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地区人群下颌第一磨牙远中根分叉形态的锥形束CT研究
1
作者 朱洁 柳丫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9-333,共5页
目的通过对锥形束CT(CBCT)图像进行回顾性研究,探究北京地区人群下颌第一磨牙独立远中舌根的发生率以及远中根分叉区的形态特征,为牙周诊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有双侧下颌第一磨牙存在的CBCT资料共401例,记录患者性别、是否存在独立远中... 目的通过对锥形束CT(CBCT)图像进行回顾性研究,探究北京地区人群下颌第一磨牙独立远中舌根的发生率以及远中根分叉区的形态特征,为牙周诊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有双侧下颌第一磨牙存在的CBCT资料共401例,记录患者性别、是否存在独立远中舌根,统计其发生率。在存在远中根分叉的下颌第一磨牙CBCT图像中,测量并记录远中根分叉的根柱长度、远中根分叉开口的位置以及远中根分叉开口的角度。结果在401例CBCT图像资料中,下颌第一磨牙独立远中舌根的发生率在个体水平为33.2%,牙水平为26.8%。不同性别发生率无差异,右侧发生率更高。远中根柱长度为4.15 mm±1.02 mm,位置均偏舌侧,远中根分叉开口的角度为65.56°±11.56°,97.2%的远中根分叉开口较颊舌侧根分叉开口更偏根方。结论北京地区人群有较高的下颌第一磨牙远中舌根的发生率。下颌第一磨牙的远中根柱较颊舌侧根柱更长,根分叉开口位置偏舌侧,分叉角度较大。了解远中根分叉的形态有利于临床医师制定完善的诊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第一磨牙 远中根分叉 锥形束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罹患重度牙周炎下颌磨牙拔牙微翻瓣牙槽嵴保存效果评价
2
作者 石宇彤 危伊萍 +2 位作者 胡文杰 徐涛 张浩筠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41,共9页
目的:通过临床及影像学评价罹患重度牙周炎下颌磨牙拔牙同期微翻瓣牙槽嵴保存的效果,探讨该术式的适应证。方法:选择2013年9月至2021年6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科因重度牙周炎拔除下颌磨牙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微创拔牙... 目的:通过临床及影像学评价罹患重度牙周炎下颌磨牙拔牙同期微翻瓣牙槽嵴保存的效果,探讨该术式的适应证。方法:选择2013年9月至2021年6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科因重度牙周炎拔除下颌磨牙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微创拔牙后进行同期微翻瓣牙槽嵴保存术(micro crestal flap-alveolar ridge preservation,MCF-ARP)或仅清创处理后自然愈合分为微翻瓣牙槽嵴保存组(MCF-ARP组)和自然愈合组。通过对拔牙前或拔牙即刻(作为基线)及种植前(拔牙愈合后)拍摄的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配准后分析骨高度、宽度和体积及其变化,并比较两组种植时同期引导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的比例。结果:共纳入87例患者96颗下颌磨牙,MCF-ARP组愈合后拔牙窝底中心处距离下颌管骨皮质最冠方的高度(中心骨高度)平均增加了(8.34±2.81)mm,自然愈合组平均增加了(3.82±3.58)m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MCF-ARP组高骨壁骨嵴顶下1 mm处的牙槽骨宽度平均增加了(3.50±4.88)mm,自然愈合组牙槽嵴宽度减少了(0.16±5.70)m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MCF-ARP组愈合后的牙槽骨中心骨高度均大于8 mm,其中97.1%的牙槽骨中心骨高度>10 mm;自然愈合组愈合后有23.1%的牙槽骨中心骨高度<8 mm,仅61.5%的牙槽骨中心骨高度>10 mm。愈合后MCF-ARP组牙槽窝总体积、颊侧体积和舌侧体积增加量及增加比例均大于自然愈合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MCF-ARP组68颗种植体有5颗(8.3%)种植同期进行GBR,自然愈合组26颗种植体有8颗(30.8%)种植同期进行GBR,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对于罹患重度牙周炎的下颌磨牙,如果拔牙前拔牙窝底中心处距下颌管骨皮质最冠方距离较小(<7 mm)时,临床医生可考虑进行拔牙同期微翻瓣牙槽嵴保存术,为未来种植治疗时提供充足的骨量,减少种植同期进行引导骨再生的比例,降低种植治疗的难度与风险,提高种植治疗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牙周炎 下颌磨牙 牙槽嵴保存 种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1例
3
作者 杨菊 刘玥 +3 位作者 曲春娜 孙健斌 李天英 石连杰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8-392,共5页
双膦酸盐(bisphosphonates,BPs)类药物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可以缓解恶性肿瘤骨转移引起的疼痛,同时可通过抑制破骨细胞功能抑制骨吸收从而增加骨密度,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及骨质疏松等以骨吸收为特点的疾病[1]。骨质... 双膦酸盐(bisphosphonates,BPs)类药物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可以缓解恶性肿瘤骨转移引起的疼痛,同时可通过抑制破骨细胞功能抑制骨吸收从而增加骨密度,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及骨质疏松等以骨吸收为特点的疾病[1]。骨质疏松在临床中被认为是以骨质丧失为主的病理过程,目前研究认为骨质疏松是由于成骨和破骨活动失衡所致[2]。2003年Marx[3]报道使用BPs后出现颌骨坏死,这一严重并发症在医学界引起了广泛重视,此后,国内外相继报道了多起BPs相关性颌骨坏死(BPs-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BRONJ)。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 骨质疏松 唑来膦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度牙周破坏对下颌第一磨牙拔牙后种植手术方式影响的回顾性研究
4
作者 朱洁 秦毅 +2 位作者 彭东 李聪 刘存瑞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56-359,共4页
目的:对下颌第一磨牙拔除后行种植修复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探索重度牙周破坏(advanced periodontal defect,APD)对拔牙后种植手术方式的影响。方法:纳入下颌第一磨牙拔除后自然愈合3~12个月行种植手术的患者176例,共179个种植位点,进... 目的:对下颌第一磨牙拔除后行种植修复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探索重度牙周破坏(advanced periodontal defect,APD)对拔牙后种植手术方式的影响。方法:纳入下颌第一磨牙拔除后自然愈合3~12个月行种植手术的患者176例,共179个种植位点,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年龄、性别、缺牙时间以及拔牙时是否有APD。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拔牙前APD是否是种植时行引导性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的风险因素。结果:对年龄、性别、缺牙时间等因素校正后,结果显示,有APD的下颌第一磨牙,种植时行GBR的风险是无APD位点的4.738倍(95%可信区间:1.650~13.609,P<0.05)。结论:APD的下颌第一磨牙拔除后,种植手术时行GBR的可能性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第一磨牙 重度牙周破坏 种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间接粘接托槽精度 被引量:8
5
作者 张达 王林川 +2 位作者 周彦恒 刘晓默 李晶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04-708,共5页
目的:基于数字化正畸诊断设计流程进行间接粘接转移托盘模型的设计和3D打印,对关键性的托槽打印精度进行检验,以期对数字化正畸的临床应用有所帮助。方法:从2014年至2015年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错牙合畸形患者中选取14例为研... 目的:基于数字化正畸诊断设计流程进行间接粘接转移托盘模型的设计和3D打印,对关键性的托槽打印精度进行检验,以期对数字化正畸的临床应用有所帮助。方法:从2014年至2015年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错牙合畸形患者中选取14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拔牙8例,不拔牙6例。所有患者牙周洁治后进行口内牙列扫描和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拍摄,所得STL数据与DICOM数据在自编软件中进行数据分割融合和配准、数字化矫治设计和计算机软件自动排牙、托槽虚拟定位、错牙合模型坐标还原,最终输出3D打印模型数据用于间接粘接转移定位托盘的制作。3D打印输出模型,经过后处理由水枪及超声震荡去除周围支撑材料,使用数字游标卡尺对所有样本牙颌模型上的左侧上下颌托槽及颊面管进行长度和宽度的测量,检验测量结果。测量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与托槽及颊面管设计尺寸进行比较。结果:在19个测量分析项目中有13个项目的测量均值与检验标准值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差异范围在0.04~0.17 mm,且除左下第二前磨牙的托槽长度外均大于检验值。结论:虽然托槽的宽度和颊面管的长度和宽度上大多稍大于检验值,但这不一定对临床上间接粘接转移托盘的制作造成影响,0.04~0.17 mm的差异是否会影响托槽实际的固位和定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托槽 正畸 间接粘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髓根尖周病根管治疗疗效预测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25
6
作者 张茗茗 郑迎东 梁宇红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3-130,共8页
目的:初步建立牙髓根尖周病根管治疗后2年临床疗效预测模型。方法:基于根管治疗后2年疗效临床回顾性研究,以因牙髓根尖周病接受根管治疗及术后2年随访的360例患牙为研究样本,随机抽取约67%为训练样本(建立模型),其余为验证样本(模型外... 目的:初步建立牙髓根尖周病根管治疗后2年临床疗效预测模型。方法:基于根管治疗后2年疗效临床回顾性研究,以因牙髓根尖周病接受根管治疗及术后2年随访的360例患牙为研究样本,随机抽取约67%为训练样本(建立模型),其余为验证样本(模型外部验证)。以影像学评价结果为疗效标准,应用Logistic回归方法以根尖周有/无病变、根尖周病变是/否缩小为因变量分别建立临床疗效预测模型。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评价模型预测能力。结果:以根尖周有/无病变为因变量建立模型一,纳入术前根尖周有无病变、根管弯曲度、根管充填长度及密度建模,模型AUC为0.802(95%CI:0.744~0.859),验证样本检验外部效度结果为0.688。以根尖周病变是否缩小为因变量建立模型二,根管充填长度和密度参与建模,模型AUC为0.734(95%CI:0.612~0.856),外部验证结果为0.681。根管重度弯曲、根管治疗质量好的牙髓炎患牙接受根管治疗术后2年,通过模型一预测,根尖周无病变概率达90%,慢性根尖周炎患牙病变愈合概率为51%。应用模型二预测,慢性根尖周炎患牙根管治疗后2年,根管充填质量好的病例出现病变缩小的概率为95%,而根管充填质量不佳者病变缩小的概率仅为39%。结论:术前根尖周状态、根管弯曲情况、根管治疗质量可用于预测根管治疗后2年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管疗法 放射摄影术 治疗结果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绝经期妇女牙周状况与骨质密度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朱洁 李建红 +2 位作者 袁婷婷 和璐 梁宇红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15-1118,共4页
目的:检查绝经期妇女的牙周状况、颏孔处皮质骨厚度以及全身骨密度的情况,探索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方法:采用报名招募的方式,选择2017年3月至11月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报名的符合条件的50~65岁绝经期妇女98名纳入研究,记录患者的... 目的:检查绝经期妇女的牙周状况、颏孔处皮质骨厚度以及全身骨密度的情况,探索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方法:采用报名招募的方式,选择2017年3月至11月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报名的符合条件的50~65岁绝经期妇女98名纳入研究,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绝经时间、绝经年龄、体重指数等。检查并记录简化口腔卫生指数、探诊深度、临床附着丧失、牙龈退缩、探诊后出血百分比等反映牙周状况的指标;拍摄曲面断层片并在曲断图像中测量下颌骨下缘颏孔处对应的皮质骨厚度。检查者和测量者均通过一致性检验。利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测量左侧髋部和腰椎的骨密度,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按照T值(测得的骨质密度与年轻白人女性的平均峰值骨量的标准差)分为骨质疏松组(T值<-2.5)和非骨质疏松组(T值≥-2.5),比较两组间的牙周指标和曲面断层片中测量的颏孔处皮质骨厚度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98名受试者中,共检查出骨质疏松者47例,所占比例为47.96%。骨质疏松组与非骨质疏松组间的年龄和绝经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骨质疏松组的年龄更大[(59.64±4.58)岁vs.(56.94±4.26)岁,P<0.05]、绝经时间更长[(10.17±5.37)年vs.(6.02±4.48)年,P<0.05];绝经年龄和体重指数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探诊后出血阳性比例分别为21.43%±17.09%(非骨质疏松组)和29.43%±21.12%(骨质疏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而简化口腔卫生指数、探诊深度、临床附着丧失、牙龈退缩等牙周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颏孔处的皮质骨厚度随着全身骨质密度减低而减少,均值分别为(4.25±0.77)mm(非骨质疏松组)和(3.61±1.04)mm(骨质疏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绝经期妇女的牙周状况与全身骨质密度间无相关性,但曲面断层片中测得的颏孔处的皮质骨厚度与全身骨密度相关,这提示可利用颌面部影像显示的颌骨皮质骨厚度来推断全身骨密度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经期妇女 骨质疏松 牙周炎 皮质骨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锥形束CT对下颌磨牙根分叉病变区骨嵴形态的观察 被引量:7
8
作者 朱洁 欧阳翔英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7-70,共4页
目的:利用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观察下颌磨牙Ⅱ度和Ⅲ度根分叉病变区(furcation involvement,FI)近远中向的骨嵴形态和骨袋分布情况,并提出对骨嵴形态的分类方法。方法:在既存的CBCT资料中,选取... 目的:利用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观察下颌磨牙Ⅱ度和Ⅲ度根分叉病变区(furcation involvement,FI)近远中向的骨嵴形态和骨袋分布情况,并提出对骨嵴形态的分类方法。方法:在既存的CBCT资料中,选取存在根分叉区水平向骨缺损的下颌磨牙进行观察,共纳入81颗下颌磨牙,共计117处Ⅱ度或Ⅲ度根分叉病变。依据邻面牙槽嵴顶连线与根分叉顶下方的牙槽嵴的位置关系,将根分叉区近、远中向的骨嵴形态分为凹陷型、水平型和凸出型,其中凹陷型又按照邻面牙槽嵴顶的连线与根分叉顶的位置关系,分为亚型1(牙槽嵴顶连线位于根分叉顶冠方或同一水平)与亚型2(牙槽嵴顶连线位于根分叉顶的根方),统计各类型出现的比例,在CBCT的矢状面图像中观察骨袋的分布情况。结果:在117处Ⅱ度和Ⅲ度FI中,水平型骨嵴形态出现的比例最高(64.10%),凸出型出现的比例最低(6.84%),凹陷型亚型1和亚型2出现的比例分别为13.68%和15.38%。有利于成骨的凹陷型亚型1的骨嵴形态,在Ⅱ度FI中出现的比例为8.96%,在Ⅲ度FI中为20.00%;117处病损中,有31处合并骨下袋,其中29处骨下袋位于牙齿邻面,其余2处位于根分叉区,骨下袋出现的频率在凹陷型亚型1中最高。结论:利用CBCT观察下颌磨牙根分叉区近、远中向的骨嵴形态并进行分类,有利于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也可用于分析骨嵴形态与再生性治疗成骨效果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分叉部缺损 下颌磨牙 骨嵴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诊断牙根裂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陈晨 章文欣 +2 位作者 戚苈源 高学军 梁宇红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47-552,共6页
目的:以组织学切盘检查作为金标准,评价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诊断根管预备后牙根裂的准确性。方法:收集20颗完整的离体下颌切牙,使用自凝树脂和藻酸盐印模材料进行包埋,暴露根尖区3 mm,使用旋转镍钛... 目的:以组织学切盘检查作为金标准,评价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诊断根管预备后牙根裂的准确性。方法:收集20颗完整的离体下颌切牙,使用自凝树脂和藻酸盐印模材料进行包埋,暴露根尖区3 mm,使用旋转镍钛器械预备根管至#30/0.09,每次更换器械,使用1%(质量分数)的次氯酸钠溶液冲洗根管。应用扫频OCT(swept source OCT,SS-OCT)系统及驱动装置,对牙根根尖部进行360°均匀环扫,对距根尖孔1、2和3 mm处的牙根横断面进行图像重建,由两名观察者诊断扫描图像中的牙根裂。OCT扫描后,对牙根进行组织学观察,在距根尖孔1、2和3 mm处制作横切盘,利用立体显微镜观察并记录牙根不同横截面根裂的发生情况,并作为金标准评价OCT诊断根管预备后牙根裂的准确性。结果:20个离体下颌切牙样本进行根管预备后,组织学检查60个(20牙×3截面/牙)根尖区牙根截面上,有9颗牙共13个截面存在牙根裂;应用OCT扫描成像,正确诊断了其中12个截面牙根裂,即OCT扫描阳性预测值为1.000;对于组织学切盘检查未发现根裂的47个牙根截面,OCT无误诊发生,OCT发现根裂的阴性预测值为0.979。OCT诊断牙根裂的准确性为0.983,灵敏度为0.923,特异度为1.000。结论:OCT系统可以准确诊断根管预备后根尖部管壁牙根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根管预备 牙根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尖切除手术导板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及三维打印 被引量:9
10
作者 彭俐 王祖华 +3 位作者 孙玉春 渠薇 韩扬 梁宇红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05-910,共6页
目的:基于多源数据融合、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CAD)和熔融沉积工艺制造(fused deposition modeling,FDM)技术,建立一种根尖切除手术导板的设计制作方法,通过离体模型实验初步评价导板的可行性。方法:将一颗已完善根管... 目的:基于多源数据融合、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CAD)和熔融沉积工艺制造(fused deposition modeling,FDM)技术,建立一种根尖切除手术导板的设计制作方法,通过离体模型实验初步评价导板的可行性。方法:将一颗已完善根管治疗的离体上前牙经光学扫描后,灌入根尖切除手术石膏模型,进行该石膏模型的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扫描和光学扫描,将各种数据导入Geomagic Studio 2012软件中,利用多源数据融合技术虚拟还原离体牙、牙列、牙槽骨和牙龈的三维位置关系,完成根尖切除手术导板三维设计。运用FDM技术,三维打印聚乳酸(polylactic acid,PLA)材质的根尖切除手术导板。在手术导板引导下于石膏模型上行根尖切除,术后抠除离体上前牙,进行光学扫描。通过测量距离、测量夹角功能来计算根尖切除长度和角度,并与预设切除长度和角度进行对比。结果:沿预设的牙长轴方向,根尖切除长度为2.88 mm,与预设切除的3 mm相差0.12 mm,根尖切除平面与牙长轴夹角为77.9°,与预设切除的90°相差12.1°。结论:结合多源数据融合、CAD及FDM技术,成功建立了一种根尖切除手术导板的数字化设计和制作方法,设计路线和制作方法可行,为国产根尖切除手术导板数字化设计专用软件的开发提供了技术和方法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尖切除术 多源数据融合 计算机辅助设计 打印 三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r,Cr:YSGG激光对牙周炎患牙及健康牙根面的影响 被引量:9
11
作者 曲春娜 康军 栾庆先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1-75,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RFPT5-14工作尖的Er,Cr:YSGG激光照射对牙周炎患牙及健康牙根面微观结构改变以及粗糙度的影响。方法:选取8颗因牙周炎拔除的患牙,用超声刮治器去除根面牙石,另选取8颗因正畸减数或阻生智齿拔除的健康牙,将每颗牙根面分... 目的:探讨应用RFPT5-14工作尖的Er,Cr:YSGG激光照射对牙周炎患牙及健康牙根面微观结构改变以及粗糙度的影响。方法:选取8颗因牙周炎拔除的患牙,用超声刮治器去除根面牙石,另选取8颗因正畸减数或阻生智齿拔除的健康牙,将每颗牙根面分为4个区域,对应为1~4组,分别进行如下4种处理:(1)不处理;(2)Gracey刮治器进行根面平整30 s;(3)低功率激光照射30 s;(4)高功率激光照射30 s。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表面微观结构,通过三维光学轮廓仪测量表面粗糙度Ra值。结果:手工根面平整组的表面可见玷污层覆盖;激光照射组表面较清洁,可见消融样改变;高功率激光组可见局部有牙本质小管暴露。牙周炎患牙第1组的Ra值为(237.4±20.0)nm,第2~4组的Ra值分别为(135.7±11.9)nm(P=0.01)、(463.6±49.3)nm(P〈0.001)和(486.0±59.0)nm(P〈0.001)。健康牙第1组的Ra值为(191.4±44.5)nm,第2~4组的Ra值分别为(131.6±21.5)nm(P=0.482)、(463.7±34.6)nm(P〈0.001)和(470.3±121.3)nm(P〈0.001)。结论:应用RFPT5-14工作尖的Er,Cr:YSGG激光照射可造成牙周炎表面的病变牙骨质及健康牙表面的健康牙骨质微观结构的改变,可以有效减少根面玷污层,并可见有消融样改变。Er,Cr:YSGG激光照射可以增加根面粗糙度,还需进一步实验来评价激光照射后根面的生物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 Cr:YSGG激光 牙周炎 牙骨质 粗糙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锥形束CT测量健康上前牙唇侧骨板形态及牙长轴倾角的变化 被引量:7
12
作者 韩扬 李晓光 +5 位作者 朱洁 李菁雯 胡苏宁 李聪 赵晶 梁宇红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12-416,共5页
目的采用锥形束CT(CBCT)图像数字化测量的方法,测量健康上前牙唇侧骨板厚度、釉牙骨质界(CEJ到骨嵴顶距离及牙长轴倾角,并探讨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分析由Newtom VGI■CBCT机拍摄获得的345例CBCT影像,使用NNT软件分别在上颌中切牙、侧... 目的采用锥形束CT(CBCT)图像数字化测量的方法,测量健康上前牙唇侧骨板厚度、釉牙骨质界(CEJ到骨嵴顶距离及牙长轴倾角,并探讨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分析由Newtom VGI■CBCT机拍摄获得的345例CBCT影像,使用NNT软件分别在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的正中矢状平面上测量CEJ下4 mm、根中点和根尖水平的唇侧骨板厚度,CEJ距骨嵴顶距离和牙长轴倾角,记录各牙位CEJ下4 mm水平唇侧骨板厚度≥1 mm的例数。结果1)中切牙的牙长轴倾角,CEJ距骨嵴顶距离,CEJ下4 mm、根中点和根尖水平的骨板厚度均值分别为15.2°±6.2°、(1.5±1.0)mm、(0.8±0.4)mm、(0.6±0.4)mm和(1.3±0.7)mm;侧切牙和尖牙的上述5项测量值分别为16.2°±8.8°、(1.6±1.0)mm、(0.7±0.5)mm、(0.4±0.6)mm和(1.1±0.7)mm;19.0°±6.2°、(1.8±1.0)mm、(0.9±0.6)mm、(0.4±0.6)mm和(1.2±0.7)mm。2)345例患者中,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CEJ下4 mm水平骨板厚度≥1 mm者分别占28.3%、25.8%和42.7%。3)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CEJ到骨嵴顶距离与年龄高度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2、0.50、0.62(P<0.01)。结论健康上前牙唇侧骨板厚度较薄,CEJ到骨嵴顶距离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牙长轴较牙槽突长轴舌倾,充分考虑这些特点有利于提高相关口腔治疗方案的安全性和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唇侧骨板 牙长轴 锥形束CT 数字化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扫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根管内窥影像系统的建立及其在根裂诊断的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戚苈源 陈晨 +2 位作者 姜岚 李嘉男 梁宇红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53-757,共5页
目的:建立扫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wept source-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SS-OCT)根管内窥影像系统,并评价该系统应用于诊断模拟根管内壁裂的准确性。方法:自主研发基于压电调谐滤波器并应用傅里叶(Fourier)域锁模技术构建的40 kH... 目的:建立扫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wept source-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SS-OCT)根管内窥影像系统,并评价该系统应用于诊断模拟根管内壁裂的准确性。方法:自主研发基于压电调谐滤波器并应用傅里叶(Fourier)域锁模技术构建的40 kHz超高速扫频激光光源系统(专利号200620135940.2),利用超微型梯度折射率透镜(专利号201320241218.7)制作极细根管内窥探头(直径0.86 mm),实现实时成像传输。构建的SS-OCT根管内窥影像系统扫频光源中心波长为1 310 nm,带宽为100 nm;扫描图像的横向和纵向分辨率分别为25 μm和15 μm。利用人离体下颌前磨牙牙根制作人工模拟根裂(内壁裂),并制备高度1 mm的牙根横断面切盘。立体显微镜下观察发现,41个待测样本中有27个根管内壁裂样本(宽度在52~284 μm),另14个样本无根裂。应用上述构建的SS-OCT根管内窥影像系统扫描待测样本,重建图像的层厚为30 μm,层间距为30 μm。对1名口腔放射科医师和1名牙体牙髓科医师进行培训,判读SS-OCT扫描重建图像,判读根管内壁裂的有无及具体位置,评价两名观察者的自身一致性和观察者之间的一致性。以立体显微镜(组织学)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价应用SS-OCT根管内窥影像系统诊断模拟根管内壁裂的准确性。结果:两位观察者自身一致性的Kappa值分别为1.000和0.709,观察者之间的Kappa值为0.792。应用SS-OCT根管内窥影像系统扫描后27个根裂样本均被正确诊断,灵敏度为1.000,14个无根裂的样本有12个被正确判读,特异度为0.857, 2个无根裂样本被判读为有根裂,为假阳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931、1.000,准确性为0.951。结论:扫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根管内窥影像系统应用于观察根管内壁裂有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根管内窥 人工模拟根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音法在总义齿颌位关系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希茜 刘建彰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5-107,共3页
发音是口颌系统参与的脱离牙接触的肌肉神经运动,可通过发音时下颌的生理位置确定颌位关系。语音法相对稳定且较易操作,现阶段多应用于垂直关系的确定,在水平颌位关系上的应用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本文对语音法的原理及其在水平关系... 发音是口颌系统参与的脱离牙接触的肌肉神经运动,可通过发音时下颌的生理位置确定颌位关系。语音法相对稳定且较易操作,现阶段多应用于垂直关系的确定,在水平颌位关系上的应用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本文对语音法的原理及其在水平关系和垂直关系确定应用上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音法 总义齿 神经肌肉学说 水平关系 垂直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龄性因素对固定矫正患者初粘后疼痛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顾铭 徐辉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50-352,共3页
目的:初步探查年龄因素对于正畸患者初戴托槽后疼痛水平的影响,为正畸疼痛个性化防治提供临床证据。方法:共纳入青少年(11~14岁)、成年(18~25岁)唇侧固定矫治患者各18例,选取初次粘接托槽后7个不同时间点(加力即刻、4 h、12 h、1 d、2 d... 目的:初步探查年龄因素对于正畸患者初戴托槽后疼痛水平的影响,为正畸疼痛个性化防治提供临床证据。方法:共纳入青少年(11~14岁)、成年(18~25岁)唇侧固定矫治患者各18例,选取初次粘接托槽后7个不同时间点(加力即刻、4 h、12 h、1 d、2 d、3 d、7 d)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 VAS)评估年龄因素对正畸疼痛水平的影响。结果:对初次加力后VAS基于广义估计方程进行统计分析,加力时间主效应显著(F=94.294,P<0.01),年龄和加力时间交互效应显著(F=54.114,P<0.01),初次加力后4 h、2 d、3 d增龄性效应显著(4 h时P<0.01;2 d时P<0.05;3 d时P<0.01)。结论:戴固定矫治器的青少年患者对机械力反应迅速而敏感,成年组患者对机械力施加后的炎性疼痛反应迟缓但更为持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疼痛 视觉模拟评分 增龄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溶剂对牙本质表面残留根管封闭剂的清除效果
16
作者 臧海玲 王月 梁宇红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3-68,共6页
目的:研究根管治疗过程中残留在牙本质表面的环氧树脂类根管封闭剂对牙本质-复合树脂粘接强度的影响,对比不同有机溶剂对其清除的效果。方法:选取新鲜无龋人第三磨牙离体牙25颗,切除冠部釉质,制备牙本质平面试件。试件随机分为5组,每组... 目的:研究根管治疗过程中残留在牙本质表面的环氧树脂类根管封闭剂对牙本质-复合树脂粘接强度的影响,对比不同有机溶剂对其清除的效果。方法:选取新鲜无龋人第三磨牙离体牙25颗,切除冠部釉质,制备牙本质平面试件。试件随机分为5组,每组5颗离体牙。阴性对照组牙本质表面不做处理,不涂根管封闭剂,其他4个实验组试件牙本质表面涂布环氧树脂根管封闭剂AH-Plus 5 min后,采用不同的清除措施:阳性对照组使用干棉球擦拭;乙酸戊酯、丙酮及乙醇有机溶剂实验组,分别用蘸有99%(体积分数)乙酸戊酯、99.5%(体积分数)丙酮及95%(体积分数)乙醇的棉球擦拭牙本质表面,直至体视显微镜(×10)下观察无残留AH-Plus,去离子水冲洗3 s。制备1.0 mm×1.0 mm条状粘接树脂试样(n=45)用于测定微拉伸强度,体视镜下观察断裂类型。制备1.0 mm厚片状试样(n=4)用于扫描电镜下观察粘接界面。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实验组的微拉伸粘接强度,应用卡方检验比较不同组之间断裂类型的差异。结果:五组间粘接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棉球组[(38.69±8.60)MPa]、乙醇组[(37.14±12.01)MPa]与阴性对照组[(43.86±7.99)MPa]相比,粘接强度明显降低(P<0.05)。干棉球组与乙醇组粘接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6)。丙酮组、乙酸戊酯组、阴性对照组三者粘接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丙酮、乙酸戊酯清洁牙本质表面后粘接强度分别达到(45.94±10.37)MPa、(43.99±7.01)MPa。乙醇组粘接强度明显低于丙酮组和乙酸戊酯组(P<0.05)。扫描电镜下观察可见:干棉球组及乙醇组树脂突短小而稀疏,且在乙醇组的粘接界面可以看到残留的根管封闭剂;阴性对照组、乙酸戊酯组及丙酮组树脂突均匀致密。不同组之间断裂类型分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86)。结论:环氧树脂类根管封闭剂残留使牙本质树脂粘接强度下降。丙酮与乙酸戊酯对牙本质表面残留的AH-Plus的清除效果较好,优于乙醇及干棉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本质 根管充填材料 拉伸强度 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近场微波系统检测不同方法干燥根管的效果
17
作者 王佳莎 王培育 梁宇红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24-1129,共6页
目的:建立近场微波检测系统,并评价其测量含水量的准确性,观察不同方法干燥根管的效果。方法:构建近场微波反射检测系统,检测Eppendorf管中、离体牙根管内已知定量的蒸馏水并记录微波反射系数,评价近场微波系统测量含水量的准确性。将1... 目的:建立近场微波检测系统,并评价其测量含水量的准确性,观察不同方法干燥根管的效果。方法:构建近场微波反射检测系统,检测Eppendorf管中、离体牙根管内已知定量的蒸馏水并记录微波反射系数,评价近场微波系统测量含水量的准确性。将12颗牙根发育完全、根管弯曲度小于10°的单根管下颌前磨牙截冠后保留14 mm牙根,机械预备至F3后烘干,向根管内注入10μL蒸馏水,按照不同干燥方法分为4组(n=12),采用近场微波系统检测烘干后和干燥完成后含水量的变化,评价其干燥效果:(1)阴性对照组,根管内注入10μL蒸馏水,不采用任何干燥方法;(2)纸尖干燥实验组,用4根#60纸尖依次插入根管中上1/3至有阻力,再用#40纸尖插入根管内至工作长度,重复至立体显微镜下纸尖尖端无水痕视为干燥完成;(3)95%(体积分数)乙醇干燥实验组,使用纸尖干燥根管(干燥方法同纸尖实验组)后,向根管内注入10μL 95%乙醇,静置10 s后,再用纸尖干燥;(4)70%(体积分数)异丙醇干燥实验组,使用纸尖干燥根管(干燥方法同纸尖实验组)后,向根管内注入10μL 70%异丙醇,静置10 s后,再用纸尖干燥。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比较近场微波法和物理测量法检测含水量的相关性,计算Pearson相关系数。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不同方法干燥根管的差异,并进行两两比较。结果:Eppendorf管及离体根管内含水量的近场微波反射系数和含水量的物理测量值呈线性关系,R 2分别为0.991和0.970。不同干燥方法的实验组之间的微波反射系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纸尖干燥后根管内残余的含水量最多,微波反射系数最大,为0.023。70%异丙醇进行根管干燥,残余的含水量最少,微波反射系数为0.006,干燥效果最佳。结论:近场微波系统可以用来检测根管内含水量的变化,70%异丙醇干燥根管的效果优于95%乙醇和纸尖干燥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管充填 近场微波 双尖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