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哲学与古典政治经济学:一种后现代的挑战——鲍德里亚《生产之镜》解读 被引量:4
1
作者 仰海峰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7-31,共5页
鲍德里亚在其《生产之镜》中对马克思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内在关系进行了讨论。鲍德里亚认为,虽然马克思批判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但马克思哲学的基础仍然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生产逻辑,这种逻辑并不能说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即符号支配一切的... 鲍德里亚在其《生产之镜》中对马克思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内在关系进行了讨论。鲍德里亚认为,虽然马克思批判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但马克思哲学的基础仍然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生产逻辑,这种逻辑并不能说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即符号支配一切的社会。在《生产之镜》中,鲍德里亚的主题就是要走出这种生产式的社会批判理论,以符号与文化批判替代政治经济学批判。鲍德里亚的这一分析,实质上是一种理论的乌托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德里亚 马克思哲学 古典政治经济学 后现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
作者 张立波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5-12,共8页
在90年代以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 ,比较研究逐渐成为一种时尚。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比较研究 ,旨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 ,旨在澄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与世界性 ;与社会理论的比较研究 ,... 在90年代以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 ,比较研究逐渐成为一种时尚。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比较研究 ,旨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 ,旨在澄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与世界性 ;与社会理论的比较研究 ,则旨在表明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一种历史哲学 ,而且也是一种现实的社会理论。比较研究的意义是值得肯定的 ,但究竟如何展开 ,则有一系列问题需要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 现代西方哲学 社会理论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返古典自然法——米歇尔·维莱法哲学思想评述 被引量:1
3
作者 李璐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0-25,159,共6页
作为二战以降法国法哲学界的领军人物,维莱通过法哲学史的研究建立起古代客观实在论和现代主观唯名论二元对立的体系,断言现代法律思想滥觞于14世纪奥卡姆的唯名论。维莱在此宏大叙述的基础上提出重返亚里士多德古典自然法的主张,其中... 作为二战以降法国法哲学界的领军人物,维莱通过法哲学史的研究建立起古代客观实在论和现代主观唯名论二元对立的体系,断言现代法律思想滥觞于14世纪奥卡姆的唯名论。维莱在此宏大叙述的基础上提出重返亚里士多德古典自然法的主张,其中辨别法的独特目的是首要问题,借此才能实现法与其他学科如道德的区分,并保障事实与价值的融合。维莱认为法的目的是特殊正义,法是对政治共同体内部的客观利益的正义分配。在维莱重视的法的实践领域,法官需要运用辩证法来观察事情的本性,即案件事实情况,努力寻找其中客观存在的正义关系,据此做出判决。维莱的主张对解决当下法律实践难题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歇尔·维莱 法哲学史 古典自然法 特殊正义 辩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列斐伏尔与现代世界的日常生活批判 被引量:16
4
作者 仰海峰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7-64,102,共9页
列斐伏尔的《现代世界的日常生活批判》一书,是他从马克思哲学观点出发,批判现代消费社会的一本重要著作。在这本书中,列斐伏尔指出:现代社会是一个被控消费的官僚社会,这是一个风格消失、意义走向零度化的社会,日常生活世界成为资本主... 列斐伏尔的《现代世界的日常生活批判》一书,是他从马克思哲学观点出发,批判现代消费社会的一本重要著作。在这本书中,列斐伏尔指出:现代社会是一个被控消费的官僚社会,这是一个风格消失、意义走向零度化的社会,日常生活世界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共谋者。从日常生活批判出发,以文化革命日常生活中的异化现象,构成了列斐伏尔的理论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 零度 文化革命 乌托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书《性自命出》中“道四术”探析 被引量:6
5
作者 匡钊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58-63,共6页
孔子所设定的"为己之学"的问题域,在其后学中得到扩充与发展。郭店简书《性自命出》从"道四术"的角度,揭示了孔子后学对于孔子所提出的"博文"、"约礼"与"自省"等修身进路的继承与拓... 孔子所设定的"为己之学"的问题域,在其后学中得到扩充与发展。郭店简书《性自命出》从"道四术"的角度,揭示了孔子后学对于孔子所提出的"博文"、"约礼"与"自省"等修身进路的继承与拓展。结合《大学》、《中庸》等传世文献,总结起来,孔子后学同时关注三条修身进路:"心术"或精神修炼、《诗》《书》之术或经典学习以及礼乐之术。其中"心术"被认为最为重要,并经孟子的发展,而在传世文献中勾画出先秦儒学最具代表性的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店楚简 道四术 心术 诗书 礼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文化扶持政策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被引量:3
6
作者 罗青林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0-126,共7页
美国文化扶持政策的本质是竞争性保护,即在保护性规制的框架下定向引入市场竞争,促进行业繁荣。政府通过社会资金集聚、资源精准导入、财政引导和运营费用减免等方式扶持文化机构,形成了全方位的扶持政策体系。从结构上看,身份识别、社... 美国文化扶持政策的本质是竞争性保护,即在保护性规制的框架下定向引入市场竞争,促进行业繁荣。政府通过社会资金集聚、资源精准导入、财政引导和运营费用减免等方式扶持文化机构,形成了全方位的扶持政策体系。从结构上看,身份识别、社会资源的动员和引导、财政性投入作为主要的政策关节,在设计孕育中既经历了公共政策演化的一般阶段,又与以经济思想为基础的政府干预模式变迁息息相关。基于竞争性保护的政策体系兼容了市场与政府的双重优势,促进了美国文化领域的繁荣,对我国的文化扶持政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政策 文化软实力 文化扶持政策 竞争性保护 政策举措 政策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素朴辩证法抑或实践辩证法:对《资本论》“合理形态”辩证法的辩证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孔扬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7-50,共4页
马克思将《资本论》的研究方法称为"合理形态"的辩证法。在马克思身后,研究者们对这一辩证法的理解定位发生了从素朴意义到认识论—实践论意义的总体变化,但是在将"合理形态"辩证法最终定位为实践辩证法的基础上,... 马克思将《资本论》的研究方法称为"合理形态"的辩证法。在马克思身后,研究者们对这一辩证法的理解定位发生了从素朴意义到认识论—实践论意义的总体变化,但是在将"合理形态"辩证法最终定位为实践辩证法的基础上,却又矫枉过正,忽视了马克思原典中素朴辩证法的合理地位和重要意义。通过研究《资本论》的经济危机理论,我们能够从中找回马克思原典辩证法的多重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辩证法 合理形态 马克思 黑格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善与性恶:儒学与自由主义的对话——“《文史哲》杂志人文高端论坛之五”述评 被引量:1
8
作者 邹晓东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63-164,共2页
2015年5月1日至2日,“《文史哲》杂志人文高端论坛之五”在济南南郊举行,来自中国大陆及台湾高校的近三十位知名学者与会。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自由主义是西方政治哲学之大宗,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起点和标志,两者长期以来曾... 2015年5月1日至2日,“《文史哲》杂志人文高端论坛之五”在济南南郊举行,来自中国大陆及台湾高校的近三十位知名学者与会。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自由主义是西方政治哲学之大宗,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起点和标志,两者长期以来曾经势如冰火。自由主义者一度认为,儒学不止是专制制度的帮凶,更是这种制度的直接设计者。第一代港台新儒家曾致力于从“老内圣”开出“新外王”(民主和科学),但与此同时却又坚称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性。那么,如何界定这种独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主义者 《文史哲》 儒学 论坛 人文 杂志 中国传统文化 五四新文化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后革命氛围与全球资本主义》
9
作者 仰海峰 《学海》 CSSCI 2004年第6期205-206,共2页
关键词 书评 《后革命氛围与全球资本主义》 胡大平 南京大学出版社 资本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郭象“顺中以为常”的中道伦理观
10
作者 温海明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22-127,共6页
郭象伦理学的中心是"顺中以为常"的中道伦理观。郭象将世界存在的逻辑原点置于无因、自生、自在,用"玄冥之境"说明自己哲学体系的世界创生原点,由天与人关系的"自己而然"、性与命关系的"自得"... 郭象伦理学的中心是"顺中以为常"的中道伦理观。郭象将世界存在的逻辑原点置于无因、自生、自在,用"玄冥之境"说明自己哲学体系的世界创生原点,由天与人关系的"自己而然"、性与命关系的"自得"、命与理关系的"所遇为命"而最终落实到人生的伦理原则,即"顺中为常"的"率性"之上。郭象伦理学思想以顺从中道为基点,充分吸纳庄子思想,在顺应自然的主旨之下,更加强调修养、领悟、实践等合乎自然中道的积极成分,其贯通天人、融彻形上学与伦理学的双重理论由此得以深刻展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中为常 所遇为命 自因 率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里坦“新人道主义”视域中的“存在”论
11
作者 刘素民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04-109,共6页
马里坦认为,“以人为中心的人道主义”粉碎了传统意义上的“人的形象”、拔离了人曾经深植的精神之根,将人类文明推向“黄昏时分”。陷入困境的现代人需要一种“新人道主义”的牵引,以恢复早已丢失了的“人的形象”、“人的本质”、人... 马里坦认为,“以人为中心的人道主义”粉碎了传统意义上的“人的形象”、拔离了人曾经深植的精神之根,将人类文明推向“黄昏时分”。陷入困境的现代人需要一种“新人道主义”的牵引,以恢复早已丢失了的“人的形象”、“人的本质”、人的“存在”之根。“存在”的意义是马里坦“新人道主义”的哲学基础,它滥觞于传统托马斯主义的生存论,既是现代存在主义及其关于人之存在意义的理论根源,又是马里坦生存论的思想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整的人道主义 人的形象 存在 超越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现象的奠基到现象的自身给予——对马里翁现象学观念的批判性考察
12
作者 陈辉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7-94,共8页
作为当今法国最为著名的现象学家,马里翁依据可能性的方向,在继承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人现象学观念的基础上,开辟出一条新的现象学道路,即被给予性的现象学。在马里翁看来,从其任务和方法来说,现象学超越了形而上学的奠基要求和论证方法... 作为当今法国最为著名的现象学家,马里翁依据可能性的方向,在继承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人现象学观念的基础上,开辟出一条新的现象学道路,即被给予性的现象学。在马里翁看来,从其任务和方法来说,现象学超越了形而上学的奠基要求和论证方法,而走向通过还原方法让现象自身显现的道路。他指出,现象要想自身显现就必须首先自身给予,因此从其研究课题和领域来说,现象学必须依据被给予性来界定现象,进而走向对被给予性的探究。马里翁的现象学以超越形而上学为旨归,而批评者们却认为它实际上走向了在场形而上学。通过对这一批评的批判性考察可以看出,这种现象学一方面解放了现象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对现象可能性的遮蔽,因而构成需要被超越的界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 可能性 奠基 自身显现 自身给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