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s,DRG)相关指标在护理工作量测算中的应用价值,以期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护理工作量评价模型。方法 :以北京市某三级医院31个科室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2023年全年各科室11项护理工作...目的 :探讨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s,DRG)相关指标在护理工作量测算中的应用价值,以期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护理工作量评价模型。方法 :以北京市某三级医院31个科室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2023年全年各科室11项护理工作量评价指标的数据,使用熵权法为各指标赋权重,利用秩和比法构建DRG和非DRG工作量评价模型,比较常规测算、DRG模型及非DRG模型3种护理工作量评价方式的优劣。结果:DRG模型和非DRG模型中护士人数、出院人次、床位周转次3个指标权重相同,权重最高的指标均为转入/转出人次,危重人日数次之。相对权重、病例组合指数、护理消耗指数分别处于第8、第5、第10顺位,病例组合指数为模型中不可忽略的重要指标。DRG模型和非DRG模型科室分档结果显示,优档有5个科室(占16%),良档有22个科室(占71%),一般档有4个科室(占13%),分档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DRG相关指标构建的护理工作量评价模型可更好地体现不同科室间的差异,对护理工作量测算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可为护理管理决策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展开更多
双膦酸盐(bisphosphonates,BPs)类药物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可以缓解恶性肿瘤骨转移引起的疼痛,同时可通过抑制破骨细胞功能抑制骨吸收从而增加骨密度,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及骨质疏松等以骨吸收为特点的疾病[1]。骨质...双膦酸盐(bisphosphonates,BPs)类药物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可以缓解恶性肿瘤骨转移引起的疼痛,同时可通过抑制破骨细胞功能抑制骨吸收从而增加骨密度,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及骨质疏松等以骨吸收为特点的疾病[1]。骨质疏松在临床中被认为是以骨质丧失为主的病理过程,目前研究认为骨质疏松是由于成骨和破骨活动失衡所致[2]。2003年Marx[3]报道使用BPs后出现颌骨坏死,这一严重并发症在医学界引起了广泛重视,此后,国内外相继报道了多起BPs相关性颌骨坏死(BPs-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BRONJ)。展开更多
目的研究外耳道袖套皮瓣-舌状筋膜瓣技术修复鼓膜大穿孔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6月至2024年6月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施行的袖套-舌形瓣鼓室成形手术患者73例,穿孔面积占鼓膜截面积50%~75%的大穿孔66例,穿孔面积大于鼓膜截面积75...目的研究外耳道袖套皮瓣-舌状筋膜瓣技术修复鼓膜大穿孔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6月至2024年6月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施行的袖套-舌形瓣鼓室成形手术患者73例,穿孔面积占鼓膜截面积50%~75%的大穿孔66例,穿孔面积大于鼓膜截面积75%的特大穿孔7例,观察患者的鼓膜愈合情况与手术前-后听力学指标。结果应用该技术重建鼓膜的愈合率达94.52%(69/73例),术后纯音测听(pure tone audiometry,PTA)较前提高,PTA提升中位数8.75(1.25,16.25)dB;术后气骨导差(air-bone gap,ABG)较术前缩小,ABG缩小中位数7.5(0.63,13.75)dB。鼓膜大穿孔和特大穿孔的愈合率无显著性差异(P=0.338)。结论外耳道袖套皮瓣-舌形筋膜瓣技术兼顾了局部血运、耳道成形、鼓膜形态以及与耳道的解剖关系,显现出良好的鼓膜愈合率和听力学改善,为临床复杂鼓膜的重建提供了一种新选择。展开更多
文摘双膦酸盐(bisphosphonates,BPs)类药物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可以缓解恶性肿瘤骨转移引起的疼痛,同时可通过抑制破骨细胞功能抑制骨吸收从而增加骨密度,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及骨质疏松等以骨吸收为特点的疾病[1]。骨质疏松在临床中被认为是以骨质丧失为主的病理过程,目前研究认为骨质疏松是由于成骨和破骨活动失衡所致[2]。2003年Marx[3]报道使用BPs后出现颌骨坏死,这一严重并发症在医学界引起了广泛重视,此后,国内外相继报道了多起BPs相关性颌骨坏死(BPs-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BRONJ)。
文摘目的研究外耳道袖套皮瓣-舌状筋膜瓣技术修复鼓膜大穿孔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6月至2024年6月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施行的袖套-舌形瓣鼓室成形手术患者73例,穿孔面积占鼓膜截面积50%~75%的大穿孔66例,穿孔面积大于鼓膜截面积75%的特大穿孔7例,观察患者的鼓膜愈合情况与手术前-后听力学指标。结果应用该技术重建鼓膜的愈合率达94.52%(69/73例),术后纯音测听(pure tone audiometry,PTA)较前提高,PTA提升中位数8.75(1.25,16.25)dB;术后气骨导差(air-bone gap,ABG)较术前缩小,ABG缩小中位数7.5(0.63,13.75)dB。鼓膜大穿孔和特大穿孔的愈合率无显著性差异(P=0.338)。结论外耳道袖套皮瓣-舌形筋膜瓣技术兼顾了局部血运、耳道成形、鼓膜形态以及与耳道的解剖关系,显现出良好的鼓膜愈合率和听力学改善,为临床复杂鼓膜的重建提供了一种新选择。
文摘目的:对下颌第一磨牙拔除后行种植修复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探索重度牙周破坏(advanced periodontal defect,APD)对拔牙后种植手术方式的影响。方法:纳入下颌第一磨牙拔除后自然愈合3~12个月行种植手术的患者176例,共179个种植位点,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年龄、性别、缺牙时间以及拔牙时是否有APD。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拔牙前APD是否是种植时行引导性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的风险因素。结果:对年龄、性别、缺牙时间等因素校正后,结果显示,有APD的下颌第一磨牙,种植时行GBR的风险是无APD位点的4.738倍(95%可信区间:1.650~13.609,P<0.05)。结论:APD的下颌第一磨牙拔除后,种植手术时行GBR的可能性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