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口腔粘膜原发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陈艳 何志秀 +1 位作者 吴兰雁 刘来奎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1-33,共3页
目的 研究口腔粘膜原发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 73例口腔粘膜原发恶性黑色素瘤进行了临床病理学研究并对有随访资料的患者进行Kaplan_meier生存曲线及Logrank检验的统计学分析。结... 目的 研究口腔粘膜原发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 73例口腔粘膜原发恶性黑色素瘤进行了临床病理学研究并对有随访资料的患者进行Kaplan_meier生存曲线及Logrank检验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口腔粘膜原发恶性黑色素瘤多发于 4 0~ 6 0岁的男性 ,腭部和牙龈多见。临床分期以I期最多 ;病理分型中结节型多见 ,其次是雀斑样型和表浅扩散型 ;按细胞形态分型以混合细胞型最为多见 ,其次是上皮样细胞型和梭形细胞型。有随访资料的 4 3例患者 3年生存率为 19 86 % ,5年生存率为 11 91% ;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临床分期、病理分型和治疗方法与预后有关 (P <0 0 5 )。黑斑与病理分型有关 (P <0 0 5 ) ,黑斑多见于雀斑样型口腔粘膜原发恶性黑色素瘤 ,且预后较好。结论 口腔粘膜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预后差的恶性肿瘤 ;有无黑斑和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临床分期、病理分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粘膜原发恶性黑色素瘤 临床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化自体颌下腺移植术后失神经支配腺体的病理变化 被引量:8
2
作者 朱正宏 俞光岩 +3 位作者 邹留和 柳登高 孙开华 武登诚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8-111,共4页
目的 :研究血管化自体颌下腺移植术后失神经支配腺体的病理变化 ,探讨其分泌机制。方法 :在摘除泪腺建立家兔角结膜干燥症模型的基础上进行血管化自体颌下腺移植 ,于移植术后分别对不同时间失神经支配腺体组织切片行HE染色、S 10 0蛋白... 目的 :研究血管化自体颌下腺移植术后失神经支配腺体的病理变化 ,探讨其分泌机制。方法 :在摘除泪腺建立家兔角结膜干燥症模型的基础上进行血管化自体颌下腺移植 ,于移植术后分别对不同时间失神经支配腺体组织切片行HE染色、S 10 0蛋白抗体免疫组化染色 ,光镜观察 ,制做电镜标本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移植后早期可见腺实质部份轻度萎缩变性样改变 ,神经节及神经纤维不同程度变性。长期观察腺体结构正常 ,腺体内可见健康的神经节及神经纤维。电镜观察见腺泡细胞内较多分泌颗粒。结论 :移植腺体能保持旺盛的分泌功能 ,失神经支配腺体未见萎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化自体颌下腺移植术 失神经支配腺体 病理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舌神经胶质异位一例 被引量:3
3
作者 陈艳 高岩 顾霞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5-165,共1页
关键词 口腔舌神经胶质异位 新生儿 软组织包块 病理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破骨细胞培养方法的比较及其吸收骨质的动态观察 被引量:14
4
作者 李斌斌 于世凤 庞淑珍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36-541,共6页
目的:比较分析破骨细胞(osteoclast,OC)体外分离培养的方法,并动态观察其形态、分化及功能,为进一步探讨药物对OC性骨吸收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两种OC的培养方法,即从新生24h的兔长干骨骨髓腔内壁机械分离成熟OC和1,25(OH)2维生素D... 目的:比较分析破骨细胞(osteoclast,OC)体外分离培养的方法,并动态观察其形态、分化及功能,为进一步探讨药物对OC性骨吸收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两种OC的培养方法,即从新生24h的兔长干骨骨髓腔内壁机械分离成熟OC和1,25(OH)2维生素D3诱导鼠骨髓细胞形成破骨样细胞(osteoclastlikecell,OLC)的方法对获得的OC进行形态学和功能观察。结果:倒置显微镜下观察,OC是一种多核巨细胞,有伪足并借助伪足的凹凸伸缩而变化形态、运动行走;HE染色均可见OC多核、胞浆有空泡;特异性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acidphosphatase,TRAP)染色可见OC胞浆阳性,呈酒红色,多核。体外OC与骨片共同培养形成骨吸收陷窝,且在培养的7d内陷窝数目和面积逐渐增大。1,25(OH)2维生素D3诱导鼠骨髓细胞形成OLC,其形态结构特征与成熟OC相同,诱导出的破骨样细胞数目多于机械分离的方法,但每个细胞胞核数目总体上少于机械分离的方法,而且胞核多位于细胞周边,在骨片上形成的陷窝也较小而浅;培养液上清中的钙离子含量和酸性磷酸酶(acidphosphatase,ACP)含量在培养的1~12d内随时间逐渐增加。结论:针对不同实验目的可以采用不同的分离培养OC方法。从骨髓腔内壁机械分离培养的方法可获得骨吸收功能较活跃的OC。1,25(OH)2维生素D3诱导鼠骨髓细胞形成的OLC数量较多,适于对OC分化过程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骨细胞 细胞培养 骨质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伐他汀体外对破骨细胞性骨吸收及大鼠骨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13
5
作者 刘波 于世凤 庞淑珍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3期351-355,共5页
目的探讨新伐他汀体外对破骨细胞骨吸收功能的作用及其大鼠骨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成熟破骨细胞和大鼠颅盖骨培养体系,检测新伐他汀作用7d后破骨细胞骨吸收陷窝和培养上清钙的变化;检测大鼠颅盖骨培养上清碱磷酶和钙含量,组织学观... 目的探讨新伐他汀体外对破骨细胞骨吸收功能的作用及其大鼠骨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成熟破骨细胞和大鼠颅盖骨培养体系,检测新伐他汀作用7d后破骨细胞骨吸收陷窝和培养上清钙的变化;检测大鼠颅盖骨培养上清碱磷酶和钙含量,组织学观察颅盖骨形态学变化。结果新伐他汀体外可明显抑制破骨细胞骨吸收陷窝的形成及培养上清钙的释放,新伐他汀体外可增强大鼠颅盖骨培养上清碱磷酶的活性,组织学观察到新伐他汀使大鼠颅盖骨矿化增强。结论新伐他汀体外不仅可促进大鼠颅盖骨的成骨活性,并且可明显抑制破骨细胞骨吸收功能,对骨质疏松有重要的防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伐他汀 破骨细胞 骨吸收 骨质疏松 破骨细胞性骨吸收 伐他汀 体外不 骨代谢 大鼠 骨吸收功能 骨吸收陷窝 组织学观察 培养上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淫羊藿抑制颌骨骨吸收的体外实验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王晶 于世凤 庞淑珍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77-279,共3页
从乳兔长骨分离出培养破骨细胞 ,并与人下颌骨骨磨片体外共同培养 ,分别加入不同浓度 (0 ,0 15 ,1 5和 15mg/ml)的淫羊藿注射液 ,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破骨细胞形成的骨吸收陷窝 ,并对陷窝数目和面积进行图像分析 ,探讨淫羊藿对破骨细胞... 从乳兔长骨分离出培养破骨细胞 ,并与人下颌骨骨磨片体外共同培养 ,分别加入不同浓度 (0 ,0 15 ,1 5和 15mg/ml)的淫羊藿注射液 ,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破骨细胞形成的骨吸收陷窝 ,并对陷窝数目和面积进行图像分析 ,探讨淫羊藿对破骨细胞性颌骨骨吸收的影响。结果显示 ,与对照组相比 ,淫羊藿 3个实验组 (0 15 ,1 5和 15mg/ml)均能有效抑制破骨细胞在下颌骨片上形成的吸收陷窝的数量和面积 ,并且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递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淫羊藿 骨吸收 破骨细胞 下颌骨 体外实验研究 抑制 长骨 对照组 共同培养 剂量依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卵巢大鼠血清骨钙素与细胞因子的测定 被引量:2
7
作者 扈英伟 于世凤 +1 位作者 郭子杰 杜维霞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48-150,共3页
目的 :通过测定去势大鼠血清中的白细胞介素 1β(interleubin 1β ,IL 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 ,TNFα) ,探讨细胞因子在绝经后骨质疏松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3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 3组 ,假手术组、手术未用药组... 目的 :通过测定去势大鼠血清中的白细胞介素 1β(interleubin 1β ,IL 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 ,TNFα) ,探讨细胞因子在绝经后骨质疏松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3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 3组 ,假手术组、手术未用药组和手术用药组 ,后 2组摘除双侧卵巢 ,用药组每周 3次腹腔注射阿仑膦酸钠 (alendronate ,ALN)。12周后处死 ,单光子骨矿测定仪测下颌骨和股骨骨密度 ,以放射免疫测血清中IL 1β和TNFα的浓度。 结果 :手术未用药组下颌骨骨密度明显低于假手术组 (P <0 .0 1) ,手术用药组下颌骨密度明显低于假手术组 (P <0 .0 5 )。手术未用药组股骨密度明显低于假手术组 (P <0 .0 5 ) ,应用ALN后股骨密度明显高于未用药组 (P <0 .0 1)。手术未用药组血清骨钙素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 (P <0 .0 1) ,也明显高于手术用药组 (P <0 .0 5 ) ;用药组骨钙素水平高于假手术组 ,但差异无显著性。血清中IL 1β和TNFα的浓度 3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 ,但手术未用药组两种因子血清含量均高于假手术组和用药组 ;用药组血清中IL 1β和TNFα水平与假手术组接近。结论 :雌激素缺乏 ,IL 1β和TNFα水平升高 ,骨吸收活性增加 ,骨转换率加速 ,导致骨质疏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卵巢大鼠 血清 骨钙素 细胞因子 测定 骨质疏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R-SSCP和DNA测序检测牙源性角化囊肿中PTCH基因的突变 被引量:4
8
作者 谷小美 李铁军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93-296,共4页
目的检测牙源性角化囊肿(OKC)中PTCH基因突变的特点。方法采用PCR-SSCP筛查与DNA直接测序的方法对12例OKC进行PTCH基因突变的检测,其中2例为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NBCCS)相关OKC,10例为散发OKC。结果在4例OKC中发现了4处突变,其中2处生... 目的检测牙源性角化囊肿(OKC)中PTCH基因突变的特点。方法采用PCR-SSCP筛查与DNA直接测序的方法对12例OKC进行PTCH基因突变的检测,其中2例为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NBCCS)相关OKC,10例为散发OKC。结果在4例OKC中发现了4处突变,其中2处生殖细胞突变发生在2例NBCCS相关OKC,2处体细胞突变发生在2例散发OKC。另外,还在10例OKC中检测到了8处PTCH基因多态性。结论NBCCS相关OKC和散发OKC均可发生PTCH基因突变,但突变水平不同,PTCH基因的突变在二者的发病中可能均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源性角化囊肿 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 PTCH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基团(CO_3)在牙磷灰石中的定性、定量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赵玮 凌均棨 于世风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B09期7-8,共2页
【目的】探讨牙磷灰石中碳酸基团 (CO3)的存在方式及其对牙磷灰石理化特性的影响。【方法】应用红外光谱技术 (IR)对四颗正常乳牙、年轻恒牙牙釉质和牙本质中的CO3 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所有标本中均存在CO3 和PO4特征性吸收峰 ... 【目的】探讨牙磷灰石中碳酸基团 (CO3)的存在方式及其对牙磷灰石理化特性的影响。【方法】应用红外光谱技术 (IR)对四颗正常乳牙、年轻恒牙牙釉质和牙本质中的CO3 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所有标本中均存在CO3 和PO4特征性吸收峰 ,CO3 含量的质量百分比依次为 :恒牙牙釉质 ( 6 9) <乳牙牙釉质 ( 7 8) <恒牙牙本质 ( 8 9) <乳牙牙本质 ( 9 3)。红外吸收峰的峰形显示乳、恒牙牙釉质的结晶性较牙本质高。【结论】CO3 主要以取代PO4的方式 (B型取代 )存在于牙磷灰石结构中 ;恒牙牙釉质和牙本质结晶性的不同可部分归因于不同组织中CO3 的含量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基团 牙磷灰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乳、恒牙牙釉质、牙本质磷灰石的X射线衍射研究
10
作者 赵玮 余东升 +2 位作者 凌均棨 汪说之 于世凤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03期11-14,共4页
【目的】对比研究牙釉质、牙本质磷灰石的物象组成、晶胞参数及结晶性等晶体学特性。【方法】应用 X 射线衍射技术(XRD)对6例乳牙、恒牙牙釉质和牙本质磷灰石进行了检测。【结果】牙磷灰石的晶体结构属六角晶系,不是由单一成分组成。而... 【目的】对比研究牙釉质、牙本质磷灰石的物象组成、晶胞参数及结晶性等晶体学特性。【方法】应用 X 射线衍射技术(XRD)对6例乳牙、恒牙牙釉质和牙本质磷灰石进行了检测。【结果】牙磷灰石的晶体结构属六角晶系,不是由单一成分组成。而是一种生物混晶。从 XRD 衍射峰形可以看出,乳、恒牙牙釉质的结晶性明显高于其自身牙本质;且恒牙牙釉质、牙本质的结晶性均分别高于乳牙牙釉质和牙本质。晶胞参数的计算表明,恒牙牙釉质、牙本质晶胞参数的 c 轴没有明显差异,均为 c=0.689nm,其 a 轴分别为0.945nm,0.943nm;乳牙牙釉质、牙本质晶胞参数的 c 轴亦没有明显差异,均为 c=0.691nm,其 a轴分别为0.946nm,0.944nm。【结论】乳、恒牙牙釉质和牙本质结晶性、晶胞参数等特性的不同,可能与重要微量成分的存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磷灰石 X射线衍射 晶体特性 乳牙 恒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