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俄罗斯哲学研究的两个维度 被引量:1
1
作者 徐凤林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6-33,共8页
关于俄罗斯哲学的研究,无论在俄罗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早已有哲学家、哲学史家和学者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思想和学术资料:既有对某些哲学家思想主题的个别研究,也不乏各种版本的俄国哲学史系统著作。然而,什么是俄罗斯哲学?有没... 关于俄罗斯哲学的研究,无论在俄罗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早已有哲学家、哲学史家和学者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思想和学术资料:既有对某些哲学家思想主题的个别研究,也不乏各种版本的俄国哲学史系统著作。然而,什么是俄罗斯哲学?有没有独创性的俄罗斯哲学?是"俄罗斯哲学"还是"哲学在俄罗斯"?这些问题却仍然是颇有争议性的问题。本文试图从研究方法论的角度对此略做探讨,并试图区分对俄罗斯哲学进行研究的两个维度——文化学维度和一般哲学维度,指出这两个研究维度以两种不同的哲学观为根据,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研究宗旨、研究方法和研究问题,从而展现了俄罗斯哲学的两种不同思想形态和精神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 哲学 文化学 一般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督教二重世界观的哲学理解
2
作者 徐凤林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2-30,共9页
本文在把基督教的社会历史方面和精神文化方面加以区分的前提下,评述了俄国哲学家从哲学人学观点对基督教关于“两个世界”、“灵”与“肉”、“福音”、“天国”、光与黑暗、救世与救灵等基本观念所作的重新理解,和对圣经文本某些重要... 本文在把基督教的社会历史方面和精神文化方面加以区分的前提下,评述了俄国哲学家从哲学人学观点对基督教关于“两个世界”、“灵”与“肉”、“福音”、“天国”、光与黑暗、救世与救灵等基本观念所作的重新理解,和对圣经文本某些重要概念的重新解读。通过与哲学观念和古代宗教观念的比较,分析了基督教的二重世界观特点,并指出了这种哲学人学解释在当代世界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教 世界观 学理 精神文化 社会历史 宗教观念 哲学观念 当代世界 哲学家 “灵” 入学 福音 天国 救世 圣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活事业”的历史哲学
3
作者 徐凤林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13,共9页
费奥多罗夫认为哲学不仅仅是反思,而更应当是追求理想之物的"方案"和"事业"。破坏人类幸福理想的最大之恶是死亡。在死亡仍是必然事实的情况下,人类负有使祖先复活的道德责任。因此,在费奥多罗夫看来,历史学不是一... 费奥多罗夫认为哲学不仅仅是反思,而更应当是追求理想之物的"方案"和"事业"。破坏人类幸福理想的最大之恶是死亡。在死亡仍是必然事实的情况下,人类负有使祖先复活的道德责任。因此,在费奥多罗夫看来,历史学不是一种抽象理论或书斋学问,而是人人都应参与的复活祖先的"共同事业"。在此,博物馆也具有了特殊的含义,它不仅具有艺术价值和纪念意义,而且是实现普遍复活之伟大事业所必需的现实手段。这一学说不是毫无价值的乌托邦,而是具有理想性思维的哲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业 内在复活 博物馆 理想性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俄罗斯民族主义的哲学根据及其批判
4
作者 徐凤林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1-127,共7页
俄罗斯民族主义思想具有深厚的精神基础,即东正教思想根源、文化学思想根源和哲学思想根源。哲学思想根源的表现之一是俄国哲学家在20世纪初的思想争论中为民族性和民族情感进行了哲学辩护和理论证明,即“民族性是本体实在”“民族情感... 俄罗斯民族主义思想具有深厚的精神基础,即东正教思想根源、文化学思想根源和哲学思想根源。哲学思想根源的表现之一是俄国哲学家在20世纪初的思想争论中为民族性和民族情感进行了哲学辩护和理论证明,即“民族性是本体实在”“民族情感是政治的爱欲”“历史生活独立于道德判断”“祖国是审美范畴”。另一方面,极端民族主义和狭隘的民族情感也受到一些俄国哲学家的批评,他们认为俄罗斯民族主义在承认俄罗斯民族性的宗教基础的同时,夸大了自己的民族性,成为狭隘的民族分立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对祖国的爱不应当表现为对自己民族缺陷的称赞,而应当表现为揭露这些缺陷,积极地唤醒民族良知,反对一切有损于民族精神面貌的东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 民族主义 民族情感 爱国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政治哲学的几个侧面
5
作者 张学智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0-148,共9页
中国政治哲学的特点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具体措施讨论、规定得比较充分,而关于国家的政体形式讨论得较少;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实行得时间长,个人在中国政治中从未走向前台,政治是利益集团间的制衡器,平衡了集团的利益,也就间接地施益于个人,... 中国政治哲学的特点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具体措施讨论、规定得比较充分,而关于国家的政体形式讨论得较少;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实行得时间长,个人在中国政治中从未走向前台,政治是利益集团间的制衡器,平衡了集团的利益,也就间接地施益于个人,缺少由上下力量博弈而出现的契约意识,重视德治,重视礼乐,民本思想源远流长。由这些特点派生出禅让与革命、逆取与顺守、贤良辅政、一治一乱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道 政道 集权 治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性自由与神性自由——论舍斯托夫的自由思想 被引量:3
6
作者 徐凤林 《浙江学刊》 CSSCI 2004年第2期5-12,共8页
通常所说的人的自由是人在客观现实中进行选择的自由 ,这种观念得到理性主义哲学家的论证。然而宗教哲学家却在这种自由观中看到了人对世界之恶的无能为力 ,亦即人的不自由。舍斯托夫从人内心深处的自由愿望出发 ,并依据人的神性理念和... 通常所说的人的自由是人在客观现实中进行选择的自由 ,这种观念得到理性主义哲学家的论证。然而宗教哲学家却在这种自由观中看到了人对世界之恶的无能为力 ,亦即人的不自由。舍斯托夫从人内心深处的自由愿望出发 ,并依据人的神性理念和使命的基督教思想 ,批判理性自由观 ,指出人所应有的自由不是在善恶之间进行选择的自由 ,而是使世界脱离恶的自由。本文在俄罗斯和西方哲学与宗教思想史背景下论述了舍斯托夫的自由思想 ,并对其整个宗教哲学略作评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 理性自由 神性自由 舍斯托夫 自由思想 哲学 神性理念 基督教思想 宗教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曾国藩家族与基督教 被引量:5
7
作者 孙尚扬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1期114-124,共11页
湖南在清末民初以反基督宗教而闻名天下。湘乡曾国藩的中兴名臣美誉得自他对打着基督教旗号的太平天国革命的镇压,而对天津教案的处理又使曾国藩名誉扫地。曾国藩对基督教的反感并未在这个以儒教传家的清末最有影响的家族里得到全面彻... 湖南在清末民初以反基督宗教而闻名天下。湘乡曾国藩的中兴名臣美誉得自他对打着基督教旗号的太平天国革命的镇压,而对天津教案的处理又使曾国藩名誉扫地。曾国藩对基督教的反感并未在这个以儒教传家的清末最有影响的家族里得到全面彻底的传承,其后人在辛亥革命这样的社会巨变中有几位由儒入耶,改宗基督教。他们赋予基督教以自救救人的功能角色,希冀借助于对西学与西教的接受和传播,实现其先人曾国藩的自强中兴之梦,这种可疑的救国方案彰显了曾经被曾国藩奉为圭臬的儒教在其后人心目中的得失利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国藩家族 由儒入耶 自救救人 儒教之得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爱欲与政治——《会饮篇》中阿里斯托芬的神话 被引量:3
8
作者 陈斯一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2-118,共7页
阿里斯托芬关于爱欲的神话在柏拉图的《会饮篇》中居于中心位置,是柏拉图爱欲思想的重要环节。通过阐释这个神话的文本细节,本文将论证,该神话的要旨在于挖掘城邦政治的人性根据,从而在自然层面为习俗做出辩护。在这个意义上,代表诗人... 阿里斯托芬关于爱欲的神话在柏拉图的《会饮篇》中居于中心位置,是柏拉图爱欲思想的重要环节。通过阐释这个神话的文本细节,本文将论证,该神话的要旨在于挖掘城邦政治的人性根据,从而在自然层面为习俗做出辩护。在这个意义上,代表诗人的阿里斯托芬与代表哲学家的苏格拉底形成尖锐冲突,前者认为爱欲追求的是属己的整全,后者认为爱欲追求的是善好,而对此的最高展现是超越政治的“美本身”。笔者认为,双方的冲突展现了“诗歌与哲学的古老争执”,对这一争执的完整而忠实的呈现是柏拉图《会饮篇》的思想意义之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拉图 阿里斯托芬 爱欲 人性 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历史价值和作用——兼谈马克思、恩格斯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论述
9
作者 马福元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9-14,共6页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是阿拉伯半岛上东西方人思想及其智慧相互碰撞、交融和创新的必然结果,它融东西方古代文明,涵文史哲、数理化之精华,具有承上启下之阶梯作用。尤其是马克思恩格斯对阿拉伯文化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给予的...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是阿拉伯半岛上东西方人思想及其智慧相互碰撞、交融和创新的必然结果,它融东西方古代文明,涵文史哲、数理化之精华,具有承上启下之阶梯作用。尤其是马克思恩格斯对阿拉伯文化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给予的大量论述,使我们对认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历史价值和作用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西方文化交流 伊斯兰文化 交融 阿拉伯文化 历史价值 重要作用 古代文明 必然 量论 马克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的“中东学”与“阿拉伯学”浅议
10
作者 沙宗平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1期20-34,188,共16页
所谓"中东学"和"阿拉伯学"即是关于"中东地区"和"阿拉伯地区"的学术研究。具体指研究阿拉伯(或中东)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工艺科技等各种学问... 所谓"中东学"和"阿拉伯学"即是关于"中东地区"和"阿拉伯地区"的学术研究。具体指研究阿拉伯(或中东)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工艺科技等各种学问的综合性学科。所谓"中国特色"则应包括中国政治特色、中国经济特色、中国文化特色、中国思维特色、中国历史特色和中国当代特色以及中国语言特色等共同构成的中国学者研究与观察上述阿拉伯(或中东)地区的独特视角。笔者以为,这一研究阿拉伯(或中东)地区各种学问的综合性学科,究竟如何称谓值得进一步研究。较为流行的名称有两个,其一是"中东学",其二是"阿拉伯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东 中东学 阿拉伯 阿拉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外省人信札》与中国礼仪之争——从决疑论角度试析帕斯卡尔对耶稣会士在华传教策略的解读 被引量:4
11
作者 黄佳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9-103,共5页
詹森派是对耶稣会在华传教活动进行攻击的主要力量之一,其影响主要局限于西方基督教世界,帕斯卡尔的《致外省人信札》则是双方激烈论战的重要文献。本文以帕斯卡尔信札中涉及中国礼仪的一段文字为切入点,结合詹森派和耶稣会双方各自的... 詹森派是对耶稣会在华传教活动进行攻击的主要力量之一,其影响主要局限于西方基督教世界,帕斯卡尔的《致外省人信札》则是双方激烈论战的重要文献。本文以帕斯卡尔信札中涉及中国礼仪的一段文字为切入点,结合詹森派和耶稣会双方各自的神学观点和道德神学立场,尝试剖析帕斯卡尔代表的詹森派攻击耶稣会在华传教活动背后的思想因素,希有助于加深对中国礼仪之争历史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斯卡尔 《致外省人信札》 詹森派 耶稣会 决疑论 中国礼仪之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感知对青年社会态度的影响——生活质量的双中介效应 被引量:5
12
作者 陈晓蓉 张昆贤 +1 位作者 张汝立 黄培宏 《西北人口》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89-101,共13页
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来阶层的流动以及利益分化。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个体对未来的主观预期影响着个体的方方面面。尤其对于青年而言,由于背负着扮演好多方社会角色的压力,对未来流动的预期影响着他们对社会的主观评判。基于此,... 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来阶层的流动以及利益分化。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个体对未来的主观预期影响着个体的方方面面。尤其对于青年而言,由于背负着扮演好多方社会角色的压力,对未来流动的预期影响着他们对社会的主观评判。基于此,文章运用2017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的数据,使用双中介模型,以衡量生活质量的两个维度——公共服务获得感和生活满意度作为中介变量,研究了青年流动感知对其社会态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预期向上流动的青年往往抱有更为积极的社会态度;进一步地,这一效应通过提高青年的公共服务获得感和生活满意度两个中介机制实现。预期向上流动的个体在主观上不再受限于阶层的固化,他们会认为自己能够打破阶层之间的界限,因此往往会更容易从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自我的生活中获得满足,从而提高他们对社会的评价。此外,双中介模型也丰富了文章的研究结论,即流动感知通过影响公共服务获得感,进而影响生活满意度,最后影响社会态度。这也说明了生活满意度的来源之一是对公共服务的获得感。这一研究启示我们在变化的时代中要重视培育“青年积极公民”的政策制定和格局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感知 社会态度 生活质量 双中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普林尼《博物志》知识特征研究——纪念老普林尼诞辰2000年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梦钰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28-235,共8页
老普林尼是罗马帝国早期著名的博物学家,他所著的37卷本《博物志》是后世学者研究西方古代罗马帝国早期科技史、知识史和文化史的珍贵文献。从博物学复兴和博物学文化研究成为科学史显学的大背景出发,研究《博物志》所记录、描述之知识... 老普林尼是罗马帝国早期著名的博物学家,他所著的37卷本《博物志》是后世学者研究西方古代罗马帝国早期科技史、知识史和文化史的珍贵文献。从博物学复兴和博物学文化研究成为科学史显学的大背景出发,研究《博物志》所记录、描述之知识的特征。采用变焦视角展开讨论,首先分析老普里尼组织文本和排列归类的思路,探讨《博物志》中知识所具有的总体特征;然后选取书中的典型片段进行案例分析,挖掘具体条目所体现的知识特征。老普林尼对自然物进行朴素的描述和关联,强调自然物对人的实用价值,他开创了一种不同于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学者的具有罗马特色的自然探究传统,是西方两千多年博物学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普林尼 《博物志》 古罗马科技史 博物学文化 知识史 文化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稷祭祀及其礼义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褚叶儿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8-157,共10页
文章以分析郑玄与王肃就社稷祭祀对象这一问题展开的争论——王肃倾向于认为社稷祭祀的对象为人鬼,而郑玄则认为是地祇——为基础,从而澄清经学讨论中社稷祭祀的对象。这一分析表明,郑玄的观点不仅承认了地与天相比与人更为切近的关系,... 文章以分析郑玄与王肃就社稷祭祀对象这一问题展开的争论——王肃倾向于认为社稷祭祀的对象为人鬼,而郑玄则认为是地祇——为基础,从而澄清经学讨论中社稷祭祀的对象。这一分析表明,郑玄的观点不仅承认了地与天相比与人更为切近的关系,而且维系了天地人之间严格的祭祀体系。故而在郑王讨论的基础之上,后世儒者接受了社祭地祇的观点,但是通过对社和稷及其关系的重新理解与思考,他们更为突出土地与稷谷立人养人的意涵,在这种解释之下,社祭之礼体现了人对于土谷生生的恩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稷祭祀 地祇 人鬼 生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净影慧远佛性观对其净土思想的影响
15
作者 林啸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4期15-22,共8页
南北朝晚期地论学派的代表人物净影慧远,他对佛性的阐释是以如来藏思想诠释佛性思想的。对慧远《观经疏》《大乘义章》等论著的研究发现,他在论述净土思想时的语言表达、思维模式、论证形式都与他对佛性思想的讨论接近,甚至一致。慧远以... 南北朝晚期地论学派的代表人物净影慧远,他对佛性的阐释是以如来藏思想诠释佛性思想的。对慧远《观经疏》《大乘义章》等论著的研究发现,他在论述净土思想时的语言表达、思维模式、论证形式都与他对佛性思想的讨论接近,甚至一致。慧远以"佛性之因"论证"三土差异",以"性之四门"描述"四门往生因",以"二门体状"讨论"染、净关系",以"不善阴等四门"疏解"五逆十恶"等,不仅推动了佛教解经学的发展,而且赋予净土思想更多的义理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影慧远 佛性 如来藏 念佛 净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