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德格尔早期哲学中的一个概念:实是性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守利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5-71,共7页
实是性是理解海德格尔早期哲学的一把钥匙,也是理解海德格尔思想发展的重要线索。本文从实是性这个概念入手对海德格尔1923年的弗莱堡讲稿进行分析。这篇讲稿的主旨是实是性的解释学。实是性是指我们自己的此在当下各自地在世界之中,此... 实是性是理解海德格尔早期哲学的一把钥匙,也是理解海德格尔思想发展的重要线索。本文从实是性这个概念入手对海德格尔1923年的弗莱堡讲稿进行分析。这篇讲稿的主旨是实是性的解释学。实是性是指我们自己的此在当下各自地在世界之中,此在的存在即是解释自己的实是性。实是性这个概念展示出海德格尔早期哲学的根本倾向,即实是性与事实性的对立,非对象性与对象性的对立,具体生活与抽象研究的对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释学 实是性 在世界之中 海德格尔 早期哲学 概念 思想发展 对象性 事实性 讲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威的逻辑思想研究
2
作者 徐陶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7-21,共5页
逻辑理论是杜威哲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可以看作是杜威所有思想的方法论。杜威早期把逻辑看作是对于反思性思维的研究,后期把逻辑看作是对于探究的探究。杜威认为逻辑形式是在探究的操作中产生的,它们涉及对于探究的控制以便能够产生... 逻辑理论是杜威哲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可以看作是杜威所有思想的方法论。杜威早期把逻辑看作是对于反思性思维的研究,后期把逻辑看作是对于探究的探究。杜威认为逻辑形式是在探究的操作中产生的,它们涉及对于探究的控制以便能够产生有根据的断言。尽管杜威的逻辑思想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但是他的逻辑理论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当前逻辑理论的最新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威 逻辑 反思性思维 探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即生成——中西哲学比较方法论初探 被引量:3
3
作者 黄启祥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3-17,共5页
中西哲学比较所面临的一个最大困难是如何找到两种异质哲学传统的可比性。这也是时下哲学界颇为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可比性本身的追问,指出过去和当前哲学比较中存在的现成化态度和做法,揭示比较本身的内在结构即生成的比较—比较的... 中西哲学比较所面临的一个最大困难是如何找到两种异质哲学传统的可比性。这也是时下哲学界颇为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可比性本身的追问,指出过去和当前哲学比较中存在的现成化态度和做法,揭示比较本身的内在结构即生成的比较—比较的生成之间的动态循环,突现比较的历史机缘性、目的性和创新性,藉此提示一种可能的生成比较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 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 比较 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言分析的魅力:早期分析哲学概观
4
作者 高见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0-92,共3页
分析哲学是20世纪的一场重要哲学运动,这一运动诞生不久就风靡整个英美哲学界,至今方兴未艾。罗素和摩尔通常被认为是它的两个创始人,维特根斯坦则对于随后的分析哲学的发展方向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但推动分析哲学迅速成为哲学研究的... 分析哲学是20世纪的一场重要哲学运动,这一运动诞生不久就风靡整个英美哲学界,至今方兴未艾。罗素和摩尔通常被认为是它的两个创始人,维特根斯坦则对于随后的分析哲学的发展方向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但推动分析哲学迅速成为哲学研究的重要思潮之一,并使其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则首推维也纳学派。通过把哲学讨论的重心由思想转移到语言,分析哲学家们认为自己在哲学中带来了一次革命。借助于数理逻辑的技术,在对一些哲学问题的讨论上,分析哲学的表述比以往更清晰,论证也更清楚,方法更严格,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是,仅仅依赖于数理逻辑的技术和语言分析的方法,是否足以处理大多数的哲学问题,却使人深感怀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分析 逻辑形式 逻辑分析 连接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塞尔生活世界的两种含义——兼谈欧洲科学与人的危机及其克服 被引量:31
5
作者 朱刚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0-45,共6页
胡塞尔所说的“生活世界”有两种含义:一是作为经验实在的客观生活世界,一是作为纯粹先验现象的主观生活世界,二者之间隔着一道先验还原的界限。不同意义上的“生活世界”与科学及人的生存的关系也不同:在胡塞尔看来,前者是近代科学产... 胡塞尔所说的“生活世界”有两种含义:一是作为经验实在的客观生活世界,一是作为纯粹先验现象的主观生活世界,二者之间隔着一道先验还原的界限。不同意义上的“生活世界”与科学及人的生存的关系也不同:在胡塞尔看来,前者是近代科学产生的基础,也是造成科学“危机”与人的“危机”的根源;后者则有可能为我们提供一条克服这种危机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塞尔 生活世界 欧洲 近代科学 危机 自然态度 先验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狄尔泰为海德格尔“指示”了什么——关于生活体验问题 被引量:10
6
作者 朱松峰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1-36,共6页
通过对狄尔泰和海德格尔论及生活体验问题的相关文本的分析,本文揭示出前者为后者提供了如下的思想“指示”:狄尔泰的“从生命出发”指示着海德格尔将之作为出发点的“实际生活(经验)”;狄尔泰的“生活和历史的活生生溪流”指示着海德... 通过对狄尔泰和海德格尔论及生活体验问题的相关文本的分析,本文揭示出前者为后者提供了如下的思想“指示”:狄尔泰的“从生命出发”指示着海德格尔将之作为出发点的“实际生活(经验)”;狄尔泰的“生活和历史的活生生溪流”指示着海德格尔的“历史生活的动力学”;狄尔泰的“前反思的完整体验”指示着海德格尔的“前理论的境域体验”;狄尔泰对“生命把握生命”的方法的寻求指示着海德格尔的“与生活同行”的方法论要求。借助这些指示,海德格尔走向了一个新的开端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生活) 体验(经验) 运动 前理论的 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化交流背后的冲突来看“礼仪之争” 被引量:6
7
作者 田园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6-29,共4页
"礼仪之争"是中国基督教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事件,它不仅对基督教在中国的命运有很大影响,也激发了西方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进一步认识。对这场争论进行溯源,可以看到资本主义扩张、宗教改革、政教关系等等因素的作用,但贯穿始... "礼仪之争"是中国基督教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事件,它不仅对基督教在中国的命运有很大影响,也激发了西方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进一步认识。对这场争论进行溯源,可以看到资本主义扩张、宗教改革、政教关系等等因素的作用,但贯穿始终的是中西方这两种本位主义文化背后潜在的观念冲突。冲突既存在于西方传教士与中国士大夫之间,也各自存在于西方传教士之间和中国士大夫之间,而且自传教之初就已经存在,在其他的因素的作用下一步一步彰显出来,直至最终激烈的争论的爆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仪之争 适应 坚持 危机 本位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活动中的超越向度:庄子技术寓言解读 被引量:4
8
作者 邓联合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8-63,共6页
庄子寓言中描述的技术活动具有个体性、简单性、身体性、不可复制性等特征。更为重要的是,庄子把技术主体的心灵境界看作是决定技术活动最终产生神奇效应的关键因素。他提出,个体在开展技术活动之前,首先要实现自我的精神超越;唯有如此... 庄子寓言中描述的技术活动具有个体性、简单性、身体性、不可复制性等特征。更为重要的是,庄子把技术主体的心灵境界看作是决定技术活动最终产生神奇效应的关键因素。他提出,个体在开展技术活动之前,首先要实现自我的精神超越;唯有如此,技术主体才能在内在精神境界与外在技术过程的贯通中,把技术行为转变成自由愉悦的艺术创造。从根本上说,超越的精神境界而非具体的技术才是庄子关注的焦点以及众多巧者追求的终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技术寓言 精神超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性世界、社会存在及生产方式 被引量:2
9
作者 翟俊刚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8-52,共5页
如果说感性世界本质上属于一种社会存在,那么马克思正是从生产观点出发理解其生成机制的。经由劳动的改造,世界转化为有用物,成为使用价值;一旦人们普遍为对方进行生产,价值(纯粹有用性)又从使用价值抽象而出,进而使得感性世界的普遍社... 如果说感性世界本质上属于一种社会存在,那么马克思正是从生产观点出发理解其生成机制的。经由劳动的改造,世界转化为有用物,成为使用价值;一旦人们普遍为对方进行生产,价值(纯粹有用性)又从使用价值抽象而出,进而使得感性世界的普遍社会化成为可能。总体上赋予现实生活以本质和规律的,则是特定的社会生产方式本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性世界 社会存在 生产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创中国特色的马克思学--《马克思学新奠基》评介
10
作者 林锋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25-126,共2页
关键词 马克思哲学研究 中国特色 北京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 评介 学术专著 建设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里士多德的实践行动和成人之道 被引量:3
11
作者 朱清华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6-31,共6页
亚里士多德提出,人如何行动决定人有什么样的德性,而人的行动开始于对行动的选择。选择是实践理性的审思活动。由于实践理性的参与,行动是自愿和自我负责的,从而证明,人最终是自我成就的,成为什么样的人由人自己决定。对亚里士多德的著... 亚里士多德提出,人如何行动决定人有什么样的德性,而人的行动开始于对行动的选择。选择是实践理性的审思活动。由于实践理性的参与,行动是自愿和自我负责的,从而证明,人最终是自我成就的,成为什么样的人由人自己决定。对亚里士多德的著名论点-实践理性只是审思行动的手段,而不审思行动的目的,有着普遍的工具理性的误解。本文说明,实践理性并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性的达到既定目的手段,而是和人的德性、情感、欲望一起,共同构建出具体情境下行动的目的并筹划达到目的的途径。实践智慧是人在行动中揭示真理的方式,它总是和情感一起出现。人的自我决定包括了行动和情感两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行动 德性 实践理性 目的 手段 道德脆弱 亚里士多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