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斑、扁平苔藓及口腔癌中人类乳头瘤病毒的检测 被引量:4
1
作者 曹婕 金建秋 +1 位作者 邓大君 刘宏伟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4-88,共5页
目的:比较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发展过程中各阶段病损的人类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率,以探讨将HPV感染作为癌变预测信号的可能性,同时比较两种方法在检测口腔内HPV感染方面的灵... 目的:比较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发展过程中各阶段病损的人类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率,以探讨将HPV感染作为癌变预测信号的可能性,同时比较两种方法在检测口腔内HPV感染方面的灵敏度差异。方法:使用第二代杂交捕获(hybrid capture,HC-Ⅱ)法检测255例口腔黏膜上皮细胞样本中的HPV感染情况,样本取自12例健康口腔黏膜、211例病理诊断的病例和32例临床诊断的病例,具有病理诊断和临床诊断的病例包括口腔黏膜良性病变8例、癌前病变口腔黏膜白斑(oral leukoplakia,OLK)伴上皮单纯增生74例、OLK伴上皮异常增生(oral epithelial dysplasia,OED)42例、癌前状态扁平苔癣(oral lichen planus,OLP)91例以及OSCC 28例。使用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ISH)法检测109例石蜡包埋组织中的HPV感染情况,包括33例OSCC和76例OLK,76例OLK中有30例上皮单纯增生、15例轻度OED、15例中度OED、16例重度OED。结果:OLP样本的HPV阳性率为12.12%(8/66),高于OLK(2.59%,3/116,χ~2=4.666,P=0.031)及OSCC(7.14%,2/28,χ~2=0.513,P=0.474);OSCC样本的HPV阳性率(7.14%,2/28)高于OLK(2.59%,3/11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烟斑样本只有1例,没有参与统计学分析。ISH法检测109例口腔黏膜病损石蜡切片中16/18型及31/33型HPV DNA,仅1例OSCC样本为阳性;同时经HC-Ⅱ和ISH法检测的样本中有94.6%(35/37)的检测结果一致,均为阴性;另2例分别为OSCC早期浸润和OLK伴上皮单纯增生,经HC-Ⅱ检测为HPV阳性,但ISH检测结果为阴性。随访66例参与HPV检测的OLP患者,平均随访期为(36.2±10.5)个月,发现其中3人发生了癌变,HPV阳性患者癌变率为12.50%(1/8),高于HPV阴性患者癌变率3.45%(2/58),通过卡方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9。结论:没有足够证据证明HPV感染或检测阳性可作为预测OLK癌变的信号;患OLP的患者处于癌前状态,OLP中HPV检出率高于OLK及OSCC,提示OLP患者由于某种原因对HPV易感,可考虑为OLP患者常规做HPV检测,推荐使用HC-Ⅱ法,同时应对HPV阳性的OLP患者加强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瘤状病毒科 DNA 病毒 口腔白斑 扁平苔癣 口腔 口腔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体周围疾病发病率及危险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20
2
作者 李维婷 朴牧子 +5 位作者 李慧 张毅 周卉 胡洪成 唐志辉 李蓬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758-761,共4页
目的:明确国人种植体周围疾病发病率并探索种植体周围炎的风险因素。方法:收集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二门诊部种植修复后的736例患者的1612枚种植体复查情况,平均负重时间(22.64±0.92)个月,记录种植体周围菌斑指数、探诊深度(probing ... 目的:明确国人种植体周围疾病发病率并探索种植体周围炎的风险因素。方法:收集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二门诊部种植修复后的736例患者的1612枚种植体复查情况,平均负重时间(22.64±0.92)个月,记录种植体周围菌斑指数、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探诊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BI),角化龈宽度,粘接剂残留、骨吸收情况,记录口内天然牙PD、BI。分析不同种植系统及不同复查时间段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病率,Logistic回归分析种植体周围炎的相关风险因素。结果:在个体和植体水平,种植体周围黏膜炎发病率分别为81.90%、83.60%,种植体周围炎发病率分别为4.50%和3.70%。各系统间种植体周围炎发病率无显著差异,在修复后1~5年各时间段组种植体周围炎发病率无显著差异,修复后0.5~1年和5~7年发病率显著低于1~5年各时间段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性别、年龄、吸烟、粘接剂、角化龈宽度等变量后,口内缺牙数、种植体周围PD、BI是种植体周围炎的风险因素(P<0.01)。结论:种植体周围黏膜炎发病广泛,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病率并非随着修复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对种植体周围探诊深度和出血的控制是预防种植体周围炎发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体周围疾病 种植体周围黏膜炎 种植体周围炎 发病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107例上颌骨缺损的临床分类及修复方法分析 被引量:23
3
作者 于森 王洋 +3 位作者 毛驰 郭传瑸 俞光岩 彭歆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09-513,共5页
目的:分析上颌骨缺损的类型及修复方法,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统计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1985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1 107例上颌骨缺损病例的Brown分类及其修复方法。结果:1 107例中可按Brown分类的1 104例缺损中,最常见的为2a类缺损... 目的:分析上颌骨缺损的类型及修复方法,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统计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1985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1 107例上颌骨缺损病例的Brown分类及其修复方法。结果:1 107例中可按Brown分类的1 104例缺损中,最常见的为2a类缺损(559例,50.6%)。1 107例患者中,自体组织移植修复349例,修复体修复443例,未修复107例,失访208例。应用游离皮瓣修复上颌骨缺损的比例呈增长趋势,修复体的应用呈下降趋势。上颌骨缺损重建最常用的游离皮瓣为腓骨瓣和前臂皮瓣,股前外侧皮瓣和腹直肌皮瓣较多应用于大型缺损。结论:上颌骨缺损的类型中,最多见的为Brown 2a类缺损;游离组织瓣已成为上颌骨缺损重建的最常用方法,可根据上颌骨缺损类型选择相应的游离组织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骨 修复外科手术 外科皮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201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分类标准的临床验证 被引量:28
4
作者 魏攀 卢松鹤 +2 位作者 付静雅 闫志敏 华红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06-310,共5页
目的:验证201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提出的新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gren’s syndrome,pSS)分类(诊断)标准在中国pSS患者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黏膜科就诊的临床怀疑为pSS的患者... 目的:验证201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提出的新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gren’s syndrome,pSS)分类(诊断)标准在中国pSS患者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黏膜科就诊的临床怀疑为pSS的患者,共29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凡经2位以上专家根据其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认为是pSS者列为pSS组,凡不符合pSS诊断标准的其他患者列为非pSS组。结果:共有239例pSS患者(160例完成唇腺活检,79例未做活检)和52例非pSS患者(9例完成唇腺活检,43例未做唇腺活检)分别纳入pSS组和非pSS组,两组年龄匹配。根据201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诊断标准对纳入该研究的受试者进行诊断验证,经验证该诊断标准的敏感度为90.37%,特异度为88.46%,阳性似然比为7.83,阴性似然比为0.109。进一步按照是否行唇腺活检进行分层分析,显示该标准对行活检的pSS患者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75%和88.89%,对于未进行活检的pSS患者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67%和88.37%。该标准的3个单项条目中,敏感度最高的一项为角结膜染色,达85.77%;特异度最高的一项为唇腺活检,达88.89%。结论:201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pSS诊断标准在中国患者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将其用于临床诊断和研究具有一定价值,但是该标准仍有待于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燥综合征 诊断 敏感性与特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牙即刻种植和常规种植修复2年后软、硬组织稳定性比较 被引量:19
5
作者 吴敏节 张相皞 +1 位作者 邹立东 梁峰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7-71,共5页
目的:比较前牙区即刻种植和常规种植两组病例在修复2年后其软、硬组织稳定性的差异。方法:选择2010年10月至2011年12月来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二门诊部就诊的拟在前牙区1~2颗不相邻的牙位进行种植治疗的健康患者38名,共植入43颗种植体... 目的:比较前牙区即刻种植和常规种植两组病例在修复2年后其软、硬组织稳定性的差异。方法:选择2010年10月至2011年12月来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二门诊部就诊的拟在前牙区1~2颗不相邻的牙位进行种植治疗的健康患者38名,共植入43颗种植体。在行种植上部修复前均采用种植体支持的临时冠进行牙龈形态的诱导,直至永久修复完成。在修复即刻及2年后测量近远中牙龈乳头、唇侧龈缘水平高度以及种植体近远中侧骨水平的变化。结果:前牙即刻种植组完成16例,植入种植体17颗;常规种植组完成22例,植入种植体26颗。两组病例在永久修复前种植体稳定性系数值(implant stability quotient,ISQ)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刻种植组和常规种植组在修复2年后近中龈乳头高度平均增高分别为(0.15±0.42)mm和(0.06±0.65)mm,远中龈乳头高度平均增高分别为(0.06±0.50)mm和(0.02±0.57)mm;唇侧龈缘水平平均丧失分别为(0.15±0.23)mm和(0.15±0.46)mm;种植体骨吸收量在近中侧分别为(0.67±0.35)mm和(0.69±0.49)mm,远中侧分别为(0.73±0.31)mm和(0.75±0.48)mm;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病例在修复后2年内都显示出良好的效果,其软、硬组织均很稳定,提示这两种方法都可以获得可靠的修复效果。在严格掌握适应征的前提下,前牙区的即刻种植与常规种植在修复后的近期效果相当,但即刻种植在缩短疗程方面显然要优于常规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种植 牙龈 前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时冠成型术后1年牙龈稳定性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9
6
作者 吴敏节 张相皞 +1 位作者 邹立东 梁峰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54-957,共4页
目的:观察经临时冠牙龈成型后的上前牙种植修复负重1年后的牙龈形态学变化,探讨临时冠对牙龈组织进行干预的可靠性。方法:选择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二门诊部2010年3月至2011年11月间因上前牙缺失要求种植修复的患者78例(男37例,女41例),... 目的:观察经临时冠牙龈成型后的上前牙种植修复负重1年后的牙龈形态学变化,探讨临时冠对牙龈组织进行干预的可靠性。方法:选择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二门诊部2010年3月至2011年11月间因上前牙缺失要求种植修复的患者78例(男37例,女41例),在行种植上部修复前采用种植体支持的临时冠进行牙龈形态的诱导,直至永久修复完成。在修复即刻及1年后测量近、远中牙龈乳头及唇侧龈缘水平高度的变化。结果:所有病例在经过牙龈成型后再进行种植上部修复,修复1年后近、远中牙龈乳头高度变化分别为(0.16±0.58)mm和(0.10±0.53)mm,唇侧牙龈水平变化仅为(0.10±0.41)mm。经临时冠诱导成型后的牙龈形态在种植修复1年前后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格掌握适应证,采用种植体支持的临时冠在前牙美学区的种植修复中对软组织的成型技术临床可行,近期美学效果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种植体 牙龈 义齿 局部 暂时 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作纯钛烤瓷冠在后牙种植修复中的短期临床应用 被引量:4
7
作者 吴敏节 邹立东 +1 位作者 许卫华 张相皞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03-806,共4页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作(computer aided design and 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CAD/CAM)纯钛烤瓷修复体在后牙区种植上部修复中的近期临床应用效果.方法:90例后牙缺失的患者(男性47例,女性43例,年龄30~62岁,平均年龄4...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作(computer aided design and 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CAD/CAM)纯钛烤瓷修复体在后牙区种植上部修复中的近期临床应用效果.方法:90例后牙缺失的患者(男性47例,女性43例,年龄30~62岁,平均年龄48.7岁),共135个修复体,159个修复单元,植入种植体152颗.观察方法为临床检查,包括修复体完整度、边缘适合度、颜色匹配及牙龈健康情况等,修复后平均追踪51.9个月(24~80个月).结果:所有患者在修复后至最后一次复查时未见种植体脱落,修复效果良好,患者满意.CAD/CAM纯钛烤瓷修复体崩瓷率为13.2%(21/159修复单元),无基底冠或桥架折断,修复体松动7.4%(10/135修复体),颜色达到良好的97.8%(132/135修复体),边缘密合度达100%(152/152颗).结论:CAD/ CAM纯钛烤瓷修复应用于后牙区种植上部修复的整体崩瓷率尚可接受,颜色稳定性较好,边缘密合度好,近期修复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烤瓷合金 计算机辅助设计 牙种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体化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作氧化锆桩核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周团锋 张相皞 王新知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8-84,共7页
目的:采用三维有限元法,比较分析一体化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作(computer aided design and 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e,CAD/CAM)氧化锆桩核修复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采用几何的方法分别构建一体化CAD/CAM氧化锆桩核(第1组)、预成氧化... 目的:采用三维有限元法,比较分析一体化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作(computer aided design and 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e,CAD/CAM)氧化锆桩核修复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采用几何的方法分别构建一体化CAD/CAM氧化锆桩核(第1组)、预成氧化锆桩铸瓷核(第2组)、金合金桩核(第3组)上中切牙修复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别通过牙轴与切缘垂直方向和与牙体长轴45°角斜下方向100 N加载,模拟上、下切牙相对时和下颌前伸运动时的两种受力情况。结果:垂直静加载下,无牙本质肩领设计,一体化CAD/CAM氧化锆桩核组牙根的最大VonMises应力值最小(11.02 N),预成氧化锆桩组最大(13.17 N),应力分布从切端向根方逐渐递减。2.0 mm高牙本质肩领存在时,桩核及牙根的最大Von-Mises应力值均减小。45°斜向静加载下,在无肩领设计时,一体化CAD/CAM氧化锆桩核的最大Von-Mises应力值最大(20.45 N),金合金桩核的值最小(13.61 N)。2.0 mm高牙本质肩台存在时,牙根的应力值均有减小的趋势,金合金桩核修复组牙根最大Von-Mises应力值最大(14.10 N),一体化CAD/CAM氧化锆桩核修复组牙根应力最小(13.38 N)。结论: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推测:相同根管直径的一体化CAD/CAM氧化锆桩核相比预成氧化锆全瓷桩铸瓷核和金合金桩核能更好地分担垂直和侧向的咬合力,并且能够降低牙根的应力分布,起到保护基牙,维护修复体完整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设计 氧化锆 桩核技术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颌骨半柱状骨块重建牙种植患者萎缩牙槽嵴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4
9
作者 唐志辉 吕宏 +1 位作者 曹梅霞 吴敏节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4-97,共4页
目的:评价以下颌骨外斜线半柱状骨块重建前牙单牙缺失种植修复患者明显萎缩牙槽嵴技术的临床疗效。方法:用环形钻或柱形钻将前牙单牙缺失骨缺损区的受骨床预备成半凹柱状,使用环形钻从患者的下颌骨外斜线和升支取与半凹柱直径等同、长... 目的:评价以下颌骨外斜线半柱状骨块重建前牙单牙缺失种植修复患者明显萎缩牙槽嵴技术的临床疗效。方法:用环形钻或柱形钻将前牙单牙缺失骨缺损区的受骨床预备成半凹柱状,使用环形钻从患者的下颌骨外斜线和升支取与半凹柱直径等同、长度等同或略长的半柱状骨块,将获取的骨块与受骨床嵌贴后用钛钉固定,愈合3~6个月后植入种植体,观察牙槽嵴水平向和垂直向骨量增加情况;再过2~4个月以冠修复种植体,观察1年后种植体的周围组织健康状况和邻面嵴顶骨吸收状况。结果:14例患者15个部位的牙槽嵴水平向骨量术中平均增加(3.8±0.8)mm(x-±s),5例患者5个部位的牙槽嵴垂直向骨量术中平均增加(3.0±1.2)mm(x-±s);平均愈合(4.5±1.7)个月(x-±s)后,水平向和垂直向的骨吸收率分别为8%和7%。取骨区未出现神经损伤麻木感、伤口感染等并发症。15个部位均完成了牙种植修复,观察1年无种植体脱落,探诊深度均≤4 mm,邻面嵴顶骨吸收(0.7±0.35)mm(x-±s)。结论:这项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安全、骨愈合快、取骨区神经损伤反应轻等优点,是重建上前牙单牙缺失牙槽嵴缺损的较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种植 骨移植 牙槽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尖片评估单根牙骨内牙根表面积的准确性 被引量:4
10
作者 贾鹏程 杨刚 +2 位作者 胡文杰 赵一姣 刘木清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1-97,共7页
目的:针对不同骨吸收类型的牙周炎患牙,探索根尖片评估单根牙骨内牙根表面积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到2016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科门诊患者的病历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将纳入的患牙分为水平骨吸收组和角形骨吸收组... 目的:针对不同骨吸收类型的牙周炎患牙,探索根尖片评估单根牙骨内牙根表面积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到2016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科门诊患者的病历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将纳入的患牙分为水平骨吸收组和角形骨吸收组,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数据中提取牙齿三维数字模型,并测量计算骨内牙根表面积的百分比,在根尖片影像资料中测量计算剩余牙槽骨高度百分比,对两者的关联性进行分析,并比较各组中两者的差异。结果:共纳入患者32名,其中男25例,女7例,年龄26~60岁;单根患牙79颗,其中水平骨吸收患牙41颗,角形骨吸收患牙38颗,根尖片显示剩余牙槽骨高度百分比在45.13%~90.39%,相应CBCT显示骨内牙根表面积百分比在36.27%~93.03%。水平骨吸收组根尖片显示的剩余牙槽骨高度百分比不服从正态分布,对剩余牙槽骨高度百分比和骨内牙根表面积百分比使用两配对样本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渐进显著性P=0.382,显示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者差值的均值为0,95%的一致性界限为-9.7%~9.8%,在一致性限度专业界值-15%~15%内;角形骨吸收组剩余牙槽骨高度百分比和骨内牙根表面积百分比均呈正态分布,对两组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发现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者差值的均值为7.2%,95%置信区间为-13.1%~27.5%,在一致性限度专业界值-15%~15%之外。结论:对于水平型骨吸收者,根尖片揭示的近远中剩余牙槽骨高度可以反映骨内牙根表面积;而对于角形骨吸收者,根尖片难以准确反映牙周组织破坏情况,且往往会低估破坏的程度,必要时应加拍CBCT以明确其病损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根尖片 牙槽骨吸收 牙根表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作的一体化氧化锆全瓷桩核抗折力的体外对比实验 被引量:5
11
作者 周团锋 张相皞 王新知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1-85,共5页
目的:比较预成氧化锆全瓷桩、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作的(computer aided design and 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e,CAD/CAM)一体化氧化锆全瓷桩核和天然离体牙的抗折力大小,为临床桩核冠修复材料和方式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采用36... 目的:比较预成氧化锆全瓷桩、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作的(computer aided design and 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e,CAD/CAM)一体化氧化锆全瓷桩核和天然离体牙的抗折力大小,为临床桩核冠修复材料和方式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采用36颗离体完整的上颌中切牙,随机分为预成氧化锆全瓷桩铸瓷核金属全冠修复、CAD/CAM一体化氧化锆全瓷桩核金属全冠修复和完整离体牙3组,每组12颗。在力学万能实验机上,在冠切缘下2.0mm,沿牙体长轴135°,以1 mm/min的速度加载,测量3组抗折力的大小。结果:完整离体牙组的抗折力最大[(736.33±82.91)N],CAD/CAM一体化氧化锆全瓷桩核组次之[(423.83±54.58)N],预成氧化锆全瓷桩铸瓷核组最小[(311.75±70.12)N],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CAD/CAM一体化氧化锆全瓷桩核有较高的抗折能力,在前牙美学修复中的应用有一定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设计 氧化锆 牙应力分析 桩核技术 体外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性Ⅱ类错成人与少年治疗前后骨骼变化的对比 被引量:6
12
作者 赵健慧 丁云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78-581,共4页
目的:对比少年与成人骨性Ⅱ类均角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治疗前后骨骼变化的异同。方法:选择少年与成人女性骨性Ⅱ类均角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各30例,两组的治疗方法以及疗程均相互匹配。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对比,比较其... 目的:对比少年与成人骨性Ⅱ类均角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治疗前后骨骼变化的异同。方法:选择少年与成人女性骨性Ⅱ类均角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各30例,两组的治疗方法以及疗程均相互匹配。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对比,比较其治疗前、后骨骼变化的异同,统计学分析方法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治疗后少年组与成人组SNA、SNB及ANB均减小,但两组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少年组治疗后下颌骨长度、前面高及后面高均有增加,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治疗前后的前下面高与前总面高之比以及后下面高与后总面高之比保持不变,且两组之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虽然少年组在治疗前后上、下颌骨均有一定程度的生长,但是成人与少年骨性Ⅱ类均角患者的上、下颌骨关系的变化并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牙合] 安氏Ⅱ类 正畸学 矫正 测颅法 骨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腭中部微种植钉支抗系统的临床效果评价 被引量:6
13
作者 潘一春 赵健慧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69-974,共6页
目的:初步探讨腭中部微种植钉支抗系统在固定矫治中的支抗效果,为正畸临床支抗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择骨性Ⅰ、Ⅱ类需上颌强支抗的青少年正畸患者14例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双颌固定矫治器进行正畸治疗,在上颌减数两颗第一双尖牙并在... 目的:初步探讨腭中部微种植钉支抗系统在固定矫治中的支抗效果,为正畸临床支抗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择骨性Ⅰ、Ⅱ类需上颌强支抗的青少年正畸患者14例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双颌固定矫治器进行正畸治疗,在上颌减数两颗第一双尖牙并在腭中线旁、第一磨牙水平植入微种植钉一颗。以0.019 inch×0.022 inch(1inch=2.54 cm)的不锈钢方丝横腭杆固定连接微种植钉和双侧上颌第一磨牙,组成一个腭中部微种植钉支抗系统进行正畸力的负载,下牙列不纳入研究。植入微种植钉时(T0)、上颌间隙关闭或基本关闭时(T1)分别拍摄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描图。分别采用SN-7平面及PP平面作为参考平面,对微种植钉以及上颌第一磨牙在T0、T1的位置差异进行头影测量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腭中部微种植钉植入后的临床成功率为73.9%。14例进行测量分析的病例中,微种植系统负载正畸力后仍保持稳固,双侧第一磨牙没有发生明显的近中移动。微种植钉以及上颌第一磨牙的位置变化在两组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中设计的腭中部微种植支抗系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在正畸治疗中能够起到强支抗的作用,可作为一种正畸强支抗的可选方案在临床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支抗 正畸学 测颅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前牙即刻种植即刻修复负载3年后软、硬组织变化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
14
作者 吴敏节 邹立东 梁峰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94-699,共6页
目的:观察上前牙区即刻种植即刻修复负载3年后软、硬组织的临床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08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二门诊部并拟在前牙区进行种植治疗的健康患者。观察即刻种植即刻修复及常规种植修复这两种方式... 目的:观察上前牙区即刻种植即刻修复负载3年后软、硬组织的临床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08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二门诊部并拟在前牙区进行种植治疗的健康患者。观察即刻种植即刻修复及常规种植修复这两种方式的患者在修复即刻及3年后近远中牙龈乳头、唇侧龈缘水平高度以及种植体近远中侧骨水平的变化。结果:即刻种植组和常规种植组分别完成20例和24例,植入种植体分别为22颗和29颗。两组病例在永久修复时种植体稳定系数(implant stability quotient,ISQ)分别为76.32±3.20和76.93±3.36(P>0.05)。即刻种植组和常规种植组在修复3年后近中龈乳头高度变化分别为(0.34±0.54)mm和(0.05±0.39)mm(P=0.07),远中龈乳头高度变化分别为(0.43±0.42)mm和(0.36±0.48)mm(P=0.13),唇侧龈缘水平变化分别为(0.70±0.40)mm和(0.62±0.34)mm(P=0.23),种植体骨吸收量在近中侧分别为(1.02±0.50)mm和(0.88±0.46)mm(P=0.53),远中侧分别为(1.05±0.34)mm和(0.95±0.47)mm(P=0.21),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修复即刻,两组间牙龈乳头指数的分布情况不论是近中还是远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前牙即刻种植即刻修复3年后的软、硬组织的变化与常规种植修复基本相当,但前者在缩短疗程、获得理想的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形态方面要优于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种植 骨内 即刻负荷牙种植体 牙龈 美学 牙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形束CT用于评估牙槽骨骨缺损的情况和骨再生区域骨密度的变化 被引量:7
15
作者 曹婕 孟焕新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0-116,共7页
目的:检验牙周再生性手术前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牙槽骨缺损高度和体积的精确性,通过比较手术前后CBCT测得的骨密度值来确定其评估牙周再生性手术疗效的检查时机。方法:对9例患者口内的10颗因牙周破坏造... 目的:检验牙周再生性手术前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牙槽骨缺损高度和体积的精确性,通过比较手术前后CBCT测得的骨密度值来确定其评估牙周再生性手术疗效的检查时机。方法:对9例患者口内的10颗因牙周破坏造成的三壁骨袋进行再生性手术,术前拍摄CBCT和平行投照根尖片,测量骨缺损的高度,并利用CBCT数据测量骨缺损体积及骨缺损周边区域的骨密度。在牙周再生性手术过程中测量骨缺损的高度,并在术中充填骨蜡以获得缺损区域的体积。术后6、12、24周再次拍摄CBCT,测量原骨缺损区域的骨密度。结果:Wilcoxon检验非参数检验显示,术前用根尖片测量的骨缺损高度比术中测量结果高出(0.822±0.22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前CBCT测量结果只较术中测量结果降低(0.150±0.171)mm(P>0.05),可见CBCT测量结果比根尖片更精确。回归分析和Bland-Altman图也提示CBCT测量结果较根尖片精确。Wilcoxon检验提示,术前CBCT测量的骨缺损体积与术中测量值的差值在0.38~2.83 mm3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BCT测量的原骨缺损区域的骨密度(CT值)在再生性手术后第6、12和24周分别是原骨缺损周边区域的(0.49±0.03)倍、(0.74±0.09)倍和(1.16±0.11)倍,可见术后24周时骨再生区域骨密度更接近术前骨缺损周边区域骨密度。结论:CBCT可以在牙周再生性手术前精确测量牙槽骨缺损的高度和体积,可选择在术后24周时拍摄CBCT进行疗效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牙槽骨质丢失 骨密度 牙周组织 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温度新型大气压冷等离子体处理对牙本质粘接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朱晓鸣 齐璇 +3 位作者 李德利 张玉玮 李和平 谭建国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3-48,共6页
目的:研究不同温度条件下新型大气压冷等离子体(radio-frequency atmospheric-pressure glow discharge,RF-APGD)处理对牙本质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1)收集新鲜拔除的、无龋坏的、完整的第三磨牙52颗,采用精密低速切割机制备平行于牙... 目的:研究不同温度条件下新型大气压冷等离子体(radio-frequency atmospheric-pressure glow discharge,RF-APGD)处理对牙本质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1)收集新鲜拔除的、无龋坏的、完整的第三磨牙52颗,采用精密低速切割机制备平行于牙合中层牙本质薄片,每颗离体牙制备1片[(900±100)μm]。将52个中层牙本质薄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4片,无处理;实验组48片,按新型RF-APGD等离子体不同处理温度(4℃、10℃、20℃、30℃)平均分为4组,每大组12片。每大组按照不同处理时间(10 s,20 s,30 s)平均分为3个小组,每小组4片。采用扫描电镜观察脱矿牙本质表面形貌。(2)收集20颗完整第三磨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4个实验组,每组4颗。对照组,无处理; 4℃、10℃、20℃和30℃4个实验组,每组采用新型RF-APGD等离子体处理20 s。实验组及对照组采用低速水冷精密切割机垂直于牙长轴去除牙合面牙釉质,暴露中层牙本质;采用32%磷酸酸蚀剂对牙本质表面进行酸蚀;采用牙本质粘接剂和树脂进行牙本质-树脂粘接,采用万能力学机进行牙本质-树脂粘接试件即刻微拉伸强度测定,观察不同温度新型RF-APGD等离子体处理对牙本质-树脂即刻粘接性能的影响。结果:(1)扫描电镜观察脱矿牙本质表面形貌显示,30℃和20℃新型RF-APGD等离子体处理组,脱矿牙本质胶原纤维表面经新型RF-APGD等离子体处理10 s即会出现微结构的破坏; 10℃新型RF-APGD等离子体处理脱矿牙本质表面20 s,即会出现牙本质胶原纤维之间间隙变小、表面结构坍塌等现象; 4℃新型RF-APGD等离子体处理10 s、20 s及30 s,脱矿牙本质表面胶原纤维网状结构均能维持蓬松结构。(2)牙本质-树脂即刻微拉伸强度结果显示,对照组为(47. 4±0. 5) MPa,4℃、10℃、20℃和30℃新型RF-APGD等离子体处理组分别为(57. 8±0. 7) MPa、(51. 9±0. 7) MPa、(29. 7±1. 0) MPa和(22. 2±1. 5) MPa,其中4℃新型RF-APGD等离子体处理组所获得的微拉伸强度最高,与其他各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4℃和10℃新型RF-APGD等离子体处理组和对照组相比,牙本质-树脂微拉伸粘接强度分别提高了21. 9%和9. 5%。结论:4℃新型RF-APGD等离子体对脱矿牙本质胶原纤维的处理,较更高温度的新型RF-APGD等离子体更有利于提高牙本质-树脂的即刻粘接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 胶原纤维 微拉伸粘接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牙周炎的代谢综合征者动脉硬化早期指标的检测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蓬 张大鹍 +1 位作者 张继睿 陈力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4-39,共6页
目的:探索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CP)和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协同作用。方法:口腔门诊就诊的CP患者59人,由内科医师依据病史、物理和血清检测结果,按照MS最新诊断标准分组,其中MS组26人,非MS... 目的:探索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CP)和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协同作用。方法:口腔门诊就诊的CP患者59人,由内科医师依据病史、物理和血清检测结果,按照MS最新诊断标准分组,其中MS组26人,非MS对照组33人。同一名牙周医师记录口内缺失牙,存留牙近中颊和远中舌2个位点菌斑指数、出血指数、探诊深度和附着丧失(attachment loss,AL)。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别检测双侧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和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反应(flow-mediated dilatation,FMD),以这两项反映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血管改变。结果:MS组的AL显著高于对照组[(2.91±1.84)vs.(1.97±1.74)mm,P=0.03],MS组颈动脉IMT及粥样斑块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左侧差异达到统计学意义[左侧IMT(1.00±0.45)vs.(0.80±0.26)mm,P=0.04,右侧IMT(0.87±0.44)vs.(0.78±0.31)mm,P=0.23;左侧斑块检出率34.62%vs.9.09%,P=0.02,右侧斑块检出率19.23%vs.9.09%,P=0.26]。MS组FMD较对照组差,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67±5.06)vs.(11.82±7.00),P=0.02)。随着全身情况和CP程度加重,IMT呈增加趋势,FMD呈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调整性别、吸烟后,年龄是影响颈动脉IMT的重要因素(OR=0.016,95%CI0.01~0.02,P<0.01),在调整性别、年龄和吸烟因素后,CP程度(OR=-2.67,95%CI-4.70^-0.62,P=0.01)和患MS(OR=-3.36,95%CI-6.61^-0.10,P=0.04)均是影响FMD的重要因素。结论:CP和MS可能协同影响FMD,从而对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炎 代谢综合征 动脉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形束CT对切牙管及其相对位置关系的测量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智 邹立东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94-999,共6页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切牙管的相关参数,及切牙管与嵴顶、中切牙的相对位置关系,为临床前牙种植提供指导,希望能在前牙种植中规避损伤的风险,制定完善的种植计划。方法:选取129例种植患者的CBCT...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切牙管的相关参数,及切牙管与嵴顶、中切牙的相对位置关系,为临床前牙种植提供指导,希望能在前牙种植中规避损伤的风险,制定完善的种植计划。方法:选取129例种植患者的CBCT资料进行测量,分别截取切牙管矢状面、经切牙管长轴的冠状面、横断面的图片测量以下指标:低位矢径(Sda)、中位矢径(Sdb)、高位矢径(Sdc),并求得平均矢径(Sd),低位横径(Hda)、中位横径(Hdb)、高位横径(Hdc),并求得平均横径(Hd),长度(H),切牙管最低点唇侧骨厚度(Bt),与嵴顶距离(At),与中切牙的距离(Id)。根据患者性别、年龄进行分组,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总体Sd为(3.41±0.87)mm,Hd为(5.16±0.93)mm,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为(14.29±3.27)mm,Bt为(7.49±1.05)mm,At为(8.25±1.71)mm,Id为(2.71±0.89)mm。男、女平均Sd分别为(3.64±0.90)mm、(3.28±0.82)mm,P=0.017;Hd分别为(4.98±0.89)mm、(5.27±0.94)mm,P=0.081;平均H分别为(15.47±2.75)mm、(13.59±3.32)mm,P=0.001;平均Bt分别为(7.90±0.96)mm、(7.25±1.03)mm,P=0.001;平均At分别为(7.61±1.45)mm、(8.64±1.74)mm,P=0.001;平均Id分别为(2.71±0.87)mm、(2.72±0.91)mm,P=0.983。按照年龄分组,Sd各组间P=0.325,Hd各组间P=0.636,H各组间P=0.292,Bt各组间P=0.116,At各组间P=0.010,Id各组间P<0.001。结论:性别对切牙管的长度、唇侧骨厚度以及与嵴顶的位置关系是有影响的,年龄对于切牙管本身的参数没有影响,但是对于切牙管与嵴顶和中切牙的相对位置有一定影响;CBCT测量在种植设计中是非常有价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牙管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牙种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数字化牙颌模型上确定牙合平面的可重复性 被引量:3
19
作者 秦一飞 许天民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36-540,共5页
目的:研究在数字化牙颌模型上确定牙合平面的两种方法的可重复性并比较其差异。方法: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2004年7月至2008年8月治疗完成并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806例病例中,以Angle分类为分层因素,随机抽取48个病例,扫描其治疗后石... 目的:研究在数字化牙颌模型上确定牙合平面的两种方法的可重复性并比较其差异。方法: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2004年7月至2008年8月治疗完成并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806例病例中,以Angle分类为分层因素,随机抽取48个病例,扫描其治疗后石膏模型生成数字化模型。在自行开发的软件中,由1名测量者以至少1周的间隔、重复5次在模型上确定标志点,拟合出1组解剖牙合平面和1组功能牙合平面;并由6名测量者分别定点,拟合出2组牙合平面。计算每个模型各组平面夹角的标准差,比较4组平面的可重复性并分析出现极端值的模型。结果:功能牙合平面和解剖牙合平面的可重复性在同一测量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在6名测量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功能牙合平面的合并样本标准差小于解剖牙合平面,相差0.2°。同一测量者和6名测量者确定的功能牙合平面的可重复性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1),解剖牙合平面的可重复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同一测量者的合并样本标准差小于6名测量者,相差0.12°。结论:由一名测量者进行一批模型的测量时,功能牙合平面与解剖牙合平面的可重复性相同,均适合作为参考平面;由不同测量者进行大批量的测量时,功能牙合平面的可重复性好于解剖牙合平面,但差距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模型 牙[牙合]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制记忆合金丝镍钛根管锉弯曲性能有限元分析模型的构建及力学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付宏宇 王芳芳 侯晓玫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1-135,共5页
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实验方法建立模型,用来评价控制记忆合金丝(controlled memory,CM)镍钛根管锉的弯曲性能,并将其与其他相同几何形态的镍钛合金进行比较。方法:基于逆向工程技术,将21 mm长、25#/08锥度的Hyflex NT和Hyflex CM镍钛锉... 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实验方法建立模型,用来评价控制记忆合金丝(controlled memory,CM)镍钛根管锉的弯曲性能,并将其与其他相同几何形态的镍钛合金进行比较。方法:基于逆向工程技术,将21 mm长、25#/08锥度的Hyflex NT和Hyflex CM镍钛锉通过悬臂弯曲模型在距锉尖9. 5 mm处固定,力学检测仪压头在距锉尖3 mm处加载/卸载力,最大位移3 mm,得到载荷位移曲线,随后使用显微CT扫描(层间距8μm)镍钛锉,导入ABAQUS(6. 10)构建几何模型。Hyflex NT以形状记忆合金本构模型,Hyflex CM以幂硬化塑性本构模型,拟合悬臂弯曲的载荷位移曲线。结果:成功构建两个四面体单元模型,节点总数均为99 353,单元总数均为63 744。当加载位移为1 mm时,对距锉尖6. 1 mm处的横截面进行应力分布观测,上、下表面受到的弯曲应力最大,并率先进入相变屈服阶段,有限元模拟能够清楚地给出锉在变形过程中的变形特点、应力分布等各种信息,与实际实验曲线拟合度好。结论:材料本构行为对于镍钛根管锉力学行为的影响十分显著,针对CM丝镍钛根管锉的特性调试参数而建立的有限元模型能够精确地捕捉镍钛根管锉各种变形过程中的特点,且与实际实验曲线拟合度好,可用于CM丝镍钛锉弯曲性能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用镍钛锉 控制记忆镍钛锉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