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及骨质疏松等以骨吸收为特点的疾病[1]。骨质疏松在临床中被认为是以骨质丧失为主的病理过程,目前研究认为骨质疏松是由于成骨和破骨活动失衡所致[2]。2003年Marx[3]报道使用BPs后出现颌骨坏死,这一严重并发症在医学界引起了广泛重视,此后,国内外相继报道了多起BPs相关性颌骨坏死(BPs-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BRONJ)。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 骨质疏松 唑来膦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底腺肿瘤12例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刘蕾 董新茜 +3 位作者 范雪 张学东 朱晓云 任玉波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7-151,共5页
目的探讨胃底腺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分子遗传学特征、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12例胃底腺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染色,应用二代测序法及原位杂交法对分子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内镜下胃底或胃体中上部见... 目的探讨胃底腺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分子遗传学特征、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12例胃底腺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染色,应用二代测序法及原位杂交法对分子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内镜下胃底或胃体中上部见孤立性病灶,直径0.3~1.2 cm,隆起或浅表凹陷状,伴血管扩张。镜下肿瘤以主细胞为主,呈轻~中度异型,1例局限黏膜内,10例侵至黏膜下,未见坏死、脉管侵犯,周围黏膜轻~中度慢性炎症,未见肠上皮化生、萎缩,未见活动性炎。免疫表型:PepsinogenⅠ、MUC6均弥漫阳性,β-catenin膜阳性,Ki-67增殖指数为1%~20%。EBV未检出。7例GNAS和2例KRAS错义突变。随访10~42个月,患者均无复发、转移。结论胃底腺肿瘤以主细胞为主型多见,根据形态学特征、辅以免疫组化检测可确诊。胃底腺型腺癌GNAS突变较常见,异型轻微、无脉管侵犯患者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主细胞 胃底腺 临床病理 GNAS KRA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膜后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13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张笑盈 任玉波 +2 位作者 杨绍敏 苗成利 饶晓松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27-631,共5页
目的探讨腹膜后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s,MPN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H3K27me3在MPNST中的表达。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MPNS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MPNST、滑膜肉瘤、去分化脂... 目的探讨腹膜后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s,MPN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H3K27me3在MPNST中的表达。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MPNS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MPNST、滑膜肉瘤、去分化脂肪肉瘤及平滑肌肉瘤中H3K27me3的表达,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3例MPNST均为高级别,肿瘤平均直径20 cm;2年生存率约60%;5年生存率约30%;与NF-1相关型及散发型相比,放疗(radiation therapy,RT)相关型具有较差的预后(P<0.05);复发及远处转移患者具有较差的预后(P<0.05);年龄对患者生存率无明显影响(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13例MPNST中11例H3K27me3表达缺失;且H3K27me3在MPNST中的表达与在滑膜肉瘤、去分化脂肪肉瘤及平滑肌肉瘤中的表达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膜后MPNST以高级别常见,肿瘤体积相对较大,预后较差;RT相关型、复发及远处转移是影响疾病生存率的重要因素;H3K27me3缺失更常见于高级别MPNST,可能是MPNST的有效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 腹膜后肿瘤 H3K27me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化性上皮样纤维肉瘤和低度恶性纤维黏液样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彤 陆丽平 +2 位作者 王丽华 杨邵敏 任玉波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197-1201,共5页
目的探讨硬化性上皮样纤维肉瘤(sclerosing epithelioid fibrosarcoma,SEF)及其密切相关的低度恶性纤维黏液样肉瘤(low-grade fibromyxoid sarcoma,LGFM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长期预后、免疫表型和分子表型。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SEF和5例L... 目的探讨硬化性上皮样纤维肉瘤(sclerosing epithelioid fibrosarcoma,SEF)及其密切相关的低度恶性纤维黏液样肉瘤(low-grade fibromyxoid sarcoma,LGFM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长期预后、免疫表型和分子表型。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SEF和5例LGFMS的临床病理资料,行HE及免疫组化染色,分别行FISH检测或高通量测序检测其基因改变,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1例SEF肿瘤细胞呈圆形、卵圆形,细胞形态较为一致,间质可见大量深嗜伊红色的胶原纤维,部分区域细胞稀疏,肿瘤细胞呈条索状或单个夹杂在硬化性间质中,其中1例为杂合性SEF/LGFMS;5例LGFMS镜下由稀疏区和致密区构成,稀疏区间质呈黏液样,可见大量弓形血管,致密区细胞外胶原丰富,两种区域掺杂或交替分布;免疫表型:SEF和LGFMS中MUC4和vimentin均阳性;分子检测显示单纯SEF中90%(9/10)发生EWSR1基因断裂分离,10%(1/10)发生FUS基因断裂分离;1例杂合性SEF/LGFMS伴有FUS-CREB3L2基因融合;LGFMS中均检测到FUS基因断裂分离(5/5)。结论SEF和LGFMS均为低-中度恶性的纤维肉瘤,具有局部侵袭性;MUC4是其特异性标志物;SEF和LGFMS相关的基因突变常为EWSR1或FUS基因,但在发生频率上差异较大;LGFMS、杂合性SEF/LGFMS和SEF可能为一个疾病谱系,而SEF位于谱系的恶性一端,更具侵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化性上皮样纤维肉瘤 低度恶性纤维黏液样肉瘤 MUC4 EWSR1 FU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盆腹腔软组织侵袭性血管黏液瘤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刘蕾 王丽华 +2 位作者 任玉波 饶晓松 杨邵敏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98-1101,共4页
侵袭性血管黏液瘤是一种少见的间叶性肿瘤,为探讨其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治及预后,本研究收集北京大学国际医院4例盆腹腔软组织侵袭性血管黏液瘤的临床影像资料,分析其病理学形态、免疫表型及治疗随访情况,并回顾相关文献。本组4例均为女... 侵袭性血管黏液瘤是一种少见的间叶性肿瘤,为探讨其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治及预后,本研究收集北京大学国际医院4例盆腹腔软组织侵袭性血管黏液瘤的临床影像资料,分析其病理学形态、免疫表型及治疗随访情况,并回顾相关文献。本组4例均为女性,年龄27~49岁,平均年龄33岁,无诱因腹胀或无明显不适经体检发现,3例原发、1例复发。3例CT及磁共振扫描可见分层/漩涡征。肿瘤主体均位于盆腔,1例同时累及腹腔。肿瘤最大径5~22 cm,切面灰白、灰黄色,实性,质软,灶性水肿或囊性改变。显微镜下瘤细胞短梭形,异型不明显,间质富疏松水肿黏液或胶原,有丰富的薄壁及厚壁血管,部分血管壁玻璃样变性。肿瘤可浸润周围脂肪、神经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提示4例肿瘤均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结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弥漫阳性,CD34仅血管表达,S-100蛋白、CD117、Dog1均阴性。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术后随访有1例二次复发。侵袭性血管黏液瘤确诊以病理形态学为基础,辅以免疫组织化学进一步诊断及鉴别诊断;手术切除后可多次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液瘤 盆腔肿瘤 病理学 临床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周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与脂肪肉瘤的临床病理对比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刘蕾 刘世博 +2 位作者 王丽华 任玉波 饶晓松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790-795,共6页
目的对比分析肾周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与脂肪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治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2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诊治的11例肾周AML及39例肾周脂肪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学形态、免疫表型及治疗随... 目的对比分析肾周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与脂肪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治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2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诊治的11例肾周AML及39例肾周脂肪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学形态、免疫表型及治疗随访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肿瘤均紧邻肾脏,影像学肾缺损征不明显,易误诊。肾周AML女性患者占比较脂肪肉瘤高(P=0.003),发病年龄较脂肪肉瘤小(P<0.001)。肾周AML绝大多数单发(90.9%,10/11)、原发(100.0%,11/11),组织形态多伴有血管玻璃样变性(63.6%,7/11),免疫组化表达Melan-A和HMB45;而脂肪肉瘤常多发(51.3%,20/39)、复发(79.5%,31/39),免疫组化Ki-67、P16、CDK4、MDM2较AML高表达(P<0.05),MDM2基因扩增。两组患者肿瘤体积最大径及坏死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膜后肾周AML与脂肪肉瘤具有相似的影像学特征,性别、年龄、肿瘤数目、原发/复发、组织形态、蛋白表达及基因扩增检测有助于鉴别诊断。脂肪肉瘤需要更广泛的切除、积极治疗并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后肿瘤 肾周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脂肪肉瘤 临床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风险垂体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被引量:3
7
作者 张铭 钟延丰 +3 位作者 朱晓云 张恩龙 王丽华 饶晓松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777-781,共5页
目的:探讨高风险垂体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要点。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20年9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收治的24例高风险垂体腺瘤患者,进行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基因检测,同时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综合分析病理特点... 目的:探讨高风险垂体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要点。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20年9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收治的24例高风险垂体腺瘤患者,进行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基因检测,同时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综合分析病理特点与临床特征的相互关系。结果:24例高风险垂体腺瘤中男性14例,女性10例,发病年龄28~68岁,平均年龄45.4岁,临床表现为鞍区占位或激素分泌异常的症状。肿瘤最大径0.7~4.8 cm,影像学提示侵袭性腺瘤12例。根据固有激素、转录因子和低分子量角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特点,结合临床症状及血清激素水平进行诊断,其中稀疏颗粒型生长激素细胞腺瘤4例,沉默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腺瘤12例,男性泌乳激素细胞大腺瘤6例,多激素PIT-1阳性腺瘤2例。基因检测1例存在GNAS基因突变。14例获得随访资料,2例复发(其中1例因肿瘤复发死亡)。结论:高风险垂体腺瘤的诊断应该结合免疫组织化学、血清激素水平及临床症状综合分析,并且需要提示临床复发和进展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风险 垂体腺瘤 激素 转录因子 侵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形性脂肪肉瘤6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张小龙 王丽华 +2 位作者 饶晓松 李春梅 刘红刚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858-860,共3页
目的探讨多形性脂肪肉瘤(pleomorphic liposarcoma,PLP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和FISH法检测6例PLPS的临床特点、组织学形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性4例,女性2例;发病年龄27~76岁,平均58.5岁。发病部位是腹膜... 目的探讨多形性脂肪肉瘤(pleomorphic liposarcoma,PLP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和FISH法检测6例PLPS的临床特点、组织学形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性4例,女性2例;发病年龄27~76岁,平均58.5岁。发病部位是腹膜后(4例)、腋窝(1例)和大腿(1例)。PLPS由梭形细胞、圆形细胞、多形性脂肪母细胞及“筒花状”多核巨细胞组成。2例PLPS为上皮样。4例肿瘤细胞呈S-100阳性。6例肿瘤细胞MDM2基因扩增均阴性。6例PLPS均行手术切除,其中4例发生复发,1例发生2次转移。结论PLPS是脂肪肉瘤少见亚型,主要由多形性脂肪母细胞构成。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并密切随诊。肿瘤易复发、易转移且预后较差。患者年龄≥60岁、中心(非肢体)位置、肿瘤≥10 cm和核分裂象≥10/10 HPF可能是PLPS不良预后的独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形性脂肪肉瘤 多形性脂肪母细胞 病理学特征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例生物潜能未定非典型神经纤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被引量:1
9
作者 张笑盈 李春梅 +2 位作者 张铭 饶晓松 任玉波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351-355,共5页
目的:探讨生物潜能未定非典型神经纤维瘤(atypical neurofibromatous neoplasm of uncertain biologic potential,ANNUBP)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改变。方法:分析2014年12月至2020年8月收集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病理诊断为... 目的:探讨生物潜能未定非典型神经纤维瘤(atypical neurofibromatous neoplasm of uncertain biologic potential,ANNUBP)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改变。方法:分析2014年12月至2020年8月收集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病理诊断为非典型或富于细胞性神经纤维瘤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例具有ANNUBP的特征,光镜观察肿瘤细胞形态、免疫表型特征、并进行总结。结果:ANNUBP中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14~44岁(平均年龄27岁,中位年龄27岁);6例位于腹膜后,1例位于头颈部,最大径4.5~21.5 cm,平均11.0 cm,界限较清。镜下肿瘤细胞可见细胞异型性、丰富密集、失去神经纤维瘤结构和/或核分裂像增加(>1/50 HPF和<3/10 HPF);其中4例多次复发,2例进展为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MPNST),1例无瘤生存,复发率85.71%(6/7),恶变率28.57%(2/7);S-100、SOX-10、H3K27Me3在7例中均弥漫强表达,1例CD34染色显示网状结构消失,Ki-67增殖指数<2%~5%。结论:ANNUBP是具有较高复发率和恶变率的肿瘤,术后应结予相应的辅助治疗,并密切随访,同时也应避免过度治疗;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其诊断和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潜能未定非典型神经纤维瘤 复发 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膜后脂肪肉瘤相关多原发恶性肿瘤4例临床病理分析
10
作者 张小龙 王丽华 +1 位作者 饶晓松 刘红刚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466-1469,共4页
目的探讨腹膜后脂肪肉瘤相关多原发恶性肿瘤(multiple primary malignant neoplasms,MPMN)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8年11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收治的4例腹膜后脂肪肉瘤相关MPMN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临床表现、组织学形态... 目的探讨腹膜后脂肪肉瘤相关多原发恶性肿瘤(multiple primary malignant neoplasms,MPMN)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8年11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收治的4例腹膜后脂肪肉瘤相关MPMN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临床表现、组织学形态、诊断、治疗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腹膜后脂肪肉瘤相关MPMN占同期收治的腹膜后脂肪肉瘤的1.3%(4/301)。4例患者均为男性,发病年龄54~77岁,平均62岁。均为双原发恶性肿瘤,其组合方式分别为腹膜后高分化脂肪肉瘤和肾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腹膜后去分化脂肪肉瘤和肾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腹膜后高分化脂肪肉瘤和直肠中分化管状腺癌、腹膜后去分化脂肪肉瘤和乙状结肠中分化管状腺癌。首发肿瘤与次发肿瘤的平均间隔时间为5.5个月(0~12个月)。免疫表型:4例脂肪肉瘤细胞S-100、p16、CDK4和MDM2均阳性,均可见MDM2基因扩增。2例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CD10阳性;1例直肠中分化管状腺癌和1例乙状结肠中分化管状腺癌均呈CDX2、Villin阳性。肿瘤均行手术切除,2例高分化脂肪肉瘤复发,其中1例复发为去分化脂肪肉瘤。结论腹膜后脂肪肉瘤相关MPMN极其罕见,其另一肿瘤易发生于肾脏,常见的组织形态是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腹膜后脂肪肉瘤相关MPMN应与腹膜后脂肪肉瘤的复发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后脂肪肉瘤 多原发恶性肿瘤 MDM2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衣在细胞蜡块制备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春梅 陈佳雪 任玉波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65-667,共3页
细胞病理学是病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具有应用范围广、方法简便、诊断准确快速、经济实惠等优点。但细胞学涂片也有一定的局限性[1],细胞蜡块技术解决了基于细胞学标本的细胞排列结构、免疫组化、分子病理、复制若干切片等难题,显著提高... 细胞病理学是病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具有应用范围广、方法简便、诊断准确快速、经济实惠等优点。但细胞学涂片也有一定的局限性[1],细胞蜡块技术解决了基于细胞学标本的细胞排列结构、免疫组化、分子病理、复制若干切片等难题,显著提高了肿瘤的确诊率,并能进行分子诊断,成为组织病理学的重要补充。目前文献报道的细胞蜡块制作技术主要为琼脂法、蛋清法、凝血酶法、液体胶、医用明胶海绵和商品化细胞蜡块制备试剂盒[2-7]等方法,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迄今为止尚无统一的细胞蜡块制作方法。本文介绍一种简便易行且经济实用的细胞蜡块制作方法,现介绍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衣 细胞蜡块 浆膜腔积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外阴颗粒细胞瘤1例报告
12
作者 王静 刘蕾 +5 位作者 董喆 李锐锐 夏伟 韩肖彤 杨文兰 熊光武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150-1152,共3页
外阴颗粒细胞瘤(granular cell tumor,GCT)发生于外阴软组织,是一种起源于神经鞘的雪旺氏细胞的肿瘤,较为罕见。2020年3月我院诊治1例女性外阴GCT,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女,45岁,以“发现外阴肿物5年,胀痛3个月”于2020年3月就诊我院。
关键词 女性外阴 颗粒细胞瘤 神经鞘 雪旺氏细胞 外阴肿物 临床资料 GCT 软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膜后纤维化致肾盂积水的临床分析:附17例报道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世博 高辉 +7 位作者 冯元春 李静 张彤 万利 刘燕鹰 李胜光 罗成华 张学武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69-1074,共6页
目的:分析腹膜后纤维化(retroperitoneal fibrosis,RPF)的临床特点,重点探讨通过药物联合外科干预治疗RPF及其所致肾盂积水的疗效及转归。方法:对北京大学国际医院2016年5月至2019年12月诊治的17例RPF合并肾盂积水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转归... 目的:分析腹膜后纤维化(retroperitoneal fibrosis,RPF)的临床特点,重点探讨通过药物联合外科干预治疗RPF及其所致肾盂积水的疗效及转归。方法:对北京大学国际医院2016年5月至2019年12月诊治的17例RPF合并肾盂积水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例患者中男12例,女5例,年龄38~71岁,中位年龄56(53,65)岁,中位病程4.00(0.83,8.00)个月。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腰痛(9例)、腹痛(6例)、少尿(2例)以及下肢水肿(3例)。入组患者中,合并左侧肾盂积水8例、右侧1例、双侧8例。17例患者的血液样本检查发现,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升高13例(76.5%),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升高13例(76.5%),免疫球蛋白G亚型4(immunoglobin G4 subtype,IgG4)升高5例(29.4%);进行血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in,Ig)亚型分析的13例患者中,IgG升高4例(30.8%),IgE升高4例(30.8%),IgA升高1例(7.7%)。有12例患者接受了病理活检,病理组织中的IgG4表达量高低不一,6例表达量<10/高倍视野(high power field,HPF)或不表达(50.0%),2例为10~30/HPF(16.7%),4例>30/HPF(33.3%),3例患者可诊断为IgG4相关性RPF。17例患者中,13例在接受药物治疗前放置输尿管支架,其中4例因药物治疗时间尚短,未到评估拔管时机,仍需继续随访;余9例患者平均置管时间(6.7±3.0)个月,包括6例在随访期间因药物治疗梗阻好转拔除支架,3例患者则因梗阻难以解除,拟行药物治疗前行输尿管松解术,术后顺利拔除支架。4例患者虽然存在单侧肾盂积水,但由于病变较小,梗阻轻,未放置输尿管支架,其中2例仅进行药物治疗后输尿管梗阻便得以解除,另外2例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后失访。10例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5(3,13)个月,ESR、CRP、IgG4、IgG、IgE、IgA治疗前分别为54.0(36.3,98.5)mm/h、26.8(8.7,53.0)mg/L、1.34(0.55,3.36)g/L、16.3(13.0,21.1)g/L、40.5(31.4,203.0)IU/mL、2.51(1.82,3.25)g/L,治疗后分别下降了38.5(23.5,54.3)mm/h(P<0.01)、23.0(5.5,52.0)mg/L(P<0.05)、0.92(0.40,2.85)g/L(P<0.01)、6.5(1.7,9.1)g/L(P<0.05)、23.7(4.8,162.0)IU/mL(P<0.05)、0.77(0.32,1.26)g/L(P<0.05)。对比治疗前后影像学资料发现RPF肿物较治疗前显著缩小,以上患者在治疗后输尿管梗阻均得以解除。结论:RPF起病隐匿,早期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以激素治疗为主并根据病情选择联用免疫抑制剂,同时积极通过外科手段解除输尿管梗阻的综合治疗方案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取得确切疗效,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后纤维化 肾盂积水 糖皮质激素类 外科手术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3 K27M突变型弥漫中线胶质瘤1例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蕾 陈莉 +2 位作者 张立彦 王丽华 钟延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49-350,共2页
患者男性,37岁,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自觉右侧面部麻木,右侧舌头偶感麻木,饮水有呛咳,无刺痛感,无头晕头痛。既往体健,无家族病史。体检:血压160/100mmHg,浅感觉减退,神清语利,双瞳等大,对光反射灵敏,面纹对称,伸舌居中,... 患者男性,37岁,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自觉右侧面部麻木,右侧舌头偶感麻木,饮水有呛咳,无刺痛感,无头晕头痛。既往体健,无家族病史。体检:血压160/100mmHg,浅感觉减退,神清语利,双瞳等大,对光反射灵敏,面纹对称,伸舌居中,颈软、无抵抗,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病理征(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中线胶质瘤 H3 K27M突变 临床病理 病例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底腺型胃肿瘤11例分子遗传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蕾 张学东 +4 位作者 董新茜 范雪 朱晓云 张铭 任玉波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090-1094,共5页
目的探讨胃底腺型胃肿瘤的分子特征及其发生、发展的机制。方法收集11例胃底腺型胃肿瘤标本,包括1例泌酸腺腺瘤和10例胃底腺型腺癌。原位杂交检测EB病毒核酸EBER,二代测序分析GNAS、KRAS、NRAS、BRAF、PIK3CA、TP53、APC、CTNNB1、HER-2... 目的探讨胃底腺型胃肿瘤的分子特征及其发生、发展的机制。方法收集11例胃底腺型胃肿瘤标本,包括1例泌酸腺腺瘤和10例胃底腺型腺癌。原位杂交检测EB病毒核酸EBER,二代测序分析GNAS、KRAS、NRAS、BRAF、PIK3CA、TP53、APC、CTNNB1、HER-2、MLH1、MSH2、MSH6、PMS2等基因的变异信息,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1例胃底腺型腺癌中检出6例GNAS、2例KRAS及1例TP53错义突变,其中2例同时发生GNAS、KRAS错义突变;泌酸腺腺瘤未检出GNAS、KRAS突变。11例胃底腺型胃肿瘤均未检出APC、CTNNB1、NRAS、BRAF、PIK3CA、HER-2、MLH1、MSH2、MSH6、PMS2基因非同义突变,未检出EB病毒。结论胃底腺型腺癌具有分子异质性,GNAS突变较KRAS、TP53突变常见,尚未发现EB病毒相关及微卫星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胃底腺 GNAS KRAS EB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颈胃型腺癌2例报告 被引量:4
16
作者 董喆 夏伟 +5 位作者 韩肖彤 王静 杨文兰 李天英 张恩龙 熊光武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77-381,共5页
宫颈胃型腺癌是宫颈黏液腺癌的一种亚型,2014年WHO女性生殖器官肿瘤分类中将其定义为具有胃型分化的黏液腺癌,目前的研究表明其发病与HPV感染不相关,因其症状不典型,筛查及活检阳性率低,早期发现并诊断较困难。与普通型宫颈腺癌(usual t... 宫颈胃型腺癌是宫颈黏液腺癌的一种亚型,2014年WHO女性生殖器官肿瘤分类中将其定义为具有胃型分化的黏液腺癌,目前的研究表明其发病与HPV感染不相关,因其症状不典型,筛查及活检阳性率低,早期发现并诊断较困难。与普通型宫颈腺癌(usual type endocervical adenocarcinoma,UEA)相比,胃型腺癌具有较高的侵袭性,且对辅助治疗敏感性差,多数预后欠佳。随着HPV疫苗的应用普及,HPV相关性宫颈癌发病率逐年下降,因此,对于非HPV相关性宫颈癌的识别及诊治对临床工作提出新的挑战。本文对我院近期2例胃型宫颈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可行的诊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型 黏液腺癌 宫颈腺癌 HPV疫苗 诊疗方案 活检阳性率 宫颈癌发病率 侵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泛侵犯盆腹腔、髂血管及下腔静脉的静脉内平滑肌瘤病1例报告
17
作者 韩肖彤 杨文兰 +5 位作者 夏伟 董喆 王静 刘蕾 罗成华 熊光武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144-1148,共5页
静脉内平滑肌瘤病(intravenous leiomyomatosis,IVL)是子宫平滑肌瘤组织向静脉内生长并形成瘤栓,或者是静脉壁自身的平滑肌组织增生后突向管腔内的肿瘤,是一种罕见的、特殊类型的平滑肌肿瘤[1]。IVL常见于育龄期及围绝经期妇女,早期生... 静脉内平滑肌瘤病(intravenous leiomyomatosis,IVL)是子宫平滑肌瘤组织向静脉内生长并形成瘤栓,或者是静脉壁自身的平滑肌组织增生后突向管腔内的肿瘤,是一种罕见的、特殊类型的平滑肌肿瘤[1]。IVL常见于育龄期及围绝经期妇女,早期生长在血管内,局限在子宫,病灶生长范围可超出子宫,延伸至髂内静脉,经盆腔内静脉延伸至下腔静脉,甚至侵入右心房、右心室而累及心脏,严重可引起肺动脉栓塞,严重威胁患者生命[2]。因病变弥漫,手术困难,且术前难以确诊,故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十分重要。2020年5月我科收治1例血管平滑肌瘤病,本文结合文献对临床特点、诊断要点、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探讨,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平滑肌瘤 下腔静脉 血管平滑肌瘤 肺动脉栓塞 平滑肌组织 静脉壁 右心房 髂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液性与非黏液性结直肠腺癌中PD-L1、CD8的表达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贵兰 陆丽平 饶晓松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94-398,共5页
目的探讨黏液性结直肠腺癌(mucinous colorectal adenocarcinoma,MCA)与非黏液性结直肠腺癌(non-mucinous colorectal adenocarcinoma,non-MCA)中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death protein-ligand 1,PD-L1)和CD8的表达。方法收集... 目的探讨黏液性结直肠腺癌(mucinous colorectal adenocarcinoma,MCA)与非黏液性结直肠腺癌(non-mucinous colorectal adenocarcinoma,non-MCA)中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death protein-ligand 1,PD-L1)和CD8的表达。方法收集结直肠腺癌标本106例,其中non-MCA 90例,MCA 16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non-MCA和MCA的肿瘤细胞和肿瘤浸润免疫细胞中PD-L1和CD8表达,计算PD-L1和CD8的阳性率,比较non-MCA和MCA中PD-L1和CD8表达的差异。结果non-MCA组织中PD-L1表达比MCA高(P<0.001),两组肿瘤组织中PD-L1均大部分表达于肿瘤间质的免疫细胞。在non-MCA组中有23%的PD-L1和CD8同时高表达,有48%的PD-L1和CD8同时低表达,7%的PD-L1高表达和CD8低表达,22%的PD-L1低表达和CD8高表达。在MCA组中有40%的PD-L1和CD8同时低表达,60%的PD-L1低表达而CD8高表达。non-MCA与MCA组织中CD8+T细胞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结直肠腺癌中PD-L1主要表达于肿瘤间质的免疫细胞,且non-MCA较MCA高表达PD-L1;部分non-MCA中PD-L1和CD8同时高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腺癌 PD-L1 CD8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妊娠期子宫颈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1例
19
作者 刘蕾 李天英 +1 位作者 任玉波 李春梅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382-1383,共2页
患者女性,28岁,孕2产0。患者孕17周无明显诱因出现持续性阴道排液(清亮)1个月。阴道超声检查见子宫颈后唇约3.5 cm直径的息肉状突起,有严重糜烂和接触性出血。子宫颈涂片检测为HPV 16型和其他高危型阳性,HPV 18型阴性。血清肿瘤标志物... 患者女性,28岁,孕2产0。患者孕17周无明显诱因出现持续性阴道排液(清亮)1个月。阴道超声检查见子宫颈后唇约3.5 cm直径的息肉状突起,有严重糜烂和接触性出血。子宫颈涂片检测为HPV 16型和其他高危型阳性,HPV 18型阴性。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查仅CA125和AFP分别比正常最高值高2和7倍。临床诊断为Ⅰb1期子宫颈癌(FIGO分期)。引产后行3个疗程静脉化疗(泰素240 mg+伯尔定600 mg)。然而肿瘤体积未减小,遂行子宫、双侧附件及盆腔和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术后1个月CT复查发现新的淋巴结转移灶,暂行化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肿瘤 腺癌 神经内分泌癌 妊娠 病例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眶复发性去分化脂肪肉瘤1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蕾 鲁小中 +4 位作者 张彤 朱晓云 李贵兰 王丽华 饶晓松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37-638,共2页
患者男性,52岁,因右眼眼球突出半年余至我院就诊。既往4年前行同位置肿物切除,外院病理诊断为梭形细胞肿瘤,未行辅助治疗。查体:一般情况好,心肺腹未见明显异常。视力:右眼0.6,左眼1.0;眼压:右眼21 mmHg,左眼20 mmHg。右眼球向外、下方... 患者男性,52岁,因右眼眼球突出半年余至我院就诊。既往4年前行同位置肿物切除,外院病理诊断为梭形细胞肿瘤,未行辅助治疗。查体:一般情况好,心肺腹未见明显异常。视力:右眼0.6,左眼1.0;眼压:右眼21 mmHg,左眼20 mmHg。右眼球向外、下方移位隆起,鼻侧结膜下见暗红色肿物,双角膜清,前房不浅,Tyndall征阴性,虹膜纹清,瞳孔圆,对光反应存,晶体清,视网膜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眶肿瘤 去分化脂肪肉瘤 复发 病例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